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中医药治疗现状辨析2

 鄂沅疆昀 2010-07-25
糖尿病中医药治疗现状辨析2
 

糖尿病中医药治疗现状辨析

孙保国 指导:陈泽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 510080)

【摘要】本文概括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一般概况,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提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一些思路。笔者认为中医研究糖尿病,要立足中医药自身,努力探索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在中医学内部的规律,努力发挥中医药优势,解决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 糖尿病 中医药 治疗思路

和所有的疾病一样,糖尿病治疗的终极目标就是彻底治愈糖尿病,恢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在目前的条件下,不论是生活方式疗法还是药物疗法,甚至胰腺移植都没有办法实现这种病理状态的逆转,不论早晚糖尿病必然走向它的终末事件(急慢性并发症),同许多慢性病一样,这是由其多因素复杂病理机制所决定的。人们可以做的就是尽量延缓和推迟终末事件的到来,目前医学界公认的基于这一目的的治疗措施就是最大限度的控制代谢紊乱。其中控制血糖的紊乱对控制急性并发症和低血糖是唯一的方法,对于各种慢性并发症,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有着核心作用,这已成定论。[1]剩下就是调脂、控制高血,这是西医目前糖尿病治疗的三大中心[2]。在治疗上推荐以饮食运动治疗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方案[3]。

中医药学形成数千年,对生命现象从宏观上进行观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对糖尿病的防治有许多独到之处。以下简略概述近年来中医药在这方面的情况。

1 症状学为基础的辨证论治方法,运用成分复杂的中草药对糖尿病各种症状的控制和相关生化指标的改善作用显著[4-5]。在实践中,人们不断总结糖尿病的辨证规律、用药规律,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并行成了许多理论认识〔6~8〕,提高了中医药对糖尿病的防治水平。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至今能够推动中医学发展,不断认识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最有力的手段可能非它能比了。可以说,至今我们形成的中医学的糖尿病的防治体系的一切内容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辨证论治的实践。虽然辨证论治在临床上有它的优势,但辨证论治也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即它不是辨病,相对于“病”的认识而言,单纯辨证有局限性,但这绝不影响辨证论治的合理正确运用。

2 中医学七情致病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理法方药,在现代医学中,精神因素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密切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提示中医学将在这一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有人还提出了糖尿病身心病的辨治,可谓抛砖引玉。[6]在针灸推拿方面,有人提出了“脊源性糖尿病”的概念,认为部分糖尿病可能与脊椎结构和位置异常,导致胰腺及其相关神经功能受损有关,所以施以针灸、推拿、针刀等治疗矫正这些变化对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7,8] 另外用针灸方法刺激人体穴位治疗糖尿病尤其是对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报道很多且持续不断,张氏等对此进行的文献评价,认为针灸治疗糖尿病具有肯定的疗效。[9] 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是中医药学数千年来临床实践的结晶,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3 中医学养生、药膳理论源远流长,善于把握人体机体反应与劳逸、药食物的作用关系,对指导合理起居、饮食,平衡营养作用独特[13~16]。孙思邈在谈到饮食治疗消渴时说:“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外台秘要》中谈到消渴时说:“人欲小劳,但莫劳疲极也。”中医学中强调药食同源,古往今来有大量关于药膳饮食方面的书籍,如孙思邈的《千金食治》,宋陈直的《养老奉亲书》,明姚可成的《食物本草》等等,为我们今天研究糖尿病饮食提供了极其重要和丰富的素材。运动方面传统的武术、气功等对合理选择安排病人的运动也是非常宝贵而独特的资源。总之,中医学医学理论和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丰富而精彩的素材,开拓了我们的眼界,结合现代方法取长补短意义深远而重大。

4 近年中医界进行了大量的关于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筛选了一大批具有明确降糖、调脂的中草药和复方。就单味中药而言,丁学屏等归纳了40多个科属,涉及益气、养阴、解表、化痰等17类,包含甙类、黄酮类、肽类、甾体类等8大类药用部位的近70余种中草药具有降糖作用。[10]目前已阐明中草药通过多种途径调节机体功能起到降糖作用。多篇文献归纳中药的降糖机制主要有如下一些:①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血清胰岛素的含量,包括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通过保护修复胰岛B细胞而增加血清胰岛素的含量;防止胰岛B细胞的凋亡,而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胰高血糖素,增加血清胰岛素含量。②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包括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及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力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对胰岛素受体后信号传导的影响,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通过骨胳肌纤维组成成分的变化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通过增加靶组织葡萄糖转体4的含量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③促进外周组织和靶器官对糖的利用。④通过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而降低血糖。[11]

大量中药复方被制成中成药用来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实验和临床研究都证实它们存在多靶点的复合作用机制,临床作用明确。代表药如金芪降糖片,它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制的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制剂,由黄连、黄芪、金银花等药组成。一系列研究探讨了该药对2型糖尿病的降糖调脂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对糖尿病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对动物糖代谢的影响等;临床研究方面,探讨了该药对初发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的影响,对糖耐量受损患者糖尿病预防作用的研究,对磺脲类降糖药继发失效的治疗作用,与诺和龙、部分磺脲类降糖药联合应用的作用,与二甲双胍疗效对比的研究以及对糖尿病肾病治疗作用的研究等。从而证明该药具有改善糖代谢、脂代谢,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益于糖尿病某些微血管并发症的防治的作用。[12]

另外历代名验方剂很多,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白虎加人参汤等临床和实验研究都说明其对糖尿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20~22],虽然从降糖这个角度看,这些药物不如西药效果明显,但中医药从多个方面多个靶点调节人体功能,长期综合的疗效是否会优于西药呢。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也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一个核心问题所在,是糖尿病治疗的新观念,今后加强这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意义重大。

5 大量中西医结合研究,都证明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及其相关疾病方面作用明确,有待深入研究[13]。目前西药治疗糖尿病在控制急性病发症疗效确切、效果较理想,尽管在慢性并发症控制方面特别是全面改变糖尿病预后尚存争议[2],但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好的办法。所以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发挥中医优势,配合上述各种中医疗法,在控制血糖、改善代谢、特别是慢性并发症方面取得了比单用西药更好的效果。诸多文献报道证实了这一点,但缺憾是目前还没有这方面权威的得到国际公认的结论,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制目前临床研究水平不高,大样本、多中心、设计严密科学的RCT很少 [14],致中医药的有效性经常受到西医界的质疑。

诚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医药在糖尿病的防治上处于辅助地位。一般情况下,单纯中医药用来降低血糖、血脂等与西药比起来有一定的差距,用中医药的各种方法来防治糖尿病,最终的疗效评价体系现在尚未建立,这些工作随着中医学对糖尿病研究的深入及中医学走向世界必须得到解决。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逐步建立和完善糖尿病在中医学中的理论体系,实现辨病辨证的有机统一仍是中医药在这一领域的重要问题

[1]The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ail Research Group.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treatment of diabet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long-term complications in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N Engl J Med,1993,329:977-986.

[2]UK Prospect Diabetes Study Group. Intensive blood-glucose control with sulfonylureas or insuli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 with type 2 diabetes(UKPDS 33)Lancet,1998;352:838-858.

[3]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3.

[4]冯文才,黄晓风,陈楚华.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300例临床观察[J]. 河北中医,2002,24(5):336-337.

[5]李赛美.难治性糖尿病中医辨证得失录[J]. 2004,中国医药学报,19(9):543-544.

[6]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吕仁和教授诊治糖尿病的“法宝”[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3):42~43.

[7]张晓辉,王红霞,李征. 无症状性糖尿病辨治体会[J]. 甘肃中医,2006,(3):28~29.

[8]瞿岳云. 消渴不可概以阴虚燥热论[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3):198~201.

[9]糖尿病身心病的辨治的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68-70.

[10]张继英.针刀治疗Ⅱ型糖尿病之理论探讨[J].中华名医论坛,2003,9:34-35.

[11] 任月林,任旭飞,孔维宽等.针刀疗法为主治疗2型糖尿病简析[J]. 中医药学刊,2003,21(11):1948-1949.

[12]张秋娟,郑敏,许旭伟等.针灸对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干预效应中国临床康复[J].2005,9(47):99-101.

[13]王敏惠. 两种健脾食物对糖尿病餐后血糖影响的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2005,(11):1182.

[14]田建华,胡建民,周菲等. 食物中添加山药、莲子对46例2型糖尿病的影响[J]. 陕西中医,2005,(3):198~200.

[15]樊玲,文秀英. 糖尿病中西医饮食疗法比较[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5~6.

[16]王志同,乔玉秋,寇天芹等. 辨证施膳治疗2型糖尿病41例[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2,(1):26.

[17]丁学屏.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3-95.

[18]王航.中药降血糖机制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O05,17(3):4-6.

[19]申竹芳.金芪降糖片抗糖尿病的药理作用基础[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24(3):215-216.

[20]张金玉,仝霞. 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肾病40例[J]. 中国民间疗法,2006,(4):45~46.

[21]赵进喜. 谈谈金匮肾气丸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J]. 糖尿病新世界,2006,(2)43~44.

[22]武翠凡,辛建勋. 白虎加人参汤联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51例[J]. 中国社区医师,2006,(3):37.]

[23]郭赛珊,屈岭.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优势[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6):565-569。

[24]陈弼沧,吴秋英,向成斌等.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评价[J]. 福建中医药,2004,35(4):5-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