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悦读馆 2010-07-28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2010-04-09 14:12:45)

戈佐(GOZO),地中海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岛,面积67平方公里、与纽约曼哈顿差不多大小,人口不到四万。七千年前,这里已有人居住,首批居民来自西西里。紧接着,腓尼基人(Phoenicia)、希腊人、迦太基人(Cathage)、犹太人、罗马人、萨拉迅人(Saracens)、拜占庭人(Byzantium)、摩尔人(Moors)、诺曼(Norman)人、土耳其人、西班牙人、法国人和英国人先后登岛,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存,创造了绚丽多姿、令人叹为观止的历史和文化。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戈佐虽然不大,却是马耳他共和国的第二大岛,向北90公里可达西西里岛,往南270公里可抵北非,小岛与外界的交通主要靠渡船。我们从首都瓦莱塔(Valletta)乘坐航船前往该岛。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航程25分钟,从远处眺望,岛上清一色的沙漠色建筑绵延不绝,它告诉我们,阿拉伯世界对这里的影响持久深远。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接近港口,岸边高高矗立的Ghajnsielem教堂哥特式尖顶在提示我们,这里与西方世界有着很深的渊源。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戈佐处在地中海的心脏地带,可以说是连接东西方的中转站、补给站,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必然是东西方势力角逐的战场。历史上当西方强大时,它便沦为欧洲帝国的领地,文化盛行欧风。而当东方崛起,势力均线推移到伊比利亚半岛,它又落入拜占庭、阿拉伯人手中,染上东方文化的色彩。长期的势力纷争,使它形成了既非东方亦非西方,反过来是既东方又西方的多元文化特质。地球上再找不到第二个地方像它那样在有限的方圆内拥有如此纷繁、形同“快闪”的文化现象,正因为这样,无数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旅行家和文学艺术家对这个小岛表现出无比的热情和不衰的兴趣。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我们的第一站是岛中央的支干提亚神庙(Ggantija),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建筑,“Ggantija”取义“巨人所有”。神庙建于公元前3600年,比埃及金字塔还早800年。庙的大门和墙壁都采用硬质珊瑚礁石灰岩巨石,最高6米,重达几十吨。令人困惑的是,远在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在缺乏大型运输工具的情况下,是如何把巨石从采伐地运来,又是如何把它们一一竖起、整整齐齐地搭建起来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对它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无数考证,然而时至今日,依然是个谜。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蓝洞(Blue Grotto) - 地中海闻名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来到戈佐的每一个游客,戈佐岛地形南高北低,南部海边为石灰岩地质结构,受海水长期冲刷以及地层陷落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壮观的断崖和奇石异洞。沿岸共有6个洞穴,这是其中最为著名的。它的前端如同大象长鼻直插水中,深30米,长90米,“蓝洞”因洞穴内光线折射在海上形成深蓝色而得名。平日风平浪静时,洞前常有一些小船,人们或悠闲地在船上垂钓,或驾船穿梭于洞间,观赏洞中奇景。二战期间,这些洞穴成为临时防空洞,当纳粹战机飞临上空,空袭警报拉响,周围的船只立即隐没洞中,避开纳粹的炮火。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戈佐岛悠久的文化来自两个源头,一是闪族语系,主要是腓尼基人、北非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现在岛上的居民许多都有阿拉伯人的血统,岛上大量的沙漠色建筑是这种文化的标志之一。另一个是欧洲拉丁语系,早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这里的居民就开始信仰天主教,教堂与人口的比例高达1:1000。城镇自然少不了大教堂,即便在“蓝洞”这样无人居住的景点,也建有简易的小教堂,供前来垂钓和观光的信众使用。宗教文明对这里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在去Dingli悬崖(Dingli Cliffs)的途中路过一个小村落,村里的民居很有特色。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两家纪念品商铺,白色的洋溢着北非风情,右侧那间糅合着巴洛克的元素。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堡垒式的建筑虽然简陋,视觉效果却独特,岛上居民很善于装扮自己的安乐窝。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Cliffs镇,紧守海岛西部的城镇,Cliffs悬崖就在镇的一边。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镇上为数不多商店,因为在冬季,不少商铺的主人都去大城市猫冬了。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别具一格的房子。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Dingli悬崖,马耳他地势最高的地方。与海平面垂直的距离为253米,像刀面一样的峭壁凸出海面,长期的海浪冲刷和地壳运动的作用造就了这一奇特的景观。悬崖上有一条行人径,那里是观赏沿岸风光的最佳位置。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戈佐岛的首府 - 拉巴特(Rabat),拉巴特在阿拉伯文中的意思是“郊区”,因为历史上它最早是作为首都姆迪纳(Mdina)的城外部分存在的。1887年,英国人统治期间,适逢维多利亚女王登基50周年,拉巴特被提升到城市地位,官方赋予它“维多利亚”(Victoria)的名字。不过,今天的马耳他人还是习惯于叫它拉巴特。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维多利亚城位于丘陵地带,城内高低不平,穿行于起伏的街道中,我们领略到自中世纪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市政广场,形成于十八世纪,是市民休闲和聚会的地方,设有露天咖啡吧,一旁是商业街。天气寒冷,加上游客不多,广场显得有些冷清。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沿着这条斜坡,我们前往维多利亚大城堡。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位于半坡的餐厅。这是我们看到城中人最多的地方。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维多利亚大城堡建在山顶,地形险要、居高临下。中世纪海盗猖獗,城堡成为居民的临时避难所。1551年7月土耳其人攻坡城堡,岛上大部分公民沦为奴隶,被送去海的另一边,这当中包括贵族和平民。后来圣约翰骑士团进驻,重整防务,加固城墙,并从马耳他岛向这里移民,人口才慢慢得以恢复。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古堡内部分地方改成了博物馆,包括民俗博物馆,考古博物馆,教堂博物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等。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城堡中央是著名的戈佐大教堂。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戈佐大教堂建于1711年,由马耳他建筑师Lorenzo Gafa设计,属巴洛克风格。顶部竖有拉丁十字,材料采用当地石灰岩石。与传统教堂不同的是,大教堂后面的钟楼里装有5个大钟。每年8月15日这里都要举行圣母玛丽亚节,当钟声敲响时,信众们抬着圣母雕塑在城内巡回游行,沿途街道装扮得五彩缤纷,入夜会举行烟花汇演、全城市民上街同庆。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城堡的对面是炮台,当时的防卫任务很重。不过由于城堡重建后岛未再发生过攻城战,城堡的防御功能未经受过真正的考验。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从城堡往下走,远处Stant George大教堂的红色圆顶十分引人注目。它处在维多利亚城中心点 It-Tokkg广场对开的地方,建于十七世纪,由大理石构筑而成,因此也被称作大理石教堂。教堂内最珍贵的是木刻的圣乔治雕像,完成于1838年,是戈佐教区第一个被命名的雕像。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城中主要的一条街 - 共和国大街上的Astra歌剧院,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内部装饰美轮美奂,戈佐岛人口仅3万,而歌剧院却有两座,可见当地人对于艺术之热爱。剧院属于教区所有,每年这里都会举办世界级的歌剧、音乐会和魔术表演。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歌剧院对面的公寓,绿色窗户和阳台,特别的是三楼的长阳台,13个造型精美的底座一字排开,与二楼的阳台造型形成对比。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不远处是St Francis教堂。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穿过霍华德公园,就到了戈佐岛上享有盛誉的古城 - 姆迪那(Mdina)。这座具有三千年历史的古城如同一座历史和建筑博物馆,向人们展示着自中世纪以来古城人生活的场景和风貌。这是进入古城的两条通道之一,名为“姆迪那门”(Mdina Gare)。原来门前是一座浮桥,18世纪初改为石桥,两侧的城墙是保留得最完好的一段。很长一段时间只有皇族和贵族家庭的成员才能使用这个城门进出。其他人只能走另外一个通道。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姆迪那是马耳他最美丽的景点,早在青铜器时代已有人定居。罗马人称它“Melita”,公元870年,阿拉伯人入主后把它改名为Mdina。诺曼人当政时城区规模压缩了三分之二,主要居住者为皇室和贵族家庭,因而也被称为“贵族之城”(Citta Notabile)。1090年起一直作为马耳他的首都,直到16世纪马耳他骑士团决定定都瓦莱塔,这里才变为旧城,昔日的繁华渐渐褪色。1693年一场地震,使本来已年久失修的城市变得更加荒芜。后来,在建筑大师Vilhena的主持下,城市得到重建,在保留中世纪特色的前提下融入了装饰性很强的巴洛克风格,因而显得既高贵又华丽,以至于今天当我们行走在迷宫般狭窄的街道和瞻仰几千年文明的记录时,仍为它极富创意的设计和恢弘的气势而感动。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姆迪那城人口稀少,连修道院、教堂的神职人员加在一起不到500人。冬季大部分都避走大城市了,街上难得见到行人。这个修女是我们在城中见到的除礼品店店员之外唯一的居民,瞧她的笑容多迷人。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烙有中世纪印记的大宅。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这是大地震后重建这个城市的设计者Vilhena的大宅,是姆迪那雍容华贵的贵族住宅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大门上方的大盾徽雕刻精致,上面还有皇冠,门前四条半露的方柱图案精美,大院是非对称的三边形,左侧楼道的廊柱、半圆拱展现贵族之气。现在作为自然历史博物馆在使用。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又是巴洛克。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姆迪那城中标志性的建筑 - 姆迪那大教堂,四世纪时它只是座小教堂,大地震后的重建奠定了现在的基础。它与圣保罗大教堂同样为巴洛克风格,顶部两座精致的钟楼内有6座大钟,正门的顶上有三个族徽,其中一个是出资重建教堂的Grandmaster Perllos,中间的是姆迪那城的标志,还有一个代表当时的大主教。比较特别的是教堂正面有两座圆钟,右侧的显示时间,左侧的显示日期。原来的教堂坐落在狭窄的街道中,重建时将前面的部分建筑拆掉,变成了广场,城中的大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举行。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大教堂的左面是Palazzo Falzon,诺曼贵族的豪华宫殿。它的风格用现在的话讲是混搭型的,哥特式尖顶,希腊式的圆柱和窗沿,巴洛克式的阳台和三洞式的券拱,加上屋顶花瓶式的护栏,把当时的建筑美学发挥到了极致。里面陈列着不少中世纪以来的陶制品、绘画作品、印刷品和骑士时代的兵器等,是了解诺曼贵族历史的最好场所。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城墙边上的诺曼家族大宅。自十一世纪初建立诺曼政权以来,姆迪那历经沧桑,期间战争、灾难不断,但诺曼家族始终坚守在这里,时至今天,城中居民除了教堂和修道院的神职人员外,主要都是诺曼家族的后代,城中的物业除教会外大多为诺曼家族拥有。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与诺曼大宅毗邻的小楼依稀可见阿拉伯风格。阿拉伯人在姆迪那统治时间长达三百年,但自诺曼时代起,阿拉伯建筑不断减少,今天要在城里找到一栋像样的变得十分困难。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站在姆迪那城堡的城墙仰望大教堂的红色圆顶,我感觉姆迪那是属于欧洲的,令我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这座满是天主教印记的城市用的名字却是阿拉伯的,城里乃至整个戈佐岛几乎见不到一座清真寺,这些穆斯林信徒去了哪里?导游为我解开了这个谜:当年诺曼人登陆后,天主教被定为国教,岛上的穆斯林或皈依天主教,或被迫背井离乡,伊斯兰教从此消匿。诺曼人对去阿拉伯化十分坚决,唯一的仁慈是保留了城市的名字。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这是一家陶瓷商店,冬季歇业。白墙、蓝窗和红绿的花木构成了一幅和谐悦目的画面,在到处都是沙漠色建筑的戈佐岛,见到色彩斑斓的另类地中海风格实在不易,难怪大家都要在在此摄影留念了。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狭窄的巷里唯一开着的纪念品店,门前竖着两个骑士雕塑,似乎在提醒人们不要忘了这里曾是骑士团的领地。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姆迪那十分安静,一道城墙把所有的公共交通工具和旅游车辆挡在了外面,城里只有几家为游客服务的纪念品店和咖啡吧,其他商业活动一概谢绝,城中居民本身就少,尤其到了冬季,除了偶尔响起的教堂钟声、载着游客的马车发出的马蹄声外,你几乎听不到其它声音。所以,人们又赋予姆迪那另一个名称 - “寂静之城”(Silent City)。走在弯弯曲曲、迷宫般的小巷里,你不知道前方何处是尽头,除了两旁清一色低矮的建筑,能见到的就是头顶的蓝天,时间在这里彷佛被定格在了中世纪。这样的氛围勾起我们的好奇心,大家放慢了脚步,缓缓前行,细细欣赏每栋小楼的格局,揣摩每道门的历史、分辨每扇窗、每个阳台的风格,探幽每栋房子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两千年前,古希腊伟大诗人荷马就在他的诗篇中描写过戈佐岛,它讲述尤利西斯在战后回国途中遭遇海难被迫滞留戈佐岛,遇见Calypso女王并与之展开长达七年之久的爱情故事。诗人笔下,戈佐岛是美丽而浪漫的。从那时以来,戈佐岛经历了无数艰难曲折,战争和灾害蹂躏过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却没能窒息岛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戈佐人以包容的心态迎来一批又一批新移民,接纳不同信仰、不同生活方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并与之和平相处,因而今天的我们才能看到如此丰富、多姿多彩的文化现象。

戈佐岛:追寻多元文化的历史足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