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法指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之三)

 暮鼓晨钟168 2010-07-14
3.  发展思维能力的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名言说明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性。思维是一门知识,有了思维知识,就能自觉地提高你的问题解决的能力,而认识思维,也就是认识自己。有人认为不愿思维的人是固执,不能思维的人是闭琐,不敢思维的人是卑微,不懂思维的人是平庸。   

素质教育是"双全"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而创新、实践能力的核心正是思维能力。思维不仅是方法的问题,还是个能力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营造思维氛围、调度思维情趣、创设思维情境、启发思维启动、学会思维策略、养成思维习惯、倡导思维平价、暴露思维过程。

1)一般思维策略的训练

信息性思维策略----信息性思维策略是与我们现在中学生所处的时代特点而提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由于媒介的丰富化,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我们每天所接触的信息量倍增,因此,我们对这些信息要采用信息处理的机制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策略的实质就是要求我们要吸收信息,要筛选信息,要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储存,最后还要利用这些信息。信息性思维要求我们每个中学生要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要与同学们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培养信息性思维策略的对策:

    首先,我们要乐意与同学进行学习的心得体会的交流。交流学习的感受,相互鼓励,而不是把自己一个人关起来,一个人钻研,这样学习效率很低下。

其次,要学会分享。信息具有共享性,学会分享实际上是要求我们的同学与其他的同学一起分享学习进步的快乐,解题成功的快乐,这样辛苦的中学学习生活才能多姿多彩,使我们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

第三,信息性策略实际上,还要求我们必须选择某些信息,筛掉某些信息。

第四,我们要抵制一些信息的诱惑。只有我们在信息上面学会选择对学习有用的信息,我们才真正地培养起了信息性思维策略。

批判性思维策略----批判性思维策略指从已有的知识的对立面出发进行思维的一种思维策略,主要有两个阶段,对已有的知识提出质疑;提出相反的观点。批判性思维策略同时也是我们传统教育中常常忽视的一种思维。批判性思维策略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策略的对策:

首先敢于和同学争论问题。同学争论问题,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也可以巩固对该问题的掌握。另一方面,争论可以让我们发现问题。

其次,要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向公认的传统理论挑战,不迷信老师、不轻信他人,倡导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老师争辩。敢于和善于找问题的不足,找到不足之处,然后完善之,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策略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

第三,要锻炼我们的批判性思维策略,可以找一个问题。对之“先破后立”,并找出自己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新观点。这实际上是议论文的一种写作方式。

求异思维策略----批判性思维是寻找和已有结论相对立的否定式思维,而求异思维仅是寻找和已有的答案相异,但不一定相反的结果。这一思维策略的训练目的是快速的全面的高标准的培养学生不同寻常的、独特新颖的创造性思维力。这种求异思维能力是将来在工作学习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求异创新、进而发明创造的前提和保证。

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看待事物的思维能力。一些学生在做选择题的时候,发现自己对单选题很有把握,而遇到多选题往往不知所措。思维过程分析表明,这些学生缺乏求异思维的技巧。

求异思维策略的方法:

脑力激荡法:是最为人所熟悉的求异思维策略,该方法法是由Osborn早于1937年所倡导,此法强调集体思考的方法,着重互相激发思考,鼓励参加者于指定时间内,构想出大量的意念,并从中引发新颖的构思。脑力激荡法虽然主要以团体方式进行,但也可于个人思考问题和探索解决方法时,运用此法激发思考。该法的基本原理是:只专心提出构想而不加以评价;鼓励自由思考、标新立异、语出惊人,不局限思考的空间,鼓励想出越多主意越好,越离奇越好,以获得想法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标。鼓励“锦上添花”,改进或联合他人的设想。集体激励法的实质,是创造了一种思维相互撞击,借集体力量产生“共振效应”的情景。在这种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感染的氛围中,能有效地打破个人固有观念的束缚,摆脱思维的僵化、迟钝状态,焕发禁锢的想象力。研究表明,这种团体式的自由联想力,比独自一人时,增加65——93%……

    创新思维策略----创造性思维即指有创见的思维,它不同于一般思维的是它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新思维不是依赖于特别的天赋或特别优秀的智力,而是依赖于思维产生的创造力。创新思维的一个先决条件是不要将固定的思维模式强加给眼前的事实,而是要学会如何另辟蹊径,即使这样做可能意味着将推翻他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有如下特点:

①思维的独特性。表现在观点新颖,别出心裁,能打破常规,冲破常模。不受习惯思维及习惯势力所约束。

②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思维灵活,能及时转换变通。一是能从多方面转换。

③思维的敏锐性。表现在能迅速地评价并及时地捕捉闪光的思想。它要求对新异现象有敏锐的感受能力,能迅速地认识其价值,并能牢牢地把握它。

④思维的突发性。表现在对问题长时间思考的突然豁然开朗、迎刃而解,体现出一种非逻辑性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灵感和顿悟。

⑤创造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它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完美的统一,逻辑性思维与非逻辑性思维的统一,也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在诸种思维的协同作用中,发散思维是主要成分。

创造性思维可通过专门途径训练。如前述的创造性思维策略可通过专门的课程开设来讲授。此外,专门训练发散思维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之一。其训练的内容主要有:①用途扩散。即以某件物品的用途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种种用途,如尽可能说出砖头的用途、回形针的用途、……。②结构扩散。即以某种事物的结构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如尽可能多地画出包含的结构,并写出或说出它们的名称。③形态扩散。即以事物的形态(如形、颜色、味道、气味等)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如尽可能设想利用红色可做什么,办什么事。④方法扩散。即以人们解决或制造物品的某种方法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种方法的各种可能性。如尽可能多地写出或说出用“吹”的方法可以做哪些事情或解决哪些问题。研究表明,这种不涉及专门知识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在较短时间内能取得较大的成效。

在科学知识的日常运用方面,在理化实验方面,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聚合性思维策略----聚合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沿着一定的方向前进,最后寻求到一个确定的答案的思维活动。聚合思维法在选取最佳方案、探求事物根源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使用这种思维方法。

     发散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是从同一个思维出发点展开思维,以探索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即从一点向四方发散开去,从一个信息源导出不同的结论和结果。在学习中遇到一个重要的公式、定律,你就要以它为基础,去探索更多的公式和定律,以丰富自己的头脑。发散思维使你的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沿着各种方向去进行思考。它能使人的思维趋于灵活、多样,富于变通和创造性。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发散思维占主导成分。曾经有一位叫哈定的科学家说过:“所有创造性的思想家都是幻想家。”而幻想主要靠的是发散思维。

侧向思维策略(启发式思维法)----侧向思维法也叫旁通思维法,就是从其它事物受到启发,从而产生新设想的一种思维方法。当一个人对某一个研究目标寻根问底时,他的大脑皮层里会建立一种优势灶或兴奋区域。一旦这种思维受到某个偶然事物启发,就实现了灵感激发。于是“触类旁通”,就产生了好主意或新设想。

逆向思维策略----逆向思维就是人们改变习惯的思路,将问题倒过来想一想,在思维过程中“反其道而行”。逆向思维,能使人得到许多通常思路所得不到的思维成果。无论在科学技术和现实生活中,运用逆向思维取得成功的例子,不计其数。

从一般性思维策略的角度来对思维进行训练还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如模糊性思维策略的训练等等,但是,不管一般性思维策略的形式如何多,我们同学只要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训练,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同时,思维策略并不是仅仅通过读书就可以掌握的,必须经过细心的体会、反复的运用、及时地总结、经常的经验交流才能掌握。

在思维策略的训练中,同学们还必须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不可忽视知识的掌握。进行一般思维策略的训练并不排斥学科知识的学习,它也不能代替基础知识的学习,相反,它以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为前提,以知识的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为前提;

第二,要加强解决问题的态度训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功者在解决问题时更有自信心;更重视认真思考和推理,而不是乱猜;精力更集中,而较少分心;更有耐心和毅力,较少烦躁、厌腻;随时愿意抛弃已有的思路和答案,而积极寻找更佳的思路和答案,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对待问题解决的良好态度,

第三,要把思维训练与学科相结合。思维训练与各门学科的具体问题解决结合起来,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当然,一般思维策略用到不同的学科里,应该有一些相应的变化。

第四,要注意加强“结构不良”问题的训练。“结构不良”问题的训练更是从一般意义的基础上培养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

2)解决问题的各阶段思维策略训练

理解题意阶段的思维策略----学生在解答论述题、作文题、应用题、计算题等习题时,最常犯的毛病是题目尚未搞清楚,题意尚未明白,就动手解答,结果要么误入歧途,要么离题万里。在分析理解题意的阶段上,可以训练如下两条思维策略:仔细读题审题;整体上把握问题。

(1)仔细读题审题----题目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看清楚,准确把握。在实际教学中,还应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具体传授细看题意、咬文嚼字的技巧。

(2)整体上把握问题----准确地理解了习题的每一个细节并不等于完全把握了题意,还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细节之间的关系。要设法把一个个的语句、一个个的数量,结合成一个整体来考虑,并根据这个整体把握来判断题的类型,调用该类型的已有知识来解决眼前的问题。

    解答阶段的思维策略----在分析、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着手解答问题了。在此阶段上,主要应用如下两条思维策略:充分进行双向推理;发散思维。

(1)充分进行双向推理-思考的方向分为顺向和逆向两种推理形式。思维的方向从已知向未知前进,称为顺向推理或叫向前推理;从未知指向已知的思维称为逆向推理或向后推理。思维过程既包含了顺向推理又包含了逆向推理,这被称为双向推理。顺向推理具有自由联想的意味。当我们读到已知条件时,就联想到有关的公式、定律等,因此推断出新的已知条件。这种推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能使信息增殖,使我们逼近未知条件。但顺向推理的缺点是思维方向不明确并且容易使我们一旦走上错误的思维方向而迷途难返,或者一旦产生了错误的定势便很难再考虑其他方法。逆向推理的特点是方向明确,始终把未知量作为思维的出发点进行逆推。它的缺点是和已知量的关系很难接通,因为它与已知条件相距甚远。因此,在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解难题时,最好采用双向。

 (2)发散思维---定势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考虑某一种思路,一条道走到底,钻牛角尖。在解决问题时,要从多种角度看问题,从多种途径寻找答案,这就叫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关键在于克服思维定势。发散思维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评价并选择最优思路。人不可能同时考虑发散出来的所有思路,必须优先考虑一条思路,只有这条思路确实走不通时,再考虑换一个思路。优先考虑的思路必须具备如下三条原则:①优先考虑比较有利于充分利用已知条件的思路;②优先考虑有助于使未知和已知条件取得联系的思路;③优先考虑比较简捷的思路。

检验总结阶段的思维策略

习题解答之后,要认真地进行思路总结。这种思路总结最好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反思。

(1)思考自己是否己把握与习题有关的知识结构,是否达到了通过练习掌握知识的目的。

(2)回忆自己的解题思维过程,找出其中的问题, (3)思考还有没有更简捷的思路和更佳的解决办法。最好能和同学的解题思路相比较,体验别人的思路和技巧。

总之,思维的训练不是单方面的事情,思维的训练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对思维策略的训练应该在综合的基础上,长期坚持进行才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任何一项智力活动都离不开思维。观察过程,需要借助思维理解观察到的现象,认识不同事物的特点;良好的记忆建立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而理解依靠思维;想象和创造活动更是离不开思维。

学习需要思维,不论是阅读、听课、讨论还是作业,只有通过积极思维,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有些同学学习成绩差,主要原因是思维能力不强,或者不动脑筋、懒于思考。 

    3认为思维差的主要原因:

  一是对所学知识没有深究一步的习惯。只满足于知道“是什么”,而不求懂得“为什么”,使大脑处于被动的“接受”。

  二是造成思维“惰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盲目迷信。多数同学是迷信老师、迷信书本。在知识面前师生是教学相长,你向老师提出不同意见是一种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

  三是怕出错。不会的问题,不敢提,怕别人说自己笨,影响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是分数的束缚。为了得高分,让老师划标准答案,然后死记硬背,对是否有别的答案,不再追究。这样只能培养“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这就使创造性思维能力被压抑窒息了。

  4那么在课堂学习中,怎样才能积极思维呢

  * 注意感性材料的储备。

  新知识的理解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思维又离不开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原有的知识、经验是理解的先决条件。要想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就必须注意感性材料的储备,感性材料是思维的基础。

  感性材料的储备包括:

  (1)加强课外学习,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阅读课外书,参观博物馆、展览馆,参观工厂、企业,请专家、学者作报告等)

  (2)开拓自己的知识面,知识越丰富、越厚实,越能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例如:学习一些天文知识、矿产知识、医药知识、电脑知识、海洋知识等)

  * 要始终处于“问题”的情境之中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中国的家长常常问孩子考了多少分,在班上排第几名。而美国的家长往往问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上提了几个有意思的问题。明代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上课要做到“专心”,就是使自己的“心”始终处于问题的情境之中。

  怎样才能做到上课有“疑”?

  (1)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或是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

  上课不能只满足于听懂,或是把老师的结论抄在笔记本上去死记硬背。而是应深入到老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追踪老师的思维活动,看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又是怎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2)多问几个“为什么”?自设问题情境。

  有时听懂,并不等于真懂,往往是一知半解。所以在上课看书、听讲、回答问题、讨论问题时,要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好习惯,力求更深刻地理解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问、学问,边学变问。”没有不希望同学提出问题的老师。同时,要学会自己创设问题情境,只有积极思考,彻底理解,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

3)学会一些思维的方法。

  基本的思维方法。主要是掌握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等方法。

  ① 分析:指在头脑中将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部分的过程。

  ② 综合:指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联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③ 比较:指对同类或相似的两个事物对比,区别异同。

  ④ 抽象:指在同类事物中,抽出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⑤ 概括:指把同类事物中抽出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形成概念的思维过程。

  ⑥ 具体化:指把抽象出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事物上,是人的思维深化过程。它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思维的方法还包括:

  思维的灵活性: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思维的独立性:在学习中,能学“活”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思维的评判性:不满足现成的答案,把知识消化,变成自己的营养。“站在巨人的肩上”,善于独立思考,提出独立见解。批判性思维,会产生创造力。

  思维的敏捷性:善于迅速发现问题,正确解决问题。例如北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 使用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

  如耳听、眼看、手写、脑想、口答,这是克服“走思”的有效手段。

  要求做好课堂笔记——“眼过千边,不如手过一遍”,益处是:

  ① 有助于专心听讲,提高“听”的能力。

  ② 有助于手脑并用,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③ 有助于知识的记忆。

  ④ 有助于今后查阅,进行复习和预习。

  ⑤ 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习惯,为将来自学打好基础。

总之,上课的“专心”,主要表现在“注意”和“思维”两个方面。只有抓住这两个方面,才算学会了上课

5)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1)把自己置身于问题之中

人的思维能力是在思维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懒于思考的人,决不会有良好的思维能力。

那么,人的思维又是怎样发生的呢?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才会引起思考。问题解决了,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也就结束了。因此,要将自己置身于问题之中,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不断思考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有了问题,才会引起思维;不断思维,才会发展思维能力。

2)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的优劣,一般用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独立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六个方面来标志。

各种思维品质互相联系,很难分离。这些思维品质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在各种思维活动中培养的。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的方法是:开拓知识视野,积累丰富的经验,掌握各种思维方法,不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掌握思维的方法

思维在大脑中进行,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有一定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多种多样,众说纷纭。下面介绍的几种方法

逻辑思维法----这种方法就是从已有的前提出发,做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我们作数理化习题时,常常用这种方法进行思维。逻辑思维法的应用很广泛。思维时,要以可靠的论点、事实为前提,并做出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判断。

相似思维法----相似的现象往往有着相似的原因,相似的问题可以用相似的方法解决,相似的事物有相似的性质……。相似思维法就是根据相似事物的特点来思考问题的方法。

相似思维法在学习上的应用很广。例如,类似的题目,可用相同的方法求解;同一类体裁的文章,可用相似的写作手法。人们通常说,学习时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实,这就是告诉大家,要善于应用相似思维法去思考问题。

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法就是沿着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的方法。逆向思维法不落俗套,另辟蹊径,是一种开拓思路的方法。

设想思维法----假设事物具备了某个条件,想想将会有什么结果,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是设想法。

.微观思维法----从事物的一部分认识事物的总体,从事物细微的特征认识事物变化的原因。这种由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思考方法就是微观思维法。

模拟思维法----将其它领域的原理推广应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叫模拟思维法。

思维能力的发展与知识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很大的关系。要提高思维能力,还要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

4. 发展想象能力的方法

想象是我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不论哪一门课程的学习,都要借助想象去理解教材。

所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一个没有想象能力的人,不可能有任何预见,更不会有发明创造。所以,中学生应努力发展想象能力。

1)培养积极情感,确定正确的想象方向

想象与人的情感有关。消极悲观时,人们容易想象那些令人畏惧、让人失望的情境;积极乐观时,人们容易想象那些令人振奋、让人向往的情景。想象与人的愿望有关。

所以,要发展想象能力,就要培养积极的情感,树立良好的愿望,确定正确的想象方向,把想象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以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发展为想象目的。

2)扩大知识领域,奠定想象基础

想象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一个空白的脑袋,不可能进行想象。不是以正确的知识经验作为根据的想象,只能是空想,或毫无用处的胡思乱想。所以,要发展想象能力,就要勤奋学习,掌握渊博的知识,积累丰富的经验。只有课本上知识还不够,要扩大知识领域,要经常去调查、访问、参观,看看科普读物,读读文艺作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知识经验越丰富,想象就越容易进行,想象的内容也越丰富,发明创造的可能性越大。

3)在课堂学习中开展想象活动

人的各种能力都是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的。想象能力也不例外,只有不断进行想象活动,才能使想象能力得到发展。中学各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都渗透着想象活动。在学习过程,能积极主动地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想象去理解所学知识,想象能力就会在学习过程得到发展。

4)在创造性实践中发挥想象力

一切创造性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想象,都非常有利于想象能力的发展。

5)掌握正确的想象方法

*对现实事物进行加工改造

想象是在现实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想象不出在现实中绝对找不到形迹的东西。

*根据人们所寄寓的愿望展开想象

*将现实事物进行拼合

*集中不同事物的典型部分

情景想象法  

 改善与调节心理状态最省力、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用情景想象法了。想象是人所独有的、积极的心理过程。在有目的的行动之前预先在人脑中产生有关的新形象,这就是想象。情境想象法就是教会青少年运用语言暗示或形象材料在头脑中进行“想象”,产生积极的形象、情绪体验从而消除负面影响建立新的、肯定、良好的行为习惯。几点提示:

1.想象某情景时要在安静、轻松的环境中进行;

2.尽可能多的感官参加;

3.操作性的想象由于“动手”会更加熟能生巧;

4.姿势要“顺其自然”以不令人感到困难、增加心理负担为度。

 

5. 发展创造能力的方法

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文化的进化,全在于创造。如果没有创造,人类可能不会诞生。创造是人生对世界的最好礼物,也是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我们的时代,正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迫切需要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时代,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学生,都应该把发展创造能力作为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内容。

1)提高基本素质。创造能力的发展与人的基本素质有关。对中学生来说,应努力提高以下五种基本素质。

*独立思考。独立思考会使人聪明,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能力的人,也是富有创造性的人。通过独立思考,会逐步获得分析、综合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正是发展创造能力的基础。

*善于质疑。怀疑是探索的动力,创造的前提。科学上的发现、理论上的创新、技术上的改革都是从怀疑开始。质疑要有根据,毫无根据的怀疑是胡思乱想。质疑不是目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因此,提出问题之后,应积极思考问题,寻找答案。

*发挥想象。创造需要想象。任何一种创造活动,都凭借着创造者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靠自己培养的。

*捕捉灵感。灵感是以深厚的社会实践为基础,以渊博的知识经验为前提,以勤奋钻研精神为动力的。灵感的产生是突然的,一瞬即逝。因此,要善于捕捉灵感。头脑中一有新思路、新思想、新观点、新问题出现时,及时记下来,马上深入下去进行研究,就可能有发明和创造。

*良好的品格

创造力的发挥与人的品格有关。下列人格因素有利于创造

(1)进取心强,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和创造欲。

(2)有为人类、为科学、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3)有坚强的毅力。

(4)有坚定的自信心。

2)掌握创造方法

联想法

从身边某件事展开联想,常常会有发明和创造。鲁班就是从茅草联想到造锯的。善于联想的人,就是善于创造。

转换思维法

在我们的头脑中,有许多无形的框架,制约着我们思维的方向,使我们的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如果我们能转换一个角度认识问题,打破习惯的束缚,那就可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移植法

移植法,就是将现实生活中已经知道的原理、方法应用到所研究的课题上,从而产生发明创造的方法。

组合法

把不同事物的特点集中起来,就可以创造出新的事物;把不同用途的物品组合起来,就会制造出新的物品。这种创造方法就是组合法。

创造的方法还很多,但其精神实质都一样,都要求人们强化创新意识,开拓思路,大胆探索,锐意创造。

6.  提高注意力的方法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但不能独立存在,只能伴随着人的某种心理活动而存在。如注意听、注意看、注意记、注意想等,并和人的需要、兴趣紧密相连。注意具有注意的指向性和

注意的集中性特点。注意又使人的心理活动集中在指向的对象上 注意是学习的窗口,是心灵的门户,它与人的学习效率、工作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小要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

人在清醒的时候,每一瞬间都在注意着一种或几种外界事物,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大脑皮层的其它部位处于抑制状态。这样,被注意的事物就能够及时、清晰地被反映,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兴奋中心的强度越大,其它部位的抑制就越深。所以,只有当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学习的时候,我们的大脑皮层才会为学习发生兴奋,才能深刻理解学习内容,牢固记住所学知识。反之,学习时心不在焉,学习内容就不能在大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对知识的理解就不深透,记忆不牢固。

注意不能集中的原因

主要有下列几种。

1)没有学习动机和缺乏学习兴趣的同学。

2)学习上没有紧迫感的同学。

3)心理受干扰的同学。

4)组织纪律性差的同学。

5)精神状态不好的同学。

 

提高注意力的方法

1.要树立起集中注意的紧迫感

注意力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要努力做到:只要上课铃声一响,一切课间活动立即停止,回到座位等待老师上课;只要书本翻开,就忘掉其它一切事情,使自己全神贯注于对课文的思考和记忆中;只要开始做作业,就不和别人聊天,不看电视,不听音乐,不管家里来了什么客人,以保证自己的注意力能全部集中在作业中的问题上。

2.明确学习任务,制订学习计划

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计划,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就会树立起学习的紧迫感,就会自觉地集中注意力,使自己保持良好的状态进行学习。

学习任务和计划越具体,效果越好。在课外,也要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晚上要完成哪些作业?复习哪些知识?预习哪些课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项学习任务安排多少时间?对这些任务都要胸有成竹。并且,要按计划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

3)要努力排除各种干扰

在学习中,外界有许多事情都会刺激我们,干扰我们的注意。克服外界干扰有两种方法:一是选择安静的学习环境,并且不与游手好闲的同学交往,这样可以减少外界的不良刺激。二是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学会闹中求静的本领。即不管外界有什么干扰,都要努力控制自己,不动摇自己的信念,不影响自己学习的决心和学习计划。

4.科学安排学习活动

精神状态是影响注意力的重要因素。科学安排学习活动,就是为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安排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2)要保证学习过程精力充沛,不会饥饿。 (3)合理变换学习内容。 (4)各种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学习的时候,看、读、写、思、记结合起来,交替进行,有利于注意状态的保持。单纯的看或者写,都容易使人感到枯燥和乏力。(5)要劳逸结合。

  在上课时怎样才能集中注意力呢?

  (1)做好课前准备。① 做好知识准备——复习旧知识,预习好新课。② 做好生理准备——课前喝水,上厕所。③ 做好物质准备——将上课的书本、文具准备好。④ 做好心理准备——上课不说话、嬉戏,不对老师抱成见。

  (2)保持课堂安静。这是课堂学习,集中注意力的第一要素。安静,就是一种强刺激。安静的课堂上只有老师讲课的声音,大家的注意力自然就集中在老师身上了。

  (3)坐姿端正。人的姿式同注意力很有关系,当肌肉处于紧张状态时,注意力就会自然专注。

  (4)认清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寄希望于课堂而不是课下,提高课堂利用率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上课前,从心理上要使自己深信,每节课都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上所学的各种知识都是有用的,都与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信念就会使上课注意力集中。

5)培养广泛的兴趣。努力培养自己对各门学科的兴趣,兴趣广泛的同学注意的范围就大,遇到与这些知识相关的知识时注意力就强,往往上课时注意力就较集中。

6)用坚强的意志与各种干扰作斗争。

7)学会听课。会听课的同学总是不断思考老师的讲解,听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8)有时需要同时做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例如听讲、记笔记、看黑板,所以注意的分配能力很重要。

  上课听讲,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才会有良好的听课效果。

  提高注意力的几种训练方法

  (1)两只手各拿一支笔。第一次左手画△,右手同时写1234、……

  第二次左手画/,右手按顺序写△1、△2、△3、△4……

  每次15秒,要同步,不能分先后。

  (2)倒背数字,从1001。找一同学听,然后再反过来,看谁的错少。

  (3)读一篇短文,尽量避免错字、漏字、颠倒顺序。

  (4)圈字训练。在一页纸上打印不规则的阿拉伯数字,把两个相邻的相加得10的数字圈起来,让家长计时。

  (5)挑豆训练。在一碗里放入若干黑豆、红豆、黄豆,让自己在规定时间里挑出一种颜色的豆。

6)关注训练。用手持一线,线头系一坠,让坠对准纸上的一点,先目视3分钟,然后可不断延长时间,15分钟、20分钟……

7.情绪疏导方法

*合理认知法

合理认知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的。艾里斯认为,人们对逆境的情绪反应不在于逆境本身,而在于对逆境的不合理认识,即由于不正确的认知或者说非理性信念所造成的。因此,通过认知纠正,以理性治疗非理性,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人们的情绪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和逆境心理。

     *宣泄疏导法

     人所能够承受的心理压力总有一定的极限,当心理压力超过这个极限时,心理发展便出现一系列困扰,同时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危害。但是,如果我们在适当的时机(即适当的时间与场所)打开自己的“心理控制阀”,进行适当的宣泄,将积累起来的不良情绪以适当的方式发泄出去,犹如洪水上涨,危及堤坝而开渠泄洪一样,它能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和心理紧张度,恢复心理的平衡。比如,当人们遭遇到突然发生的、意外的精神打击后,别人往往劝他,“你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吧!不要憋在心里,以防得病!”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采用的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

    宣泄疏导法是一种效果十分显著的解除不良情绪的方法,它具有简捷、易操作、收效迅速的特点。对情绪变化剧烈,心理反应敏感的青年朋友来说,宣泄疏导法是一种容易接受,短、平、快的方法。

    对不良情绪的宣泄有很多方法,如语言倾诉,找人交谈,写作、看电影、画画、旅游等等。但还有一些方法,如愤怒时砸东西、攻击别人,烦闷时酗酒解“愁”等,这些方法虽然能够将不良情绪发泄出去,但却是暂时的,反而会为以后带来新的更大的烦恼,甚至引起更严重的逆境。因此,在运用宣泄疏导法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正常的途径和渠道,采用适当的宣泄形式,控制宣泄的程度,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宣泄效果。

     *矛盾意向法

    转移人们的视线或思维,使注意力切人某些与其焦虑、失调、恐俱等不安的状态。矛盾意向法的理论前提是:在许多情况下,焦虑情绪和失调行为的产生是由于人们过分害怕某些令人恐怖的事物。也就是说,一个人老是担心某些可能使他感到焦虑的逆境处境发生,因而会变得万分恐怖,以至于不由自主地被引人这一境地。这叫做“预期焦虑”,它常常使人变得无能为力。一个人对某种处境的恐惧,以及他对这些恐惧的害伯,使他陷人恶性循环。他极力想摆脱他所恐惧的逆境处境,结果反被焦虑所压倒。如果到了他不得不面临这一逆境处境时,他已经几乎不能正常的生活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所患的“考试恐惧症”常常就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

    矛盾意向法的使用,就是努力去做他最害怕发生逆境的那些事情,或期盼逆境的发生。当然,这是与其真正的愿望相反的。这样,焦虑感或恐惧感就会为相反的愿望所取代。这一方法使人以先发制人的方式,克服对逆境的预期焦虑,使人松弛,以便从容镇朴地对付各种复杂的逆境情境。

代偿转移法

    当一个人不能达到确定的目标而受到逆境时,可以用另一种目标来代替,或通过另一种活动,来弥补心理的创伤,驱散内心的优愁、痛苦,增强前进的信心和勇气。这就是代偿转移法的作用。它的具体运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区别对待。

    “早路不通走水路”,当你在进取的路上一再受阻,屡遭逆境时,不必灰心,你可以重新设定一个目标来替代原有的目标。“上山千条路,共仰一月高”,为此,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途径,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

*理性淡忘法

    从信息医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大脑并非兼收并蓄的贮存库。积极健康的信息将对大脑起着一种亲和、谐调、“按摩”保护作用;而消极的信息则会产生劣性刺激,只能增加精神负担,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削弱机体的免疫机制,加快脑细胞老化,导致生活失调和身心状态恶化。有关资料表明,so%左右的恶性肿瘤和半数以上的早老性痴呆都与不良的信息环境和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有关。因此,抹去滞重苦涩的记忆,学会理性的淡忘是现代人驱赶烦恼、消化逆境、清除心理积淤的“洗涤剂”,是一种睿智的颖悟和超脱。因为,多愁善感的人既不能延长今天,也买不来明天,这就是烦恼的无用。“把你的烦恼搁置自行消灭的那一天”,那是成熟。聪明人懂得“烦恼的利息是由那些借去烦恼的人来支付的。”那么,生活中应该淡忘哪些东西?

    淡忘人生旅途中的坎坷和不幸,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竞争的失败、家道的中落、不测的病痛和突发的灾难。

    淡忘无端的误解和不公允的际遇,以飘逸的心态抛开孤愤酌情,用广阔的襟怀作为人生的背景。

    淡忘名利得失和荣辱毁誉,以练达的心态摒弃物欲的崇拜,荡去人生的浮躁。

    淡忘历史的伤痕和岁月的沧桑,以陶然的心态走出往事的阴影,从今天的脚步中找回自己。

    淡忘无中生有的流言蜚语,以超然的心态让捕风捉影、飞短流长的小道新闻成为耳边风。

    淡忘迁腐守旧的陈腐观念,以明智的心态调整、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创意的黎明开始新的一天。

    遗忘是大脑的一种功能,如果没有遗忘,人的大脑将是混乱一团,无法清晰地记住有用的知识和经验,没有遗忘,人的大脑就会爆炸。所以,不该有的记忆就该理性的淡忘,沉洒于旧日的失意是脆弱的,迷失在痛苦的记忆里更是可悲的。遗忘不是简单的记忆抹杀,遗忘是一种振作,是一种成熟,是一种超脱,更是一种大度,是对生活中忧愁和痛苦的一种藐视和嘲讽。因此,受挫者应该主动地忘记生活曾经给自己造成的不幸和痛苦,清除心灵上的暗流,轻松地面对再次考验,充分地享受生活所赋予的各种乐趣,让整个心灵沉浸在一种悠闲无虑的宁静里。

*反向心理调节法

    反向心理调节法,也叫反向思维法,它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的反射光。其关键在于思维方向的“趋利性”。就是遇到困难或逆境时要从积极的方面去想,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多角度的思索力,极力从不利中挖掘、寻找到令人信服的积极因素,调动自己的积极情绪战胜消极情绪。        反向心理调节法适用于所有受逆境的人,包括一些反向逆境者。        另外,反向心理调节法,更是治疗抑郁症最有发展前途的方法,是一种高度认知的再构建。

      *幽默调节法

    语言可以产生幽默,动作同样可以使人发笑,使你在社交场合取得成功。它表现为机智地处理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含笑面对人生中的矛盾或冲突、摆脱困境时实现自我解脱的一种方法。幽默的特点是温和、含蓄和机智。哲学家把幽默视为“浪漫的滑稽”;医学家认为幽默是人的一种健康机制,是美容心理的良方;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把幽默看成是有助于一个人适应社会的工具。幽默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幽默是一种易于让人接受的批评方式;它可以用于解嘲,避免难堪局面;幽默还能减轻人际矛盾和冲突,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幽默还有助于健康;它还有助于智力的发挥。总之,幽默是生活的调味品,它可以使人在欢声笑语中忘却烦恼,化优愁为欢畅;能让痛苦变为愉快,将尴尬转为从容自如;化干戈为玉帛;使沉痛的心情变得开朗、豁达和轻松,具有维持心理平衡的功能。

     幽默在心理学上是一个人气质、性格、机敏的思维、情感智商的综合反映。幽默感的形成不是一时之功,而是长期修养的结果,它包含以下心理素质:第一,幽默者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幽默是智慧的闪光,不是庸俗、轻浮的笑话或油嘴滑舌的表现,而是既洞察世事、人木三分,又言简意赅、含蓄诙谐、寓意微妙深邃,给人以启迪和韵味。第二,幽默者乐观自信。从苏格拉底的一句简单的幽默言语中,就能让人强烈地感到他乐观自信。卓越的学者在科学会议上的发言或演讲,常常夹杂一些幽默的俏皮话,表明了他们的自信。可是才能平庸的人却不是这样,好像有某种东西把他们束缚住了。幽默感反映了一种内在的自由,没有这种自由就不可能进行创造。这种自由是建立在自信心和自尊心基础上的。第三,幽默者具有机敏多变的能力。机敏是一种优秀的素质,是一个人的感觉敏锐性、思维灵活性的表现。它能使人巧解人意,并能以惊人的自制力防止在对方的刺激下诱发出不良情绪,使双方的对抗情绪得以缓解,消除困境。因而,机敏的人是最容易受到众人好评的。第四,幽默者具有豁达的性格,能成大气候的人,不会为那些鸡毛蒜皮的细微小事而斤斤计较,大动肝火,凡事都抱着达观随和的态度,做到谈笑自如。

*告别嫉妒

    竞争、进步、向上。嫉妒别人的人往往是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嫉妒别人身上,而自己却产生焦虑、悲哀、猜疑、消沉、烦恼、敌意等不良情绪,这是一种最愚蠢的做法。缘何要嫉妒他人呢?岂不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你把对方的长处学习、借鉴过来,不就成了自己的珍贵财富么?光阴似箭,人生苦短,与其将有限的精力耗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时机做几件实实在在之事,不更有意义吗?就像鲁迅说的那样“不要只用力于抹杀对手,使他和自己一样空无,而必须跨过那站着的前人,比前人更加高大。”鲁迅的话语重心长,因为别人有所建树并不妨碍自己。我们可以把鲁迅指的前人理解为走在自己前面的人,比自己先成功的人,包括和自己生活在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生活中的嫉护主要发生在同一环境、同一领域中的人中间。普列汉诺夫论证说:“在人类智慧发展史上,因为某一个人物成功而妨碍另一个人物获得成功的情形是稀少得无比的。”一个观点的提出,一项研究的成功,留给别人的是新开拓的领域和道路,因而供人驰骋的天地更加广阔无比。在科学的领域里如此,在其他领域里也如此,只要你肯于奋斗,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竟争的心理素质,你一定能以真才实学赶上和超过别人。当你全心全意地为自己的事业奋斗时,就不会有时间去嫉妒别人了,因为“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情绪,能享用它的只能是闲人。”

    “酸葡萄”与“甜柠檬”的自慰法。“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便故意贬低它的价值,以使自己感到心安,抵消心中的不服气。伊索寓言中,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故事众所周知。这说明想吃葡萄而吃不到的人用贬低葡萄的办法来求得心理平衡。意思是说,不好的东西我得不到也无所谓,这虽然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办法,但只要能安慰自己不去嫉妒别人也算是可取的。甜柠檬心理是指一个人知道自己眼下的境况很不理想,却强迫自己说:“这不是也挺好的吗。”即知足常乐。一旦知足常乐了,就不会去嫉妒别人。

    帮助敌对者可以消除嫉妒。当你发现你所嫉妒的人需要有人帮助去办成一件事情时,你就全心全意地去帮助他。这时,你与他的目标一致了,就会由嫉妒他的心理而转向为共同的目标奋斗的心理了。当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完成后,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长处,你们也由敌意变成合作者了,你对他的嫉妒心理也完全消失了。

    重新评价嫉妒的价值。当你因嫉妒别人而焦虑、烦恼、心神不定时,不妨冷静地思考一下是否该嫉妒别人,重新评价嫉妒的价值。当你从利害关系、从他人和自己的角度全面思考之后,你会大彻大悟,感到嫉妒别人实在没有价值,于是你对自己的愚轰感到可笑,以后你还会再嫉妒别人吗?除非你是个心理变态的人。

逆境会变成好运的台阶

        一心只想逃避逆境,逆境就会成了会使人陷人不幸中的负面存在,但以“去见鬼吧”的魄力和精神积极地挑战,逆境马上会变成好的台阶,使人跨步地跃进。

      

8.提高自信心的方法

自信心影响着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影响学习积极性和智力活动效果。缺乏自信的同学,心理就已经做好了失败的准备,不能树立起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会胆怯、畏缩,放弃对疑难问题的钻研。因此,无论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注意状态、情感品质还是意志品质,都受到了破坏,学习上总是提不起劲。缺乏自信的同学,精神上处于压抑状态,大脑皮层不容易发生兴奋,因而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都受到了限制。相反的,对自己充满信心的同学,能维护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积极性,学习过程能坚持不懈,而且效果好。

提高自信心的方法

1.正确认识人的智能差别

人的智能确实有一定的差别。有的人记忆力好,理解知识的速度又快;有的人记忆力差,对问题的反映又迟钝。但是,人的智能差别远比一般人的想象要小得多。在青少年时期,绝大多数人的智能水平相差不大,那些特别聪明或者特别愚笨的人毕竟很少。只是有的人学习勤奋、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方法得当,智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有的人懒惰、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方法又不好,智能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

外国有人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在世界上所有的科学成就中,由那些天资聪敏、少年时代就异常聪明的人搞成功的,约占百分之五,而另外百分之九十五,都是由少年时并不十分聪明但能刻苦勤奋的人取得的。

人的智能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不断发展。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这是华罗庚的一句至理名言。

2)积极挖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人的能力表现在各个方面。世界上,各种能力都出类拔萃的人是极少的。但是,每一个人都有某一种或几种能力比较突出。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就是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做到以已之长补已之短。千万不要两眼总盯着自己的弱点,以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相比。如果这样,那就会越比越没劲,越比越泄气。

人人都有弱点。因此,我们不必因为自己在某一方面不足而气馁。关键是,我们要找到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3)要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

学习中,如果能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就有成功的感受,就会增强信心。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一直无法达到既定的目标,那就有失败的感觉,就会失去信心。成功能使人增强自信,失败能使人丧失信心。

成功与失败完全是人的一种主观感觉,而没有绝对的标准。要使自己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要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不同于前面讲的长远目标,而只是在近期学习中要达到的学习要求。目标不能太高,高不可攀,其结果只会让你感到失败。也不要太低,垂手可得的东西即使得到了也不会带来欢乐。这个目标要与自己的学习能力相适应,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并能带来成功的喜悦。对自己有明确的学习要求,但又不指望太高,那你时时都会有成功的体验。你不断努力,一次又一次实现自己的目标,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那你就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了。

4.经常唤起成功的心理体验

人都有成功和失败的时候。如果你老是回忆自己失败的情景,老是担心自己今后还会失败,那就会使自己丧失信心,产生悲观情绪。相反的,如果把失败当作成功的起点,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成功的心理体验,想象着今后发展的可能,那就会令人精神振作,斗志昂扬。

 

五 、发展自学能力的方法

当今世界发展很快,新技术、新知识日新月异,层出不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人埃德尔?弗加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文盲,而是不会学习的文盲。”所以,能够独立学习,这是时代对人们的要求。

培养自学能力是今后发展的需要。

1、自学能力的发展

自学能力是指人们通过独立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发展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1)自学能力形成的条件

(1)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形成自学能力的基础

知识水平高低对自学能力的影响很大。因为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特别是逻辑性强和比较抽象的知识,只有原有知识基础扎实的人,才能在学习中应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新的学习内容,才能进行自学。另外,学习技能如何也影响学习效率。学习技能是读、写、算、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和表达思想等六种技能的总和。因为自学过程,必然要读读、写写、算算,要进行一些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要把所学知识按自己的思想形式表达出来。所以,自学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学习技能的基础上的。

(2)良好的智力状况是形成自学能力的支柱

智力是指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前面几节的学习,大家已经认识到学习过程离不开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大家也容易理解,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是形成自学能力的四根支柱。一个人的智力状况越好,学习速度就越快,掌握知识的质量也越高。

3)非智力因素对自学能力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2)提高自学能力的方法

牢固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学习技能、良好的智力状况和有力的非智力因素支撑是自学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毫无疑问,要提高自学能力,就要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强调四个问题。

(1)培养自学兴趣,养成自学习惯

兴趣是自觉行动的引发剂。有自学的兴趣才会自觉地进行自学。自学过程没有老师指导,也没有人监督,完全靠自觉,因而学习兴趣的作用就特别重要。大家只要认识到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坚持自学,从自学中体会到自己在知识、能力方面的发展,自学兴趣就会培养起来。

(2)克服依赖心理,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自学能力是独立学习的能力,体现在独立学习过程中,也只有通过独立学习才得以形成和发展。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发展自学能力的障碍,要努力排除这种障碍。

(3)增加自学实践

自学能力是通过自学实践锻炼出来的。但现在大家自学实践的机会不多,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老师的教学条件下学习,这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发展。因此,大家要有意识地给自己增加自学实践机会。

那么,怎样增加自学实践机会呢?1 经常预习,通过预习培养阅读能力。特别是实施学案教学的班级,学生一定运用好学案,紧紧围绕学案的学法指导认真自学。

②学习中主动出击,比如,不要依赖老师,自己概括所学知识,自己进行系统复习,自己寻找和揭示有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③尝试超前学习。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超前学习,即自学老师还没有教到的章节和课文。

④增加课外阅读,多看一些文学作品和科普文章。

(4)不断总结自学经验,改进自学方法

自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自学方法、学习内容都因不同同学的个性和爱好而定。自学过程,可能有时因方法得当效果很好,也可能有时因方法不当收效很差。因此,在自学过程,要不断总结经验,寻找符合自己个性的自学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知识基础、智能水平和兴趣爱好的学习内容。掌握良好的自学方法、正确选择学习内容,是自学能力的重要标志。

自学能力就是在自学过程,通过不断改进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而得到培养和提高的。

2、自学成才的启迪

自学是成才的重要途径,许多伟人都是在自学的道路上成长的。其中有数学家华罗庚、文学家高尔基、政治家林肯(美国第18任总统)等。在我国这个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已经有成千上万个自学成才的科学家、工程师、文学家、企业家和革新能手。但是,每个人在自学成就上差异很大,很多人自学一阵子就坚持不下去了。也有一些人,虽然自学了很长时间,但由于收效甚微就半途而废。可见,自学能否成功,其中有许多奥妙。

1)要有发奋成才的迫切愿望,要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要有发奋成才和刻苦求学的精神。

自学没有规定的学习制度,没有人给你检查、督促,没有考试的压力,因此,个人的学习动机就显得特别重要。只有那些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才能自觉学习,才能在自学的道路上坚持到底。

2)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

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何况自学遇到的困难更多。因此,个人的意志品质在这里起着重大作用。自学中,有些内容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有的问题要反复思考才能解决,要寻找参考书,要收集学习资料,要求师问友……。所有的这些,都会让意志薄弱者丧失信心,放弃努力。因此,在自学之前,要充分估计困难,要下决心克服一切困难,不要因自学中的一点障碍就打退堂鼓。

3)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循序渐进,就是说学习要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和提高。这是一条重要的学习规律。

要攀登知识高峰,先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是一步一步地深入,知识是一点一点地积累。前面的知识没有充分理解,后面的知识就更难接受。自学起点不要定得太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进行学习。学习过程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4)要争取行家的指导

自学是独立进行学习,但这并不排除正确的指导。恰恰相反,只有在正确指导下进行自学,才能确定切合实际的学习起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制定适当的学习进度,安排科学的学习程序。这样,可以使自己在自学中少走弯路,增强信心。而且,自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还要向人请教。所以,自学过程要善于求师,要拜那些精通某一方面知识又善于指导学习方法的行家为导师。

高中学生的自学,主要是请教老师,听从老师的指导。更要把老师给提供的学案看成为最重要的指导。

3、进行自学的方法

科学安排自学程序,是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保证。对于一般基础课程的自学,可以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根据学习目的制订切合实际的自学计划

在自学之前,先要明确学习目的。学习目的不同,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也不同。如果是为了扩大知识视野,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就选择通俗易懂且与中学学习内容有联系的课外读物进行学习,比如《中学生数理化》、《中学生语文报》;如果是为了早日成才,当科学家、工程师,则先要扎扎实实地学好中学知识,然后再攻读大学某个专业的课程;如果是为了当一名作家,则要先学好语文基础知识,然后学习文学理论,钻研名篇佳作,并经常观察社会生活,不断进行创作练习……

明确学习目的之后,就根据学习目的拟定一个大体的学习规划。要学哪些课程,先学什么,后学什么,这些都要心中有数。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安排学习程序,选择适合的教材和辅导资料,订出学习进度。有科学的学习计划,自学过程才能顺利进行。

自学,完全靠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组织自己。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自学计划,是很难坚持到底的。

2)深入钻研学习内容

有效的自学,就是要从最大程度上获得知识,而不像看小人书,不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要深入钻研学习内容,要对知识有充分的理解和牢固的记忆。

对学习内容的钻研,可以通过抓要点、抓重点、抓难点、抓思路等四个方面进行。

(1)抓要点

每一篇文章,每一章节的知识,都可以分成几个要点。抓住了这些要点,就掌握了这篇文章或这个章节的主要知识。

 (2)抓重点

重点,是指教材中的重要知识。每一章节知识都有重要和次要之分。重要知识没有掌握好,不会解决实际问题,还影响以后的学习。在学习中不要平均用力,对重点知识要用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巩固。

(3)抓难点

难点,是指教材中不容易被掌握的知识。怎样突破难点,是自学过程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难点的突破方法根据难点的性质而定。一般的经验是:

①由于知识抽象而造成的学习难点,学习中要应用直观的方法,通过对具体事实或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来理解抽象知识。

②由于问题复杂而造成的学习难点,学习中可把这个复杂的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通过对小问题的思考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突破这样的学习难点,是锻炼思维能力的好机会,大家一定要深入思考,尽可能独立解决。

③对于难度大或难点集中的章节,可采用分散难点的方法进行学习。即将这样的章节分作几次或几个阶段进行学习。

④不同的书本对知识的阐述形式不同,有的说理透彻,有的概括扼要。这本书看不懂的问题,可能看了另一本书就会理解。因此,遇到学习难点时,看看其它参考书是有帮助的。

当然,请教老师和同学,也是突破学习难点的重要途径。

(4)抓思路

这里谈的思路,是指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每一章节的教材,编写者总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编写,我们如果能够领会他们的编写思路,那就容易掌握教材内容。许多知识之间有内在联系,能把握这种关系,就可以把一些知识串联起来,知识一旦被串联起来以后,我们就会感觉到条理清楚、逻辑关系明确、容易掌握。

3)用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语言形式去表达和概括所学知识

通过抓要点、抓重点、抓难点、抓思路之后,对所学知识已达到基本理解。但为了牢固掌握知识,还必须用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语言去表达所学知识。因为通过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表达,会使理解更深入一步。而且,这样表达的知识,渗透着自己的思维,容易和已有知识发生联系,因而更容易被记忆和应用。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表达能力。

对所学知识的表达有两种形式。一是根据自己的思路复述教材内容。这种复述,目的是消化教材知识,并对教材知识形成良好的记忆。二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教材的主要内容。通过这种概括,领会教材的实质。

4)适时进行复习和总结

学习一段时间后就要进行复习,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这是一条重要的学习原则,自学不能违背这个原则。自学过程要经常进行总结,也是一条重要的学习原则。自学中的总结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把有联系的知识串联起来,把同一类知识进行归类。这样总结,把知识脉络理出来,会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清晰。另一方面,要对自学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一下自己在这一段学习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学习中还存在什么问题。这样总结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改进自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创造条件应用所学知识

知识的应用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应用,可以检查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进一步巩固和理解所学知识,并使所学知识具体化。不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有利于发展智力,形成技能,激发求知欲,增强学习信心。所以说,应用是学习的重要环节,自学过程要创造条件应用所学知识。

知识的应用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有三种形式。

(1)解答书面作业。如应用语文知识分析文章结构,进行写作练习;应用数理化知识解答各种习题。

(2)解决各种实际操作和实际作业问题。如进行数学的测量,物理和化学的实验,生物的种植养畜。

(3)参加社会实践,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附录

三种学习境界

  一、第一层为苦学

  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那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二、第二层为好学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注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三、第三层为会学

  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三种学习习惯

  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思考习惯。

  一、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

  很多同学在学习中习惯于跟着老师一节一节的走,一章一章的学,不太对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随着时间推移,所学知识不断增加,就会感到内容繁杂、头绪不清,记忆负担加重。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学习一门学科前首先应了解这一系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弄清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握。

  二、追根溯源,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习最忌死记硬背,特别是理科学习,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问为什么,这样学到的知识似有源上水,有木之本。即使你所提的问题超出了中学知识范围,甚至老师也回答不出来,但这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对什么事都要有求知欲,好奇心,这往往是培养我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养成这种思考习惯,有利于思维品质的训练。

  三、发散思维,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

  在学习中我们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不要孤立的对待知识,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长期下去,必然会促进智力素质的发展。

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提高了,知识的学习会变得容易。所以上面讲的学习的三个学习习惯实质上是三种思维习惯。学习的重点就是学会如何思考。

 

   三个学习要点

  关于学习的方法可以谈很多,但重要的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多读书,注意基础

  要想学习好,基础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而基础知识就是指课本知识,这一点同学们一定清楚。但在学习中,很多同学却不重视课本的阅读理解,只愿意去多做一些题,因为考试就是做题。实际上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应当说,课本与习题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互相不能替代,但课本知识是本,做题的目的之一是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所以我们主张多读书少做题,不主张多做题少读书。

  二、多思考、注重理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学习的灵魂。在学习中,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驾御知识的头脑。如果一个人不会思考,他只能做知识的奴隶,知识再多也无用,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学到好知识。知识的学习重在理解,而理解只能通过思考才能实现,思考的源泉是问题,在学习中应注意不要轻易放过任何问题,有了问题不要急于问人,应力求独力思考,自己动手动脑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做才有利于思考能力的提高。

  三、多重复,温故而知新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道尽学宗,不断的重复显然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当然,这种重复不能是机械的重复,也不只是简单的重复记忆。我们主张每次重复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不同的目的,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一次比一次获得更深的认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所谓温故而知新也。

 

  三种学习精神

  一、不唯书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在我们的学习中,教科书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材料,学好课本基础知识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里应当明确两个问题;一、科学总是发展着的知识体系,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可能都是毫无缺陷的。这就需要我们多动脑筋,在思考的基础上敢于怀疑,大胆探索,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总是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的。也许我们的怀疑是错误的,我们提出的观点和见解是不正确的,但正是从这种错误与正确的交锋中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一味死记硬背,即便把课本背熟了,也难以灵活运用。所以,我们提倡不唯书,并不是为了否定书,而是为了培养一种创新精神。

  二、不唯师

  在中学生的学习中,很多同学上课时只会认真听讲;把老师的板书一字不差地抄录下来,课后进行消化吸收,但却很少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讲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把什么,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知识容器”。瑞士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的人。”所以,我们主张同学要多与老师交流,当对老师讲的有疑问或有不同看法时,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向老师质疑,甚至与老师争论,在争论中我们失去的只是错误,而得到的除了正确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智力的发展,还有勇气和信心的提高,最终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必然。

  三、不唯一

对于一个知识的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对于一道题的求解,可以有不同方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可以从不同学科去分析解决。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我们学习的目的决不是为了追求唯一的答案。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具备这种“不唯一”的意识和精神,尽可能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的习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四种思维品质

通俗地讲,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培育高品质的思维是我们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

一、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表现为思考问题时的快速灵活,善于迅速和准确地做出决定、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应注意:l、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能生巧。2、课堂听讲超前思维,抢在老师讲解之前进行思考,把课堂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思维训练的活动。3、定时作业,有意识地限定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二、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和逻辑推理水平,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问题周密,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应注意;l、追根究底,凡事都要去问为什么,坚决摈弃死记硬背。2、积极开展问题研究,按写小论文,养成深钻细研的习惯。

三、整体性--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考虑问题,总是从整体出发,能够很好地处理整体与局部关系。培养思维的整体性应注意:l、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经常进行知识总结。2.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共性,分离个性,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3、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融会贯道中提炼知识,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

四、创造性--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应注意:l、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2.增强问题意识,在课堂听讲和读书学习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3、注重思维的发散,在解题练习中进行多解、多变。

 

四位良师益友

在我们的学习中,除了任课教师,至少还有三位特殊的“老师”,它们的作用和老师一样重要,也是我们学习中的良师益友。

一、自信--在实际学习中,不少同学总认为自己比别人笨,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们不敢碰难题,即便做出答案也总怀疑不正确,更不敢向学习好的同学挑战。这种自信缺乏,严重地阻碍了学习的进步。如果说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那么,自信就是开发巨大潜能的金钥匙。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每个人可供开发的潜力所能达到的高度是不可限量的。只要自己敢想、敢做,永不服输,就一定能不可阻挡地走向成功。自信是学习中的第一位老师。

二、课本--课本是我们学习中的第二位老师。课本知识是最基本的知识,它随时伴随在我们身边,每有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应当是查阅课本。不仅如此,课本还起着训练同学自学能力的作用,那些平时不重视阅读课本,只把课本当作课后练习的习题本的同学是很难学好知识的。

三、同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学是我们学习中的第三位老师。学习不仅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传递,更需要同学之间的多向交流,同学之间的协作更方便。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争辩,有助于开拓思路,激发思维,互相促进。

四、教师--我们的任课教师是我们学习中的第四位老师。这并不是轻视教师的作用,只是指教师没有课本和同学更易接近、更方便。教师的重要作用在于对知识的关键进行点拨,是学生学习的外围推动力,因此,上课时认真听讲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要做到“五要五先五会五心六到”

      一、学会学习

    五要:

    1、围绕老师讲述展开联想;

    2、理清教材文字叙述思路;

    3、听出教师讲述的重点难点;

    4、跨越听课的学习障碍,不受干扰;

    5、在理解基础上扼要笔记。

    五先:

     1、先预习后听课;

    2、先尝试回忆后看书;

    3、先看书后做作业;

     4、先理解后记忆;

     5、先知识整理后入眠。

    五会:

    1、会制定学习计划;

    2、会利用时间充分学习;

    3、会进行学习小结;

    4、会提出问题讨论学习;

    5、会阅读参考资料扩展学习。

    五心:

    1、开始学习有决心;

     2、碰到困难有信心;

    3、研究问题有专心;

    4、反复学习有耐心;

    5、向别人学习要虚心。

     二、调试学习心理问题

     六到:

    心到: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眼到:勤看,多方面增加感性知识;

     口到:勤问、勤背诵,熟记一些必需知识;

    耳到:要勤听,发挥听觉容量的最大潜力;

     手到:要勤写,抄写、记录是读书关键;

     足到:要勤跑,实地考察或请教别人。

 

 

   编者话:用了较长时间,搜集了几百多万字的资料,集众家之言,整理了这篇资料,但结果自己很不满意,一是专业论述的文章不能下载,准确的论述、科学的结论很难得到,其二是我的语言文字功底过低,组织好整篇文章有点力不从心,这算个初稿吧,以后有机会再修改,抛砖引玉吧,不妥之处可任意修改。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