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诗词中的梅花文化

 大飚 2010-07-27
梅花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名花,在中国的园林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如此,梅花还是我国历代诗歌中歌咏最多的花卉之一。提起它,人们自然而然地会与冰清玉洁、超凡脱俗、孤芳自赏等意象联系起来,成为人们高洁志趣和傲岸品格的寄托和象征。不过,梅花的这种人文意义和象征意义,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古人经过漫长的挖掘和积淀,逐渐确立起来的。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曾这样论述到:“《离骚》遍撷香草,独不及梅。六代及唐,渐有赋咏,而偶然寄意,视之亦与诸花等。自北宋林逋诸人递相矜重,‘暗香疏影、半树横枝’之句,作者始别立品题。南宋以来,遂以咏梅为诗家一大公案。江湖诗人,无论爱梅与否,无不借梅以自重。凡别号及斋馆之名,多带梅字,以求附于雅人”。

  1 咏梅诗的发展阶段

  1.1 先秦为萌芽时期:在先秦诗歌中,《离骚》遍咏香草,独不及梅,《诗经》中却是有梅的,只不过梅的内容不大一样罢了。据考察,《诗经》中有五处咏梅。这五处除了《秦风•终南》中“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梅”,是指一种细长木材,并非开花结子的梅树以外,其它四处,即《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陈风•墓门》“墓门有梅,有鸮萃止”,《曹风•鸤鸠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小雅•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都是着眼于梅子而非歌咏梅花,更谈不上发掘梅花的社会人文意义了。可以说,这是梅花最早进入诗歌园地的情况,是梅与诗结合的最初状态。

  1.2 汉魏六朝至唐为发展时期:汉乐府横吹曲辞中有《梅花落》一曲,古辞虽已不存,无由知其全貌,但从曲名中,从现存六朝诗人如鲍照写的同题诗歌当中,可以推知是专门描写梅花的。六朝的诗人,如陆凯、鲍照、何逊、庾信等,已有不少描写梅花的诗篇。入唐,咏梅作品逐渐多起来,王维、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都有赋咏之作,李商隐、李群玉、郑谷、齐己等,都有专题描写的诗篇。诗人们或专题赋咏,或只言片语寄情托意,虽未形成盛况,但梅花作为一种花,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歌咏对象,矗立在诗人的笔下。

  1.3 宋以后为繁盛时期:宋人可以说从林逋开始,咏梅诗词进入鼎盛时期,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除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描述的“咏梅为诗家一大分案”等情况,我们还可以从黄大舆所辑《梅苑》一书专录咏梅词500多首,方回所撰《瀛奎律髓》一书专列“梅花”诗一类等情况,窥见咏梅盛况之一斑。梅花的自然意蕴此时已被充分地发掘出来,人们所赋予它的人文意蕴此时也被丰富地展现出来。梅花以其千姿百态的风貌和独具特色的个性,卓然挺立在诗词的大花园中。此后,无论是诗还是词,无论是长篇还是短制,无论是专题赋咏还是片语寄意,都是循着宋人的这条路子发展下来的。

  2 咏梅诗的内容

  2.1 从梅花的品类上分:有咏红梅的如金人麻九畴的“一种冰魂物己尤,朱唇点注更风流。岁寒未许东风管,淡抹浓妆得自由”(《红梅》),元明诗人丁鹤年的“姑射仙人炼玉砂,丹光晴贯洞中霞。无端半夜东风起,吹作江南第一花”(《红梅》);有咏白梅的如元王冕的“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白梅》),如清朝女诗人秋瑾的“雪玉妆成千万枝,冰霜雅操最宜诗。花坛独步盈盈立,嫩萼含葩淡淡姿。仙子白衣初谪降,佳人素袂最相思。孤山处士空唐突,未许门墙垩粉施”(《咏白梅》)。

  2.2 从梅花的时节上分:有咏早梅的如唐诗人张谓的“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早梅》),唐诗僧齐己的“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早梅》);有咏老梅的如明李东阳的“地僻沙寒水更清,老梅偏向涧边横。风吹落瓣仍低陨,石压旁枝却倒生。野鹤对人轻欲舞,蹇驴冲雪瘦能行。山翁只在山中老,看尽春光不入城”(《涧梅》);有咏枯梅的如清吴淇的“奇香异色著林端,百十年来忽兴阑。尽把精华收拾去,止留骨格与人看。”(《枯梅》)。

  2.3 从梅花所处的位置分:有咏山中梅的如唐诗人李群玉的“生在幽崖独无主,溪萝涧鸟为俦侣。行人陌上不留情,愁香空谢深山雨”(《山驿梅花》);有咏涧底梅的如宋词人朱敦儒的“古涧一枝梅,免被园林锁。路远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躲。幽思有谁知,托契都难可。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卜算子》);有咏水中梅的如元谢宗可的“澄澄寒碧映冰条,云母屏开见阿娇。春色一枝流不去,雪痕千点浸难消。临风倚槛云鬟湿,带月凌波玉佩摇。最是黄昏堪画处,横斜清浅傍溪桥”(《水中梅影》);有咏月下梅的如宋林逋的“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山园小梅》);有咏画中梅的如元王冕的“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有歌咏雪中梅的如南朝阴铿的“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叶开随足影,花多助重条。今来渐异昨,向晚判胜朝”(《雪里梅花》)。

  3 咏梅的方式

  3.1 侧重于表现梅花的客观形态:即诗人对梅花采取一种比较客观的观察、欣赏和描写的态度,是一种欣赏自然美景的态度,物与我基本上是分离的。如唐朝郑谷的“江国正寒春信稳,岭头枝上雪飘飘。何言落处堪惆怅,直是开时也寂寥。素艳照樽桃莫此,孤香粘袖李须饶。离人南去肠应断,片片随鞭过楚桥”(《梅》),重在写梅花的孤寂美;如宋朝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说明梅不但具有冰肌雪肤,更具有幽幽暗香;如宋朝晁补之的“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雪。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盐角儿•亳社观梅》),诗人把有形的花色写得神采飞动,把无形的花香写得处处可感;如清词人郑侠如的“洗尽铅华独淡妆,孤情偏爱水云乡。耻同桃李媚春光。已托焦桐传密意,更邀明月伴幽香。一枝寒玉倚横塘”(《浣溪沙•梅花》),则题咏了一株孤高幽处的梅;如宋词人王从叔的“水月精神玉雪胎,乾坤清气化生来。断桥流水领春回,昨夜醉眼苔上石。天香冉冉下瑶台,起来窗外见花开”(《浣溪沙•梅》)。此类咏梅诗中,还形似于神似的高下之分。如宋词人萧泰来的“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绝,影也别,知心唯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霜天晓角、梅》)。如清诗人钱澄之的“何处花先放?向南三两村。未春天似梦,彻夜月无言。且喜昏鸦散,毋嫌翠羽喧。众芳久寂寞,赖汝照乾坤”(《梅花》)都是写形传神的神来之笔。神似的高妙之处,在于虽然难以确指梅花的色如何艳、香如何郁,但闭目凝想,可得其神韵,拂之不去。

  3.2 侧重于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此时的梅花,已成为人们感情的寄托和象征。在这里,梅花的形象与诗人的主观情感已经合而为一,不可遽分。所以从物我关系来看,则是物我为一、浑融一体的。梅花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物化,诗人则是梅花的精神、灵魂。至于在具体的描写当中,诗人们各逞特技,发挥想像,创造出了姿态各异、奇象纷呈的梅花形象,更是琳琅满目。把梅花比作美女者有之,如宋女词人李清照的“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把梅花比作仙女者有之,如宋词人周邦彦的“肌肤绰约真仙子,来伴冰霜。洗尽铅黄,素面初无一点妆。寻花不用持银烛,暗里闻香,零落池塘,分付馀妍与寿阳”(《丑奴儿•梅花》);把梅花比作朋友者有之,如宋林逋的“数年闲作园林主,未有新诗到小梅。摘索又开三两朵,团栾空绕百千回。荒邻独映山初尽,晚景相禁雪欲来。寄语清香少愁结,为君吟罢一衔杯”(《咏小梅》);更有把梅花比作《离骚》句、贾岛诗的,如宋诗人徐玑的“是谁曾种白玻璃,辽绝寒荒一点奇。不厌陇头千万树,最怜窗下两三枝。幽深真是《离骚》句,枯健犹如贾岛诗。吟到月斜浑未已,萧萧鬓影有风吹”(《梅花》);有借梅花以赠人的,如南朝诗人陆凯的“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赠范晔》),如宋苏轼的“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数枝残绿风吹尽,一点芳心雀啅开。野店初尝竹叶酒,江云欲落豆稭灰。行当更向钗头见,病起乌云正作堆”(《歧亭道上见梅花开戏曾季常》);有借梅花表达思乡之情的,如唐朝杜甫的“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早,最奈客愁何?雪树原同色,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江梅》);有梅花来抒发诗人情志的,如宋范仲淹的“萧条腊后复春前,雪压霜欺未放妍。昨日倚阑枝上看,似留芳意入新年”(《梅花》),如宋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芳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真可谓千姿百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