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世纪以来原创儿童文学两大走向

 月下听雨 2010-07-27

新世纪以来原创儿童文学两大走向

朱自强

  在中国,儿童文学创作中的通俗儿童文学与艺术儿童文学两种类型,刚刚开始了比较清晰的分化。

  新旧世纪交替以来的儿童文学出现了多种“分化 ”的态势:幻想小说从童话中分化出来;图画书从一般幼儿文学中分化出来;儿童文学分化出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通俗(大众)儿童文学从作为整体的儿童文学中分化出来。我认为,这样的“分化”是一种多元的、均衡的发展状态,是中国儿童文学走向成熟所应该经历的一个过程。

  通俗(大众)儿童文学的分化可看作中国儿童文学在新世纪里发生的最有意味、最为复杂、最大的变化。

  儿童文学本来就具有大众性。但是,又进一步分化为通俗的儿童文学,这也是后现代文化现象。在中国,儿童文学视野中一直只有一个浑然的儿童文学整体,而缺乏儿童文学也有艺术儿童文学和通俗(大众)儿童文学之分这一意识。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展开市场经济运作,出版业也开始转型,将文学作品作为商品来经营,图书出版这一文化产业逐渐形成规模。与此同时,西方的影视、动漫、通俗读物“西学东渐”,给中国带来了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的样本和风气。中国的通俗(大众)儿童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从浑然整体的儿童文学那里分化出来。2000年以来,通俗儿童文学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形成强大的市场影响力,颇引起了艺术儿童文学的不适和不安。

  如果例举通俗儿童文学的代表,大致有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肖定丽的“小豆子”系列、郝月梅的“搞笑鬼王闹”系列、杨鹏工作室的作品、周锐的《幽默三国》、《幽默水浒》、《幽默西游》、《幽默红楼》等等。

  由于通俗儿童文学的分化,艺术儿童文学也被凸显出来,变得更加“艺术”。比如,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程玮“至真小说散文系列”所标榜的“纯美”、“至真”,都透露着与“通俗”相向而踞的“艺术”意识。在我眼里,艺术儿童文学的优秀代表可以举出彭学军的《你是我的妹》、殷健灵的《纸人》、秦文君的《天棠街三号》、金波的《乌丢丢的奇遇》、王一梅的《鼹鼠的月亮河》、饶雪漫的《小妖的金色城堡》、汤素兰的《阁楼精灵》、三三的《舞蹈课》、黑鹤的《黑焰》等等。

  当然,由于儿童文学本身具有的大众性,与成人文学相比,更容易产生界限模糊即难以限定为艺术儿童文学或通俗儿童文学的作品,比如,梅子涵的“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系列故事、郑春华的“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故事、郝月梅的“小麻烦人儿由由”系列故事。

  如果将上述两类作品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以下不同:通俗儿童文学具有可复制性(可批量生产),艺术儿童文学则是一次性(不可复制)的写作;通俗儿童文学的阅读功能呈现享乐性,艺术儿童文学则具有批判性阅读功能;通俗儿童文学对深度模式进行消解(平面化),即本雅明所谓“灵光消逝”,艺术儿童文学则追求深度模式;通俗儿童文学的语言具有“图像化”倾向,艺术儿童文学的语言则激发想象力。通俗儿童文学的这些表现是否可以说明,中国目前的通俗儿童文学创作已经显示出后现代艺术的某些特征?

  作了上述区别,我并不是主张通俗儿童文学在艺术价值上低于艺术儿童文学。从儿童文学史的经验来看,在通俗儿童文学与艺术儿童文学刚开始分化之时,人们往往看轻通俗儿童文学的价值。其实,通俗儿童文学与艺术儿童文学只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彼此间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并不存在艺术上的谁优谁劣的问题。在中国,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这两种类型才刚刚比较清晰地开始分化。我觉得,我们应该避免犯两种错误:一个是以为只要是艺术儿童文学就一定高于大众儿童文学;另一个是忽略大众儿童文学也有一流二流三流之分,即大众儿童文学也有不可降格以求的艺术标准。

  如果说,艺术儿童文学主要属于“现代”文学,通俗儿童文学主要属于“后现代”文学,也不能认为艺术儿童文学行将过时甚至必然消逝。在中国,由于艺术儿童文学发育得并不完善,反而应该大力提倡、提高艺术儿童文学的质量。我们所看到的通俗儿童文学存在的整体上低质化的问题,不仅仅是写作速度过快、拔苗助长所造成的,还有中国的艺术儿童文学作品本身艺术质量有待提高,作家本身艺术能力不足这一更为根本的原因。

  我认为,西方后现代儿童文学的艺术质量与其现代儿童文学的艺术水准密切相关。艺术的(现代的)儿童文学的成熟程度,也影响着通俗的(后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质量。说到这个问题,我会想到日本那须正干、山中恒这两个作家,他们都是在艺术和通俗这两种艺术类型的创作上能左右逢源的作家。也就是说,通俗儿童文学并不是艺术上降格以求的东西,而是同样需要作家具有经过真正修炼而获得的艺术底蕴。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在中国,应该用“现代的”儿童文学艺术的成熟来医治“后现代”儿童文学的艺术钙质不足的病。

  艺术儿童文学和通俗儿童文学并非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两种艺术。可以说,艺术儿童文学和通俗儿童文学的共存共荣,中国的儿童文学的发展才是生态性的。新世纪以来出现的通俗儿童文学从整体儿童文学中的有力分化,使儿童文学的生态性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但是,我们切不可被某些通俗儿童文学作品的神话般的发行数字所欺骗,儿童文学还有漫长的、艰难的路要走。

朱自强推荐原创儿童文学书目

  《你是我的妹》(彭学军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天棠街三号》(秦文君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5月)
  《舞蹈课》(三三著,接力出版社2005年9月)
  《鼹鼠的月亮河》(王一梅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黑焰》(黑鹤著,接力出版社2006年1月)
  《男孩和青蛙》(萧袤著,明天出版社2006年11月)
  《纸人》(殷健灵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0年8月)
  《阁楼精灵》(汤素兰著,接力出版社2002年12月)
  《极限幻觉》(张之路著,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5月)
  《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三册)(梅子涵著,新蕾出版社2002年9月、2003年1月、9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