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解区域高中教学质量徘徊不前的思考

 昵称2192105 2010-07-14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案例剖析(以龙湾为例)

200948

 

龙湾区义务教育阶段的质量通过全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已名列全市前茅,特别是初中段的教学质量(中考分析数据)各学科已跃居全市的一、二名,然而,高中段的质量却不尽人意。虽然区委区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全区高中教师做了应有的努力,但总体质量徘徊不前。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是:采取什么策略有效提高龙湾区高中段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心声。这也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为什么初中、高中质量出现如此严重倒挂现象?提高高中段教育质量的希望在什么地方?根据龙湾区高中的实际情况应从哪里入手?针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人就破解区域高中教学俳徊不前谈如下粗浅思考:

 

一、         实践举措

 

必须调整布局结构:龙湾区常住总人口近三十万,按照有关理论4—6万人口范围可设置一所高中学校,那么龙湾区在常规下高中布局应设置6—8所一定规模的高中学校可满足社会对高中段办学的需求。而龙湾区域是温州三城区之一,社会优质教育需求高,生源流动比较频繁,现有高中13所(公办普高3所、民办普高7所、公办职高1所、民办职高2所),现有的学校数可以说远远超过区域人口比例数量。而且明显出现公、民比例不协调(公办3所:民办7所),普职比例不和谐的现象(普高10所:职高3所)。如果要解决高中质量提高问题,应该大力抓好优质公办高中、整顿缩小民办高中、着力扶持职业高中。

 

必须行政计划干预:市场经济下的高中教育需要按教育规律办事,教育的发展既要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更要尊重教育自身的办学规律,尤其是教育发展规划不能随意性。因而,公、民办高中学校应有办学规模要求、师生比例要求、办学条件要求、教师岗位资格要求等,否则要按照国家办学要求进行整改、取缔。根据平时调研发现,我区民办高中在办学规模、师生比例、教学条件、教师任职资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符合基本办学标准的现象,势必影响高中教学质量。应该通过对民办学校的考核、年检,对不合办学标准学校不下达招生计划,对整改不力的根据民办教育法预以取缔或转类。同时,严格按照国家和浙江省普职招生比例调整行政性招生计划,减少民办高中招生,扩大职业学校招生,不能因社会民众的意愿左右教育运行规律,人为造成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和谐,以致影响高中的整体教育质量。

 

必须评价监控引领: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多种措施来保证,质量检测、监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做法。而以往龙湾高中的质量管理基本是随意的,由于区发展中心没有配备专职研训员,兼职人员只能充当牵头人,高中教研活动都跟随市直来运行,区域内根本不可能也没能力进行具体而有效的质量检测和掌控,几乎都是学校自主,完全停留在学校的层面。近年来虽做了一些区域范围的教研活动,也开始实行统一的检测管理,但还是停留在面上活动,可以说没有实效分析、没有具体要求、也没有可行举措,说句比较过分的话是:“花钱没进步,吃力不讨好”。因此,应该建立有效评价激励、调控、整改的教学管理机制引领学校,对个别不符合要求的学校减少招生指标乃至不给招生指标,特别要改变学科质量检测、教师自身要求游离于区级管理层面的松散做法。

 

必须审视初中教学:我区初中的教学质量已有目共睹,但初中的质量是靠什么方法和管理来实现,需要教育部门的认真审视和借鉴。人的发展需要空间和内在的潜能,一旦拔苗助长势必影响未来的发展,那么,我们的初中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是否是“高质量、轻负担”了呢?我们初中的质量是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实现质量还是以牺牲学生的时间来获取的呢?我们的初中是通过题海训练出来还是由于应试的技巧取胜的呢?这些问题至今没有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以足够的关注。我们清醒的知道,初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一旦出现初中生思维定势、学习方法落后、创新能力局限、发展空间没有等,高中时期的发展提高就可想而知了。因而,我区的初中教学也值得大家深思。

 

必须强化师资涵养:教师道德素养、教学专业能力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是立校之本。在现代温州社会经济下,教育工作者对教师的职业认同和事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意识偏差和职业倦怠。有效改变这样的教育现实,在加强师德教育转变工作观念的基础上,应该把分类分批进行培训引领作为重点,采取内外结合、校本与专家结合的方略。目前,公办学校急需加强师德教育与教学能力培养,民办学校必须加强师资进口把关管理。推行师资管理公、民办学校等同,列入全区教师整体考核。全区高中师资涵养的再提高将会是我区高中质量提高最直接、最现实的需要。

 

诚然,教育质量的提高是由多因素影响,需要全方位的协同攻关才得以实现。真正实现高中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也必定带来小部分的“矛盾”和“牺牲”,但质量提高是新课程背景下推进素质教育的永恒主题。

 

二、  实践启示: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徘徊不前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很好审视初中教学、提高师资涵养、实施评价监控、规范教学管理是促进高中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2、教育是特殊的领域,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培训造就高水平的教师和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是教育的核心,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是符合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留足知识学习思考的思维发展空间更应该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区域范围的公、民办教育相结合(民办学校过多)、普职高教育共同发展(普高计划过多)、社会需求与行政计划指导相统一是统筹兼顾的治教方略,同时是区域推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