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好习惯的力量

 淡泊1971 2010-07-16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于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也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他认为,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

一、什么是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习惯是一种定型的行为,是长时期逐渐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的方式。归根到底,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它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

   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

二、怎样科学的引导学生习惯的养成呢?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教授的公式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那怎么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呢?如培养孩子爱画画的习惯,今天叫他画一只小兔子,明天画小兔在吃青草,增加画青草或草地,后天在草地上画几朵花,再后天在天上画白云太阳。这样一天一天的增加,画画的好习惯就自然的养成了。克服坏习惯怎么用减法呢?如学生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现象。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父母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贵在长久坚持。

    还有一种观点是:改掉坏习惯,必需用好的习惯去替换它,才能会改掉。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位禅师,带领一帮弟子来到一片草地上。他问弟子们,怎么可以去掉草地上的乱草。弟子们想了各种办法,拔、铲、挖等等。但禅师说,这都不是最佳办法。因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什么才是最好的办法呢?禅师说:明年你们就知道了。等到第二年,弟子们再回来时发现,这片草地长出了成片的庄稼,再也看不见原来的杂草了。弟子们才明白最好的办法原来是在草地上种庄稼。  这是禅师的智慧-----用庄稼根除杂草譬如:有的学生在教室里就是坐不住,精力过剩,老是交头接耳,摇头晃脑,老师就让他管纪律,记录课上违反纪律的同学,这样,他就有了任务,不但改掉了坏习惯,还成了一个好的纪律委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呢?                                                                                  

1、培养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使之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学习若能给学生带来快乐,那么学生一定会喜欢学习。

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首先要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有些老师开口闭口就是“这么简单都不会。”本是恨铁不成钢,却不知好钢已在批评中钝化了,日久天长学生总觉得自已很差,总有错,在学习中有压抑感,于是厌恶学习。当然,如果学生真的做错了,必须要给予批评,要让学生明白老师为什么批评他,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
    其次,使学生不断有成功的体验。老师尽可能使学生掌握好知识,一开始就让学生学懂,对于个别跟不上的同学,要注意及时作好帮扶。章节小测验题目要出的简单些,让绝大多数学生考出较理想的成绩,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使他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2、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优秀教师的经验也证明: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该联系学生的思想和实际,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有人想学跳舞,但她不喜欢舞蹈基本功练习,吃不了这个苦,但是她对学习舞蹈可以参加各种演出表演活动的结果感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她去从事基本功练习的活动。所以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其勤奋学习,更要通过学习目的教育来提高学生的间接兴趣。兴趣在活动中的动力作用,已为不少心理学家所承认。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兴趣说成是“能量的调节者”。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也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对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3、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老师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对学生的提问要积极回答,对学生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就会损害学生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以后学生不懂的问题他也就不问了。

4、 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这需要我们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直接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能很快学会知识,可是他是被动接受的,这其实就剥夺了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机会。因此,记忆不是很牢固,需要不断进行重复练习巩固,枯燥又无趣,久而久之,很多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掉队的学生会越来越多;把课堂还给学生,每个定理,每个公式,都让学生自己去推导,每个问题都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而老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在学生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可以多给他提些建议;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学生,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这样学生学习知识的速度会比较慢,但是同时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体会到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而且会对学习越来越有兴趣,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成绩也会越来越好!

    最后我借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话题:“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简单一点说就是: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