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冷思考

 小丽江南 2010-07-11
前言 对于《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的论题,我感到些许的困惑与迷茫,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因为它是一个面大、实践性强而又千头万绪的论题,所以,我们还没有总结出一套具体可感、操作性强的较为系统、完整的经验材料可供借鉴,而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融合其他三位老师的思想,借鉴前辈老师们在这方面的探索经验,对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作一冷静的思考,希望能够和各位老师交流、探讨和提升。 一、对读写结合语言训练模式的再认识:

  1、对读写结合理论依据的认识

  读写结合符合阅读心理过程。语文教学心理的研究表明,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互相沟通的。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不仅要实现从语言到思想,也要实现从思想到语言。长期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强化体现文道统一和读写结合这两个基本原则。

  读写结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儿童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是要借助模仿为“阶梯”。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教学中与作文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提供适当的范文,因为范文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某一篇作文该写什么和怎么写。通过实验证明,范文对学生习作的范式作用:(1)利用范文,让学生学有样,有利于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写作水平。(2)习作中出现仿造、改造、创造三种水平,也出现仿中有创,创中有仿。(3)选取的范文应是学生理解、接受的(符合其知识水平、心理基础及生活经验),但又应略高于学生一般的作文水平。(4)范文的选取应根据读写训练的目的而定,才能起到优良的效应。

  2、对当前读写结合语言训练模式现状的认识

  读得仓促、肤浅。教师不能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内部,领会要义,不能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不能深入品读作品的精美的语言,甚至于有的课堂根本抛弃了对文本语言的品读,只是带领学生了解一点写的技法,就开始学习写作。这样的阅读自然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比如,学习《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充满激情,作者刘成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歌颂陕北人民的民族艺术——腰鼓,更赞美陕北人民的生命热情和不怕艰难困苦的豪迈气概,所以文章中既有对腰鼓表演的场面描写,更有对表演者动作神情的精彩展现,我认为表现前者,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后者。所以教学这篇文章,就需要教师们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激情朗读,通过对关键语言的丰富内涵的理解,深入到表演者的内心世界,去领会他们震撼人心的力量和生命的激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安塞腰鼓的雄壮美。然而有的教师只不过带领学生匆匆朗读几遍,告诉学生某某地方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作用,某某处采取动静结合,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得到的仅仅是概念化的知识,然后在教师的要求下仿写场面描写、排比、比喻、动静结合等,学生十有八九不愿意写,因为它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所以这样的读写效果可想而知。

  仿写皮毛,指导不到位。目前,相当一部分读写结合的课堂,让学生仿写的仅仅是表面的技法,并且仅仅是仿写而已,为什么写,怎样写,指导并不到位,学生大多比着葫芦画瓢,很难用到写作的实际当中。且缺少教师系统地指导,写的内容零乱,缺少系统性,对学生的的作文教学帮助不大。

  二、对读写结合急需解决的两大问题的思考: 1、写什么的问题

  (1)首要问题是要挖掘读与写的结合点,读写的结合点,要根据课文的表达特点、学生的实际、单元主题和课后“研讨与练习”来确定。(以七年级教材为例)

  依据课文的表达特点。“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一篇篇课文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经验,学习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连句成段、构段成篇等。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许多表达的方法,如课文的结构与题目,从整体到局部的写景方法,使用一系列动词准确描述活动过程,强调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些都可作为读写的结合点。课文的表达特点不同,读写结合点自然有别。《看云识天气》以说明性的语言文字为主,学生能够从课文学习一些新的表达,如第一段的排比句式,文章采用的打比方、分类别、作引用等说明方法。《春》是一篇写景的散文,调动多种感官观察、正面侧面相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等方法,则是学生学习表达的重点。

  符合学生的实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环境、生活经历、年龄特点等都是制约学生从课文学习表达的因素,所以,学习课文的表达不可能面面俱到,既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须根据学生学习表达的阶段性特点。有研究表明,中学生的表达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简单叙述阶段、初级表述阶段和复杂表达阶段。七年级学生处于简单叙述阶段,主要学习记叙生活经历和表达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他们刚进入中学,他们作文水平的实际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这些都制约了读写结合点的确定。

  切合单元主题。课文虽然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载体,但其主要方面还是阅读。因此,读写结合点的确定应与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一致。《春》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是其重点。《看云识天气》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训练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但是,如果仅仅考虑阅读训练重点,不从这个单元整体把握,有可能偏重阅读。前面提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单元,或主题相同,或对某一篇课文内容加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某一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时,还应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一致,这样就能相得益彰,发挥整体效益,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扣住课后“研讨与练习”。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学习课文最精彩之处。在设计上与课文紧密结合,大量开展口语交际与书面语表达的实践活动,实现听、读与说、写的结合,从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七年级上册一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研讨与练习”安排了三题: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什么生活哲理。2.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3.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班里出一期专栏。像这样的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在七年级语文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安排了二三十次。因此,教学时要扣住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表达(说、写)训练,设计读写结合点。

  (2)读写以单元为单位,整体安排。因为每个单元的教材在内容上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体现出一定的整体性,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整体考虑单元教学的重点,特别是与读同步的写。拿七下第一单元为例,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让学生仿写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拟人、比喻,仿照雪地捕鸟的情形写动作描写片断;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就让学生写自己与爸爸的故事;学习《丑小鸭》就让学生写童话;学习《诗两首》就让学生写诗歌,学习《伤仲永》就让学生仿写叙议结合;另外,这个单元的文章,以“成长”为话题,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该单元的整体写作设计还应该围绕“成长”的话题,结合课文内容,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学生的成长体验与思考,学习叙事讲故事与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这样就会避免写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不系统性,避免课堂读写与单元作文训练脱节,使得写的效果大大的提高。

  (3)注重以对文章内容的拓展理解、生活化解读和对作者思想、人格的深入认识、评析的写作,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感悟能力。

  学生写作有两大源泉,一个是直接生活,一个是间接生活。直接生活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间接生活是学生通过阅读得来的生活,包括作品所展示的生活情景、作品中人物的生活感受、体验,作品的思想内涵等。它能最大限度地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生活范围,最大限度地提供给体验、感悟、认识生活的机会。我们可以这样说,学生阅读得来的生活体验要比实际生活得来的生活体验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因为,阅读世界纵贯古今,横通中外,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经历古人的生活,可以领略异国的风情,可以品尝各种探险的滋味。古人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就是这个意思。大量的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人物的写作都离不开他阅读的经验。学生的写作更离不开阅读,甚至于有的学生的写作完全依赖于阅读的经验,当然生搬硬套是不正确的。但它足以说明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读是写的重要源泉之一。教学中,教师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贴近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并引导学生将文本生活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此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那么,基于这种阅读的写作就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解读作品、提升认识、积累经验的最佳途径。例如,学习七下第一单元的《丑小鸭》,引导学生认识丑小鸭的奋斗成长历程,感悟生命的意义,是本文阅读教学的重点,那么引导学生回归自己的生活,书写自己成长中奋斗的经历、失败与成功的滋味,或者让学生结合生活阐释文中精彩的语句,如“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对人生的指导意义,都可以达到增进文章理解、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作用,与单元的重点密切结合。再比如,学习七下第三单元《邓稼先》,阅读的重点之一是感受邓稼先的人格魅力,结合这个阅读重点,可以引导学生写作《邓稼先告诉我》、《邓稼先,我想对你说》等人物评价式短文。学习七上《论语十则》,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孔子的伟大思想,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论语》的精彩内容,感受孔子的博大精深,在此基础上写作者短评,拟题如《从论语十则看孔子》、《伟哉,孔子》、《孔子,人生的导师》等。

  (4)进行典型写作技法的单项训练,积累表达的技巧。

  选择文章中典型实用的写作技法,让学生领会学习,与作文的单项训练相结合。因为是单项训练,因为有典型例子,所以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某一种表达的技巧,比如人物描写、叙述的技巧、衬托的方法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单项训练要跟单元教学的重点、单元作文训练的重点相结合,要体现作文阶段训练的目的和要求,这样才能巩固单项训练的成果。

  (5)注重读评式写作训练。

  读评式写作是指读者在深入阅读文章时,对文章的内容、语言或表达的形式进行审美鉴赏,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且把自己的审美体验或观点记录下来(或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审美原理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写作。它包括读后感、精彩片段赏评、艺术特色赏析等,最常见的是读后感。但从目前的教学实际看,读后感有被冷落的倾向,原因是中考不考,甚至材料作文也不考查。所以问一问初三年级的学生,有百分之六十的学生不知道读后感的写法,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缺失。至于指导学生写、精彩片段赏评、艺术特色赏析,则更难做到,也许老师们认为这样做很难,但并非做不到。法国的语文考试就是给一篇文章写赏评。目前,中国的语文考试最不成功,特别是阅读的考试,零零碎碎,呆板僵化。以至于高水平的作家参加高考竟然考不及格,岂非咄咄怪事?我想,在不远的将来,语文的考试会放开手脚的,特别是阅读,能放开学生的手脚的就是让学生自读自评,将来的语文评价会更尊重学生的个性才情,评价的标准会更趋向于优与差,简单的正与误的区分评价可能会逐渐减少。所以,老师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读评训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角度对文章进行赏评,并且将赏评的内容形诸文字,要学生把语文学得大气一点,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自由一点,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先让学生学习写评点批注,再让学生写总评。教师辅助进行文章特色、写作技法、语言赏评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怎么写的问题

  首先要精心设计,处理好读与写的矛盾。读与写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又是一对孪生姊妹,正是因为这种关系,才有了读与写的结合。但应该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她们不能闹矛盾。第一写不能影响读,而应该为了更好地读,要以写促读,不单单是以读促写。二者应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教学设计时要深入解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大胆取舍,把阅读的重点与写的重点结合在一起。第二,合理安排读与写的时间,既要防止为了写而使得读肤浅潦草,蜻蜓点水,又要防止因时间仓促而使得写流于形式。

  写的形式要灵活多样。读写结合中的写不同于一般的作文,它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读,是读的延伸,是阅读成果的表达,是阅读过程当中产生的观点、思想情感的表达,是阅读材料中的典型表达技巧的学习借鉴,写的内容丰富多彩,因文而异。这就决定了写的形式灵活多样,写的篇幅长短不一。可以口头表达,围绕一个问题发表意见,提出观点,阐述观点;也可以从某些方面深入开掘,广泛联系,形之于文;可以三五十字,也可以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结合的形式:说与写结合;篇与段结合;与大作文训练结合;与综合性学习结合;与课外阅读结合;与日记、周记结合等。

  读写结合为每一位学生探索出了一条学习语文的有效之路,因为它直接触及到语文学习的两大重点,日积月累长期训练,必有成效;读写结合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一条教学的津梁,老师们精心施教,尽显才华,必得硕果。 三、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创新点示例

  1、 句段读写——仿写学用

  句段读写,仿写学用,就是学用课文中的句式,学用课文中段落的表达技巧,通过这种运动量比较大的读写实践活动,达到既阅读课文、又进行语言表达基本功训练的目的。

  请欣赏《 纸船》 的教学设计。

  师:诗的第三节运用了第三人称抒情的方式,还运用了美丽奇特的想像。下面我们来仿用这种语言模式,自选内容写一段小诗。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师:这段小诗可以献给你感谢的人,如爸爸,妈妈,老师,边防军人,航天飞行员,孤独的小女孩,足球队员,北极探险队员,非常勤奋的人,非常贫困的人……

  师这段小诗可以表达思念,表达问候,表达安慰,表达尊敬,表达关心,表达想念,表达热爱,表达同情,表达牵挂,表达敬佩,表达鼓励,表达赞颂……

  甚至还可以点示一种哲理。

  (同学们当堂写作并进行交流)如:

  中国足球队员,倘若你们梦中看见一座大力神奖杯,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永远支持你们的球迷用热泪铸就的,金光灿灿,满载着我们的鼓励、信任与期盼。

  盲人小朋友,倘若你在梦中看见一片蔚蓝的天空,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关爱你的人为你撑开的,

  晴空万里,是在告诉你心中要永远幢憬着温暖与光明。

  “硕鼠”,倘若你们梦中看见一张密密的大网,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正义与法律给你们敲响的警钟,

  法网恢恢,它将惩治你们步步膨胀的无耻的贪婪。

  年轻的朋友,倘若你在梦中登上了银光遍野的月球,

  不要惊讶它只是美好幻想

  这是中国航天事业飞跃发展的写照,

  总有一天,人们会像杨利伟一样到浩瀚银河探访。

  老师,假如你桌上摆放起一盆芬芳的康乃馨,

  请不要惊讶她的突然出现。这是你深爱着的学生亲手栽培的,

  春夏秋冬,愿她带着我们的崇敬与思念同您相伴。 2、多向假设——放飞思绪

  “多向假设”,是就课文内容进行多次、多向的“假设”,构成课堂读写教学的主要内容,既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练习,又从更多的更为有趣的角度来理解文章内容。

  如人教版八下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的“多向假设”式读写活动:

  1 .假如你向大家推荐《 端午的鸭蛋》 ,请写一篇课文简介。

  2 .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介绍你记忆中的美好端午。

  3 .假如你是课文中的一位长辈,请向孩子们介绍端午节里的美食。

  4 .假如你是课文里面孩子的一员,请说说你的“鸭蛋络子”。

  5 .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你介绍放“黄烟子”的乐趣。

  6 .假如你是当地的厨师,请你给旅游的客人介绍咸鸭蛋的吃法。

  7 .假如你是广告公司的策划人员,请为“高邮的鸭蛋”写一个厂-告词。

  8 .假如你是作者,请以“我为家乡而自豪”写话。 3、课文集美—— 含英咀华

  “课文集美”就是通过同学们创造性的劳动,将课文中美好的内容进行“浓缩”与“聚集”,使学生在品评体味的同时,学习、积累语言的精华,并受到一定的思维训练。

  例一:人教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的课文集美活动。

  活动内容与要求:重写课文,浓缩课文,形成新的课文思路同学们分组活动,从课文中找句子,用“集聚美句”的方式创编新课文。

  活动时间:安排在课文教学的后半部。

  下面就是这份很美的材料,它集中了约两千字的课文中最美的句子,使之成为一篇微型美文:

  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

  在遥远的过去,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20 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 赫定曾赞誉道: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颗草,一条澳,一只鸟,夏季气温高达70 ℃ 。这片水域于20 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如果站在罗布泊边缘,你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问题出在3 0多年前。人们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 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例二:活动内容:同学们分组活动,从课文中找句子,用“集聚美句”的方式创编一份课文背读材料。

  下面就是这份很美的背读材料,它集中了课文中最美的句子,使之成为一篇微型美文: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我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4、艺术改写― 锤炼语言

  指导学生运用文学性的语言,用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对课文的内容或课文的部分内容进行生动的、别具一格的改写。

  如对杜甫《 旅夜抒怀》的艺术性改写,就是高层次的写读活动。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阅,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可以见到这样的艺术性写法——

  第一种:

  沿长江由蜀入湘的水上飘泊是杜甫一生中最后的旅程。

  在这个安静而孤独的旅夜,天涯垂挂的星子犹如渴望的眼,而月光在水上的翻腾演示着世界永不停息的流动。

  杜甫未必想到人生的尽头已经逼近,但他看见生命如今悬浮在一片空旷中。诗是他热情的寄托,官是他报效君国、留名青史的凭借,而这一切似乎正从他的身边滑走,不能够再抓住什么,他犹如天宇中飘飞无着的沙鸥。

  但以旷渺的天地来映衬的孤独,仍然在悲凉中写出了诗人不甘被厄运征服的高傲。

  第二种:

  一杆孤耸的船桅,突兀在微风细草的岸,使幽静的夜泊,也显得孤清而惨淡了。

  一轮皎洁的明月,翻涌在湍流奔急的浪间,使瑰奇的江景,也增添了动荡与不安。

  人们常称叹“星垂”二字“开襟旷远”,殊不知在出蜀漂泊的已届晚年的诗人心中,翻起的却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无限悲慨!

  星辰璀璨,无语地照耀着空旷无际的平野;月色茫茫,天水间唯留孤独的沙鸥绕桅惊飞,——当诗人在结句突发奇想,将自身与沙鸥作比的时候,你所体味的诗境,究竟是“旷远”的自慰,还是凄楚的自叹?

  它们若即若离,既在诗中,又在诗外,既有解说,又有评点。

  将此作为例子介绍给学生,同时进行指导:

  还有没有新的写法呢?

  还可以从诗人的内心独白的角度来写,从以现代诗译古诗的角度来写,从电影镜头的角度来写,从舞台布景的角度来写,从对诗人说话的角度来写,从“唐诗素描”的角度来写…

于是学生的手中就能诞生美好的诗式散文。 5、微型话题——多角探究

  “微型话题”就是从某篇课文中提炼出来的众多的发散的可供“自由探究”的小话题。一般来讲,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提炼出10至20 个小小的话题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并进行探究,进而可以写成精短的文字

  如《 三峡》 的若干个小小话题,同学们可以从“美”的角度,自选内容,对课文进行品评欣赏,并将自己的体会写成简短的文字

  《 三峡》微型话题:美在结构,美在全文的层次,美在各段的层次,美在勾勒,美在镜头,美在画面,美在动感,美在动静结合,美在色彩,美在情景交融,美在视点变化,美在语言的音乐美,美在侧面烘托,美在景物的辉映,美在细笔的描绘,美在巧引渔歌,美在选词炼句,美在文体写作的创造,第一段中的美,第二段中的美,第三段中的美,第四段中的美。

  《 三峡》 美点欣赏的微型短文:

  《 三峡》 ,美在那宏观勾勒的一笔。文章的第一段只有33个字,却是全景式的勾勒,写得异常的美。就那么一笔,总写了磅礴的山势,勾勒出700 里三峡的雄险,描写了群峰连绵、隔江对峙、山高峡长的壮丽。

  《 三峡》 ,美在侧面烘托。进行正面描写之外,作者还巧妙地进行了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得多好― 抬头看天,不到“亭午夜分’, ,连世界上最有光彩的事物都难以看到,这山还不高吗?这峡还不深吗?

  《 三峡》 ,美在一个特例。作者用了一个特例来写水速之巨大;写得最美的就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那几句,它不仅仅只从时间之短、距离之长写了水之流速,它可让我们想像三峡江流的汹涌向前、奔腾咆哮,它可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坐在小小木船上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快感。

  《 三峡》 ,美在景物的动感。课文中描写的美丽的一角是很有动感的。雪白的是急流,碧绿的是深潭;回旋的是粼粼的清波,晃动的是模糊的物影;更不用说那跌宕多姿、水花飞溅的“悬泉瀑布”了,它们甚至让我们听到了那哗哗的水声。

  《 三峡》 ,美在那一声悠长的渔歌。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给人余音缭绕之感。

  总之,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我们唯有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大道至简”。简单教语文,实在是不简单,需要我们下气力进行不懈地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