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师表

 <雨中花蕊> 2010-07-27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汉族,字孔明,号卧龙居士。出生在山东沂南县,中国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书记载其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一说是9岁丧母,12岁丧父),与姐姐以及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17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但并未开府,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
  中国千百年来将诸葛亮描绘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发明“孔明灯”。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史、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解释:
  六出:(六出祁山,刘备死后,为完成辅汉兴刘的大业,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从祁山出兵)
  七擒:(七擒孟获,南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带兵镇压,为收复南蛮人心,七次擒住孟获而不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外带佩服,发誓永不造反)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即荆益二川,为蜀汉基业打下了地盘)
  东和:(东和孙权)
  北拒:(北拒曹操)
  排八阵:(摆设八卦阵)
  八阵这是战国时大军事家孙膑创造的,据说是受了《易经》八卦图的启发,所以又称八卦阵。具体阵势是大将居中,四面各布一队正兵,正兵之间再派出四队机动作战的奇兵,构成八阵。八阵散布成八,复而为一,分合变化,又可组成六十四阵。当年诸葛亮是用石头在四川奉节布设过八阵的方位,作为教练将士演习阵法之用,名为“八阵图” 。
  众所周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中国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而诸葛亮之所以智谋过人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八阵图》。 后人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赞之,陈寿也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里说“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后来因为一些小说如《演义》等的渲染,八阵图变得很神秘,但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孙膑兵法》里就有《八阵篇》 东汉班固的《封燕然山铭》中说“勒以八阵,莅以威神” 可见 “八阵”早在诸葛亮以前就有了。当然,诸葛亮的八阵,又并非前人的八阵。他是在总结前人基础上发展而成,已经是他自己的八阵了,所以“名成八阵图”还是说得很正确的。
  夷陵之战,诸葛亮料定刘备必败,就设下石兵八阵,差点把陆逊困死其中,多亏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承彦带路,才勉强逃出。
  晋朝和唐朝对他的八阵有很深的研究,可惜后来失真。至于八阵到底是哪八阵, 有《小学绀珠》说是洞当阵,中黄阵,龙腾阵,鸟飞阵,折冲阵,虎翼阵,握机阵,连衡 阵而另一中在《兵略纂闻》中说是“天 地 风 云 龙 虎 鸟 蛇”。
  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取西蜀:(攻取西蜀)
  定南蛮:(平定南方叛乱)
  用火攻:(指赤壁之战)
  至于这个“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 就难解释点了
  诸葛亮夜观星象知道自己要死了,所以想要用祈禳之法(使代表自己的星宿归位)救自己的命,就在帐中地面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倘若七日之内本命灯不灭,就可救他自己一命。
  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与司马懿战于五丈原,自知身体不好不久于人世,就设下四十九盏明灯的法阵,向上天再借二十年,可是被不知情的魏延闯入,四十九盏灯被风吹灭,不久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

诸葛亮生平大事年表

  建安十三年(208),先主遣亮自结于孙权,与曹军战于赤壁,大破之。
  建安十六年(211),先主入蜀,亮与关羽守荆州。
  建安十七年(212),先主攻刘璋,亮与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诸地。
  建安十九年(214),先主领益州牧,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
  建安二十三年(218),先主占汉中,进位汉中王。
  蜀汉章武元年(221),先主称帝,以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秋七月,先主率师伐吴,亮留守成都。
  章武三年(223),先主兵败后还白帝城,亮自成都到白帝,先主托孤于丞相亮。后主即位,亮遣邓芝通好吴国。
  建兴三年(225)春,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十二月,亮还成都。
  建兴五年(227),亮出屯汉中,上《出师表》。
  建兴六年(228)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
  建兴七年(229),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克定二郡。
  建兴九年(231),亮复出军祁山,始以木牛运,粮尽退军。
  建兴十年(232),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
  建兴十一年(233),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
  建兴十二年(234)春,亮由斜谷出。秋八月,卒于渭滨。

题解

  

--

“表”是古代文体的一种,专为臣下对君王进行陈述求请时使用,类似的还有“章”、“奏”、“议”等。本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4>,欲报之于陛下也<5>。诚宜开张圣听<6>,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7>;不宜妄自菲薄<8>,引喻失义<9>,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10>,俱为一体,陟罚臧否<11>,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12>,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1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缺漏<15>,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16>,性行淑均<17>,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18>,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19>。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20>,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21>;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2>。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23>。侍中、尚书、长史、参军<2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25>,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2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7>。先帝不以臣卑鄙<28>,猥自枉屈<29>,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30>。后值倾覆<3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33>。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34>;故五月渡泸<35>,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36>,攘除奸凶<37>,兴复汉室,还于旧都<38>。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39>,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为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朝中官员在朝庭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大概是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在陛下身上报恩啊。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的遗德,发扬有抱负的人的志气,不应该随便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于堵塞了忠言进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作奸邪事情、触犯法律条文,或者做对国家有贡献的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不应该有偏袒和私心,使内宫和外府刑赏之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所以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实行,这样一定能够弥补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常常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败绩,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贤明,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我接受您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
  现在就要远离陛下了,我面对着奏章眼泪滴落,不知该说什么。
  注解 <1>先帝:指蜀昭烈帝刘备。崩殂(cú粗阳):天子之死曰“崩”;殂,也是死的意思。
  <2>益州:汉行政区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地有今四川省,甘肃省和陕西省一带,当时治所在成都。疲弊:贫弱。
  <3>诚:确实是。秋:时候,日子。古人多以“秋”称多事之时。
  <4>盖:发语词。
  <5>陛下:对皇帝的称词,表示不敢直接面对皇帝,而通过陛阶下的侍从转致的意思。
  <6>圣:古时对皇上的尊称。
  <7>恢弘:发扬使之扩大。
  <8>妄自菲薄:毫无理由地自己轻视自己。
  <9>失义:失当,不合大义。
  <10>宫中:指宫庭内朝中的亲近侍臣,如文中的侍中、侍郎之类。府中:指丞相府中的官吏,如文中的长史、参军等。
  <11>陟(zhì秩):升官进位。臧否(zāng pǐ脏匹):好坏、善恶。<12>犯科:触犯法律中的科条。
  <13>有司:有关的专管官署或官吏。
  <14>侍中、侍郎:都是皇帝左右的亲近侍臣,不仅随从出入,还备顾问。侍郎,即黄门侍郎。
  <15>郭攸之:南阳人,性和顺,先后与费祎、董允同为侍中。费祎(yī衣):字文伟,江夏鄳(盲men)人,后主即位时为黄门侍郎,后迁侍中,位至大将军,录尚书事。延熙十年,被魏降人郭偱刺死。董允:字休昭,后主即位时为黄门侍郎,寻迁侍中,以能抑制宦官黄皓,对后主多有匡助,以侍中兼尚书令。
  <16>向宠:蜀大臣向朗的兄子,后主时先后任中部督和中领军。
  <17>淑均:善良公平。
  <18>试用于昔日:指向宠曾随刘备伐吴,秭归兵败,唯他的营垒得到保全。
  <19>举宠为督:当时蜀大臣拟推举向宠为中部督,主管宫廷禁军的事务。
  <20>行阵:指部队。
  <21>先汉:犹言前汉,西汉。
  <22>后汉:指东汉。
  <23>桓:东汉桓帝刘志。灵:东汉灵帝刘宏。<24>侍中:指郭攸之和费祎。尚书:协助皇帝处理公文政务的官吏,此指陈震。长史:丞相府主要佐官,此指张裔。参军:丞相府主管军务的佐官,此指蒋琬,诸葛亮死后继为尚书令,统领国事。<25>贞良:坚贞诚实。良,忠诚坦白。<26>南阳:汉郡名,治所在宛(今河南省南阳市)。
  <27>闻达:有名声。
  <28>卑鄙:地位低下,少见识。
  <29>猥(wěi):谦词。谦卑地。枉屈:屈尊的意思。
  <30>驱驰:喻为人效劳。
  <31>值:遇上。倾覆:指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侵荆州时,刘备在当阳长坂被击破一事。
  <32>这两句指刘备当阳兵败,退至夏口(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派诸葛亮到孙权处求助,开始孙刘的第一次联合。
  <33>寄:托付。这句指刘备东伐孙吴,在秭归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居白帝。章武三年(223)四月,刘备病死永安宫(故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临终托孤于诸葛亮,要他辅助后主刘禅,讨魏兴汉。
  <34>伤:有损。
  <35>五月渡泸:建兴三年(225)南中诸郡反叛,诸葛亮率军出征,渡过泸水,平定南中四郡。泸,泸水,即金沙江。
  <36>驽钝:这里以劣马(驽)和不锋利的刀(钝)来比喻才能的平庸。
  <37>奸凶:指曹魏。
  <38>旧都:指汉朝曾建都的长安和洛阳。
  <39>慢:怠慢失职。

文词分析

古今异义

  出 句┃ 古今异义词┃古 义┃今 义
  此诚危急存亡之 ┃秋 ┃ 时 ┃指四季中的秋季
  诚宜开张圣听 ┃ 开张 ┃ 扩大 ┃指商店开始营业
  引喻失 ┃义 ┃适宜,恰当 ┃正义,意义
  陟罚臧┃ 否 ┃ 恶,坏,批评 ┃表示否定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 ┃……的原因(表原因)或表方式方法 ┃表示因果关系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卑鄙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指品质低劣
  自枉屈 ┃ 猥 ┃辱,有降低身份之意┃卑鄙下流
  竭驽钝 ┃ 庶 ┃希望,期望 ┃众多
  晓畅军事 ┃ 晓畅 ┃ 精通,熟练 ┃通顺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痛恨 ┃ 痛心遗憾 ┃十分憎恨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 感激 ┃ 感动振奋 ┃意指激动感谢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偏私 ┃ 偏袒和私心 ┃照顾私情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布衣 ┃ 平民 ┃用布做的衣服
  先帝知臣谨慎 ┃ 谨慎 ┃ 严谨而慎重 ┃小心慎重
  今当远离,临表零 ┃涕 ┃眼泪 ┃鼻涕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效果
  不则治臣之罪 ┃效┃实现 ┃效果
  不宜异同┃异同┃偏义词,偏义于异┃1不同;不一致。 2 引申为反对。 3 反对意见;异议。
  当率三军┃奖┃激励┃奖励,奖品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 ▏奔走效劳 ▏速度快
  后值倾覆┃倾覆┃失败┃倒塌
  通假字:是以先帝拔以遗陛下(简 通“拣”,挑选)
  必能裨补漏 (阙 通“缺”,缺点,疏漏)
  尔来二十一年矣(通“又”,整数后面的零头 )

一词多义

  为
  俱为一体(是)
  众议举宠为督(担任)
  以
  以光先帝遗德(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先帝不以臣卑鄙(认为)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
  亲、远:形容词做动词。
  亲,亲近。远,疏远。
  2.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形容词做动词,保全。
  3.作奸犯科及为终善者。
  奸:形容词做名词,奸邪的事。终善:形容词做名词,终善之事。
  4.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做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做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6.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做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7.陟罚臧否。
  臧否:形容词做动词,评价人物好坏。

文句分析

判断句

  是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1、此皆良实 这
  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译文: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也”,判断句标志: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文: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倒装句

  1、不求闻达于诸侯
  “于诸侯”为介宾短语后置,这句意思是“不希求因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陈述句:于诸侯不求闻达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于草庐之中”为介宾短语后置,这句意思是“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
  陈述句:于草庐之中三顾臣
  3、受任于败军之际
  “于败军之际”是时间状语后置,意思是“在军事失败的时候接到任务”
  陈述句:于败军之际受任
  4、奉命于危难之间
  “于危难之间”是时间状语后置,意思是“在情况紧急时受到委任”
  陈述句:于危难之间奉命

省略句

  省略主语: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省略主语“陛下”。
  译文: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省略主语“臣”。
  译文:后来遇到严重挫折,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 问题研究 1.诸葛亮为什么要出师伐魏? 诸葛亮在这篇表文的开头就提到“益州疲弊”,却又要出师伐魏,这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要弄清这一点,必须首先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和伐魏前的准备工作。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他在初见刘备时就提出了两条进军路线:一条是从荆州出兵进攻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河南洛阳);一条是从益州进攻秦川(今陕西、甘肃两省秦岭以北地区)。这个“钳形攻势”的设想本来是可行的。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吴国在亭战役中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谓“益州疲弊”,就是指这种局面而言。 在这样的形势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223—227)来为伐魏做准备。主要措施有:(1)跟吴国通好──223年,刘备病死,诸葛亮开始执政,派邓芝去吴国,劝孙权跟魏绝交,使蜀国在外交上取得一个重大的胜利,便于全力对付魏国。(2)加强内政建设──主要是制定“汉科”作为一国的法度,并认真执行,做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3)平定南方的叛乱──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直到滇池,平定南方的叛乱。分益州、永昌两郡为建宁、云南、兴吉、永昌四郡,任用本地夷人和汉人做官吏,使夷汉关系得到改善,这就是表中提到的“五月渡沪,深入不毛”这件事。此外,从表中“兵甲已足”这句话可以看出,在这五年里诸葛亮在战备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2.文章陈述的重点是什么?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本文内容的重点是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又有三点内容,即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亲贤远佞这一点正是全文主旨所在,理由如下: (1)表文中谈到前两点(即开张圣听和严明赏罚)时,都是从正反两面加以申说,可见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刘禅平日宠信宦官一类小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在诸葛亮远离国都的情况下,“忠谏之路”很可能被堵塞,“内外”也可能“异法”,结果必将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因此,能不能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就在刘禅是否能“亲贤远小”这一点上。 (2)表文中用了较多的篇幅谈“选贤与能”,在政事安排上又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其中指名提到的有四个人,即郭攸之、费、董允和向宠,提官职而未指名的有三个人即陈震、张裔和蒋琬。这些人都是王佐之才,平日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在表文中只着重地称赞他们的优良品格,说他们“志虑忠纯”,是“贞良死节”之臣;又特别强调他们是先帝“简拔”出来的,值得信任。尤其发人深思的是,文中还插入一段往事的追忆,说明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从而引出全文最重要的一个结论:亲近贤臣,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亲贤远佞的思想是贯穿全篇的。从文章的第三部分可以看出,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为己任,而把国内的责任完全交给了郭攸之、费、董允等人;而郭攸之等人是否能尽到自己的责任,关键又在刘禅身上。如果刘禅能够亲贤远佞,这些人自然能尽到自己的责任。表文中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劝勉刘禅,就是希望刘禅亲近贤臣,听取他们的“兴德之言”;能如此,则赏罚自然分明,国内政局也就可以继续保持稳定了。 总而言之,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是希望刘禅能够亲贤远佞。表文开头说的“先帝遗德”,末尾说的“先帝遗诏”,也都是指此而言。 练习说明 一、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参考例句,标示出下面语句的停顿之处。朗读并背诵课文。 例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直至成诵。要求学生正确处理语意停顿,就是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只有理解正确,才能把停顿划分正确。 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4.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二、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领悟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大意。 诸葛亮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1)建议陛下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2)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一个标准。(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其中“亲贤远小”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小、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小,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文章为了说明亲贤远小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的历史事实为前车之鉴,以先帝叹惜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并以“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三、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事迹、传说、俗语还有很多。课外搜集有关资料,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段作文。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收集与诸葛亮有关的资料,全面了解诸葛亮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并要求学生在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诸葛亮生平大事年表 建安十三年(208),先主遣亮自结于孙权,与曹军战于赤壁,大破之。 建安十六年(211),先主入蜀,亮与关羽守荆州。 建安十七年(212),先主攻刘璋,亮与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诸地。 建安十九年(214),先主领益州牧,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 建安二十三年(218),先主占汉中,进位汉中王。 蜀汉章武元年(221),先主称帝,以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秋七月,先主率师伐吴,亮留守成都。 章武三年(223),先主兵败后还白帝城,亮自成都到白帝,先主托孤于丞相亮。后主即位,亮遣邓芝通好吴国。 建兴三年(225)春,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十二月,亮还成都。 建兴五年(227),亮出屯汉中,上《出师表》。 建兴六年(228)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 建兴七年(229),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克定二郡。 建兴九年(231),亮复出军祁山,始以木牛运,粮尽退军。 建兴十年(232),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 建兴十一年(233),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 建兴十二年(234)春,亮由斜谷出。秋八月,卒于渭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