分享

泰山“五大夫松”与扬州“隋堤杨柳”

 清词广陵词派 2010-07-11

泰山“五大夫松”与扬州“隋堤杨柳”

刘鹗《老残游记》有一段:只见那二的(云逸)说道:“您二位府上都是扬州吗?”慧生道:“都不是扬州人,都在扬州住家。”二的又道:“扬州是好地方,六朝金粉,自古繁华。不知道隋堤杨柳现在还有没有?”老残道:“早没有了!世间那有一千几百年的柳树吗?”二的又道:“原是这个道理,不过我们山东人性拙,古人留下来的名迹都要点缀,如果隋堤在我们山东,一定有人补种些杨柳,算一个风景。譬如这泰山上的五大夫松,难道当真是秦始皇封的那五棵松吗?不过既有这个名迹,总得种五棵松在那地方,好让那游玩的人看了,也可以助点诗兴,乡下人看了,也多知道一件故事。”大家听得此话,都吃了一惊。

刘鹗久居扬州,对扬州人的秉性了如指掌,这里也是借泰山小尼姑的嘴说出对扬州人处世呆板、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等习性的批评。

扬州没有被利用好的又何止是一个隋堤杨柳?例如“文选”学与扬州的关联在整个“文选”发展的历史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有所认同,但是当代扬州的一些学人却始终抱着确认“昭明太子”没有来过扬州观念,而对“文选”不感兴趣,(昭明太子是否来过扬州,现在的“专家”你能说得清?)以致“文选”这样一个无论是历史价值,文化内涵,还是社会影响都要比“盐商”住宅大得多的历史遗存,在扬州没有被重视、利用和加以开发。相比之下,一江之隔的镇江在利用“文选”遗迹上,就要比扬州重视得多,他们借助南郊的“梁昭明太子读书台”遗址大做文章,不仅在历史文献中寻根求源,而且恢建了一批说不清道不明究竟是否与“文选”有无关联的文物,同时在海内外媒体大做宣传,率先在海内外制造“文选”就是在镇江完成的舆论,并且广发英雄帖,连续几年在镇江举办与“文选”有关的国际性活动,使得专家学者们先入为主,以为“文选” 的发祥地就是镇江。这样一来不仅为镇江的经济发展制造出新的历史舞台,同时也大大的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真是一举多得,受益匪浅。而真正与“文选”有密切关联的扬州只能隔江兴叹,自愧不如了。再者,扬州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古运河的改造,但是这种改造实质就是对古运河千年文化的亵渎和破坏,运河文化是从隋唐五代直至宋元明清生活在古运河边的老祖宗一代一代积累后留下来的,我们今天所无法复制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尽管有些地方已经变得并不那么光鲜夺目。)难道今天的古运河开发将这些历史的遗存全部推光,让运河两岸变得一览无余,把祖宗留给我们的人文古迹全部消灭不是对古运河文化的一个最大的毁灭性的破坏吗?相对于泰山人对“五大夫松”的态度,我们对古运河究竟是毁灭还是传承,相信大家应该心知肚明!其三,南京被世人公认为“六朝古都”,从中受益多少众所周知。那么历史上不是也曾多次定都扬州吗?如项羽、隋炀帝、杨行密、赵构等等都曾以扬州为都过。早在几十年前,扬州师院的秦子卿教授就曾做过专题研究,并有专著问世,但时至今日,秦子卿教授已是80往90的高龄,他的成果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什么今天我们没有人去挖掘、去研究、去宣传、去利用呢,欲待何时?扬州作为历史上又一个文明古都的价值不可想象。

我并不是一个主张一味躺在祖宗身上吃饭的人,但是祖宗留给我们的金山、银山我们不但没有利用,或者说没有本事去利用,那么,只能是一群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被刘鹗笔下小尼姑嘲笑的对不起祖宗的扬州人了。

扬州对历史文化遗留的开发利用需要很多有知识的人去开动脑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