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稍早,香港投资银行家刚刚收拾起手头的工作,准备迎接4月初的复活节长周末,但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搅乱了他们的假期安排. 中国第三大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当时邀请银行家竞争其首次公开招股(IPO)相关的业务.市场早就预期农行要上市,但先前估计要等到2010年稍晚的时候才会启动IPO计划,甚至可能要等到2011年. 几小时之内,在香港的各家西方银行就匆忙把自己的人马送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准备争取这个巨大机遇.要知道,农行IPO可能成为全球迄今规模最大的IPO. 在别人欢度复活节的时候,股票资本市场中的银行家纷纷在北京积极活动,努力游说农行高层选择他们充当IPO的主承销商. 这将是其职业生涯中的IPO大奖.农行IPO规模最初估计可达300亿美元,比以前全球最大的IPO要高出近三分之一. 发行费用可能高达数亿美元. 农行IPO不仅反映了中国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实力,而且突显全球金融机构的新秩序正在浮现. 四年以前,中国银行业者还是背负着沉重不良债务的新来者,步履蹒跚,需要向西方金融机构讨教经验.而现在,全球市值最高的两家银行都在中国,当金融危机把西方同业搞得狼狈不堪的时候,中国银行业者却处变不惊,甚至连眼皮都不眨. 作为最後上市的中国大型银行,农行在IPO之前没有主动寻找一家华尔街银行集团或者欧洲银行业者建立战略合作夥伴关系.相反,那些银行自己拜倒在农行和中国政府官员的脚下,请求让他们参与这个重大事件,即使少赚些也在所不惜. 一名参加农行情况通报会的银行家先是对农行高层的组织和准备情况感到吃惊,接着被雷倒:农行希望在7月完成IPO,还有三个月多一点的时间. "他们的准备情况令人意外,时间安排确实很紧,"这名银行家表示,"我们当时没有足够的信息判断,他们能否在7月之前完成上市." 但有农行副行长潘功胜坐镇,他们很快就明白了如何实现上述目标. "潘博士负责这件事,"另一名参与此事的银行家表示.银行家都称潘功胜为"潘博士",足见他们对他尊重有加. 2006年负责推动中国工商银行创全球纪录的219亿美元上市工作的人,也是潘博士.他给工行上市筹备过程制订的严格规定,也用到了农行身上.随後又有一些新规定.
**路演前夕** 农行对被选定的十家承销商提出了几个要求.其中包括这些银行必须至少派出两位代表常驻北京三环路以内待命,三环是围绕紫禁城的主要干道之一. 农行高层不仅登记这些代表的出勤情况,还给他们的表现打分. 据参与农行IPO的人士称,整个过程的关键环节是农行管理团队愿意在路演前飞往全球各地与投资者会面.他们亲自拜访波士顿的共同基金和中东的主权财富基金,以确保这些潜在投资者从一开始就能清楚无误地获得相关信息. 其中一位银行家称,"他们在介绍农行历史方面做得很棒.如果有人问'你们是不是中国最大银行中最差的一家?'他们会善巧地回答,要知道我们是一家政策性银行,但正在转型为商业银行,我们感兴趣的是赚取利润." 遥想三年前,农行账上堆积着过多不良贷款,从技术角度而言这些贷款根本无法偿清.大家知道农行作为一家面向农村地区的银行,需要按照国家政策对农民发放低息贷款,那时的农行在主要城市的网点和业务量还不是很多. 投资者希望农行IPO定价以规模较小、市盈率较低的中国银行为参照基准.而农行和IPO承销商则努力说服他们以状况更佳的中国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为基准. 之後就进入IPO必经的程序:上市公司向基金公司询价.上市公司感觉股价被低估,但基金公司却认为被高估.在股市下跌时该如何处理这个情况呢? 实际上,中国股市的跌势如此之猛,如此之快,以致于市场一度谣传农行可能推迟IPO.据参与农行IPO的银行家称,农行从来就没有讨论过推迟IPO. **主要投资者** 拥有如此豪华的基石投资者阵容,承销行意识到他们成功营造了新股稀缺的氛围,但他们又接着大规模削减可购买的股票数量,触犯了大型共同基金客户的众怒. "是的,的确出现了那麽一点状况,"一位参与IPO的银行家称,他指的是共同基金的不满情绪.但他并表示,最後受到排挤的是对冲基金和私人银行投资者,他们处于基金梯队的後端. 承销行允许特定共同基金成为主要投资者.如果只做多头交易的基金在投标配售过程中或之前作出投资承诺,他们就会得到优惠待遇. "你必须得照顾你的多头客户,"另一位银行家如是说,突显了共同基金行业的规模和影响力,及其对承销工作的重要性. 风险在于只做多头交易的基金如果认为不值得去争取优先权,那他们就会先等等看需求如何,再决定是否介入. 但他们最终还是迫不及待地争取到优先权,香港机构账簿首日即认购完毕,紧随其後就出现超额认购. 至于实际发行定价,可以说参与定价的人们心里一定想着要超过工商银行的纪录.农行A股和H股发行价的市净率定在1.6倍,高于中国银行当年的水平. 农行有30天时间决定超额配售规模.如果需求强劲,他们将行使超额配售权,融资221亿美元,成为全球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IPO. 如果农行股价下跌,IPO融资规模最後可能为193亿美元.即使那样,承销商也至少能赚得2亿美元的费用收入,而且有资本炫耀他们曾经参与过几乎算是全球有史以来最大的IPO. 三个月的辛苦工作能取得这样的成果还算不错. "不会再有这样大规模的银行IPO了,"另一位参加IPO的银行家称,他所指的是大型银行IPO."这是中国资本市场一个时代的终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