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的交流“艺术”:逢人只说三分话

 金氏书坊 2010-07-22

《像中国人一样思考》 [澳]张海花、杰夫·贝克著 胡凝、王晓波译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0年5月版

逢人只说三分话,这是一句收录于清代周希陶重订的《增广贤文》中的话,也是一句被很多中国人奉为与人沟通的黄金准则的话。这和中国国画中惯用的“留白”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们往往不会全盘托出自己的想法,而是给听者留出空间去体会。

正是这样迥异的交流方式,使得外国人在中国遇到的最大困难,常常是无法领会中国式的沟通。为此,在《像中国人一样思考》一书中,西方商人会出现很多这样的评论:

“我们在他们(中国人)身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到最后我们才意识到他们从一开始就不感兴趣!为什么他们不能在第一次会议上就说‘不’呢?”

“他们说我们的条款根本不可能,所以我们放弃了。但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却成功地与他们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人到底是怎么了?”

“开过这么多次会,中方从不明确表示他们的态度!很多时间我们根本不是在谈生意!我们怎么才能知道他们真正想说什么?”

同时,一些来自中方的反馈是这样的:

“我不知道谈判为什么戛然而止了。事情分明进行得很顺畅!他们是对我们说过‘不’,但我们认为那只是他们说服我们接受条款的一种方式。”

“我们请这些人出去吃饭,一直关照得非常周到……可是在谈生意的时候他们怎么像根本不认识一样,一点儿都不肯含糊呢?”

“他们和我们说了许多我们不愿理解或相信的事情——我们只想知道他们到底要不要和我们合作!”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在本书作者看来,“在中国人的一生中,懂得阴阳平衡,模棱两可是一门艺术。如果一个人想成功晋升的话,他必须熟练地掌握这门艺术,使之习惯成自然,即使和外国人交谈也不能直抒胸臆”,这便是为什么在沟通的时候,你“一字一句都能听懂,却仍然不知道他们要表达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