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敷脐 敷脐疗法

 昵称791080 2010-07-14
关于敷脐

敷脐疗法

中医养生  
敷脐疗法是将配好的药物敷于患者的肚脐上,并盖上塑料薄膜和纱布,然后用胶布固定(古代的方法是,盖上树叶或菜叶,然后用布条捆扎),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肚脐为神阙所在,任脉由此通过,且与督脉命门对应;由于任督二脉统领全身经络之气血运行,联络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此法可通过调整任督二脉功能而治疗全身疾病。本法简便易行,无副作用,患者容易接受。

一、敷脐疗法作用机理

    敷脐疗法是中医学外治法的一种,它是利用各种治疗手段作用于脐部,通过经络以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治愈疾病的目的。几千年的历史与临床实践证明,脐疗可治疗全身数百种疾病,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及一些疑难病症,并有预防和保健作用,它具有简、便、廉、 验、捷等特点。

    脐为生气所系,内通五脏而关于肾有极为重要的生理意义,关于药物自脐吸收,前人多有验证。徐大椿日:“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清代吴师机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脐联系于全身经脉,药物经脐部皮肤吸收后,可循经络贯穿全身,直达病所而起治疗作用。所以敷脐疗法和内治法,虽然给药途径和方法不同,但其治疗疾病的原理是一致的。

    现代医学对脐部用药经皮肤吸收的认识更为明确,认为药物经皮肤吸收,皮肤分表皮、真皮、皮下脂肪组织,表皮又可分为五层,最外层为角质层。近代对皮肤的生理变化研究表明,水溶性与脂溶性药物可经被动弥散,穿透角质层渐渐被吸收。此外,皮肤附属器汗腺毛囊、皮脂腺也是药物吸收的通道,尤其是一些高分子物质,不同体表部位的皮肤结构有一定的差异,而使药物吸收程度也不一样。

    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药物最易透弥散,并且脐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联,故渗透力强,由于药物经皮肤吸收和皮肤厚度成反比,和皮肤扩散性成正比,故脐部皮肤和其它部位比较最有利于药物吸收。脐皮肤除了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脐下腹膜丰富的静脉网,浅部和腹壁浅静脉,胸腹壁静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脐下腹膜丰富的静脉网,浅部和腹壁浅静脉,胸腹壁静脉相吻合,深部与腹壁上下静脉相连,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可见药物在脐皮肤穿透后,直接扩散到静脉网或腹下动脉分支而人体循环。

    经络与周围神经节段,中枢神经有密切的关系,近年尸解中发现,在穴位的各层组织中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神经结。现代研究表明,不断地刺激(包括药物)脐部皮肤,会使脐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籍以促进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和免疫功能,改善各组织器官功能活动,使机体康复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历代中医针灸文献认为,“肚脐为穴中之穴”,是强壮保健常用穴位,且有健脾益胃、益气固脱、温补下元的作用。现代科学实验证明,以温药贴脐疗法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其机理在于借助药物刺激脐穴的皮肤,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使机体的某些抗体形成,免疫力提高,从而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和防御机能,故能战胜疾病。

    二、敷脐疗法的特点

    1 操作简便

    中药敷脐疗法可根据不同疾病需要,取一定量的鲜药捣烂,或取干药研成细末加水或药汁、酒、姜汁、油脂等充分调匀,脐部清洁后将调好的药物直接敷于脐部,外加胶布或膏药予以固定即可。也可将干药(捣碎)炒热,装入薄布袋内直接敷于脐部后再予以固定,方法简便易行。

    2 使用安全

    内服或注射药物,有时会因药物的毒副作用或是对药物的过敏难以及时消除而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可导致出现不良后果。但敷脐疗法却易于随时观察患者的适应度和感受情况,从而决定是否继续治疗或撤除。只要辨证准确,一般不会对机体造成损害,且患者和家属易于接受和掌握,安全可靠。

    3 适应症广

    临床实践及医学文献记载表明,敷脐疗法对于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尿潴留等,小儿疾病如疳积、遗尿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等,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均有独特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作用。尤其对衰老、幼稚、急症等“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 的患者,其治疗作用发挥尤为突出,可以补内治之不及。

    4 注意事项

    ①使用敷脐疗法必须遵循先辨证次论治再用药的原则。在使用敷脐疗法时,必须以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依据在四诊的基础上,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进行辩证论治。②用药尽可能选取气味俱厚的药物或研末后炒香。③对所敷药外盖胶布或膏药要尽可能使其处在“密闭式”状态下,以免药性“外泄”影响疗效。④ 为提高疗效,可采取局部适当加温或将药物加热的办法。⑤有些对皮肤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在使用中药注意观察,防止皮肤起泡后溃烂,造成感染。       

1.温补壮阳,固精止遗。五倍子,炮姜,小茴香,龙骨各5g,共研细末混匀,以少许人乳调敷于脐上,固定5-7天除去。用于治疗阳痿,一般用药一次见效,3-5次可痊愈。

     2. 温肾壮阳,固摄止遗。葱白4-8根,雄黄1-3g(视年龄大小增减),于晚上临睡前敷于脐上固定,次晨除去,每日一次。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3.固摄敛汗,提升固脱。五倍子3g,辰砂0.7g,共研细末,开水调润;或用五倍子5g,食醋调润,敷于脐上,固定,每日换药一次。治疗小儿盗汗,小儿遗尿,成人夜间多尿,小儿腹泻,脱肛,男子遗精及妇女子宫脱垂。

     4.温中散寒,收敛止泻。酒饼一个研末或五倍子末5g,吴萸6g,炒焦为末以食醋调成饼:或川椒末5g(黑白均可)敷于脐上固定,治小儿脾胃脘痛。

     5.清热利尿。田螺6个(去壳取肉),生葱白5根,冰片6g,共捣烂如泥,敷于脐上,固定。治热结小便不利之症。

     6.清热除烦,镇静安神。陈细茶叶(越陈越好),嚼溶;或黑牵牛子粉1g,朱砂1g,冰片少许水调敷于脐上固定。或用鸡屎填于脐中(男用雄鸡,女用雌鸡)治小儿夜啼之症。

     7.止痛。生盐5g,嚼溶敷于脐上。治小儿腹痛。

     8. 发表散寒。葱白,苏叶,薄荷各适量,共捣烂如泥,敷于脐上,固定。治小儿感冒。

     9. 润肠通便。大黄3g,食盐4g,共捣为细末,填于脐上,固定。治小儿便秘。

     10.清热化湿。黄连2g,吴茱萸1g,共研细末,填于脐上,固定。治小儿口疮(鹅口疮)。


中药敷肚脐治胃肠病

青岛新闻网 日期: 2007-05-23 来源: 青岛晚报  



  
  敷脐疗法,是将中药制成软膏或药饼,贴在肚脐上,这样做既有对穴位的刺激作用(类似于针灸),又有药物的渗透作用,是内病外治的方法之一。

  在胚胎时期,脐部是胎儿连通母体,获得血液、氧气及营养供给的唯一通道。出生后此通道虽已断绝,但脐部与全身经络、五脏六腑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医称之为“神阙穴”。肚脐是腹壁最薄的地方,没有皮下脂肪,但是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 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

  中药敷肚脐适用范围很广,内科、妇科、儿科、男科等多种疾病均能使用。比如,可用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神经性呕吐、呃逆、肠易激综合征等。

  五更泻:可选用补骨脂、附子、肉豆蔻、五味子等药材混合,研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脐孔,连用7日为一疗程,可重复2―3个疗程。

  呃逆:选用橘皮、半夏、柿蒂、丁香等,研成细末后用生姜汁调成糊状敷于脐孔,连用2―7天。

  脾胃虚寒型胃痛:可选用胡椒、干姜、香附等,用黄酒调成糊状,连用2―7天。

  儿童敷脐效果更好

  小儿大多不愿服药,害怕打针,特别是婴幼儿给药尤为困难。而小儿肌肤柔嫩,脏气轻灵,敷脐疗法作用迅速,无损伤,因此在儿科应用广泛,尤其在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最多。

  治小儿腹泻、消化不良、腹痛等,可将药粉用黄酒或茶水调匀,贴于脐部,1―2天即可见效,有的甚至数小时内即可好转。遗尿的患儿,也可将药物同时敷于肚脐和关元穴,可以减少遗尿次数。经常感冒的儿童,用中药装袋后敷脐,坚持一段时间可以提高抵抗力,减少感冒的发生。

  不过,中医用药讲究辨证施治,疾病又分为寒、热、虚、实,同样是小儿腹泻,有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等,故敷脐的药物是不同的。因此,出现症状后要到医院就诊,由专科医生来诊治选药,不能一概而论。另外,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橡皮膏固定,以免灼伤皮肤。

  空腹或餐后不宜敷脐

  中药敷脐治疗,操作很简单:清洗肚脐后平卧,取配制好的药末适量,用生姜汁或黄酒、蜂蜜、醋调成糊状,纳入脐孔,用纱布覆盖,透气胶布固定。一般保留6―12小时。

  皮肤敏感者可缩短时间,皮肤耐受性好的人可适当延长,但最好不超过24小时,一般可连用2―7天。急性病变、体内有湿热、肚脐有炎症或皮肤严重过敏的人不宜使用这种方法治疗。另外空腹或餐后也不宜马上实施中药敷脐。

  用中药敷脐的方法治疗胃肠病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日常饮食和情绪的调节。当然,中药敷脐治疗并非包治百病,不能摒弃针对病因的治疗,以及其他已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法。
药敷贴肚脐后,所出现的全身温热、出汗、气流窜动、身体轻松有力等反应则是营卫之气调和,五脏六腑功能增强,免疫活性细胞激活的佳兆

 

脐疗原理
中医认为,脐,神阙穴,“神”为一身之主宰,“阙”指重要之处,神阙穴为先天之蒂,后天之气舍,属人身至要之处。神阙穴又是任脉之要穴,任脉为阴脉之海,循行于腹正中,上连心脏,中经脾胃,下通肝肾,与督脉、冲脉一源三歧,故有脐通百脉之说。神阙与十二经脉相通,和五脏六腑相连,其作用广泛。现代研究表明,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药物最易穿透弥散,并且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与筋膜直接相连,故渗透力强,有利于药物吸收;加之小儿脏腑娇嫩,肌肤疏薄,对药物反应灵敏,因此内病外治多选用脐部。

敷脐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原理

 

  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法的范畴。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历代医家对其均有研究,精方妙药层出不穷,治病屡见奇效。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肚脐是外治法层佳部位之一,随着经验积累,敷脐治疗疾病的范围逐渐增大,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敷脐疗法,堪称中医一绝。
  肚脐又叫"神阙"穴,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会,介于中、下焦之间,腹部正中部位,此穴能通调周身经气,通过各经脉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密切相联,正如彭祖《小续命蒸脐法》曰"脐者,肾间动气,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使百脉和畅,气窍通达,上至泥系列药物,下至涌泉"。历代医家及中医气功理论都认为,胎儿出生后,一点真元之气聚集脐下,为生命之根本,恰是人体太极之所在地,以脐为中心,有直径10厘米大小的两个对持相抱的阴阳鱼,产生阴阳感应,使气血升降出入,生机周流不息。因此,肚脐是调治疾病的主要气穴。从现代解剖学认为,脐部表皮角质层最薄,无皮下脂肪组织,皮肤和腹部筋膜直接相连,除局部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布着丰富的静脉网,腹部静脉吻合点,深部与腹部上下静脉相联,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在脐下用药,易穿透弥散,吸收于血管进入血循环,发挥治疗作用。
  《素问·痹论》中说"帝曰: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歧伯曰:营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三气合,故不为痹。"这里所说的营卫之气:相当于机体内的能量;熏者:热量温煦之源地;散者:布散发散之意;肓膜:据多数医家考证,在肚脐最深层,第二、三腰椎椎体前侧,背侧即命门穴,前侧为神阙穴(肚脐)。胸腹:即肚脐里层周围的腹腔太阳神经丛,它主管腹部各脏器的功能活动,若大脑长期受精神刺激,或痰食寒热之邪伤害胃肠,致使肚脐深层营卫之气合成散布失常,痰浊瘀血留滞在肚脐周围,形成网状、条索状、包块状反应物,加上风寒湿热之邪相合,则关节、筋骨、肌肉、疼痛肿胀僵硬由此而产生。
  中医认为"药物入脐,先作用于胃与小肠,再通过脏腑的气化和输布作用,散布于五脏六腑乃至全身,以达到健脾和胃、温肾散寒、回阳救逆、和中理肠、行气消肿、散结通滞、强肾健骨、活血通经、保健防治百病的作用。正如清代著名外治学家吴师机深有体会的说 "则知药物由脐而入,无异于入口也,切药可逐日变换。"现代研究表明,将芳香药物置于脐下,药物不断的刺激脐下皮肤,可激活神经内分泌的反馈作用,促进人体免疫功能的发挥。经临床观察,敷脐疗法中不同剂型的敷脐中药敷脐能达腠理,通经脉

  敷脐疗法是从病人脐部给药,保留一定时间,通过皮肤吸收使药力作用于人体,产生治疗效果。它具有疗效可靠,方法简便,廉价安全等特点。外治大师吴师机说“用之得法,其响立应”。

  中药敷脐和内治疗法原理基本相同,只是方式方法不同。神阙穴(脐)位于任脉,而任脉属于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共同司管人体诸经之百脉,所以脐和诸经百脉相通;脐又为冲、任脉循环之所,且任脉、督脉、冲脉为“一源三歧”,故三脉经气相通。因此中药敷脐将药物敷于皮肤,能达到腠里之中,药物透过皮肤,直达经脉渗入体内,融于津液之中,与之合二为一,具有内外一贯之妙。

  外治专家吴师机说“必得气味俱厚,药性走窜,或力猛有毒之品,可以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率诸药开结行气,直达病所”。目前很多研究者都在研究这一类中药的促透作用。吴震西报道,麝香、冰片、肉桂等一类芳香、气味俱厚的中药不仅能通经活络,而且还有促透作用。离体动物实验表明,这一类药物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6~8倍。

 


养生保健肚脐文章
肚脐常被养生家誉为保健养生“要塞”。《厘正按摩要术》中说:“人身之有脐,犹天之有北辰也,故曰天枢,又曰神阙,是神气之穴,为保生之根”,“脐通五脏,真气往来之门也,故曰神阙”。神阙,又名气舍、维会,为任脉所生,系连胞宫,而任脉与督脉、冲脉同出胞中,为一源三歧,具有总领诸气血的作用。任脉为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共同管理人体诸经百脉,因此神阙与诸经百脉相通。根据阴阳互根原理,有从阴以补阳之功,且该穴联系命门,为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会元针灸学》对神阙穴进行了深刻的描述:“神阙者,神之所舍其中也。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两旁有天枢、肓俞,上有水分、下脘,下有阴交、气海,脐居其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变成胎时,先天脐带如一莲茎,系于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开的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传,十月胎满,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名曰神阙”。神阙是任脉的要穴,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上联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肾脏,所以神阙为人体上下左右交会之中心。古人向来很看重肚脐,素有“脐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藏之根”之说。肚脐内通五脏六腑,为抵御外邪之门户,它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有健脾强肾、回阳救逆、和胃理肠、行气利水、散结消滞、活血调经的作用。由此可见,肚脐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部位。

    一、揉按肚脐

    每天早上起床前、晚上睡觉时,排空大小便,去衣袒腹,天冷时可盖上被子,全身放松,仰卧床上,两手掌重叠放在肚脐上,先逆时针方向旋转108圈,然后再顺时针方向旋转108圈。经常坚持揉按肚脐,可以健脑补肾、健脾助运、安神宁志、利大小便,使人体气血旺盛,对五脏六腑的功能有促进和调整作用,而且可以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防止六淫之邪的侵袭。

    二、艾灸肚脐

    将艾条一端点燃,在距离肚脐上3~4厘米的高度进行薰烤,施灸部位呈现温热舒适感时,固定不动,连续灸20~30分钟,以局部出现皮肤潮红为度。无论何种慢性病,多宜灸此穴,以助元气矣。对脑溢血及脑血栓之昏迷者的复苏,须灸此穴半小时以上,疗效显著。《医学入门》中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临床研究结果亦证实,灸法可以改善老年人血液生化指标,提高老年人骨密度。

    三、药物敷脐

    1 慢性病防治。防风、黄芪、肉桂各等份组成,研成细末敷脐。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脐部,趁湿填入药粉5克于脐内,外贴胶布盖住药物即可。3天换药1次,5~7次为1个疗程,可连续敷脐2~4个疗程。

    2 治疗高血压。吴茱萸、川芎各等份,研成细末。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脐部,将药粉5~10克放入脐内,外以麝香壮骨膏固封。3天换药1次,1月为1个疗程。

    3 治疗风寒感冒。白芥子3克,研成细末,将药粉放入脐内,暖水袋外熨脐部,取汗出(也可用电吹风加热)。

    四、肚脐拔罐

    选大号火罐一个,应用闪火法,将火罐拔在肚脐上,15~20分钟取罐。肚脐拔罐可治疗哮喘、痢疾、久泻、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肚脐再配以足三里、膻中、大椎拔罐,每天或隔天1次,每次20分钟,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加食欲,消除疲劳。

    五、气聚肚脐

    站、坐、卧均可,全身放松,双手掌重叠覆盖于肚脐之上,用腹式呼吸法,鼻吸气时腹部慢慢鼓起,意想自然界高能物质,进入肚脐,聚集在此处;呼气时腹部下陷,意想高能物质向全身扩散。一呼一吸为1次,习练24次。长期坚持习练,可温阳补虚,消食导滞,对阴阳两虚,体弱无力,气短神衰者有效。

    肚脐是最怕着凉的地方,经常保护肚脐,不让它受风寒之邪的入侵,这样对健康也是十分有利的。

 

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是从病人脐部给药,保留一定时间,通过皮肤吸收使药力作用于人体,产生治疗效果。敷脐疗法属于中医外治范围,它具有疗效可靠,方法简便,廉价安全等特点,自古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
    敷脐疗法简便易行,既可减轻药物对肝肾的毒副作用,又可以免除内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脐疗法:
    脐部给药,古称“脐疗”。脐疗法顾名思义,是通过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敷于脐部,使药物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药物疗法,为我国中医内病外治领域的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属于现代药学中透皮给药系统的范畴。
     脐疗法优点是发挥作用快、效果好,避免了肝脏、胃肠对药物的破坏和药物对肝脏、胃肠的毒副作用;方便、无痛苦;其次具有整体治疗观念,药物有效成分可充分、全面地发挥作用。同时药物对肝脏、胃肠的刺激等副作用也大大的降低,所以效果发挥得非常充分,疗效好,副作用小。
    早在一千多年前,《金匮要略》中就有“凡中暍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屈草带,绕暍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的记载,实为最早的脐部给药法。而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春秋战国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等脐疗法的记载,此可谓开脐疗法实际应用之先河。传统脐疗法所用的药物剂型有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饼剂等剂型,临床用法有贴脐,填脐、纳脐、涂脐、敷脐、掺药、蒸脐,灸脐等等。这些剂型和用法历代医家广泛用于内、妇、儿,外等各科疾病的防治,为人类的健康、种族的繁衍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脐部用药不仅在治疗,而且在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脐疗的治疗原理一、脐的特点和功能
脐,位于腹部正中凹陷处,是新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来的一个生命根蒂组织,名为神阙,又称“脐中”、“气舍”、“气合”、“维合”、“环谷”、“命蒂”,属中医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
中医称脐中为“神阙”,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经穴名的考察》指出,“神”乃心灵生命力,“阙”是君主居城之门,可见,神阙穴是生命力居住的地方。当胎儿在母体中生长、发育时,均依靠脐带的供血和营养输送,以维持胎儿的生命活动,所以古代中医学家把脐看做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源。
《会元针灸学》曾记载:“神阙者,神其舍其中也,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两旁为气穴、肓俞,上有水分,下有横户(阴交穴)、胞门、子户,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天脐带如荷茎,系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胎满,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针灸穴名解》则指出了脐与胃肠的密切关系:“本穴在脐,脐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尚存,在内紧接近大小两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两肠俱关于化,即大而化之谓神也。”《道藏》更强调了脐与心肾的重要联系:“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出入中门,以示显贵,人身以神志为最贵,此穴为心肾(心藏神、肾藏志)交通之门户,故称之神阙。”由此可看出脐(神阙穴)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在古代道教的炼丹家眼中,“脐中”为其在练功过程中所发现的“玄关一窍”,即气穴。人在出生以后,剪去脐带则一点真元之气聚于脐下,为生命的根本。因此,脐虽是脐带脱落之后形成的一个根蒂组织,但它绝不是一个孤立的蒂结。古代医家曾日:“真阳在,人命在;真阳散,人即死,故称脐为命之蒂。”这里说的真阳,是指婴儿出生落地,剪断脐带从母体带来的一点先天之气(又叫元气),此气在人体出生后,就归人脐内。《难经·六十六难》日:“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神阙穴位于大腹中央的脐部,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介于中下焦之间,所以为经气的汇海,五脏六腑之本,并且,神阙穴和人体重要的经脉、五脏六腑相互联系、相通,从而使它能通过其特殊性而起到独特的治疗作用。
古代气功家也认为,人体有一个以脐为中心的太极图,直径为3寸大小,中间有两个对持抱阴阳鱼,产生阴阳感应,气血升降出入,生机周流不息,以脐为中心的九宫分布是生命的中枢,即生命之根。神阙穴和诸经百脉相通,对人体的全身都有调节作用,所以,古代气功家非常讲究意守丹田(丹田在脐下3寸,方圆4寸),为肾间动气出行之所。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 (1)脐部给药不经过消化系统,较少通过肝脏,避免了对消化道的刺激以及肝脏代谢对药物成分的破坏,从而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 (2)药物刺激脐部的神经末梢,影响机体神经系统而起到调整作用。从解剖部位看,脐部靠近腹腔和盆腔,腹腔和盆腔内有自主神经的主要神经丛存在,如腹腔丛、肠系膜间丛、腹下丛及盆腔丛等;还有最主要的神经节,如腹腔节、肠系膜节、主动脉肾节、肠系膜下节,它们支配所有腹腔和盆腔的脏器和血管,包括膈肌、肝、脾、胃、肠、肾、肾上腺、输尿管、膀胱、卵巢、子宫(或输精管)及其所属的全部血管,因此,脐部有较强而迅速的吸收能力,有良好的感受功能及传导功能。当用各种适宜病情的药物施治于脐部时均能刺激局部神经末梢,再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与传导,调整机体自主神经的机能,改善了内脏及组织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之目的。 (3)脐部的皮肤较薄嫩,神阙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以母血从此处供胎儿营养、发育,亦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且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直接相连,这些都有利于药物的直接吸收。


脐疗  脐疗的概念
  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
  所谓脐疗,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脐疗法的方法
  脐疗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敷脐、贴脐、填脐、熨脐、熏脐、灸脐等。
  脐疗的发展历史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许多关于脐疗的论述。早在殷商时期,太乙真人就用熏脐法治病;彭祖也用蒸脐法疗疾。晋代葛洪《肘后方》则率先总结和提倡脐疗,开创了药物填脐疗法的先河。此后,脐疗历经各朝代的发展,直至晚清进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医外治宗师、清代吴师机所著的《理瀹(音同“月”)骈文》,更是对脐疗作了系统地阐述。
  脐疗的禁忌
   有严重心血管疾病、体质特别虚弱者,处在怀孕期、哺乳期的女性,以及过敏性皮肤者,特别是腹部皮肤有炎症、破损、溃烂者均不适合进行脐疗。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有无药物过敏史,避免在用药时引起过敏。
  要特别注意保暖。治疗不要在室外进行,或者让脐部对准风口。保持室内温暖,适当覆盖衣被。尤其是腹泻、感冒、体质虚弱的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儿更要注意保暖。
  如果在操作中遇到需要局部加热,比如艾灸,此时要特别留意皮肤的颜色改变和表面温度,避免温度过高造成烫伤。给小儿施灸时尤其要当心,小儿皮肤娇嫩,在治疗过程中也很难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所以更容易烫伤,需要倍加小心。
  一旦有过敏现象,立刻停药。轻者可自行消退,如发生皮肤水泡者,用消毒针挑破,外搽紫药水即可。
  炙脐方法
  (1)隔姜灸 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脐上,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2)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3)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4)温灸器灸 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脐上,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用。


两千年医学瑰宝——脐疗
这几天老是看到有人宣传失眠抑郁贴第二代,于是搜集了一些资料,主要是关于脐疗的,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1、脐疗的缘起
春秋、战国时代《五十二病方》,这本书中即有肚脐填药之记载,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也记载了脐疗法。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寿的《外台秘要》、宋代《太平圣惠方》、明朝龚廷贤的《万病回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均有记载,至吴尚先的《理论骈文》描述当时治疗黄疸的方法,是把百部的根,放在脐上,用酒和糯米饭盖之,至口中有酒气为度;又用干姜、白芥子敷脐,以口辣去之。由此可知,由脐所入的酒,及辛辣之气味皆可藉由皮肤吸收,而循经口中。
  脐(即神阙穴)在腹部中央,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的经穴,与经络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医称之为十二经络之根、呼吸之门;神阙穴居脐中央,是任脉的一个重要穴位(任脉为经之海,因此刺激此穴对五脏六腑具有调节作用),又因脐部的皮肤比较薄,神经及血管比较丰富,它所支持的脏器以及血管包括模隔膜、肝、脾、胃、肾上腺、输尿管、膀胱,因此脐部透过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联系,有比较强的吸收和传导能力。 临床上灸脐可治晕厥、昏迷、休克,故有兴奋大脑、强心、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药物敷脐可治虚汗,神经性呕吐,故有调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作用;灸神阙可治阳萎、不孕,故有调节内分泌紊乱的功能;在神阙穴上拔火罐,可治荨麻疹和过敏性哮喘,可作用于免疫系统、抑制过敏反应。
目前的医学也证实,药物可穿透皮肤表面结构,而被人体吸收。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穿透扩散,且脐下无脂肪组织,故渗透力强。脐皮肤除了具有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有丰富的静脉网,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可知药物可在脐部扩散到静脉或腹下动脉分支,而进入体循环;脐动脉结构特殊(有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脐动脉壁没有胆固醇堆积),而认为此种特殊结构,是药物能迅速被吸收的有利条件。
2、脐疗的功效
健康方面:快速改善内脏及组织的生理及病理活动,提高免疫力,强身健体特别对体质较弱、失眠多梦、寒性胃痛、腹泻者有极好的改善作用。
养生方面:微热的气流从脐部扩散到整个腹部,促进胃肠蠕动,加速体内毒素的排出,改善睡眠,使人精神身体都有无比的轻松、舒适、精力充沛。
美容方面:促进面部血液循环,能改善面部苍白、暗哑的现象,预防和淡化因循环不畅引起的色斑、暗黄等皮肤问题。
治疗方面:特殊的给药方式,使患者气血充盈,颜容光彩,诸疾不生,体健身轻,延年益寿。
3、脐疗优点
(1)适应症广
脐疗的功用及适应症非常广泛,对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神经、心血管系统均有作用。 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疾病,并可养生保健。概括有:
a、强壮祛病,养生延年: 脐之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是强壮保健的要穴。脐疗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具有补脾肾,益精气之功。用于虚劳诸疾、神经衰弱和不寐少眠、多梦烦躁等症。
b、 通调三焦,利水消肿: 脐疗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使气机畅通,经络隧道疏通。可治疗小便不利、腹水、水肿、黄疸等病。
c、 调理冲任,温补下元: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督带四脉与生殖及妇人的经带、胎、产息息相关,故药物温脐可调理冲任,固经安胎。临床用于阳痿、遗精、早泄及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滑胎、不孕等症。
d、通经活络,行气止痛: 脐通百脉,温热药贴脐后,能够通经活络,理气活血,达到“通则不痛”。适应于痹症,手足麻木及诸酸痛症。
e、 敛汗固表,涩精止带: 脐疗能收敛人体的精、气、神、津,调整脏腑阴阳平衡,使气血调畅,营卫通利。临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梦遗、滑精、久泄、带下、惊悸、失眠等。
f、 健脾活胃,生清降浊:脐疗可增强脾胃机能,使清阳得升,浊阴下降,以健脾止泻,和胃降逆。用于胃痛、痞满、反胃、呕吐、泄泻、痢疾、呃逆等。
(2)使用简便、安全、无毒副作用
脐疗的操作方法非常简便,一般3—7天换贴一次,不需煎药、服药、注射,也避免了药物被破坏分解和对人体内有关脏器的损害。对那些吃药怕苦、打针怕痛、针灸怕针、服药易吐及不能服药的患者,尤其适宜。
(3) 价格低廉 节约时间
脐疗每次用量很小,一般2—4贴即可见效,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可免去医院挂号就诊,到药房购买即可,省钱省时。
(4)储存方便 随用随取
脐贴有效期限长,适宜长期储存,家庭常备无患,一旦需要,随用随取,“贴”到病除。

自观肚脐知健康
? 向上型:肚脐眼向上延长,几乎成为一个顶端向上的三角形。具有这种肚脐的人,应多留意胃、胆囊、胰脏的健康状况。
? 向下形:应注意预防罹患胃下垂、便秘、慢性肠胃疾病及妇科疾病。
? 圆形:女性肚脐若为正圆形,表示身体健康,卵巢功能良好,五脏六腑都很健康。
? 海蛇形:为肝硬化等肝病疾病的征兆,要小心注意。
? 满月形:看起来结实丰盈,下腹有弹性,对于女性来说是卵巢功能良好的表征。
? 肚脐偏左:应预防肠胃功能不佳、便秘或大肠粘膜病变。
? 肚脐偏右:应注意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现代研究揭开经脐给药途径
经脐给药,目前认为有以下两条吸收途径:
(l)透过完整表皮
这是主要的透入途径,通过角质层细胞和细胞间隙透入皮肤。
(2)毛囊、皮脂腺
是药物透皮吸收的重要途径,药物如进入毛囊后,就可通过毛囊壁间空隙或皮脂腺穿过皮肤。
经脐给药四大优点
(1)经脐给药系统不经胃肠道吸收,可避免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减少用药的副作用
(2)维持恒定有效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毒副反应。
(3)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治疗效能,延长作用时间,避免多剂量给药,使大多数病人易于接受。
(4)使用方便,患者可以自主用药,也可以随时撤销用药。
一种新的给药方式——经脐给药
患者不吃药,不打针,同样可以战胜疾病,康复效果可能会更好。这是记者在日前召开的首届全国新型给药技术与中药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上获悉的。
什么药这么神奇?其实,这主要是得益于一种新的给药方式:经脐给药。就是通过肚脐表面给药,使药物透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而产生治疗作用。这与普通民众所熟悉的贴膏药有点类似。
经脐给药好处多多。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徐洋认为,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方便、简单。一是可以改善病人的适应性,不必频繁给药,特别是对用药方案不熟悉或记不准的老年病人显得特别重要。二是提高安全性,如有不适症状,容易将贴剂移去,随时终止给药。三是可以按贴敷面积增大或减少药物剂量,避免药物的浪费。
中国中医药研究中心研究员赵龙和汪洋强调,经脐给药不仅给药方便,还具有不受胃肠道因素影响,避免肝脏对药物的破坏作用,释药平稳,不良反应少,适合儿童和老人用药的特点。
经脐给药应用范围广泛,临床适用的主要病种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多个门类。

冬病夏治说“脐疗”
来源:家庭用药
  朱明方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医门诊部主任医师

  朱明方主任医师在中医内科、妇科疾病及内分泌疾病诊治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倡导内病外治,以及中医辨证调治亚健康状态。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病、不孕不育、慢性肝病、月经不调等疾病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诊治,尤擅中药贴脐、中药熏蒸、冬病夏治、冬令进补等特色疗法。

  所谓脐疗,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脐疗的历史十分悠久,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许多关于脐疗的论述。晋代葛洪《肘后方》则率先总结和提倡脐疗,开创了药物填脐疗法的先河。此后,脐疗历经各朝代的发展,直至晚清进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医外治宗师、清代吴师机所著的《理瀹(音同“月”)骈文》,更是对脐疗作了系统地阐述。夏秋季是脐疗治病的好时机。
  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它处于人体正中,是经络系统中“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有着“脐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源”的重要地位。现代研究表明,脐部的皮肤非常薄弱,且血管神经网络丰富,此处用药,既有四通八达之利,又有容易吸收之效。
  夏季是脐疗的好时机,由于夏季三伏为人体经络气血旺盛之时,所以药物更加容易通过张开的皮肤毛孔,更快地随气血到达病所。而且,此时进行药物敷贴也较冬季更为简便。冬病夏治脐疗敷贴法操作简便易行、副作用小、患者痛苦小,能够起到“秤砣虽小拨千斤”的作用,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能力。除脐疗外,根据需要还可选用其他穴位如大椎、肺腧等,有助于提高疗效。
  夏天阳气生发,自然界丰盈旺盛,充满生机,人体也处于阳气充沛、气血通顺的良好状态。“三伏”之时,人体皮肤温湿度最大,毛孔开泄,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对于在冬天易发或容易加重的一些病症,包括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风湿病、关节炎、冻疮、体虚感冒、肾虚腹泻,以及由于机体免疫能力低下所引起的疲劳综合征等,脐疗能从根本上改善症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脐疗具有无痛苦、低风险、少毒害、易操作等优点,在临床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且功效显著。它可以广泛适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疾病。对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神经、心脑血管、内分泌等系统的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内 科 脐疗在内科疾病,尤其是内科慢性病的治疗中运用得相当广泛。如哮喘以麻黄、地龙、白芥子贴脐;寒湿腹泻用吴茱萸、胡椒敷脐;湿热腹泻用车前子、六一散敷脐;自汗盗汗以五倍子末、辰砂末敷脐;尿潴留用葱白、白胡椒捣烂如泥敷脐;肝硬化腹水用皮硝、肉桂粉和匀敷脐;前列腺炎以胡椒、人工麝香敷脐等各种治疗,皆有众多良好效验的报道。
  外 科 如女性乳腺小叶增生,用蒲公英、木香、当归、白芷、薄荷、栀子、地丁、瓜蒌、黄芪、郁金、人工麝香配制“乳脐散”填脐 ;乳房纤维腺瘤用当归、乳香、没药、香附、瓜蒌敷脐;促进阑尾切除术后肠功能恢复,用肉桂、吴茱萸各等份研末,凡士林调制“桂萸膏”,涂纱布稍烘热后敷脐等各种治疗,皆有明显佳效。
  妇 科 妇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冲、任、督、带这四条奇经的损伤密切相关。脐部与冲、任、督、带四奇经相通,故通过敷脐疗法,通补冲任,填精益髓,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冲、任、督脉而达治病之目的。临床如妇女痛经用肉桂、丁香敷脐;带下病以党参、干姜、甘草、五倍子、炮附片、白术、补骨脂敷脐;滑胎用黄芪、熟地敷脐。
  儿 科 脐疗在儿科治疗中占有很大的优势,能够弥补小儿吃药难,尤其吃中药难的缺陷,改善小儿使用药物内治时“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方”等药量难测之不足,为中医中药治疗各种儿科疾病打开新的局面。临床如遗尿用葱白、硫黄捣泥敷脐;小儿脐疝用手法复位后将食醋浸泡艾绒填满脐孔;小儿积滞、腹胀用玄明粉、胡椒研末敷脐;慢性泄泻用大蒜头捣烂敷脐;小儿夜啼用朱砂、琥珀敷脐等。
  急 症 脐疗法大多选用辛香走窜、药力峻猛的药物,旨在开结行滞、直达病所。因此具有祛除邪气、疏利三焦、通窍启闭、逐瘀解毒之效,且多效专力宏,适宜于急症救治。有资料显示,脐疗法用于肠梗阻、尿潴留、急性胆囊炎、尿失禁、小儿腹泻等急症的治疗,充分体现了它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应用方便等急救特色,可以为中医急症救治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保 健 脐疗在养生保健、强身健体方面有很强的优势。此外,它还被广泛用于虚劳、神经衰弱、慢性疲劳综合征和亚健康等功能性体虚人群的预防性治疗,同时也可起到很好的预防感冒、美容美体等保健功效。

  通常脐疗起效较快,在治疗轻症时,病愈则药去。慢性病或预防保健宜间断用药,不能连续长期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提倡间断用药,每个疗程之间可休息3~5天。

  (作者每周二上午、周四下午在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医门诊部设有脐疗专科门诊)


  脐疗的禁忌
  有严重心血管疾病、体质特别虚弱者,处在怀孕期、哺乳期的女性,以及过敏性皮肤者,特别是腹部皮肤有炎症、破损、溃烂者均不适合进行脐疗。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有无药物过敏史,避免在用药时引起过敏。
  要特别注意保暖。治疗不要在室外进行,或者让脐部对准风口。保持室内温暖,适当覆盖衣被。尤其是腹泻、感冒、体质虚弱的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儿更要注意保暖。
  如果在操作中遇到需要局部加热,比如艾灸,此时要特别留意皮肤的颜色改变和表面温度,避免温度过高造成烫伤。给小儿施灸时尤其要当心,小儿皮肤娇嫩,在治疗过程中也很难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所以更容易烫伤,需要倍加小心。
  一旦有过敏现象,立刻停药。轻者可自行消退,如发生皮肤水泡者,用消毒针挑破,外搽紫药水即可。



温暖您的小肚肚-正确的脐疗(一)


    最近因为服饰流行,露出可爱的肚脐,所以大家相对的重视起肚脐的美观及养生,其实我们中医早在二千二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在利用肚脐来治病、养生也就是脐疗!

    在这秋高气爽的秋天中秋过后,各地方的气温开始下降,尤其是早晚更为明显,提醒大家不要忘了多加一件薄衫之外,也要顾好肚脐眼,以免容易感染到风寒,得不偿失!

    什么是脐疗?

    脐疗法,是中医外治疗法中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大量的医疗经验,最早出现于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公认为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医学著作,该书共有二八三方,其中外治法竟达一半以上,其中就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及角灸脐疗法。

    方法:乃是以药物作为适当剂型(如:糊、膏、散、丸等);并用某些物理(如:艾灸、热熨、磁场、按摩等)刺激,对神阙穴局部产生药物和刺激作用。

    包括:脐部敷药法、脐部按摩法、脐部灸法、脐部拔罐法、脐部袋法及脐部针刺法。

    肚脐的功能

    中医认为,脐是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又为后天之根蒂,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穴位:

    1.脐,位于腹部正中央凹陷处,是新生儿脐带脱落后,所遗留下来的一个生命根蒂组织,属于中医经络系统中任脉的一个重要穴位。

    2.阙穴位于脐中,名为神阙,神”指神气、元神、生命力,“阙”指门楼、牌楼、宫门等;又称为脐中、气舍、气合、维合、环谷、命蒂。

    3.“对神阙穴名含义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神之所舍其中,即生命力所在处;另一种是指神气通行出入的门户,为胎儿从母体获取营养的通道,并维持胎儿的生命活动。

    4.《医学源始》中所说:“人之始生,生于脐与命门,故为十二经脉始生,五脏六腑之形成故也。”故脐与人体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骨肉有着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

    5.神阙穴位于任脉,而任脉属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共同司管人体诸经之百脉,所以脐和诸经百脉相通,脐又为冲任循行之所,而且任脉、督脉、冲脉为“一源三岐”,故三脉经气相通。故神阙穴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海,通过任、督、冲、带四脉而统属全身经络,内连五脏六腑、脑及胞宫。

    6.《难经》中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神阙穴,功能健运脾阳、和胃理肠、温阳救逆、开窍复苏、强肾调经、行气利水、散结通滞。

注意事项

    应用脐疗法防治疾病时,一定要方法正确,否则容易有副作用发生。

    一、如果在脐疗法过程中发生药物过敏反应,应立即去药,并按过敏性皮肤炎治疗。

    二、小儿肌肤娇嫩,不宜应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避免引起皮肤损害。

    三、新生儿时期,脐部刚闭合,不宜应用脐部灸法及脐部拔罐法,以免引起脐部闭合不良,或产生不良反应。

    四、应用脐部灸法,务必注意不要烫伤皮肤。

    五、不宜应用脐部针刺法。

    六、佩戴脐部疗袋防治疾病时,应日夜佩戴,连续佩戴二周以上才能有明显疗效。

    七、脐疗法为辅助性养生疗法,对于急性疾病,应以其他急救措施为主。

    八、应用脐部灸疗法或薰脐法时,可选季节较为凉爽或寒冷气候来做为开始,并确定无咽喉不适或咽痛、发烧的病情发生,才可使用,以免薰后发炎现象更为恶化。

    九、平日就容易有皮肤过敏者,宜先将脐疗药物涂抹少量于手肘内侧皮肤较敏感处30分钟后,观察其反应,如有痒、肿、红、热、痛等发炎现象时,应禁用此药。

    十、应用薰脐疗法时,会有药草烟味产生,要注易室内的适当通风,以免产生头晕、头痛等缺氧现象。

    十一、不宜饭后马上做或空腹施行脐疗法。

    失败的脐疗,会有哪些状况?该如何解决?

    临床上,常会遇到一些做脐疗失败的病人来求诊如:

    一、口干舌燥者:大热天中午做薰脐法,之后又没休息,又熬夜多日之后产生此种现象。

    缓解法:做完薰脐法后,请多休息并多喝养生保肝茶。

    二、头晕者:做脐疗法前,不宜饭后马上或空腹做,否则血糖过低或消化不良很容易引发头晕。

    缓解法:应在吃完饭后一至一小时半才进行脐疗,中间并应多喝养生茶。

    三、头痛者:有些薰脐法,应用一些较为有烟或重味道的药材很容易产生满间的呛鼻烟味,而引起头痛。

    缓解法:注意到室内空气的流通,如有鼻子过敏者应先告知医生或准备一些低烟或无烟的药材来做治疗,较为合适。

    四、便秘者:有些患者平日就有便秘的习惯,又加上应用一些温补而燥的药材来做薰脐,当然更容易秘上加秘,更解不出来!

    缓解法:选用一些较为滋阴凉补的药材来做脐疗,另外配合脐部周围按摩法及喝养生三黄茶来缓解。

    五、皮肤过敏、发痒者:因药物选用不当而引起急性局部或全身过敏者。

    缓解法:马上停用,并煮绿豆甘草汤来喝,不要搔痒,局部可先涂抹止痒药膏或中药紫云膏。

    绿豆甘草汤:绿豆一斤,甘草3钱,加水五碗,煮滚后用小火慢煮约40分钟,豆熟后,喝汤吃豆,不要加调味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