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利收购案背后的神秘家族

 百科书馆 2010-07-14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幕后,一个古老而强大的金融帝国正在世界版图上勾画着他们的野心

神秘、古老、强大的金融家族——罗斯柴尔德,一直离我们如此之近。

100多年前,罗斯柴尔德家族来到中国,与清末重臣李鸿章结下深厚的交情。在罗斯柴尔德的上海办事处,如今还张贴着李鸿章的画像以及他写给该家族的一封信。

1979年,这个家族再度进入中国。他们已极为隐秘地参与了“联通并购网通”、“中海油并购优尼科”等项目,一位接近该公司的人士透露,“从中移动、中联通、中石化、中石油,到小肥羊、阿里巴巴,还有联想、海尔、国美,都曾经或仍是他们的客户。”

直到2010年3月末,吉利收购沃尔沃引得举世瞩目,低调的罗斯柴尔德,突然以吉利财务顾问的面目呈现在世人眼前。

 

与国王一起散步

在位于上海恒隆广场的罗斯柴尔德办事处,书架上摆满了关于家族的文献书籍,墙上挂着内森·罗斯柴尔德与拿破仑见面的油画。罗斯柴尔德大中华区总裁俞丽萍的办公室内,摆放着她与各国政要的合影: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华德……

该家族第六代掌门大卫·罗斯柴尔德透露,施罗德是家族集团的重要顾问,法国总统萨科齐是他的老朋友,他的堂兄伊弗林在白宫举行了婚礼,“希拉里是他的朋友”。

这正贴合了该家族注重政界关系的传统。其祖训是:“我们一定要与国王一起散步。”从替王室理财放贷发家,至今,该家族收入有一大半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政府,他们为政府提供顾问咨询和金融投资服务。

在英国,罗斯柴尔德家族为政府提供资金,帮助其保证国内金融市场稳定,同时注资汽车业。在荷兰,家族与政府合作,实现价值100亿欧元的荷兰国际集团下属安银银行的资本重整计划。在金砖四国,他们是最早进入的国外金融机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当地的代理人,几乎毫无例外,都与当地政要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这个办事处的员工总共只有10多人。加上北京和香港办事处,罗斯柴尔德大中华区的员工总数仅40多人。比起花旗、摩根动辄上千人的团队,确实有些寒碜。但就是凭这40多人,罗斯柴尔德在2000年~2009年的中国并购业务排名中位居第四,把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和花旗都甩在了身后。

根据汤森路透数据,罗斯柴尔德在2009年承接的汽车业并购交易总价值达892.5亿美元,远远超过其它投行。

 

为什么支持小老鼠去吞大象

在接受采访前,俞丽萍刚从澳洲飞回上海——她在那里推进了光明集团对澳洲最大的糖业公司的收购项目。

随着对话的深入,她逐渐回到了当初在“吉利收购沃尔沃”项目中那种充满激情的状态:“无论是对于吉利还是罗斯柴尔德,这次收购都是一场赌上名声的荣誉之战!”

2007年,罗斯柴尔德团队初次接触李书福,向其推荐了诸如沃尔沃、萨博等多个可供关注的收购项目。李书福的回答令她深感震撼:“我只要沃尔沃,不要其他。”俞丽萍说:“海外并购过程复杂而艰巨,要想取得最终的胜利,统帅的决心当是首要条件。”

2006年上汽收购罗孚,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和鼓舞了李书福的信念。巧的是,在那次收购中,上汽的财务顾问正是罗斯柴尔德。

初次接触后不久,李书福便飞往伦敦,考察合适的财务顾问人选。有趣的是,李书福先拜访了一家全球顶级银行,在那里受到了贵宾级礼遇。其CEO亲自接待,并于当晚设宴款待了李书福。而后,罗斯柴尔德伦敦总部仅仅简单地与李书福谈了一会儿,让李书福着实领教了英国人的傲慢。李书福反而因此选择了罗斯柴尔德,他认为,正是因其实力不凡,所以才能表现出傲慢的态度。

与此同时,在罗斯柴尔德伦敦总部,俞丽萍的提议正遭到空前的质疑:

“为什么要支持一只小老鼠去吞一头大象?要知道,沃尔沃的估值为40亿美元,而吉利上市公司的市值还不到5亿美元。”

“毫无疑问,世界著名的雷诺更有资格收购沃尔沃。”当时,法国雷诺和几家著名的德国车企都找到当地的罗斯柴尔德分部,有意收购沃尔沃。但按规定,面对同一收购目标,整个罗斯柴尔德集团只能选择一家收购方担任财务顾问。

执着的俞丽萍为此多次专门与家族掌门人大卫·罗斯柴尔德商谈,“吉利收购沃尔沃项目一旦成功,将起到巨大样板效应,可巩固罗斯柴尔德在全球汽车业的地位。”

接着在2008年6月的全球高管会议上,俞丽萍又力排众议,层层反驳了内部的异议。

“首先,金融危机下,全球汽车业正在衰退,雷诺尚且自顾不暇,哪还有钱收购沃尔沃。这个买家只可能来自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小的中国市场。

其次,在中国,吉利是极少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企,这是竞购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较之国有车企,吉利决策机制迅捷,更有利于瞬息万变的并购谈判。

再者,李书福决心坚定,经过了长时间的考虑和准备,并不是心血来潮。吉利的背后是稳健增长的中国经济,其收购一定会得到中国财团的支持。”

会后,大卫亲自说服其他原先反对的高管。最终,“吉利收购沃尔沃”得以在罗斯柴尔德内部立项。

 

符合游戏规则的拜访

在罗斯柴尔德的联络下,2009年1月李书福飞往底特律福特总部,会见了福特CEO艾伦·穆拉利。

穆拉利曾任波音公司CEO。会谈伊始,聪明的李书福大谈波音公司的管理理念,以及穆拉利带领波音取得的成就,这很快拉近了他与穆拉利的距离。

李书福对穆拉利说:“我准备得很充分,顾问团队都请好了。”俞丽萍表示,依照国际并购的游戏规则,只有花钱请了顾问团队,才能体现认真的态度。“不少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都希望谈到十拿九稳后,再花钱请财务顾问。这恰好颠倒了规则。”

这次符合游戏规则的拜访,给福特高层留下了深刻印象,穆拉利表示,一旦出售沃尔沃,将第一时间通知吉利。

然而,会见穆拉利的顺利并没有延续到接下来的融资环节。“一些基金希望投上市公司,但这次收购主体是集团公司,并非上市公司”。更有投资者一开始洽谈就试图为中途撤资留下后路。

罗斯柴尔德不得不在这纷繁复杂的质疑与要求中,为吉利选择一种最安全、最省成本的融资结构。

一次在香港,俞丽萍和李书福在下榻酒店加班至凌晨两点。由于第二天将和一个潜在投资者草签协议,他们必须连夜草拟出来。但酒店商务中心已经关闭,没法打印或传真文件。两人不得不亲自提笔写在纸上,然后拿着十几页的手稿,打电话给杭州团队。这边俞丽萍一字一句地念,电话那边的团队再一字一句地敲进电脑,最终在第二天会见投资者前,拟出了这份煞费心血的协议。

俞丽萍回忆,“当时就像地下党秘密传递情报一样。”然而这个谈判却遗憾地半途夭折。她已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这样的半途谈崩,才渐渐找到合适的投资者,“最初和最终的投资者结构差别很大,其中一些中途撤资,这种打击,我此前从没遇到过。”

2009年3月,在罗斯柴尔德的帮助下,吉利顺利拿到了发改委具有排他性的支持函,随即参与了第一轮竞标。

 

一场微妙的心理战

三个月后,在临近最后一次竞标之时,一家名为皇冠的美国公司和一家瑞典财团突然杀出,声称欲以2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更具威胁的是,这两家财团的组织者,分别曾在福特和沃尔沃担任高管。
面对突如其来的竞争者,俞丽萍分析,由于仓促上阵,这两家必定没有充分的准备,何况金融危机之下,筹到几十亿美元谈何容易。她估计,福特不敢轻易把沃尔沃交给这突然出现的“草台班子”,所以他们也害怕吉利真的退出竞标。

罗斯柴尔德立即发起了一场微妙的心理战,他们向福特交涉,要求福特绝不能拖延递交标书的最后期限,否则就退出竞标。

果然,福特并没有延迟期限。两家财团未能按时完成融资,都匆匆退出竞标。随着后来吉利尽职调查的深入,交易价格最终被确定为18亿美元。

吉利的法律顾问富尔德如此评价这场收购:“这是我经历过的最复杂的并购案。”

2010年3月28日,复杂而漫长的收购最终以李书福在哥德堡签约仪式上的笑逐颜开画上了句号。而功不可没的罗斯柴尔德在此刻,照例隐身幕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