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一个高校教师的执着追求

 华夏董氏大全 2010-07-25

创新:一个高校教师的执着追求

——记我校纺织学院董永春教授
作者:浦华





  董永春,河北丰润县人,1963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现为我校纺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董永春教授长期从事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以及环境科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基金委、教育部、原纺织工业部、天津市科委和天津市教委以及浙江省科技厅的科研项目以及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先后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以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奖。迄今共发表各类学术论文约180篇,SCI和EI收录近30篇。多次受邀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宣读和发表论文20余篇,并获得Indoor!Air!2005!国际杰出论文奖,主编学术专著和教材3部。此外,董永春教授还身兼美国化学会会员和国际室内空气质量学会会员,并已被聘为多家专业期刊的审稿人。他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纺织化学与生态学、环境催化材料、纤维染色新方法及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
  一接触董老师才知道,他不仅是一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受到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更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学者型专家。他思维敏捷,做事讲究方法和效率,这突出地表现在他申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撰写SCI和EI论文和参加国际会议等方面。他的学术思维和思想不断地影响着他的学生和他周围的人。
  
注重科研 志在创新
董老师认为高校教师应该将科技创新放在首位。他说,作为一名教师,要教好学生就一定要进行科学研究,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早在1993年,他就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具有节能减排和节水省力特点的棉织物染色整理一浴法加工的思路,并顺利获得天津市21世纪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染整业界著名学术刊物《Col-orationTechnology》上。后来,董老师进一步将染整技术与环境科学相结合,实现学科交叉创新,先后提出了染色废水的快速脱色与回用”、“染色废水的太阳光催化脱色降解”和“染色废水光助还原脱色与回用”等新课题,分别被列为天津市高校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和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在相关厂家得以应用,他个人也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天津市的奖励。
  2003年,董老师又将纺织化学引入空气污染控制技术领域,并与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合作,使用染整技术手段研制出了新型空气净化材料,不仅进一步扩大了纺织技术的外延,而且协助建立了天津市空气污染防治技术中心和国家环境总局城市颗粒物源解析重点实验室。后来他又提出了纤维材料应用于光催化技术的新思路,其中的“聚丙烯腈纶纤维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及其对染料降解反应的光催化作用”课题以其新颖的思路和科学的内涵相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的资助,并与中科院环境生态中心和福州大学国家光催化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合作研制环境催化材料,将纺织化学技术引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实现了我校纺织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
  董老师不断将国际上的先进科学思想与国内纺织学科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纺织这个传统学科走出新路,老树开出新花。
   科研成果 重在创新
自1987年硕士毕业至今,董老师在国内外的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共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约180篇。
  在2000年前他就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国外先进的染整技术发表在国内的近30种学术刊物上,其中包括台湾的《纺织中心期刊》、《染化杂志》和《华岗纺织期刊》等重要纺织刊物,不仅推动了纺织科技的交流,而且扩大了我校在国内的影响。进入21世纪,董老师不断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高水平的SCI和EI源杂志上,包括约10种英文期刊和多种中文期刊。此外,他还代表学校多次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如“室内空气品质国际会议”和“中日环境催化和生态材料学术会议”等,不仅在会上使用英语宣读学术论文,积极提出问题和建议,而且他的论文还获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论文奖,受到与会同行的热切关注,进而被邀请在世界大气环境科学顶尖杂志《AtmosphericEnvironment》上发表,提高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创新的思想是他取得成果的关键。他认为大学应该是思想库,而其中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具有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智者,不时地涌现出一些新思想,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去服务社会。他最高兴的事就是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想法被实验所证实,他认为人的最大能力是对问题的预见力和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董老师在总结他的科研成果及论文发表经验时归纳了这样几点:
  一、多思考研究问题的视角。对于同样一个问题,你从不同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究才能更深刻和新颖,独特的视角为创新提供了基础。
  二、注意积累和坚持不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认准的研究方向要坚持下去,在研究初期应首先将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较低的刊物上以增强自己的信心,然后通过不断积累后再冲击高影响因子的刊物,只有这样才容易取得成功。
  三、认真细致和追求完美。认真的态度是做成一切事情的基础,当今的高等学校科研设备水平差别有限,因此论文写作的基础主要取决于人的思维模式和认真程度,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
  四、语言表达力求准确。不少人认为对于科技论文的发表,实验四分而写作六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论文写作对于发表的重要性。由于我国学校文理分科过于分明,很多理工学生甚至教师在研究结果的表达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文字、语法和逻辑问题,口语化倾向极为严重,使得优秀研究成果由于语言表达的欠缺而打折,留下诸多遗憾。英文写作对于论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十分重要,撰写中应注意中英文表达的异同点。同时注意积累,精读高水平英文论文,不断积累句型和惯用语,这对于写出较为地道的英文论文具有关键作用。
   教书育人 实践创新
董老师不仅在染整专业课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也表现出创新精神,其讲授的本科生课程“染整工艺原理”和“染整助剂化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这归因于他将自己多年的科研实践体会、服务企业经验和中西方学者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融入课堂,并有意识地实行案例教学和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互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专业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董老师在学科建设和教材编写方面也有创新的一面。其中“染整助剂化学”是他在多年前独立开设的一门课程,其体系比过去同类课程更为全面,将近十年来发展迅速的高分子化学和生物酶技术等在染整助剂中的应用融入其中,与表面活性剂化学形成了现代染整助剂化学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由他主编的教材目前已被列为“十一五”教材出版计划。
  他特别注意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尽早进入实验室工作,他指导学生完成的项目获得天津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董老师由于出色的指导工作也被授予天津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董老师在研究生教学中更是不遗余力地提倡研究生论文必须具有创新性,强调一定要在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抽取出科学或技术问题,否则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在对结果的分析方面要合理使用文献,不要武断地给出结论。在论文写作方面他要求研究生不仅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如《大学》和《论语》等,而且还要精读西方文献精华,在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别的同时,体会不同语言的表达特点。他精心指导的研究生论文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论文,董老师因此也被评为校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采访接近尾声了,董永春老师宽广的知识视野、不时的英语表达、高远的人生追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代表了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追求和奋进,激励着我们克服一切困难去走向世界,勇攀高峰,勇往直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