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厢记》故事创作源流 - 文学编年 - 国学论坛

 昵称191190 2010-07-24
《西厢记》故事创作源流
     《西厢记》故事创作源流
  1。元稹的《莺莺传》《西厢记》故事的最早来源,是唐代元稹(字微之)所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莺莺传》写张生在蒲州普救寺寄寓时与崔莺莺恋爱、后又遗弃莺莺的曲折故事。传中的莺莺是个深情而又软弱的悲剧性人物。她在被张生追求时曾经顾虑重重,后来才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和张生结合;但被张生遗弃后,却只有哀怨,而不敢责难,甚至还觉得与张生结合 有自献之羞.张生是个 始乱之,终弃之 的轻薄负情的文人,抛弃莺莺之后,竟然还反诬莺莺是 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的 妖孽 ,为自己辩解。作者却称许张生为 善补过者.经后人考证,张生其实就是作者元稹自己的影子。这篇传奇小说,正如鲁迅所指出的: 元稹以张生自喻,述其亲历之境,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①《莺莺传》的 文过饰非 诚然不可取,但它却叙述了一个贵族少女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结果被抛弃的动人故事,且又写得婉转华艳,颇切人情;加之元稹早有诗名,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便在当时士大夫中广为流传,不少诗人咏叹题诗,如元稹的朋友李绅、杨巨源、李公垂、白居易、沈亚之等都曾为此唱和、题咏。
  2。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北宋时张生和莺莺的故事进一步在文人和民间流传,成为诗词和说唱的题材。晏殊、苏轼等人在自己的作品中直接引用过《莺莺传》的故事或词句,秦观、毛滂还各写有一套《调笑转踏》来叙说张生和莺莺的故事。《调笑转踏》是一种以八句七言的引诗和一首《调笑令》组成的叙事歌曲,常用于宴会时边歌边舞演出。由于体裁的限制,秦、毛的作品内容都没有超出《莺莺传》的范围,但都不去称赞张生 善补过 ,相反毛滂的作品还表现了同情莺莺、鄙视 薄情少年 的思想倾向。此后又有赵德麟(令时)的「商调?蝶恋花词」,以民间说唱文学中的鼓子词的形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开头一段,交待写作缘起,说到了《莺莺传》的流传之广: 夫传奇者,唐元微之所述也……至今士大夫极谈幽玄,访奇述异,无不举此以为美话。至于倡优女子,皆能调说大略。 赵词是为了把这个故事 播之声乐,形之管弦 而作的,又更加推动了它的流传。鼓子词用十二首「商调?蝶恋花」作为歌唱部分,删节、概括《莺莺传》作为说白,穿插在词的前后。虽然故事仍未超出《莺莺传》,但已更多地突破了原作的思想局限,词中写道: 最恨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 ; 弃掷前欢俱未忍,岂料盟言,陡顿无凭准。地久天长终有尽,绵绵不似无穷恨 ,明显地表现出对莺莺离恨的同情,和对张生薄幸的批评。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3。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到了金代和南宋时,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的唱本和戏文多了起来,名目保留到今天的,就有《西厢记诸宫调》、《莺莺六幺》、《红娘子》、《张珙西厢记》、《崔莺莺西厢记》、《西厢记》等,此外话本中也有《莺莺传》,可谓盛况空前。但流传下来的只有以说唱形式表演的《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共有14宫调、193套组曲,是金章宗时董解元所作,简称《董西厢》。《董西厢》脱出了《莺莺传》的窠臼,把莺莺遭遗弃的悲剧改变成为张生和莺莺共同反对封建礼教、取得婚姻自主的喜剧。张生不再是始乱终弃的无行文人,变成了用情专一的痴情男子;莺莺不再是逆来顺受、怨而不怒的女性,变成了执着追求爱情理想,敢于和情人私奔的相国小姐;红娘被赋予正直、热情、机智、俏皮的性格,她的地位和作用被突出了,还加了个爽直勇敢的法聪和尚,推动情节的发展;而原先性格软弱的莺莺的母亲老夫人,被塑造成为封建势力的代表,还加了个纨绔子弟郑恒,作为破坏他人幸福的反面形象。这些改动、增添,大大丰富和提高了原作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董西厢》的成就也很突出。它把二三千字的短篇扩展成结构宏伟、情节迂回、长达五万字的鸿篇巨制,描摹人物维妙维肖,写景抒情生动周详,语言既典雅优美,又质朴流畅。《董西厢》的不足之处是,它所歌颂的爱情还只是才子佳人式的,缺乏更加深广的社会内容;人物性格的刻划,缺乏完整性和统一性;结构安排有轻重失宜的地方,如以六分之一篇幅铺叙法聪冲阵,显然喧宾夺主;作品说白部分的语言枯淡空泛,不如曲词写得活泼生动。
  清代焦循在《易余龠录》中说: 王实甫《西厢记》全蓝本于董解元。 《董西厢》可以看作是《莺莺传》和《王西厢》之间的桥梁。但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董西厢》已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又有很大的丰富和提高,并弥补和解决了它的不足,完成了由说唱文学到戏剧的重新创造,成为彪炳千古的元代杂剧之冠。
  (三)《西厢记》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1。《西厢记》的主题思想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具有比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更鲜明、更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张生和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 才子佳人 上,也没有把 夫贵妻荣 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王西厢》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歌唱了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无数的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不屈地斗争。在王实甫之前,几乎没有人能如此明确地提出婚姻要以 有情 也即爱情为基础,而不是以门阀、财产、权势或者 父母之命,媒灼之言 、 门当户对 、 郎才女貌 、 知恩报德 一类的观念为基础。这是对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的勇敢反叛,因此有着振聋发聩、惊世骇俗的巨大力量。从汤显祖《牡丹亭》写的杜丽娘,曹雪芹《红楼梦》写的贾宝玉、林黛玉这些文学形象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王西厢》反封建主题的影响之大。
  《王西厢》主题的深化和提高,是通过突出封建礼教叛逆者莺莺、张生和封建礼教维护者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得到实现的。《王西厢》中的莺莺和张生比《董西厢》有了更多的离经叛道的勇气,更强烈的反抗性;而老夫人则从《董西厢》中一个虽然 治家严肃 但尚未对女儿婚事横加干预的封建家长,而被加强了专制、虚伪、权诈的封建卫道者的性格特征,成为封建礼教、封建势力的化身。这就使双方的冲突、斗争更加尖锐、激烈,由此而反映的反封建的主题也就更加鲜明、深刻。
  2。崔莺莺的形象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主题之所以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首先得力于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小说《莺莺传》写的是张生的风流韵事;《董西厢》也是以张生为故事的主角,渲染的是张生对美色的不懈追求;而《王西厢》才是真正的 莺莺传 ,莺莺被放在比张生更突出的地位,着重写她的恋爱心理、性格发展和遭际命运,写她对爱情的追求。这个变化反映了作者把最大的同情和赞美倾注在受封建礼教迫害最深而又敢于反抗的女性上,表现了先进的妇女观。
  崔莺莺是个美丽而又多情的相国小姐,既深受封建文化的熏染,又不满封建礼教的束缚,最后终于走上了叛逆者的道路。她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刻划得最成功的、具有叛逆性格的贵族妇女典型之一。
  剧作一开始,她是作为一个怀春少女的形象出现的。她因父丧,和母亲老夫人扶柩回老家安葬,中途被阻于普救寺内,等待她的未婚夫郑恒来相帮。
  老夫人看管甚严,不准她 不告而出闺门 ,只在无人时才让丫环红娘相陪 闲散心耍一回.她上场后第一段唱词是:「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这分明道出了一个被禁锢在寺庙里的妙龄女子对韶华虚度的感伤,也可窥见她对父母早年定下的和郑恒的婚事的不满。
  《西厢记》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写崔莺莺和张生邂逅相遇,萌生爱情。莺莺的美貌,先是从张生眼里作了正面描写,后来又在 闹斋 一折里通过写她的出现,使法堂上 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霄 ,甚至因贪看莺莺,烛灭香消 ,作了更充分更生动的侧面烘托。正是莺莺的 倾国倾城貌 ,迷住了张生的 多愁多病身.而莺莺对张生这个 外象儿风流 、 内性儿聪明 的青年也是一见留情:红娘告诉她 那壁有人 ,催她回家,而她却回头觑视张生, 慢俄延,投至到拢门儿前面,刚挪了一步远.在 联吟 一折,红娘告诉她张生打听小姐消息时,她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笑着嘱咐红娘 休对夫人说.听到墙角张生吟诗时,她还大胆向张生倾诉衷曲,依韵和了一首: 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表达了自己不愿再过封建礼教拘系下的孤寂生活,希望能获得同情和爱慰的感情。当张生受了和诗的激励,竟然 拽起罗衫欲行 时,莺莺并不惊惶回避,而是 陪着笑脸儿相迎.要不是 怕夫人嗔着 的红娘叫她回家去,或许二人还会深谈。在做道场时,她又对张 好生顾盼 ,眉目传情。虽然她的举止始终不失大家风范,但是她的内心已掀起爱情的波澜。这显然是封建礼教和她的相国小姐的身份所不能容许的。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写崔莺莺和张生爱情逐渐成熟,以及和老夫人发生冲突。正当莺莺因见了张生, 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 时,突然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指名索要莺莺。莺莺为了解救全家和三百僧众,挺身而出,提出 五便三计 ,甘愿牺牲自己的青春、幸福,乃至生命,表现出她不但形体美,而且心灵也美。当张生宣布自己有退兵之策时,莺莺暗自高兴, 只愿这生退了贼者 ,她可以按照老夫人当众的许诺,嫁给如意的张生了。兵退之后,莺莺对张生的风度和才德的爱慕更进了一层,还怀有感激钦敬之情: 免除崔氏全家祸,尽在张生半纸书。 她尤其庆幸: 我相思为他,他相思为我,从今后两下里相思都较可(病愈)。 谁料想老夫人却变卦赖婚, 着莺莺做妹妹拜哥哥 ,这不能不引起已堕入情海之中的莺莺的怨恨,责怪 老夫人谎到天来大 , 将俺那锦片也似前程蹬脱(踢开).心中暗骂老夫人是个 口不应心的狠毒娘 ,开始走上了叛逆、反抗的道路。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写莺莺在叛逆道路上的曲折反复的思想发展过程。她毕竟是个大家闺秀,虽然有追求爱情自由的愿望,但又不能一下子挣脱封建礼教对她的束缚。她得知张生有病,央求红娘探望。而当红娘带回张生书信,她内心很兴奋,表面上却要装假,大发脾气,要告过夫人打下红娘下截来。本来是她写诗约张生幽会,张生应约而来时,她却又把张生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这种出尔反尔的举动,反映了她自身的深刻的矛盾。莺莺既拘于封建礼法对她的长期教育和影响,又提防老夫人派来的 行监坐守 的红娘是否会向老夫人告密,还担心倜傥风流的张生能否和她白头偕老,这就使她在叛逆、反抗的道路上不得不一步三回头,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这一本戏看起来似乎是表现莺莺和红娘、张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其实质却仍然是叛逆者和封建礼教的矛盾斗争,真实地反映了贵族小姐背叛封建家庭时瞻前顾后、曲折反复的历程。
  在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中,莺莺由于红娘的帮助,终于冲破封建礼教之大防,与张生私结了百年之好。这是对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的封建婚姻制度的背叛,对 门当户对 的封建门阀观念的否定,标志着莺莺叛逆性格的一个重大飞跃,她的反封建的思想、行为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矛盾冲突并未结束,老夫人得知后,逼迫张生进京赴考,得官后才许成婚,而她却认为诚挚专一的爱情比荣华富贵更值得珍重,因此对 金榜无名誓不归 的张生说: 但得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 表明了她对封建社会价值观念的鄙弃,这和当初张生为了爱情而弃置功名的志趣是一致的。她还在梦境中私奔出城,追随张生同去,认为 有限姻缘,方才宁贴;无奈功名,使人离缺。 表示 不恋豪杰,不羡骄奢;自愿的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莺莺把功名利禄看成 蜗角虚名 , 蝇头微利 ,把爱情置于其上,这在封建社会极为难能可贵,说明她的叛逆性格已经在同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的斗争中由摇摆而坚定,最终完成。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圞》,写郑恒造谣张生中状元后被卫尚书招赘为婿,张生衣锦还乡,真相大白,和莺莺团圆成亲。在这一本里,莺莺的戏不多,主要表现了对张生的无尽思念,性格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她接到张生高中报喜的书信时说: 早是我只因他去减了风流,不争你寄得书来又与我添些症候。 这仍然是写她重恩爱而薄功名的思想感情。
  综而观之,莺莺是个封建家庭叛逆者的形象,虽然她在叛逆的道路上也曾犹豫、彷徨,有多次反复,但在她的身上毕竟集中体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她一是鄙弃门第、财产等世俗观念,爱上一个与自己地位悬殊的书剑飘零的白衣秀才;二是不顾 父母之命 和 媒妁之言 ,竟然在早已许人的情况下,还敢和自己真心相爱的人私订百年之好,结为夫妻;三是置爱情于功名利禄之上,把情投意合、相亲相爱地生活在一起,视作人生最大的幸福。当然,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她所处的那种环境,她所受的那种教养,使她没有可能去否定封建主义制度本身,而只能限于为自身的婚姻自由斗争。但是王实甫塑造了这样一个由名门闺秀而成为封建家庭叛逆者的形象,已经充分地显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摧残,必遭唾弃,因此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意义,表达了先进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