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灵

 昵称2117335 2010-07-18
 以下内容是根据林老师的讲座《怎样让孩子拥有健康心灵》整理出来的:

  林老师开场提出的思考:

  1)父母爱孩子多还是孩子爱父母多?

  答:两种爱是不一样的,父母爱孩子更多。

  2)为何亲子关系中常常是爱却不亲?

  3)为何孩子会有偏差行为?

  答:在经历多年的心理治疗个案表明,孩子出问题的地方不是行为,而是他的"情绪"。无论孩子出了什么问题,都是情绪出了问题。情绪是一种能量,能量被卡在身体里,就会越积越多,充满内心,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管道和出口,就会令人焦躁,对成人如此,对孩子也是如此,孩子的行为可能会表现为多动坐不住、打人、损坏物品、暴躁、叛逆等等。孩子会有这些行为都是因为内在聚积了太多情绪能量。简单而言之:情绪  产生    能量  ,情绪被压抑, 出现偏关行为。

  孩子成长需要生理与心理营养,生理营养怎么给予,有很多的地方可以获取到,但是心理营养呢?

  第一阶段:0到7岁的心理营养需求特点:

  0至3个月心理营养:1)无条件的接纳 ;2) No.1 in the life(我是最重要的)

  以上两个需求,谁能够完全做到呢?

  答案一定是妈妈。(爸爸如果在过程中参与的多,也可以做到)

  孩子出生后,妈妈的身体会自然分泌乳汁,母乳是孩子最好的食物,会根据孩子的营养需求自动调节成分(但母乳最多喂到3岁,3岁后就没什么营养了)。

  同时,妈妈的身体会自然分泌出一种叫苯体荌的荷尔蒙,这种荷尔蒙会促使妈妈做出可以满足孩子此时全部需要的行为,充分满足孩子的心理营养需要。

  但如发生产后抑郁症,或是有重大突发事件干扰(如婚变),或其他情绪问题,这些情况的出现就会阻碍妈妈分泌出这种荷尔蒙。男人在谈恋爱的时候也会分泌这种荷尔蒙,就是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了。

  孩子在这个时期为了满足需求,会挑选一个人作为自己的"重要他人",通常这个人,可以是妈妈或爸爸,但也可以不是,这视孩子自身情况所定。有的孩子非常地敏感,非妈妈不可,一定要妈妈,其他人都无法成为"重要他人",有的孩子没那么敏感,可能从小交由爷爷奶奶带,就选了爷爷或奶奶作为"重要他人"。

  儿童在这个时期的这两个心理需求如果没有得到满足,终其一生都会寻寻觅觅,他必须要完成这个过程的弥补,其行为可能表现为早恋,持续时间可能需要三个月。孩子为什么会早恋?现在的孩子早恋越来越早,越来越多,一方面说明孩子在婴儿期的需求未满足,一方面也说明现在的父母越来越忙碌了。孩子早恋时也会分泌苯体荌,会有无条件的接纳和我是最重要的感受。如果你的女儿刚刚恋爱,你最好是不要问她"你是要妈妈还是要他(男朋友)"的问题,因为她一定会在心里说"我要他"。就是要问也要三个月之后再问。

  4个月--3岁心理营养需求:

  安全感

  这个安全感最大程度地来源于父母之间的良好关系。

  给孩子安全感最好的方式是夫妻关系良好,当然还有重要他人是稳定可靠的。因为父母就象大地一样。这个时期的儿童,如果父母整天有冲突,吵架等,对孩子而言就如同是经历地裂一般的巨大恐惧。如果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满足,就会自然健康的和母亲分离,就象孩子刚刚出生时,要剪断脐带一样(生理分离),想象一下如果脐带没有剪断会怎样?孩子就无法生存。

  心理的脐带也需要剪断,这就是心理的成长。成长,就是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这个过程是会自然而然发生的。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就会产生所谓的"分离焦虑"。孩子的行为表现出粘人,通常可能是因为安全感的需要没有满足。3岁前,孩子通常没有记忆。你可以回忆一下,尽量往最小时候回忆,看一看你记得的最早的事情发生在几岁?通常都是在3岁以后,如果你有记得3岁前的事情,请你要注意观看一下,那是什么事情了,通常来说,那一定是对你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事情,所以你才会记得。为什么孩子3岁前基本没有记忆,是因为这个阶段,孩子与妈妈是"共生"关系。孩子没有"我"的概念,把"我"和"妈妈"视为一体。没有"我",也就没有关于"我"的记忆。如果妈妈(也可以是其他人,只要这个人是孩子认定的"重要他人")不见了或发生事件,孩子就会不安。

  在这个阶段里,孩子需要慢慢、慢慢地一个过程,来慢慢、慢慢地把"我"和"妈妈"逐渐分离,通常情况下,孩子在3岁过后,能够顺利、自然地完成这个分离过程。你会发现,3岁前,孩子比较粘你,但是到了4岁,他就能离开你跑的远远的也不会回头。

  在孩子的成长中,必须要经历这样一个逐渐分离的过程。

  目前国内基本是三岁上幼儿园,林老师建议可以四岁上,因为一般情况下,孩子这个时候已经完成了和妈妈的分离。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的安全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比如父母离异、频繁更换抚养人、频繁更换生活地点等,都会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损害,同前面一样,孩子会一生寻寻觅觅,需要弥补这个需求空缺,需要的时间和童年一样,可能是三年。行为表现上比如恋爱中总要向对方求证是否爱我,是否会离开我等等,比如失恋,有的人失恋就会自杀,那并不是因为他痴情,而是他的第二次心理创伤,源于小时候安全感的缺失,如果有人对你说"没有你我就活不了",那不说明他有多爱你,只说明这个人的心理不够健康。

  孩子在安全感上没得到满足,长大后会产生许多关系上的问题,如人际关系,他不能够学会如何与人建立关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他有很多的不确定与恐惧,不能够独立。

  夫妻之间婚姻的头三年磨合期,也有在寻求安全感。主要有三方面的差异:A 夫妻价值观差异;B 双方原生家庭的碰撞;C 夫妻性格差异。

  4--5岁心理营养需求:

  肯定、赞美、认同。

  这个时期孩子需要这些,就象鱼儿需要水一样,鱼离开水,就无法生存。如果孩子得不到满足,就会不断的去要,就象你两天不喝水的话,你满脑子都是想水!水!水!去哪里有水!孩子也是一样,在这个时候你去告诉孩子要专心!要认真!他根本不会听你的。值得注意的是,爸爸对孩子的肯定和认同,比妈妈的影响更大。通常4岁后,孩子需要爸爸更多(3岁前需要妈妈多)。

  如果这一时期需求未得到满足,孩子一生都在寻求别人的肯定和认同,要找到一个"重要他人"来弥补这一需求。如果孩子不能够通过正面行为获得父母的肯定、认同,可能会转而用负面行为来引起父母关注,故意做出一些不被接受的叛逆行为,哪怕被父母打骂,也好过被父母忽略,被忽略的感觉是最痛苦的。

  6--7岁心理营养需求:

  学习、认知和榜样。

  这个时期是孩子学习的最好时期。偶像是这个时候需要的,这个年龄的孩子去学校会把老师或学长当成榜样。他需要学习如何更好地面对这个实际,包括掌握一些技巧,方法,包括人际交往的知识等等。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就像一些年轻人盲目地崇拜偶像,崇拜到一种病态。也是因为童年这部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对于年龄更大的孩子,关键字是:给他们选择的自由。

  第二阶段:案例示范

  林老师做了三个个案的家庭雕塑示范,以指责、讨好、超理等姿态语言形象表现出家庭关系的症结所在。

  ……

  第一个案例:无法用言语描述;

  第二个案例:一个家庭夫妻关系不好,家有一个女儿,每次吵架后,母亲离家出走,父亲让女儿去叫妈妈回来,后来要提出离婚.示范:爸爸拿一块大床单(林老师从酒店自己睡的床单 )对半折拉著女儿的腰,妈妈拉著女儿的手,向相反的方向用力拉女儿,妈妈嘴里说:孩子跟我,爸爸对女儿说:叫妈妈回来。这样用力回来的拉扯。之后林老师问做女儿的内心感受。其实当时我在下面想著,如果当女儿的换做是我,我会大哭著逃跑。非常难受。

  第三个案例:妈妈站在凳子上指责爸爸,爸爸听到指责就往外跑,做女儿的使劲拉著爸爸不让他走(嘴里叫著爸爸回来)。此案例震撼当时在坐的大部分人。

  第三阶段答疑

  第一问题:孩子一岁四个月,爸爸出门上班的时候,孩子总是哭闹,不让走,是悄悄的离开他还是告诉他的好?可是告诉他,他就会哭。不知道怎么办好。

  答:要告诉孩子。"重要他人"离开的时候,孩子处于分离焦虑。孩子哭的时候你可以拥抱著他,并用手掌向下抚摸他的背部,有助安定情绪;另外要告诉孩子,妈妈(爸爸)爱你,现在妈妈(爸爸)必须去上班了,但妈妈(爸爸)一定会回来的。还可以给他一个替代物,如毛绒玩具,毛巾等,要求要柔软、温暖,或给孩子做一件毛绒柔软的背心,衣服上写上"我爱你"。妈妈(爸爸)不在的时候,可以用它来替代。……

  第二个问题:孩子七岁,特别粘我(妈妈),去哪里都要拉住我,怎么办?

  答:说明孩子安全感的缺失。多陪伴孩子,可以什么也不用做,就是安静地全然地陪伴孩子,安静的陪伴,给孩子足够的"个人时间"(我觉得应该是身心合一,感受此时此刻的感受)。陪伴质量重要,陪伴数量也同样重要。他必须要完成这个安全感的建立,才能够独立。

  第三问题:现代父母要上班,要照顾家庭,自己已经很累,个人精力有限,林老师有四个孩子,是如何在有限的精力给予孩子更高质量的关爱?

  答:很简单的,其实你不用做什么。

  爸爸对孩子的影响--自我形象。父亲的一句肯定比其他人的十句肯定还重要。

  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情绪稳定。妈妈稳定的情绪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最重要。

  其实满足孩子成长阶段的各种心灵营养很简单,你可以什么都不要做,只需要提供一个环境,他自己就会达成。简单的说做到四个字:温和与坚持。当然其实最重要的是自己个人的修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