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候选人在新奥太阳能发电装置前合影留念。

新奥·科技之星选拔活动开营仪式上,小候选人分组合作,创作自己团队的宣传画。
新奥·科技之星选拔活动开营仪式上,小选手们在交流。
“比目鱼会吐出一种白色的液体,麻醉大鲨鱼,让鲨鱼的嘴巴闭不上。”7月6日,在新奥·科技之星选拔活动第一天的讲座环节中,程靖博出色地回答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专家曹玉茹的问题,让曹教授赞赏不已,连连感叹“真没想到。”程靖博说,这都是从书上看的。
来自河南省郸城县实验小学的程靖博刚刚结束了三年级的课程,暑假过后,他就要升入五年级。“四年级的课程我都已经学完了。”
7月6日至8日,像程靖博这样,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近六十名小朋友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来到北京参加为期四天的新奥·科技之星选拔活动。
7月6日,孩子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国科技馆的科学乐园、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四个展区,通过了解身边的科技成果,进而探索宏观、微观世界的科学奥秘,使孩子们感受到生活孕育科技,科技改变生活,以及科技与生活的相互融合。
“探索与发现”主题展厅把反映宏观探索的宇宙和微观探索的物质,反映对身边自然现象探索的运动、声音、光和电,反映对自身探索的生命,以及在人类探索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数学等科学内容串联起来,使孩子们在参与和体验中受到科学精神、思想和方法的启迪。
在“挑战与未来”展厅,孩子们欣赏到大型中国立体沙盘,看到千万年来的气候变迁给我国带来的变化,甚至亲手“造就”青藏高原;“操控”核裂变与核聚变,深入探讨原子科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和深思;认识一个纳米材料并亲自体验它的神奇;亲自“操刀”进行神经干细胞微创手术;化身宇航员“参与”空间站对接,并到月球基地看一看;深入海底一睹海底牧场,操作探测船进行可燃冰的资源探测、钻探考察;走进科幻世界,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与大胆想象。
“这些东西我都是第一次见。”重庆市开县第三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魏世发说,“看过以后,觉得现在科技真发达。我也想当个科学家,希望以后为科技做贡献。”
第二天,孩子们来到位于河北廊坊的新奥煤基低碳能源技术试验中心,在新奥志愿者的引导下,参观了中控室、微藻养殖暖房、风光互补电站等。
在微藻养殖暖房,孩子们对透明玻璃管中的绿色微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向新奥志愿者们询问微藻的特性和用途。志愿者耐心地从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说起,介绍微藻本身含有大量油脂成分,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来促进自身快速生长成熟,随后再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把微藻体内的油脂提炼出来,变成生物柴油,从而既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还可以制造新能源。孩子们惊奇地发现新奥研究的技术都是围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所导致的环境恶化而展开的,这对于缓解世界性能源危机具有巨大的作用。
下午,新奥科研人员还和孩子们进行了互动。当问到“你的梦想是什么”,“我想上清华”、“我要当科学家”、“我想成为一名舞蹈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抢着回答。
通过故事分享、感悟沟通、创新游戏等环节,孩子们体会到信念、创新、脚踏实地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听那些博士叔叔阿姨讲他们的故事,我觉得特别感动。而且知道他们以前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以后要像他们一样,上大学,当科学家。”新疆兵团一六八团北区学校的杨静脸上写满了希望。
7月8日,孩子们进行了个人创意作品展示、科技创新能力问答和巧板拼图比赛。“孩子们的发明很贴近生活,都是靠平时一点一滴观察得到的灵感”,担任评委的著名科普作家马博华对孩子们的表现赞赏有加,“孩子们的发明大体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贴近日常生活,像节能锅、多功能脚垫等等。第二类可能有些不切实际,比如不倒的房子、地震报警器等等,想象大于可实现性。但是孩子们有这个想法是好的,说不定未来技术达到了,这些想法就可以实现了。还有一类就是把从书上看到的东西付诸实践,能把自己的东西和书上的东西结合起来也是很难能可贵的。”
经过评委老师现场打分,20个孩子脱颖而出,获得“新奥·科技之星”称号。这20名“小星星”将于8月赴上海参加“欢聚世博——希望工程乡村大歌会”。
最后一天,孩子们起了个大早,到天安门广场观看了升旗仪式,还游览了长城。一天的行程虽然疲惫,孩子们还是在晚上的交流分享会上争先恐后的发言,和大家分享四天来的感受。“能来北京,还能看升旗仪式,我以前想都没想过”,程靖博说,对这次活动感触特别深。
对于他们而言,能够来到北京是一种莫大的幸福。除了参观科技馆、游览长城、观看升旗仪式,北京的老师、专家的指导帮助更是一种巨大的收获。孩子们纷纷表示,要把在北京的感受带回家乡与同学们分享,让更多乡村小朋友走出大山看世界。
青基会负责人表示,举办此次活动的初衷是发掘孩子们的潜能,并加以指导培养,最终转化为他们自身的发展能力。“我们从头到尾所有的设计都是围绕希望工程‘助人自助’这一核心公益价值观,希望孩子们能够实现自我发展。”
在北京的体验短暂而忙碌,乡村小朋友求知的眼神,朴实的话语和坚强的性格令人为之感动。科技之光已在他们心中燃起,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这些稚嫩翠绿的幼苗可以长成枝繁叶茂的苍天大树。
杨静:我还要去参加上海世博会呢
杨静是新疆兵团一六八团北区学校的学生。过完这个暑假,她就要升入中学了。12岁的杨静品学兼优,连续几年被评为学校“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但最让杨静自豪的,还是她琳琅满目的小发明。
从小,杨静就对周围的世界格外感兴趣。为了研究电话为什么会响,她把家里的电话拆了装、装了拆,最终却没能恢复原样,连爸爸也没能修好。杨静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种小瓶小罐小零件,俨然是个小小的“实验室”。
杨静的第一项小发明是“伸缩笔筒”。她发现,矮一点的笔筒放长的笔会翻倒,而用高一点的笔筒呢,短的笔放进去就不好拿出来。于是,杨静灵机一动,设计出可以伸缩的笔筒。这时,杨静才四年级。
在父母和老师的支持鼓励下,杨静又发明了许多实用又有趣的小东西,其中,她最喜欢的是“清洁墨水瓶”。爱写大字的杨静发现,沾满墨水的毛笔在墨水瓶边舔笔时,墨水会顺着瓶口流的到处都是,非常麻烦。杨静把这个困扰告诉了爸爸,爸爸鼓励她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小杨静苦苦思考了好几天,终于想出办法:她把调色盘中间挖一个洞,套在墨水瓶口,这样墨水就会流进调色盘。
在电视上看到太平洋岛国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杨静觉得十分震撼。于是,她把洗洁精、红墨水、洗衣粉和水勾兑成“岩浆溶液”,再把液体装进喷壶里,给喷壶加压,模拟地球内部岩浆受到压力的环境,再用泡沫板裁剪成火山的形状,把喷壶藏在中间。“火山喷发模拟器”在2009年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兵团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这次,杨静带着她的“不倒的房子”来到北京,向评委老师和全国各地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的发明成果。杨静并不满足于来到北京,“我还想去上海参加世博会呢”。
石英:我要开着自己研发的汽车到北京来
甘肃省正宁县山河镇的石英马上就要升入中学了,从小,他就有不少奇思妙想。他想象未来人们生活在移动的房间里,周围的环境会和人们一起移动;从不同的角度看电视屏幕能看到不同的频道;洗衣机会自动晾晒衣服……
石英喜欢看书,喜欢接触一切新鲜事物。一次,他在电视里看到演员从房顶上跳下来毫发无损,小脑袋就转了起来。“我还以为是因为大气浮力的原因,就想自己尝试一下。”为了增大“浮力”,小石英特地举了两把雨伞,从两米多高的墙头上飞身而下。可是大气“浮力”并没有拖住他,石英追求“科学”的代价是在床上躺了两个月,连期中考试都没能参加。
为了实验用手能不能捏碎鸡蛋,石英在厨房里折腾了半天,把厨房弄得一片狼藉。还有一次,由于制作小发电机太入神,他竟然连上课都忘了,被当老师的妈妈好一顿骂。“那次还差一点就成功了,真可惜”,提起那个未完成的小发电机,石英还是很遗憾。
十岁那年,爸爸出差带回来一块寿山石,从此开启了石英的“收藏”生涯。他到处去捡各种各样的石头,然后试着把它们摆在一起,拼出各种模型。小石英觉得,这也是自己动手“发明”的导火索。
石英家里有许多易拉罐。一次,石英在书上看到用废旧易拉罐做简易手电筒的教程,他跃跃欲试,可是书上教的方法太繁琐,石英苦思冥想了好几天,简化了制作过程,省却了安装导线的步骤,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
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让石英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快乐。他的科学幻想画、小制作、小发明多次在学校比赛中获奖。2009年,石英在全县青少年才艺大赛中获得四驱车组装比赛第一名,钢琴少年组第二名。
“我将来想当个发明家。”石英说,要专门研发各种汽车。到时候,还要开着自己研发的汽车到北京来。
邓佳业:牙膏也要“家庭装”
邓佳业是海南省屯昌县新兴镇新兴中心小学四年级(1)班学生。他自制的锅耳隔热器,与同学共同完成的如意牙膏管分获2010年海南省第2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和二等奖。
邓佳业从小喜欢读书、思考问题,经常和爸爸妈妈一起玩猜谜语、脑子急转弯、猜一猜等游戏。平时,他爱打乒乓球、羽毛球,爱下棋,特别是参加学校科技兴趣小组。例如,邓佳业发明的锅耳隔热器就是仔细观察妈妈做饭想出来的。他经常看到妈妈炒菜后,拿抹布或找旧报纸垫住锅耳才端走,有时直接端走烫手,还把手弄脏。邓佳业就想:我会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学校科技辅导员的帮助下,邓佳业的锅耳隔热器设计出来了,并获第22届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由于老家在广西,每年邓佳业全家都要回去过春节。春节期间,看到人山人海的候车室,背着大包小包。有一次,邓佳业不小心把包里的牙膏挤裂了。他问爸爸:“我们干嘛拿那么多支牙膏,拿一支不就够了么?”爸爸说为了防止传染,要分开使用牙膏。去年在预防甲型流感时,邓佳业又想起他因挤牙膏过量造成浪费,于是和班里习高同学一起研究,想出了在一支牙膏管上安装多个牙膏头的办法。这样,一家三口出门只要带一管“家庭装”牙膏就够了,既方便又卫生。在科技辅导员和妈妈的指导下,“如意牙膏管”做出来了,并获得第22届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李春阳:小姑娘大本领
天津市蓟县下营乡黄崖关小学五年级(1)班学生李春阳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对农果病虫害的防治和植物的栽培管理很有研究。李春阳受到父亲的熏陶,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兴趣。从小,李春阳就喜欢观察父亲怎样育种,怎样栽秧。
上幼儿园时,李春阳就到周围的庄稼地里采集玉米叶、高粱叶细心观察。她发现玉米叶长而宽,正面光滑,背面长毛,而高粱叶细长,正面背面都光滑。小小年纪的李春阳还学会了通过玉米须颜色预测玉米种子的颜色。
7岁时,李春阳开始尝试把从爸爸那里学来的嫁接技术运用到黄瓜与南瓜种植上。小学二年级时,李春阳作为年龄最小的成员参加了学校的生物科技小组,对本地区野生植物种类进行调查。在活动中,她与高年级同学一样,甚至比哥哥姐姐们还认真,不放过任何机会,只要有时间就去野地调查。爷爷上山,她跟在后头拿个铲子采集标本,不知道名字的就问爷爷、问父亲,不会写的字先用拼音拼上,等到家查字典写上,并详细地记录采集地、采集时间,有什么用途。发现了不知名的植物,李春阳就拿到学校向辅导员老师请教,还主动上网查寻资料。努力的小春阳很快就成为活动小组的骨干分子。
科技活动激发了李春阳探索植物奥秘的热情,使她养成观察植物的习惯,不论干什么,她身上总会装着日记本,看到不认识的植物,就采集回家作成标本进行研究。几年下来,李春阳已经做了几百片植物标本,有些标本还在天津市蓟县凤凰山青少年活动基地展出。
三年来,李春阳坚持写植物观察日记,累积已达万余字,还写了十余篇科技小论文。其中,《小蜜梨大秘密》获得天津市第24届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艾蒿的妙用》、《五行草的用途》、《话说丹参》等小论文在蓟县三小活动中先后获一二等奖。
2009年,李春阳组织五名同学利用业余时间对蓟县野大豆进行调查,对野大豆的发芽、幼苗期、花期、结果期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写出很有研究价值的《保护重要的种质资源———野大豆》论文,此论文获市级一等奖。
李春阳热爱大自然,经常在自家农田做实验。去年家里栽种夏季红薯时,她把五棵红薯秧倒插在畦埂上,秋天红薯成熟时,她栽的红薯比其他红薯重很多。此外,李春阳还将月季与玫瑰嫁接,培养出花大、花香的大玫瑰花,深受花农的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