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经讲解

 chfy 2010-07-29
前言                                                              01
开宗明义章第一                                             04
天子章第二                                                    05
诸侯章第三                                                    06
卿大夫章第四                                                 07
士章第五                                                        08
庶人章第六                                                     08
三才章第七                                                     09
孝治章第八                                                     11
圣治章第九                                                     12
纪孝行章第十                                                  16
五刑章第十一                                                  17
广要道章第十二                                               17
广至德章第十三                                               19
广扬名章第十四                                                20
谏诤章第十五                                                    21
感应章第十六                                                    23
事君章第十七                                                    24
丧亲章第十八                                                    25
附录1晋郊祀天                                                 26
附录2:八篇在报纸发表的文章
《西游记》:另类教子宝典                                27
《周易》里的启蒙教育                                       28
代际沟通从心开始                                              29
当今孩子最缺“洒扫应对”                                30
花季少女缘何想做妓女?                                    31
马虎不是孩儿的错                                               32
人之初,依家训                                                  33
以“孝”为桥跨代沟                                           33
附录3:寓言
寓言 待人                                                           34
寓言 我为什么管不好我儿子                               35
教子寓言三则                                                      36
寓言   可怕的危害                                                38
寓言 不写作业的分析                                           39
寓言 语言的力量                                                 40
寓言 听话                                                            40
案例:女儿的疗愈                                               41
一个戒掉网瘾的青年的自白                                 44
后记                                                                     48


 
 
 
 
父母与子女沟通的最佳方法——《孝经》今讲
         


现在好多人都在讲,现在的世界是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在迅速发展,变化太大了,让人应接不暇了。我讲无论世界怎么变化发展,如何发达先进。不过是让人们生活的更快、更好、更方便、更舒适而已。这些快、好、方便、舒适都是表面的,有一个根没有变,那就是我们是人没有变。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必须拥有知识。拥有大量的知识,是让我们能生存,生成的舒适、方便,但是否快乐就不一定了。那怎么让我们既快乐又能生存的舒适哪?首先,我们是人,我们应该先学做好人,而后在学习知识。人做好了我们也就快乐了,拥有了知识我们也就会生活的更舒适。
 知识没有好坏,知识只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做人有好坏,学会做人就知道好坏善恶。正如:法无善恶为人所掌,恶人掌善法恶用也恶,善人掌恶法,善用亦善;又如:枪是好东西,在好人手里可保家、卫国、安民,在坏人手里,他欺压百姓抢劫等,枪本无善恶,为人所掌,我们今天学好做人、心之为善,我们的知识也必用之在善,在利国利民。
今天之所以讲《孝经》,在我从事心理咨询的几年间,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大部分青少年的问题根源就是不会做人,不会和父母沟通,一旦解决了如何做人,解决了子女与父母沟通的问题,孩子的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无论是厌学、网瘾、早恋、打架等多么严重的问题,有时不用你解决,孩子们就自己解决了,真的很简单。另外还有部分成人的心理问题的根也是来源于沟通。
在学做人的书籍中,选一本数字最少,内容最实用,影响最大,最容易理解的莫过于《孝经》,全书总字数在一千八百七十七个字,可是两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广为传习,倍加尊崇,影响所及,远至异族、异国。
 孝字由老字的省写耂和子字构成,孝字是把老人和子女连在一起。也就是说孝是连接老人和孩子们的桥梁,因为有了桥,也就没有了代沟了。
 我们今天也罢,未来也罢,当长辈与晚辈有了代沟时,我们就需要桥,最优质的桥就是孝。
一个年轻的人要在社会上成功,必须是纵横四方,没有任何代沟的限制,但是社会上的实情确实有代沟,只有会搭桥的人才会成功。搭桥的技术是在家里练习出来的,子女与父母之间可以不断地练习搭桥,不好在重搭,一遍一遍的练习和改进,不行可以从来的,直到练习好了为止。
只要有权利的存在,权利的掌握者无论怎么讲、怎么变,也都必须让下属忠于他。从来不会有,永远也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权利的掌握者让下属与自己信仰相背,不听自己的。所以孝在任何时代都适用。
《孝经》是古文,如何理解《孝经》哪?古人离我们现在的时代已经很遥远了,如何才能学好这些古文。在学古文时,学者们喜欢推文敲字,求证考籍,学风严谨。我的观点就是古人也是人,人性没有变,这个根没有变,自认为从人性的角度探讨人性就可以了。所以我和那些专家学者比马虎了许多,我求学以为用,学而有得。
还有古文历经久远而不衰者,那么他是经得起考验的,学之更放心。在学古文时,为了不错误理解古人,在读古文时我自己创造了四种方法法,即验、做、考、参四法
所谓验,即检验已经发生的事情。用《孝经》的原理,验证在历史中,有谁按此种做法做成功,有谁不按此种做法做失败。拉近距离,我们还可以用学过的原理,检验自己的周围的人与事,看看能否能得验证。有谁成功,谁失败,他们怎么运用这些原理,要用事实以检验道理运用的是否正确。这就是我说的验。
所谓做,自己按此原理去做,去实习。以心去体会此原理,而不是人云亦云,方是真。正如这样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知冷暖方可谈。古人的学说更多的是按此理去做,而不是空读。
所谓考,考之于文内,每个字到底应该怎么讲,每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讲。一个人一个讲法,应该怎么讲?我个人认为因为同一本古文出自同一人,所以文章之内前后必定呼应,我们考证于文章内;另一个方法是以文解文,如《论语》中以“三人行必有吾师,解无友不如己者,”说明的是要发现周围每个人长处,并予学习,而不是单解无友不如己者,或单解三人行必有吾师。
所谓参,参之于历史背景。作者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的,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议论与看法,对解古文非常有好处。如讲《孝经》我们就要看一下《论语》《曾子十篇》《说文解字》《孔子家语》等。
解的种类,有许多种理解,大概分为:正解、随解、误解、偏解、曲解等。
正解。正人而解为正。像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农夫丢了一把斧子,怀疑邻家小孩偷的,他怎么看,邻家小孩象小偷。第二天他发现了自家的斧子,原来是自己忘了放的地方,他再看那个小孩,怎么看怎么也不象小偷了。所以,我们要把心放正而解,那么我们解的结果就是正解了。
随解。随解就是随着自己的想法而不考虑任何事情而解,为随解。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大多数人都这么说,学习而后复习,不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这样讲了,那么孔子就称不上孔子了。至于这么怎么正解,下面会有讲的,再此,不再讲了。
误解。大多数人不想出现误解,但误解却会时时出现,因为解的人学识、见地不够,知识不广,极个别人在某种场合为了维护面子而不得已讲错。只要虚下心做功夫,有足够的知识,误解是可以避免的。例如:心宽体胖,许多人把胖(pán)读成胖(pàng)胖的原意是安泰舒适,而非(胖pàng)。
偏解。为人为事本来就偏激。不注重内在修养,为欲所牵,所以,此类人讲起来,就会出偏。另外,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确,自以为是,而对其他看法或意见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精神处于亢奋的状态下出偏,偏解的人要改为正解很难,另外出偏原因,因其智略差,例如:有人认为儒家讲孝,孝就是一味顺从,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等,而后又有人以此为准,反过来批儒。这两批人都是偏激代表。儒家讲父慈子孝,父有错子要诤等,这才是儒家正根。
曲解。歹毒之徒为己某种不良目的,有意歪曲原文。最明显的末过于清王朝的文字狱。例如:有首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此文作者因此而入狱,原因诗中有“清”,硬说作者暗指清朝,侮辱清王朝,政府没文化。
随解。先是取己所需,而后拍脑门而知。这种人引用只不过因己所需引用一句或一段,而不是全文分析完之后再用,他们在乎的是那一句或一段对自己有利,而说这句话的是名人,而后随了己心,满足了自己,此类为典型的随解。 
正解是正己而解。
随解是取己所需的一部分,而在在意其真正内涵。
误解是无知的人解的。
偏解是自以为是的人解的。
曲解是用心歹毒的人解的。
其四,读的态度不同,所得结果亦不同。
当我们读古文态度越恭敬,越虚心,我们所得亦丰厚。所谓恭敬,与其说是恭敬原作者,不如恭敬自己。你读书时,只有书与你,并无其他,古文作者早已作古,恭不恭敬对其不会造成任何意义,但一旦学习恭敬,那么好处只有读者本人自领了。所谓虚心,实为自得,古代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年轻人找一位得道高僧求道,高僧与年轻人面对而坐以后,高僧为年轻人倒水,水满了高僧还未停手,一直倒水从杯里流出,流到桌面,流到地下。此时,年轻人忙说:“水已经满了”,高僧说:“我给你倒水”。水在哗哗流着,突然年轻人说:“我明白了”,高僧说:“明白什么了”,年轻人说:“只有空的杯子才能接水”,何尝不是。如果我们学习什么东西要有所得,空了我们的心,不带任何偏激的观点认真接受,又后再评价,就更近真实,所谓“空心”就是“虚心”。
就一本书而言,到底值多少钱,会因读者的心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价值。有人视书为生命,那么书就会对他生命产生无与伦比的作用。例如:玄奘法师取经,最大受益者是玄奘。因为玄奘法师看这些经书比自己生命还重要,所以他从书中所得就非常人所能得,只有他才能创立“唯识宗”。
现在我们经常讲价值,十几元一本,你如果这么看,那么它就值十几元,而如果你手底下这本《孝经》是仅存于世的一个孤本,而世界上只有这一本《孝经》,那么这本书到底值多少钱,恐怕没有人会估计出来,价值连城也不为过,如果我们用仅此一本书的观点去学习,那么也就产生价值连城的作用。
所以,读古文是否有所得,那就看自己了。
其五,要读出作者的心声,读出其中的道,而不是拘泥于文字。
就《孝经》而言,不过是孔子与其弟子谈话记录,而这个记录又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次序编排出来,那么《孝经》到底要说明什么问题。
也正是“言难尽其意,书难尽其言”。是我们在读古文时先蒙上了两层障碍,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得到孔子留给我们这个道,只有靠我们用心去读了。
由于本人古文知识有限,并自以为是,不求甚解,所以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望诸位老师同仁给予指正,万分感谢!
 
  附录
《孝经》出自孔子故居墙壁藏书中。据传孔壁藏书为孔子裔孙孔鲋于秦末时所藏,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建宫舍,推倒孔子故居墙壁始被发现。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从西汉开始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关于《孝经》的作者,说法不一,《汉书·艺文志》记载,“《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是说《孝经》为孔子所作。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却记载,曾子“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 作《孝经》。”是说《孝经》为曾子所作。元朝人熊禾在为董鼎《孝经大义》一书作序时也说:“曾氏之书有二,曰《大学》,曰《孝经》。”
  关于《孝经》的标题,班固在《孝经艺文志》中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说,《孝经》之“经”,不是经典之“经”,而是源自《孝经》中“夫孝,天之经也”之“经”,意为“孝是天下的大经大法”。
《孝经》有着不同的版本。主要有今文《孝经》和古文《孝经》两种。今文《孝经》据称出自汉初,河间人颜芝原藏,因为是用通行的隶书字体书写,所以称今文《孝经》。《汉书·艺文志》载:“《孝经》一篇,十八章”。郑玄为之作注。古文《孝经》相传出孔子故居壁中,因为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所以称为古文《孝经》。《汉书·艺文志》载:“《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孔安国为之作注。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之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过去的教学模式不象现在一样,过去讲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一般跟着老师走,甚至住在老师家,通过老师的一言一行,学习老师的内在的为人处事之道。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的一言一行,发现错误认识,及时纠正。传道于无形生活中,例如:我们知道的《论语》,实际上是孔老夫子与弟子们平时在生活中的对话,而孔老夫子按照一定规律整理出来的。而我们通过孔老夫子及弟子的言行,进而体会到其中的道理,学成其业,自解其惑。
        这部《孝经》是孔老夫子对曾子说的,为什么孔子不对其他弟子而对曾子讲,因为曾子本人就是一个极孝之人,而且对孔子提倡的身体力行。如《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而且曾子修养学识极高。《四书》之一的《大学》就是曾子写的,不但如此,曾子还把孔子的传承下去。曾子还是子思的老师。子思著有《中庸》。
       先王有至德要道。先王是前代的贤王,是最的意思,至德是最好的德,而不是一般的德,要道是极其重要简便的规律。整句话的意思是,曾子啊!先代的贤王有一种经久不衰的德,简便而重要的道,最好的德行,以此能理顺天下,老百姓按此理做,彼此之间相互和睦,无论上级还是下级之间都没有抱怨,你知道吗?
       曾子一听,马上离开自己的席位,如果是电视剧,当时曾子与孔老夫子席地而坐,孔子一发问,曾子马上诚惶诚恐,立即离开坐位,毕恭毕敬的侧立于孔子边上,回答说:我思想不敏捷,怎么能知道哪?
       孔子对曾子讲:孝啊,是一切德之本,所有品德、教化由此产生。你坐下,我给你讲。孔子把孝看的无比重要,在《论语》中就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人就会说那是曾子说的,不是孔子说的,之所以收进《论语》中,是因为和孔子的道一致,所以才会收入。至于孝之所有生也,教字本身就是孝和文的构成。教就是孝的文化,人所有品德的根源是孝,由孝这个源头流出的河流是教化。
       孔子接着讲:一个人的身躯、毛发、皮肤,是父母给予的不能毁坏或受到伤害,这是孝的开始,孔子为什么这么讲,爱护身体就是孝的开始。因为当一个人懂得自己爱护自己,自己照顾自己,使自己不受到伤害,不用父母操心,就是孝。我觉得,这是孔老夫子的原意。在古代,人们非常尊重圣人的教导,过分之后看成是金科玉律。例如三国时,一次曹操在行军出征中,正赶上麦苗快熟了,下了军令,无论谁马踏青苗,格杀勿论(以此军令赢得民心),结果曹操自己的马惊了,踏了青苗,曹操为严格军令要自刎,结果在大将们的劝阻下,不自刎,但为严格军纪,曹操割头发代替首级。可以看出,古人多么看中父母给自己的一切。(现在许多电视剧中把割发代首作为一种逃避惩罚的手段,其实不是那样的,例如在清朝初年推行该行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许多人为了头发宁可选择了死。)
       在社会上独立,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使自己的名声在后世中传扬,以此显示父母的教育,是孝的结果。这段话说的很简单,我们每个人似乎都能做到,理论上讲是如此,但当我们实际做的时候,又有许多难度了。因为,一个人能自爱才能爱人,爱人而后才能被人爱,被人爱而后才能在社会上独立(包括思想上的、心理上的、行为上的、事业上的),独立之后,才能按(自然规律)去行事,按自然规律去做,才能扬名于后世。此间过程必须是一步一步,而且要求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做一做很容易,真正做到脚踏实地就很难了。那为什么说把自爱乃至扬名与孝联系在一起,因为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没有想过为什么出生,而在活着的时候,会找个借口,我在为什么做,我在为谁做。借口有许多,例如:为了事业、为了孩子、为了父母、为了吃喝玩乐……等等而活着,甚至为了自我教劲而活着,如:某女士身高1.65,体重45㎏,而她还在为减肥而奋斗,这也是她活着的借口。再如:我们熟知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也是借口的一种。孝本身也是一种为了活着,乃至活得更好的一种借口。不过孝起于亲情,还于自爱,立事扬名,而归于亲情,于其自然中。首尾相连,一个人在幼年时学父辈孝敬祖辈的行为,在模仿中学得以孝,而立事扬名,他的子女,在言传身教下,又而成功。而其孙仿其子。如此循环,不教而安。
       我们具体行孝时,是开始于对父母的行孝,和父母交流沟通,尊敬父母。而后是我们走向社会后,对那些在社会上有地位、有道德、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像对待父母那样尊敬他们,因为我们懂得尊敬长者,长者才会教导我们,使我们少走弯路快速成长,而后才能在社会上独立。那么我们如何事亲,《论语》中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大意是这样的,现在的行孝之人,认为行孝就是养活老人。那么狗和马现在讲话宠物都是养活,如果你不尊敬父母,怎么区别养的是宠物还是父母。中于事君,许多人都解释为效忠君王,我个人认为,不能这么解释,因为孝经第二章是天子章,第三章是诸侯章……如果把君做为君王理解的话,那么孔老夫子完全可以说成是事天子或事诸侯。而没有必要讲事君,再有,如果真是效忠君王的话,那么,那么只有大臣才可以,老百姓没机会接近君王,很难效忠君王,中于事君就成了空话,如果是空话,那么历史早就淘汰了《孝经》这本书,那么应该怎么讲。我个人认为看一下《说文解字》中怎么解释的(《说文解字》是汉朝许慎的,离《孝经》成书的时间比较近,差错应该很小)
      《说文解字》对君子是 样解释的:君,尊也,从尹口。尹,治也,从又丿,握事者也。字是手拿大棍子的象形。意思是手拿大棍子管教人的人,由此产生官员和智力的含义。字是尹和口构成。字表示官员,整个字的意思是用口命令官员办事的人。引申表示有社会地位的人,再引申表示有道德的人。
 最后引用《诗经.大雅.文王》中的话,怎能不怀念自己的祖先,继承并发扬他们的美德。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现在开始具体讲了。首先从天子开始讲,换句话讲就是古代最高的领导人。古代的天子讲的是以身作则,教化百姓,引导百姓于无形。因为上有所好,下有所行,百姓是草,天子是风,风吹草倒。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天子的一言一行不但要考虑当时的效果,而且要考虑长远的效果。这和现在有所区别,现在动辄讲管理,那么什么是管理,就是领导人以自己的聪明方法,调动下属去干活。至于下属的想法,只要不影响管理者的思路,就不去管他,如果影响了,则动以罚、惩等手段,维护管理者自己的行为、思想、自尊等。那些所谓的管理者,一般学历比较高,比较善于自圆其说,加上本身的自我保护意识,往往造就了学历越高的人就越固执,对不同的思想有强烈的排斥心理。而我们的老祖宗,讲的是无为而治,所谓无为者就是引导百姓,一心归正,自我监督,每个人发挥自己最佳的长处,而不扰于世。我们的祖先就是这么做的。
爱父母的人,不敢以恶言、恶语、恶行等行为加之于人。真心尊敬父母的人,不敢慢待于人。有人说了,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好处在于,无论对方是你的臣子、奴隶、仆人等,他们都有自己的自尊心,他们固然不敢公开反抗你,当他们内心不高兴的时候,做事就不会尽心,只做其表。然而,如果他们在你这里得到了相应的尊重,他们凡事都会尽心,为你节约每一分钱,每一点物质,为你节省时间,尽可能做到更好。试想一下,我们自己对一件事尽心地做应付着做有何差异就知道了。
天子以爱和敬的心情对待父母,就可以把自己所行施教于百姓,树立典型于四海,百姓加以模仿,这就是天子的孝。
在《书经》的《吕刑》(又称甫刑)有这么一句话,大意是:一个人有了值得庆贺的事,老百姓就有了依赖。
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一人”,过去在周朝及以前的朝代,天子自称为“予一人”,意思是一个普通的人,而百姓对天子也称为“一人”,意思是高高在上的人,天子一个人有了亲敬父母的这样可以庆贺的行为,那么,老百姓就有了真正的依赖,因为老百姓在效仿天子的过程中,天下就真的安定,自心也安定了,生活得也就幸福了,这都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好的天子。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在西周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分封建制,把天下分成许多小的国家,每个国的国君都叫诸侯,虽然他们高高在上,但是还有天子在上管辖着他们。所以讲完天子,就该讲诸侯的孝了。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说的是诸侯的位置很高,如果不骄傲自满,再高的位置也不危险。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说的是,行为做事谨守法度,注意节省开支,即使国库非常充裕了,也不奢侈浪费。
我们在读这段文字时,要注意了,实际上“在上不骄,高而不危。”是在《天子章》“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的基础上的具体效果。试想一下,一个爱父母的人,不敢以恶言、恶语、恶行等行为加之于人;真心尊敬父母的人,不敢慢待于别人。那么他无论在多高的位置上也不会骄傲,不骄傲做事时,就会谨慎办事,不会出错。不会出错也就不会有危险。正是因为一个人不骄傲,才不会盲目地攀比,因为不攀比,才会“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位置高了就容易有危险,因为位置高了容易自满,自满而后听不进去话,听不进去话而后做事易脱离实际,脱离实际而后就易犯错,犯错而后导致自己危险。所以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会高而不危,正是因为高而不危,所以才能长期做国君,长期地拥有这样高贵的位置。当国库充裕的时候,不奢侈浪费,才会长期富有。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奢侈之风一旦形成,人们在消费时就不再考虑其他,最终会导致败家败国。所以要长期富有,必须节俭。这也是我国的古训。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诸侯做到了前面两步,就能使自己永远高贵,永远富有,然后才能真正保住自己的国家(社稷:社,祭祀土神的场所,亦代指土神。稷,为五谷之长,是谷神。土地和谷物是国家的根本,因此社稷也是国家的代称),而使自己领导的人民和睦。(这些就是诸侯,在家事亲之后,在外事君的具体运用和表现,最后达到立身。)这些是诸侯孝的全过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即《诗经》。《诗经·小雅·小旻》中的句子。在这里引用《诗经》的话战战兢兢,战战兢兢到什么地步,用一个人走在悬崖边上,脚下是深渊,因为一失足,就有可能落下深渊,所以每一步都要谨慎;又用一个人走在薄冰上的心理状态,对每一步,都在意、都谨慎,来形容诸侯要做到孝,对自己的每一言一行都不敢马虎的状态。因为一旦马虎就有可能使自己身败名裂。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卿、大夫在社会中是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帮助君王制定政策,也就是政策决定的集团,辅助君王治理国家,有效地把君王的思想贯彻下去,对下是全国行政的枢纽,是具体执行者,卿、大夫在言语上、行动上要合于礼法,起到示范人群的作用,所以地位也很高。故次于诸侯。这里主要讲他们在孝道上的第二个阶段如何事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这段话我们一定要注意,因为这段话讲的是非先王,而不是现在的执政者。以古为鉴可以知道现在的兴衰好坏,遵守古贤者的他们所总结的经验,可以使卿、大夫在帮诸侯制定政策时,不至于犯严重的错误。因为一个政策的失误,会给国家带来很大的损失,给人民带来很大的痛苦,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挽回。常言道: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所以在事君的时候,抱着一个上对诸侯、对国家负责,下对百姓负责的态度。 不是过去的贤王所规范应该服从的,不敢服从。不是过去的贤王所规范的言语,不敢遵循。不是过去的贤王所规范的品行,不敢去执行。法,字的意思是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的社会生活规范。(服,字在许多书里都解释为服装。我个人认为应该解释为服从,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服字的原意是按着命令用船把东西送给君主,又产生臣服的含义。二是上下文通读,加上自己的生活阅历,自认为应该是服从的含义。有不对之处万望有学识的朋友、老师给与指正。)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所以当一个人不规范的语言不去说,不符合道的事情不去做,那么他在说话的时候就不用再选择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做事也就一样了,虽然说了满天下的话,也不会有过错的,虽然行了满天下的事也不会招来怨恨。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子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做到以上三点的,才能使自己不犯错误,国家也兴旺,那么也就保住自己的宗庙。这就是卿、大夫完成了自己的孝道。(这正符合孝经第一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诗经·大雅·烝民》原诗是赞美周宣王的大夫仲山甫,从早到晚,从不懈怠,尽心尽力的侍奉周宣王。在这里引用《诗经》的这两句话,去赞美那些和仲山甫一样的卿、大夫。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士,在《说文解字》中注释为:士,事也。,所指的是处事有才能的人。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在学术上有独立见解的人。士,应该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士是周朝以来的一个贵族等级,是贵族的最下层。周朝分封制规定贵族有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大夫和士。士阶层也有自己的贵族尊严,佩剑是贵族的标志,因此无论士有多穷也要佩剑,因为这代表他贵族的尊严,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有恒心
        在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地位有所提高,春秋时期一些居于士阶层的大夫、家臣就掌有重权,到了战国时代,士主要分为几个类型:文士、武士、辨士和谋士,根据他们的名字就能够猜出他们的专长
       
虽然士是社会的中坚,他们拥有有自己的专长,如果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投靠在别人的门下,被重用之后才能真正的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像现在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毕业以后要找工作,等被录用了之后才能产生价值。被录用不一定就稳定,就成功,如果想成功就必须要:一者人品好;二者才华好。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用侍奉、孝敬父亲的方式去侍奉、孝敬母亲,是因为对父母的爱是相同的。用侍奉父亲的方式去侍奉有道德、有地位、有身份的长者,是因为心里对他们的尊敬是相同的。所以侍奉母亲时只是取自己对父亲的爱,而侍奉有道德、有地位、有身份的长者则是取自己对父亲的尊敬心,而二者兼拥有的是父亲。为什么对父亲又爱又敬呢,因为士的父亲一般来讲也是士,父亲也是他的榜样。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所以我啊们在侍奉有道德、有地位、有身份的君时诚心尽力,忠,中心也。把心放在正中,规规矩矩地对待君。以尊敬的心情对待长者,则能学会适应环境。如果一个士做事诚心尽力,又能与环境相适合,以此侍奉上级,就能稳定的保住自己的俸禄与爵位,才能守住自己的祖庙,去祭祀,这就是士的孝行。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诗经·小雅·小怨》早起晚睡,尽心去做事,不要因为自己做事不好,而使自己的父母受到羞辱。
       
一个士要想成功,就必须学会对别人尊敬,因为尊敬必须由内而外的,才会很真诚。而内在的修养是日积月累来的,是一种习性,正是因为有这种习性,所以表现出来的才会真诚自然。这种内在的修养是在日常孝敬父母中形成的,所以一个士要想成功就必须学会孝敬父母。而一个孝敬父母的士,也会在做事的时候,尽心竭力的。因为他怕自己做不好事,会使父母蒙羞的。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庶人又称庶民,在周代是指非贵族的平民,除了奴隶之外最低的阶层。同时也是最广大,最普通的群体。现在泛指老百姓。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讲的是庶人(老百姓)要根据天气的变化,顺应季节的规律,区分土地的土质、地势等因素,因地制宜,以获取最好的收获。行为谨慎,注意节俭,以此来供养父母,这就是老百姓的孝行。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所以从天子到平民,孝行可以在一生中去做,没有开始与结束,如果忧患做不到,是不可能有的。
       
孔子之所以这样倡导孝的行为,因为当人人都孝的时候,社会就稳定了,社会稳定了,人民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业。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对父母能尽孝,能对兄弟姊妹讲友爱(悌,友爱),而喜欢和上级对抗的,太少了,几乎不可能;不喜欢和上级对抗的,而喜欢造反作乱的是没有的。君子追求的是做人之本,做人的根本问题解决了,人的学问修养之道也就建立了。孝和悌是做人的根本。
      
大家看过《水浒》吧,宋江为什么接受招安,因为宋江是个孝子,所以他不想造反,只是被逼无奈。再有,他怕别人骂他是贼,骂他是贼之后,还会上骂他贼父贼母,下骂他贼子贼孙。所以他接受了诏安。宋江为以后被逼造反的人们指出了一条出路。所以后世占山为王的人就把宋江当祖师爷供起来了。宋江是死了,但它是英雄,永远的英雄。虽然有人骂他是投降主义,但你试想一下,如果现在有一个宋江,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你是劝他接受招安还是和国家对抗到底。这就是孝的力量。孝会使天下和平,社会稳定。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在:“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至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三才是天、地、人的合称。古人在做事的时候,很讲究顺天、应地、和民心。所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占天时有天的照应很容易成功,三国时期,马超和曹操大战于渭水,时当九月(中国之历法,现俗称农历)尽,天气爆冷,曹操驱兵担土浇水,连夜筑完土城,为曹操战胜马超赢得了时间。这是占天时的例子。占地利也能使人容易成功,例如世界上有些国家他的地下有丰富的矿产,他的国家也就很富有的;有些地区有天然的美景,当地人不用太多的努力一样富有;这就是占地利。占人和一样可以使人成功,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何况上下一心,万众合力,没有不富有的。
也就是说天时、地利、人和占一样就可以成功。如果三才都占起了,那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一章之所以叫三才章,也就是意味着孝同时符合了三才。
曾子曰在:“甚哉,孝之大也!”曾子听孔子讲完,没想到原来无论贵贱与否,每一种人都要行孝,因此可以真的带来不治而治的天下和顺,百姓和睦,上下无怨。所以很感慨地说:“太深奥了,孝真的很广大!”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孔子进一步讲到,孝的这种行为,可以父子相传,就像天的运行规律一样可以永恒的往复,而不会有差错;孝的这种行为,只要你做到了,就会有想的所得,就像大地一样,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的大地法则一样;孝的这种行为,也是人的最基本品行。天地的规律,是人所应效仿的。遵循天道,我们则可以得到光明,效仿地道,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以此来理顺天下。如果以此种方法教化百姓,不用严厉苛刻的手段,也可以成功,其政令法律即使不严谨也可以把天下治理得很好。
为什么这么解释,我们可以参照《论语·为政第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也就是说,当这个国家,用严密的法律和政令管理人民,用严酷的刑罚去规范人民的时候,百姓就不会懂得什么是耻辱,会把钻法律和政令的空子为荣;如果用好的品德来教化百姓,用礼节去规范百姓,百姓懂得耻辱了,就会从内心规范自己。
试想一下,一个国家的法律政令在严密在严谨,百姓天天想钻国家的空子,天天想打擦边球,能治理的好吗?因为要管一个人的想法是非常难的;相反另一个国家的人,心中连礼节都怕违反,有耻辱感,何况法律哪?那么,这个国家治理起来,是不是非常好治理。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至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先代的贤德之王看到通过教化,可以转化人的心性,从自己做起孝敬父母,爱护百姓。领导是风,百姓是草,风吹草倒,百姓会效仿领导。因为领导做到了之后,百姓就不敢遗弃自己上了年纪的双亲。其中最有名的典故是大舜孝感天下。舜的父顽,母器,弟傲。他父亲甚至跟弟弟多次合谋杀害他,他都能以宽容的心以德报怨。其中最惊心的例子有三个:第一次是他修粮仓时放了一把火,要烧死他;第二次是趁他深挖水井时,填了一堆土,要活埋他;第三次是让他无节制地饮酒,想趁他喝醉时杀死他,但都没得逞。舜始终不计较,始终孝敬父母,做了一个好榜样。他对这样的父母都不遗弃,正常人家百姓的父母大多数比舜的父母好,有了一个榜样大家也就不遗弃上了年纪的父母。
当百姓不在遗弃上了年纪的父母,和父母关系改善之后,在教导百姓于好的品德和事宜做的事情,百姓才会高高兴兴的去遵守。作为领导自己先做到了对对长者的恭敬,对于同辈的谦让,百姓效仿之后也就不再相互争斗了。
然后引导以礼乐,百姓就会和睦了。我们先介绍一下礼,礼是养欲的,使人的欲望得以休养。不至于无限度膨胀。礼的作用是去别出尊卑贵贱。例如:处长有处长的待遇;局长有局长的待遇;部长有部长的待遇。绝不能等同,这也是礼。在《史记·礼书第一》有这么一段话,记载了礼的由来:“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
接下来在介绍一下乐。介绍乐之前,我们先讲一下声、音。什么是叫做声哪?声是,一下一下的是叫声。例如:当、当、当、当、当。那什么叫做音哪?音是连续的有变化的声叫做音。那什么叫做乐哪?乐是在音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畅心陶志。
我们听音乐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会被音乐所左右,因为音乐会使我们共鸣。好的音乐会使我们有好的心情,不好的音乐会使我们有不好的心情,而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使人而不觉。过去我们讲同声相应,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一定要听好的,否则我们内在的情绪甚至于思维被左右都不知道。
不信的话,大家可以试一下,当我们唱高亢有力的歌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也随之兴奋;当我们唱低迷悲伤的歌曲时,我们的心情都不好受。所以我们听歌曲时,一定要认真选择,歌曲对我们影响非常厉害,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心情就变成歌曲的状态。所以古人对音乐看得很重。音乐也是教化百姓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现在我们在解释一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也就是引导百姓知道尊卑贵贱,使每个人都得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抱怨;再引导百姓听好的音乐,心情舒畅。百姓之间就会和睦相处。
百姓和睦之后,在给百姓讲好坏善恶,使百姓知道那个该做,那个不该做。百姓知道了那些不给做的事情后,就会自己禁止那些不该做的行为。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孔子再度引用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的两句话。赫赫,是声威显赫,气派宏大的样子。师,是指太师。太师、太保、太傅为周代三公,是周代最高行政长官,其中太师的地位最高。尹,尹氏。尔,你,瞻,仰望。两句话的讲解是这样的,威武显赫太师尹氏啊,百姓都在仰望着你。这两句诗的用意,是以比喻的文体表达出来。也就是说,你这个做师尹的要注意啊!你犹如南山的那块大石岩一样,你在万民所望、众望所归的权位上,威权赫赫,不可一世,但全国人民雪亮的眼睛都盯着你看,他们把治理国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啊!这便是原诗句的本意。
 孔子借用了这两句诗,来表达孝的这种行为,应该是万民所敬仰的。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孝治,就是以孝道治理天下。这一章具体讲如何以孝的方式治理天下。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孔子讲过去圣明的天子以孝来治理天下的时候,就是小国派来朝见天子的使臣,天子都不敢疏忽和慢待,这一点很难做。举一例:仅周武王建周后,大封功臣谋士,如将「吕尚」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据说,周初总计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同姓之国四十。也就是说在过去的分封制度状况下,天子要面对大几十个大小国家,小国国君天子慢待一下都很正常,何况小国的使臣,级别差的太大了。但是圣明的天子却能做到,就是小国的使臣也不疏忽和慢待。之所以能做到,因为天子心中有一个爱,有一个敬,自己要求自己做到的。在第二章就讲了“爱亲者,不敢恶於人;敬亲者,不敢慢於人。”更何况公、侯、伯、子、男,自然不会慢待了。公、侯、伯、子、男是爵位,因为功劳大小而封的,和职务大小没关系,是可以世袭的。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正是因为天子对所有的人不慢待,赢得了诸侯各国的爱戴和拥护。诸侯们就会根据自己的职务和职责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样天下就会非常稳定了。天子的位置也会非常稳定,也会因此扬名于后世,以此显示先王的荣耀,是对祖先的最好报答。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治国家的诸侯,就会效仿天子不慢待所有的人,包括家庭不健全的鳏夫及寡妇也不欺辱。诸侯之所以能做到,因为诸侯自己在效仿天子以孝治国的时候,自己也会因为行孝,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是,“在上不骄”,一个位置高高的人他不骄横,自然他也就不会欺辱人了,一个连家庭不健全的鳏夫、寡妇都不欺辱的人,自然更不会欺辱家庭健全的百姓,和有一技之长的士了。但一个诸侯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就会得到自己百姓的真心拥戴,百姓就会尽心竭力的维护诸侯的地位和利益。能做到这一点,诸侯的位置就会非常稳定,以这种行为,使自己扬名于后世,以此来报答祖先。
 治理家的人,(这个家在过去是指一个大的宗族,不是现在的三口之家。)他们会效仿诸侯的孝行, 当他们也在行孝的时候,学会了爱护自己,尊敬父母,同时也学会了尊敬别人。臣为男仆,妾为女仆。连地位低下男女仆人也会以礼相待,不敢有失。更何况自己的妻子和儿女。这样做会使每一个人都会很开心,敬重你,做起事情来都每人会非常自愿,认真去做。自己的家族,自然兴旺发达。以此来回报双亲。
无论治天下者、治国者还是治家者,他们之所以不敢,不是有外在的压力或者法令被限制,而是心中有一个敬,他们怕违反了自己的做人原则,是自己限制了自己。当他们自己限制了自己,尊重别人的时候,他们也得到了别人对他的尊重,以及忠心的爱戴和拥护。因此自己也就长盛不衰。这样做的结果就可以使自己的父母祖先得以扬名,对先祖的祭祀可以不断,这就是孝的最终目的。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正是因为这样做,父母在生前就会非常安心,可以开心的生活。父母过世以后,还会享受到子孙对他们的祭祀。相反你不这么做,你就很难得到大家对你真心的拥戴,你的位置就会不稳固,父母活着的时候,就会不断为你操心,不能安心的生活。父母过世以后,你能不能祭祀父母,也不能保证,因为你的位置不稳,随时有可能跌落下来。这样的例子太多啦!
 以这样的方法治理天下的时候,天下就会真的和平,风调雨顺,没有了灾害,也没有了人为的祸乱,战争。圣明的天子以孝来治理天下,就会产生如此的效果。
《诗经·大雅·抑》的这两句诗的含义是,天子有如此伟大的品行,他周边的国家没有不仰慕和归顺的。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繁体的‘圣’是由耳、口、王三个字构成的‘聖’。‘聖’的解释是:能听会说的王,叫做聖。那什么叫能听会说?都是人只要长耳朵长嘴谁不会听谁不会说?这里的能听会说,是能听出内涵,能说出层次的。举一个例子,有一次在一个朋友家做客,谈起了能听会说,他给我讲了他们单位的一件事情。那是二十年前的事情,当时他在军校做秘书,他们单位空了一个副院长的缺,有两个人竞争这个岗位,一个是在院里干了十几年的正处长,这个正处长人缘比较好,而且也是比较有能力的,有什么事情你向他汇报,用不了一半,你还没汇报完,他的解决方法就出来了,而且年纪刚四十;另一个则是刚调来的科长,和大家还不太熟。后来这个科长当了出人意料的副院长。在单位呆过的人应该非常清楚,从正处到副院长,差半个级;而从科长到副院长是一个半级,越度是很大的。后来我这个朋友给这位副院长当过秘书,之后才明白为什么他能当副院长,每逢有事向他回报的时候,他会先问一下你的意见和看法,很认真地听,如果你讲得好,他就会按你的意见做。后来这位副院长退休的时候是正军级,而那位处长退休的时候还是处长。这就是能听会说。
那么在介绍一下高级能听会说。我给大家举一下刘邦这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刘邦大字不识当了皇帝的,于是许多人认为不学一样可以成功,其实不是那样的。大家可以想一下,从古到今有几个人能比得上张良的,张良为什么死心塌地的跟刘邦,张良看到了什么?更何况刘邦手下那么一群文臣武将,大家有谁能比其中之一哪?他们看到了什么?这才是大家应该思考的。
我认为刘邦应该算上是能听会说的王,因为刘邦听得深,说的深,反映的快。举一个例子:西元前203年11月,汉军大将韩信在齐地节节胜利,军威大振。而刘邦受伤正屯兵在广武,与楚军相峙,双方处于胶着状态。此时韩信派遣使者来,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代理)。刘邦一听,立即勃然大怒,竟当着韩信使者的面破口大骂。刚骂:“浑蛋!”的时候,忽然觉得自己在桌案下的脚被人踢了一下,一愣,连忙改口。
原来,此时陈平、张良二人正坐在汉王身边。二人深知韩信文武全才,又手握重兵,并且远在三齐,刘邦根本没有能力阻止他称王。这件事倘若处置不当,一旦激成兵变,韩信在齐自立为王,与楚、汉成三足鼎立之势,汉军便又为自己树一个敌人,天下大事谁胜谁败就更难以预料了。所以,陈平才在桌案下用脚尖踢了刘邦一下;刘邦也很精明,连忙改口骂道说:“大丈夫既平定诸侯,要做就做个真王,何必要做什么假王!”于是,顺水推舟地封韩信为齐王,稳住这支十分重要的力量,避免了汉军的分裂。多亏陈平踢了刘邦一下,才封韩信为齐王,韩信从此感恩,无论谁再来劝说他,都不忍忘恩,并最终引大军击楚,为刘邦统一天下起了决定性作用。
试想一下,我们谁有这种能力,别人一踢就听明白,反映得了这么快,反应这么准确,把口中的骂人变了味道。这就是高级的能听会说。
有人讲‘听’谁不行,给我位置我也能听,其实未必是如此。再给大家讲个故事。在东汉建安五年(西元200年),在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与袁绍决战。当时曹操与袁绍无论在兵力、谋士、武将等方面比较都处在绝对的劣势。曹操之所以胜利是因为曹操能听进去能听得懂谋士的计策。而袁绍则不然,他也听谋士的话,但是他听不进去听不懂,只能听进去和自己一样的意见,所以战败。由此可见能听的人必须有一定的实力。否则讲给你,你也听不懂。
圣治就是能听会说的王治理天下的方法。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曾子听完孔子所讲以孝治国还有些疑惑,于是问孔子说:“能不能问一下,圣人的品行中,难道没有比孝更重要的吗?”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孔子说:“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之中,人是最为高贵的;人的行为中,最大的莫过于孝;孝的行为中没有比尊敬父亲重要的了,对父亲的尊敬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把父祖先辈一起祭祀更重要的了。
我们介绍一下周公,一提周公一般人都会想起周公解梦。至于周公的其他情况,现在大部分人就不知道了。那我就详细的介绍一下这位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四弟。因以周太王所居地为其采邑(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周公自幼笃行仁孝,多才多艺。文王在时,他以孝仁而区别于其他孩子;武王即位,则以忠诚辅翼武王。
周武王灭商2年后,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 不久,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奉成王之命,率师东征。经3年的艰苦作战,终于讨平了叛乱,征服了东方诸国,收降了大批商朝贵族,同时斩杀了管叔、武庚,放逐了蔡叔。(参见周公东征)。
周公旦摄政6年,当成王已经长大,他决定还政于成王。在还政前,周公作《无逸》,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然后“还政成乏,北面就臣位”。
  周公旦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年老病终前,他叮嘱说:“一定要把我葬在洛邑,以表示我至死也不能离开成王”。不久辞世。
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的直接来源。儒家思想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后稷,姬氏的始祖,又是农神,其母姜原,原为帝喾元妃。有一天,姜原到郊外面游玩,她偶然发现,在地上有一个巨大的脚印。姜原觉得好玩,便用自己的脚踏进巨人的足迹里。谁知她刚刚踏进巨人足迹的地方,就感到身体里有种震动。回家不久,姜原就怀孕了。
后来姜原生下一个小男孩。周围的人们都觉得不吉利,便把男孩丢弃在小路上。可是,过路的马牛从他旁边过都不踩他。人们见他不死,又准备把他丢弃在树林里,恰巧这时候有人来砍树,没有抛弃成功。最后,人们索性把他抛弃在渠中冰上,可是人们还没走远,天上的鸟都飞下来,用翅膀给男孩挡风寒。人们终于感觉到,这小男孩不是普通人,于是把他抱回来,还让他的母亲抚育他。因为男孩曾经被多次抛弃过,姜原就给他了取了个名字叫弃。
弃小时候通过仔细观察,把野生的麦子、稻子、大豆、高粱以及各种瓜果的种子采集起来,种在自己开垦的小片土地里,定时浇水、除草,悉心照料。等到它们成熟了,结的果实非常饱满,而且比野生的味道好。
弃长大成人,他在农业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道根据土地的事宜情况去播种。于是人们纷纷效仿弃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影响很大。帝尧知道后,即封他为农师。弃“教民稼穑”,天下百姓因此得到了好处,弃的功劳很大,帝舜封弃于邰,赐号曰:“后稷”。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别姓姬氏。”后来子孙繁衍,逐渐强大,最后成为了强大周。因此人们把弃尊称为“后稷”,“后”的意思是君王,“稷” 的意思是粮食。
郊祀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隆重到什么程度,我在后面附了一份晋郊祀天)郊祀就是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在介绍一下上帝,这里说的上帝,是我国的上帝,有五个,不是基督教的上帝。
另外五个上帝还有先天五帝和后天五帝之分。先天五帝为统治五个方位之天神,但仅次于昊天上帝(昊天上帝,即大自然、造物主。古籍中也称昊天或上帝,这一名词最早现于《尚书》)。后天五帝为华夏上古五位贤君,人们相信其死后亦成为神,辅佐昊天上帝和先天五帝统治五方。先天五帝在儒教和道教信仰中有不同的称呼。三皇五帝中的五帝指后天五帝。
先天五帝
       儒家
                    东方青帝灵威仰
                    南方赤帝赤熛(biāo)怒
                    西方白帝白拒招
                    北方黑帝汁光纪
                    中央黄帝含枢纽
 
       道家
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九炁天君
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三炁天君
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七炁天君
北方洞阴塑单郁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
中央玉宝元灵元老一炁天君
 
      后天五帝(不同说法)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太昊(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
其中第三种说法最为流行,意指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的天神,东方青帝太昊,南方赤帝炎帝,北方白帝少昊,北方玄帝颛顼,中央黄帝轩辕。另一种解释为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圣王,以第一与第四种说法较为常见。
明堂是上古帝王处理政务、举行庆典、开展教育活动的地方,是国家政治、宗教、文化中心和首脑生活的地方。《礼记》有一篇《明堂位》,详细记载了明堂的式样和相关礼仪。但是,古往今来,无数学者为了明堂争讼不已。
《史记·天官书》云“心为明堂,大星天王。”把心宿看作天上的明堂。《汉书·艺文志》提到两部相关明堂的著作,即《明堂阴阳》(33篇)和《明堂阴阳说》(5篇)。
汉朝、唐朝都曾想重修明堂,但关于明堂的式样各种说法不一,都没建成。
从前,(成王年幼,周公摄政时)周公在郊祀的时候,把自己的祖先后稷一同祭祀,宗族在明堂中按季节祭祀五方上帝的时候,周公又以父亲文王配祀上帝。四海之内,天下各路诸侯,根据自己的职务,来和天子一同祭祀天及上帝。无论祭祀天还是祭祀上帝,都是非常隆重的,祭祀之前要沐浴斋戒,即死的时候会更虔诚,祭神如神在的感觉。当时祭祀天以及祭祀上帝是国家的一等一的重要大事,马虎不得。在如此隆重的祭祀中,周公把自己的先祖以及父亲作为配祀,由此可见在圣人认可的德行中,孝与天同,与上帝同,那么还会有什么超过孝的哪?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子女与父母的亲情产生于幼年,每一个人在刚一懂事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已经和父母有了亲情,就懂得了离不开父母,就知道父母是最亲的,不信你可以抱一抱小孩,你就知道了,无论你对他多好,他都离不开他父母。在日后的抚养过程中,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圣人则根据人的这种天性,因为这种亲密的关系,引导子女听进去父母话,进而听懂父母的话,进而把父母的经验学过来,进而尊敬父母。我之所以这么讲,因为‘敬’是由‘苟’和‘文’构成的。‘苟’字表示认真听别人说话。整个字的意思是督促人认真听别人说话,由此产生有礼貌的含义。引申表示尊重。圣人又根据子女与父母的这种亲情关系,引导子女们自爱和爱人。
圣人对百姓的教化,不是那种呆板的说教,满脸严肃的指导百姓,满嘴大道理的教化百姓,而是活活泼泼的,润物细无声中教化百姓于无形,而达到成功。使其政令的推行,不是用严谨的手段,严厉的方法去治理,一样可以成功。是因为圣人明白人的根本所在。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父慈子孝这种的父子关系,体现了人的本性,也适用于君臣之间的关系。父母生养子女,使子女上继祖宗,作为子女的长大后,生养自己的子女是非常重大的事。如果我们每人不这样做,我们的人类也就不会繁衍下来了,这样做既是对父母的交代,也是对社会的交代。父亲对于子女既有作为父亲的亲情,又有作为君的威严,由此双重身份,在人伦关系中,没有比这更为厚重的了。
如果子女不爱自己的双亲,而去爱别的什么人,这是和道德常理相违背的;不尊敬自己的双亲,而去尊敬别的什么人,这是和正常礼节规律的常识相违背的。为什么这样讲,因为给我们最多的莫过于父母,哪怕自己不要也要给我们,还有谁能比父母给我们的多?父母给与我们一切的时候是最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在危急关头,父母可以为了子女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毫无怨言。父母愿意自己吃苦,不会愿意自己的子女吃苦。在社会上无论谁对自己再好,也比不过父母对我们的好,因为父母对我们是无私的,而别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会可能真的爱别人吗?不会的,因为这种人你给他少一点,他也许会感激你,但是你不能常给,一旦你给常了,他就会认为是应该的,你不再给的时候你就是他的仇人了,因为你给的再多也不会比他父母给的多,正是所谓的:给一碗米的人是恩人,给一车米的人是仇人。他对别人的爱也是一种虚伪的爱。
如果一个人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他人。可能会是真心的嘛?不可能,因为你现在对他有用,所以他尊敬你,你给他的再多也比不上她父母给他的,他对自己的父母尚且如此,一旦你对他不好,他不翻脸才怪了。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常理。
如果有人用与正常的道理相悖原则,去教化百姓,让百姓去顺从,面对这种就是非颠倒的局面,百姓将会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效仿什么样的榜样,不知道该做什么了。这些做法不是善的做法,是很凶险的做法,很不好的做法,虽然有可能会在特定的环境得逞一时,但终究不会长久。君子是不会认为这种得逞一时的行为是可贵的,是不会称赞的,是会非常鄙视这种做法和行为。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君子则不然:说话的时候则进行慎重而全面的思考,自己的话是否经得起长久的考验,是否符合正常的做人的道,是否使听到的人受益而后再讲;对自己的每个行为都三思而行,自己的这些行为能否给自己带来内在的、真正的、长久的快乐。乐,莫乐于好善。因为这种好善的快乐是由内而发的,不是看幽默,看小品的那种外在刺激的,一时的快乐。这种快乐是自己内心的高兴,是由内而发的丝丝不断的,长久的真实的快乐。例如我们帮助一个困难的人,看到他因我们的帮助而度过困难,每当回想起来的时候,我们都会很快乐,那种快乐时淡淡的,但很真实。可以使每一个看到的人都能得到快乐,每一个愿意效仿的人也能得到快乐;提倡的道德与品行,可以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尊崇;自己的行为做事的原则以及方法,是可以让人们效法的,而不出偏差;注重自己的容貌仪态,注重自己行为举止的优雅,合乎规矩,使看到的人对你产生尊敬;自己的动静举止,进退周旋不会超越礼法的,不会走极端的,作为适宜的尺度要求自己。
君王以这种方式来面对百姓,那么百姓对君王就会即敬畏,有种心的拥护和爱戴他,那么百姓就会以他为榜样,效仿他学习他的一切作为。因此也就完成了对百姓的教化,其所推行的政令就会顺畅地贯彻和执行。
《诗经·曹风·鸤鸠》的这两句话是这样的含义,美好善良的君子,讲究礼仪,对自己的容貌举止非常注意,不会产生丝毫的差错。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丧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在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这一章是讲述了子女作为孝子,侍奉父母双亲的时候应该做到的具体事项。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丧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孔子接着讲,孝子就是这样事奉双亲:在日常的起居生活中对父母要尊敬,从内心中的尊敬,例如老人在跟我们讲话的时候,我们能认真地听,尤其是在老人唠叨的时候,即使是没用的话,我们也能很耐心的听,这只是一个例子。在我们言谈举止中都要对父母的尊敬;在奉养老人的时候,不是给老人多少钱,或者我们做什么了,或者付出了多少,甚至我们对老人提出了要求,这些都不重要,这些都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能让老人快乐;父母病的时候,我们真心的担忧,而不是表面上的担忧,这条只能扪心自问了,我们是否真的在意父母健康,是否真的孝,只有自己知道了,你如果真的愿意做孝子,你就要对得起自己的心;父母去世的时候,你是否真的悲哀,如果你是真的悲哀,就说明了你对父母双亲是真的有亲情,有孝;祭奠双亲的是时候是否庄严,自己的心中是否庄严,是的话,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应付。祭奠的时候,犹如父母在面前的感觉。这五个方面都做到了,才能算的上是真的事奉父母双亲。我们再看一下,这五点前两点相对来讲还可以考察,而后三点则是要我们扪心自问的,自己是否真的孝。我们要做到真的孝,我们则必须时常的向内探寻自己的内心,时常的修正自己的心态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真的孝。孝的最关键则是看我们的心态。
事亲者,居上不骄,在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真正能做到事奉父母双亲的人,不会因为自己地位高而骄横跋扈,去欺辱不如自己的人;不会因为自己的能力强,不满自己的位置就犯上作乱;不会在身份平等的人群挑起争端。
在上骄横跋扈,最终就会导致你的灭亡。因为你的骄横会使你听不进去和自己相反的言论,同时骄横也会导致好多人对你的抱怨,许多你该看到或听到的没有人再愿意告诉你,对于你来讲你就变成了聋子、瞎子。此时你的决策失误就很正常,决策失误最终就会导致你的灭亡。在下总不甘心,总认为自己又多了不起,总想把环境搅乱,把社会搅乱,以便趁机得到好处以及权利,最终的结果必定会遭到刑法的严惩;在身份平等的人群中挑起了争端,最终就会暴力解决,导致了相互的残杀。
这三种毛病如果不除去,无论你对父母多好,怎么尊重哪怕到了极致,每天都用祭祀时最高的标准三牲,【又称太牢,是古代祭祀时的最高标准,包括一牛、一羊、一豕(猪)。】对待父母,奉养双亲,也不算孝。
之所以不算孝,是因为他做的事情都是身败名裂的事情,他都无所顾忌,这样的人不懂得自爱,一个人连最起码的自爱都做不到,而且做的事情整天让父母为自己提心吊胆,甚至将来连累父母和自己一同受罪,不能为父母扬名,为父母带来的只有骂名。这种人无论怎么对父母好也是不孝。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五刑就是五种刑罚:墨, 在罪犯面部、耳后、颈项、手臂上刺刻后涂以墨的刑罚,是最轻的刑罚。战国时秦称为黥刑,广泛适用,并与其他刑罚相结合;劓, 割掉鼻子的刑罚。重于墨刑,轻于剕刑;剕, 断足的刑罚。也称刖刑。重于劓刑。春秋战国时普遍施用; 宫 ,男子割势、妇人幽闭的刑罚;大辟 即死刑。其名称和执行方式各代不尽相同。
这一章论述了不孝是最大的罪行,是一切不稳定的根源。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孔子说:“惩罚犯罪的刑法有五种,墨、劓、剕、宫、大辟,所涉及的罪行有三千种,(墨惩罚的罪行有一千种,劓惩罚的罪行有一千种,剕惩罚的罪行有五百种,宫惩罚的罪行有三百种,大辟惩罚的罪行有二百种:五种刑发惩罚的罪行共有三千种。)其中罪行最大的莫过于不孝了。藐视甚至要挟尊长的人;非难,反对圣人,目无法纪的人;自己不行孝又反对别人行孝的人,这三种人是造成社会大乱的根源。”
社会的不安定及混乱来源于,各种不良的思想在社会上泛滥,制止了不良的思想泛滥,社会也就会稳定了,国家也就繁荣了,人民也就幸福了。不良思想的泛滥的根源在于,人们想生活的幸福,但是很迷茫不知道那个是正确?那个能真的带来幸福?于是都再做那些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其结果会带来当时的快乐,最终的结果也许是事与愿违甚至是不幸福的。
迷茫的根源在于:一我们连应该尊敬的长者,都不尊敬了,那我们还能尊敬谁,最终的结果是我们得不到长者的指导,许多事情只能靠我们自己的摸索了,前人走过的弯路我们再从走,当我们能走回正路,已经很不容易了,吃了多少苦就不提了,又有多少人在弯路中出不来;二非难反对圣人,之所以叫圣人,是因为他已经最好的总结了最佳的经验,而且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人类之所以能进步,是因为文化的积累。如果我们忽略了这种已经有的文化积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类文化的倒退,文化倒退了人们迷茫就很正常了;三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他就很难学会自爱,一个不会自爱的人,他就很难爱别人,一个不会爱别人的人,很难想像别人会真的爱他。当一个人不孝敬父母的时候,他就很难学会真正的沟通,他只能和于自己相同的人同声相应,一个不会沟通的人,在社会上会很难得到帮助和指导,好多时候只能自以为是的生存。当一个人不孝敬父母的时候,他不会感恩,对他多好也没有用,他会永远认为应该的,最终的结果是给一碗米的人是恩人,给一车米的人是仇人。真正帮他的人成为了仇人,而利用它的人却成了恩人。
诸如此等等原因造就了人们的迷茫,而迷茫又造就了不良的思想泛滥,不良思想泛滥又造就社会的混乱。所以说‘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是社会混乱的根源。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道”字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有三种意义与用法。一“道”就是道,也就是我们行走的道路的道;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律,也可以说是理论上不可变的原则性的道;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
再有写“道”字的时候就把“道”讲完了,写的时候是一点一点一横,接着写一个“自”在写辶。这样讲先写一点时说,一阴;再写一点时说,一阳;再写一横时说,和二为一;在写“自”时说,自成体系;在写辶时说,走,独立运行为之道也。
要道,重要的紧要的道。广要道,就是进一步阐明或者是讲清楚要道,也就是孝道的重要性和根本性。这一章具体阐述了为什么孝是能使人们生活幸福的要道。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孔子讲如果想让自己的百姓之间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的话,莫过于引导百姓孝敬自己的父母了,使之成为一种风气。孝敬父母的好处 前面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讲了。
如果想理顺百姓之间的关系,使之百姓之间相互尊重,讲求礼节,每人的欲望得以休养,天下和顺,莫过于教百姓在家的时候,学会尊敬自己的兄长,使之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人们所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是多样性的,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 ;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时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原有风俗中的一些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适宜,因此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风俗是由于历史原因长期形成的,因此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
一个国家的好坏,风俗习惯至关重要,要使人们抛弃不坏的或者不适宜的风俗习惯,引导人们改变,最好做法是莫过于推行适宜的音乐,因为音乐是超越语言的,而且听音乐的时候能使人们产生共鸣,其实我们只要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自己喜欢什么音乐或者歌曲,自己在听的时候,自己的心情状态和音乐中表现的一样。所以讲音乐能达到心灵的沟通,在潜移默化中,人们的风俗习惯就慢慢的改变,进而达到了移风易俗。
在传统文化中我国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各得其位的思想。我国过去非常讲究的是,每个人能否得到自己适宜的位置,如果每个人都得到自己的位置了,社会也就安定了。
在《论语·颜渊》中有这样一句话:“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其中,大家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最熟悉的,一般人的理解是,儒家提倡的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这其实是大错特错。是秩序不假,但不森严。
这八个字上面的‘君臣父子’四字是名词,下面的‘君臣父子’四字是借用来作动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全句的意思是“君一定要做君的事情,臣要做臣的事情,父母要做父母应该做的事情,子女做子女应该做的事情,而且只有君胜任君之事,臣才能尽臣之事,父母成为真正的父母时,子女才能成为真正的子女”。大家不要忘记,文言文的字的词性和文言文的字的次序是有意义的。这本身就是秩序的。
这实际上讲的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位置上应该做的事,社会也就安定了。
如果想让诸侯乃至卿、大夫们安心己置,而且能很好的百姓治理,最佳的方法莫过礼的推行了,因为礼推行之后,人们会各安其位而不怨。社会也就因此而稳定了。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那礼又是什么,礼就是敬。敬是由‘攴’、‘苟’构成的。‘苟’字表示认真听别人说话,整个字的意思是督促人认真听别人说话,由此产生有礼貌的含义。
在第九章圣治中,讲过‘圣’字的含义,其中听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又讲到敬,还是离不开听。为什么哪?看一下我们自己,想一下,其实我们之所以能成长,要不断地接受外来的事务,而接受的事务有两个主要的途径,一个是我们的眼睛,一个是耳朵。看和听是很重要。听是我们得到知识、文化、修养的主要途径,有人说我会看书,其实看书也是在听作者在讲。学会了听,我们会因善于听而有所得。
有一次朋友给我现在有许多人很张狂,自以为是,明明不懂他也敢讲话,讲的都是错误的,听了我就一笑,对朋友讲无知者无畏,因为他没有学会孝,不会听话,不懂听话,所以无知,无知者无畏,无畏的人才会张狂。
其实我们在用心听的时候,也是对说者的一种尊敬。这里强调是用心听,你如果不用心的话,那就成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对自己是个损失,也是别人的不尊重。
我经常和自己的学生开玩笑说:“我和你们比一下身高,看看谁高?”学生就和我比一下,比完身高之后。我就对学生讲:“我身高一米七五,你们应该比我高一米七五,因为我把我的知识、经验、见识、文化全告诉了你们。你们已经站在我的头上了,再加上你们自己的身高,比我高一米七五是不是很正常?青出于蓝胜于蓝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们要是比我高不了一米七五,只能证明你们还不会听话。你们要回家好好反省了。”
我们现在学好《孝经》是为了我们将来比我们的父母强的保证。所以我们要学会恭敬父母,听懂父母的话,这样我们在外边也就能很好的和长者沟通,使自己无论在家,还是在外边都能得以成长,懂得了这些之后,所以在尊敬父母的时候孩子才会很开心,很高兴。
同样的道理,我们懂得了之后,在和兄长的交流中,我们也就能保持了对兄长的尊敬,并因此也得到了无限的快乐。
在家能敬其父,能敬其兄,做到之后就该走上社会了。在社会上,我们该敬重君,也就是那些有地位,有道德,有知识,有修养的长者们。正是因为我们能敬重他们,他们才会把他们的知识、经验传授给我们,并把我们的缺点给我们及时的指出来,我们能得以及时的改正,这样我们才能最快的在社会上独立。当我们尊敬长者的时候,我们也就能从心里感到快乐了。
一人,古时天子的一种称呼。当大家在家形成尊敬父兄的习惯,在社会上也因为这种对长者的尊敬得以独立。当天子做到一个天子应该做的,自己带头行孝,那么百姓进而尊重天子就是很正常得行为了。并从尊敬天子的行为得到了快乐。
大家想一下,就会发现天子行孝,百姓效仿,百姓效仿之后更敬重天子了,敬重天子之后,又会检点自己的行为,更加尽心行孝,如此循环不断,这就是道。
所敬重的人是少数,而能带来大多数人的高兴,从心中的高兴,在高兴的时候国家也得到了治理。这就是治理国家时最紧要的道了。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我觉得现在有关于德的解释我不满意,于是我查了一下《康熙字典》关于‘德’的解释,仔细斟酌后我感觉有两条‘德’的解释和本文比较适用:一是【集韵】德行之得也;二是【正韵】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
综合两条我是这么解释的‘德’,从大家能看到的表面上讲:善良的美好的,正大光明的,纯洁的都是德。那么大家或者是一般人看不到的是什么,我们从深度探讨一下‘德’的话,那么‘德’的深层就是有所得,在做善良美好的、正大光明的、纯洁的行为时,做的人有所得。这个有所得,不是指外在的,而是指内心有所得,是无形的,精神上的。能带来安详与快乐。
人奋斗一生,不外乎为了快乐与安详。实际上无论是帮助别人,还是实现理想,还是其他目的,实质是我高兴,是为了自己内在的快乐与安详。例如:在帮人的时候,自己会得到相应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从内而发出的,只有自己可以感知的。在正大光明做事的时候,心中是种安宁的状态。这种快乐,这种安宁就是这种内在的所得。
正是德的这种外在对社会的美好,深层次使所作者所得,人们才会去推崇,才能使人们长久的坚持下去。因为德产生的快乐是来自内心的,不会受到外在的影响。外在的快乐固然好,但是要不断的刺激,才可以产生,依赖的是外在的力量,是短暂的,被别人、环境等因素所左右。这就是许多人拥有良好的品德,而且能长期的坚持做下来的内在原因。
也有人说,我也做了善事,我并没有得到快乐。如果是你真心的去做,不是被迫的,就会得到。佛家有句话,当你真心施舍给乞丐的时候,应该是你感谢乞丐,因为你少了一份贪心,得到一份清净心。如果你抱着这种心态的时候,你就会有所得。也就会真的理解了‘德’。是内在的,是无形的,是自己可以感觉到的,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文化都让大家行善,鼓励大家有好的品德。
至德,就是最好的德。广至德,就是可以广泛的推广的最好的德行。可以推广的最好最佳的德行就是孝道。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孔子讲到,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教化百姓推广孝道的时候,并不是挨家挨户的到人家里天天的面授,具体指导。教导百姓以孝道的时候,就是让天下为人父母的人得到尊敬。教导百姓悌道的时候,就是让的天下为人兄长的人得到尊敬。
在尊敬父母,真心行孝的时候,我们不但会得到沟通、得到相应的知识、经验、我们更会得到一种好的心境,在听到父母唠叨的时候不再是烦恼了,而是真的能感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懂得了什么是真的爱。这种真爱会让你很开心的;在尊敬父母,真心行孝的时候,我们也会得到一份安宁的心情;另外因人不一样还会得到很多,只是大家没有留心而已。正是这种外在的美和内的有所得构成的这种至德,智者和圣人才会如此推崇,才会几千年的流传下。
在真心尊敬兄长的时候,我们也会另一种得到一种好的心情,这些都是我们在做到的时候,才会体会到的。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讲解这段话之前,我们看一下古人怎么解释。一般都是根据孔傅的说法:天子在祭祀的时候,对‘皇尸’行臣子之礼。‘皇尸’是祭祀时由活人扮演的受祭对象。天子通过祭祀行礼,做出尊敬君长、当好人臣的榜样。根据是《群书治要》郑注:‘天子郊祭则君事天,庙祭则君事尸,所以教天下臣。’
而我对这段话的解释是这样的,如果想使天下的百姓臣服,就要引导百姓去尊敬有道德、有修养、有地位的君子。因为在尊敬这些君子的时候,人们才会有所得,才会快乐。而当我们真的得到了这种快乐,我们就会自觉自愿的去做。社会的风气也会因之而非常的良好。我之所以不把均解释为君王的根据在第一章我已经讲过。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诗经·大雅·泂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和善安详而又平易近人的君子,就是万民的父母。这里是借用这两句话来赞扬推广孝道的君子,就像父母引导子女一样,引导天下的百姓,就像天下百姓的父母一样。明白了这两句话,也就明白了古代官员为什么叫父母官,也就明白了一个地方治理不好,当官的先自省,是因为你这个父母当的不合格。
现在许多人对古代官员的看法是来自影视片,事实的情况不是那样的,要了解历史就必须看史实,不要看带讲的,因为那是别人讲的,你会被引导,要用自己的眼睛看历史。过去有人犯罪的时候,官员会自责的,作为一方父母官,没有教化好百姓,很自责的。就象父母看见自己的子女犯罪一样,心情不好受。
如果没有孝这样的极至的道德,又有谁能教化好百姓、引导好、理顺好百姓。正是因为有了孝,才创造出理顺百姓、理顺天下如此伟大的功业。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顺可移於长。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内,而名立於后世矣。
 
这一章讲的是如何达到孝的最终结果,使自己的美好名声能得到广泛的颂扬 ,并流传于后世。当人的美名被广泛的颂扬时,那么他的思想就会得以伸展,他想实现的目标就很容易的得以实现,因为得到了人们的信任。
讲解之前我们先查一个字‘忠’。在康熙字典里我找到了一个解释,‘【疏】中心曰忠。中下从心,谓言出于心,皆有忠实也。’我是这样解释的:先把事情的位置摆正,诚心尽力的做就是忠。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顺可移於长。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内,而名立於后世矣。
孔子接着讲:君子把自己在家事奉父母双亲的状态中的忠心,在社会上对待那些有道德,有地位,有修养的人。用在家对待兄长尊重的态度,在社会上面对那些比自己大的兄长们,就可以理顺了。
君子把家理顺了,就可以把治理家的原理转移至政府中,用于治理国家天下。一个人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他的一切美德是从内在形成,一步步扩大到外,这样名声才会长久的的被颂扬于后世。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仅仅用虚假的外表来支撑的话,不会长久的。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於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这一章明确的告诉了大家真正的孝,不是做子女的对待父母一味的接纳服从,而是要在尊重父母的同时,也要爱父母,也有自己的思想。当看到父母做的不对时候,也要关心父母,对于自己看到父母的行为有错误的时候,能直言不讳的规劝,尽力阻止其不良好的行为,尽量防止其出现不必要过失,这是真正的孝。
这里讲的是谏诤,而不是管理教育,因为父母有自己的看事角度,子女有子女的角度,有时父母未必是错了,子女是把自己看到的角度直言的告诉家长,让家长知道从另一个角度看之很严重的错误。使家长在做事时,会认真全面的考虑。
天下的关系,没有比父母对子女更无私的了,那么子女看到父母的行为不对、有错误时,不告诉父母,等着父母犯错,看父母的笑话,这能叫孝顺吗?所以才有谏诤这一章。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曾子听完孔子讲的有关孝的讲叙,似乎听得是心领神会,还有一些疑惑,于是就把自己理解的状态向孔子汇报说:老师您讲的,对父母的爱,对父母的恭敬,安养父母以及自己的扬名等。我刚才认真听完您的教诲。敢问一下是不是作为孩子一切都听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对吗?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於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
此时孔子听完曾子的理解,孔子就非常着急的说:你讲的这叫什么话?你讲的这叫什么话?在过去天子的身边要设有七位谏臣,即三公,四辅。三公就是太师、太傅、太保;四辅就是前疑、后丞、左辅、右弼。这七个人负责是对天子的言行提出意见,这样即使天子的才华还不够高明,不懂顺应事情规律的方式来治理国家,但是因为天子的周围有七个诤臣,天子听得进去他们的建议,就不会犯大的错误,所以天下不至于丢失。设立诤臣的目的就是为了及时的知道自己的缺点错误,还及时改正。当然天子有才华,就会更在意诤臣的建议和作用了。例如: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于建安十一年发出了《求言令》,要求其部下在每月月初写出他的优缺点,交由他过目,用以自察自省,并从中网罗了诸多人才,为其日后争雄天下奠定了基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诤臣的重要性。
同样诸侯要在身边设立五位辅政的诤臣,即指司马、司空、司徒、内史、外史。这五位诤臣及时的向诸侯提出意见,是诸侯的能力即使差一些,也不至于丢失自己的国家。我们可以看一下春秋战国时期,好多诸侯的能力是差一些,但是依然能稳坐诸侯的位置,就是因为,他有自己的良好的诤臣辅助。
同样的道理,那些世袭的卿、大夫们如果有三个直言不讳的家臣,既使自己无能,也不至于丢失自己的家,也能保证自己的位置;在社会上的那些名士们,因为有了直言不讳朋友,才能避免错误与无形,所以才保持了良好的名声;如果一个父亲的身边,有一个能像他直言不讳的提出意见的儿子,从而能使他不至于陷入了不该做的事情。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在这里我们讲一下‘义’,‘义’者宜也。就是适宜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做的事是比较适宜的。这个适宜应该是对当事人,以及帮观者都适宜,而且是对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这里举一个例子:从前春秋时代的鲁国定有一种法律,凡是鲁国人被别的国家抓去做奴隶;若有人肯出钱,把这些人赎回来,就可以向官府领取赏金。但是孔子的学生子贡,他很有钱,虽然也替人赎回被抓去的人回来,子贡却是不肯接受鲁国的赏金。他不肯接受赏金,纯粹是帮助他人,本意是很好。但是孔子听到之后,很不高兴的说:这件事子贡做错了,凡是圣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要做了以后,能把风俗变好;可以教训,引导百姓做好人,这种事才可以做;不是单单为了自己觉得爽快称心,就去做的。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穷苦的人多;若是受了赏金就算是贪财;那末不肯受贪财之名的人,和钱不多的人,就不肯去赎人了。一定要很有钱的人,才会去赎人。如果这样的话,恐怕从此以后,就不会再有人向诸侯赎人了。
子路看见一个人,跌在水里,把他救了上来。那个人就送一只牛来答谢子路,子路就接受了。孔子知道了,很欣慰的说:从今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自动到深水大河中去救人了。
由这两件事,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赏金是好的,子路接受牛,是不好的;不料孔子反而称赞子路,责备子贡。照这样看来,要知道一个人做善事,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而要讲究是不是会产生流传下去的弊端;不能只论一时的影响,而是要讲究长远的是非;不能只论个人的得失,而是要讲究它关系天下大众的影响。
这就是儒家讲的适宜,也就是义。
当不适宜的时候,父亲还坚持做的时候,作为子女的不能不去给父亲提建议;作为大臣不能不向自己的君主据理力争的提出意见。而此时你还听父亲的命令,等于你眼看着自己的父亲犯错,这还能叫孝吗?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们看到了孔子教我们的孝,是沟通的桥梁,达到相互的爱护。不是一味的子女服从父母,而是服从一个适宜的道。
我理解孝的过程是这样的,在刚开始懂事的时候,要学习爱护自己,少让父母担心这是孝的第一步;在进一步就是学会事奉父母亲,以此学会和人打交道;第三步则是尊敬父母,听进去父母的话,认真的思考,接纳父母的意见,广博自己的知识;第四步把自己在家学的在社会上运用,使自己真正的独立扬名;第五步就是自己成熟了,有独立的思想,明辨是非的时候,也要爱父母亲,这时的爱是做适宜的事情,就是在长辈有错的时候,能及时的指出,使父母长辈及时的了解自己,避免错误于无形。


 
 
感应章第十六
 


感应的繁体字是这样写的‘感應’,从字的结构我们可以看出心与心的相互影响,交相呼应。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人的心态和天、地是可以相互影响的。现在好多人一听完了很难理解,人怎么能和天地相互影响。那么我们就举几个例子。
现在有一个叫江本胜的日本人出了一本书,书名是《水知道答案》。人对水说不同的语言,水在冷冻结冰的时候会有不同的结晶,甚至在水边放不同的文字,结晶也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和自然是相互感应的。现在我们有技术可以验证了水了,那么空气哪?环境哪?大地哪?现在我们还不知道,至少从技术的角度,没有拿出实际的物证来,但是从推理的角度我们可以推想出,应该也是有影响的。
其实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也就是说孔子不喜欢讲一些不实际的东西,但是在这里孔子却讲了感应。我根据我的个人经验,我是这样理解的。在现实中我们和一个不开心的人交谈时,我们很难开心,似乎被影响了,环境没有变,但是感觉环境就不美好了。这是一种社会感应。
明月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是感应最好的写照,月亮是同一个月亮,但是因为人的心情不同,看到月亮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这也是一种人天的感应吧。孔子也许正式根据这种感觉说出感应章的。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看法,以供参考,不足为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矣。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孔子说:过去,先王们能以孝的方式事奉父亲,所以当以同样的方式事奉天的时候,那种虔诚之心自然得到表露,敬畏之心自然的表现,可以使天能感受到,能明了他的虔诚和敬畏。先王能以孝的方式事奉母亲,所以当以同样的方式事奉地的时候,那种虔诚之心自然得到表露,恭敬之心自然得到表现,也可以使地能感受到他的虔诚和恭敬。
在这里我是这么看天地的,其实天地应该包括:一是自然的天地,进而是所有的神明;二是他周围的所有的人。一般人理解的天是第一种,实际上第二种也是很重要的,或者说是更重要,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周围的人都不懂得尊重,那他怎么可能会敬天哪。换句话讲尊重周围的人,孝敬自己的父母是敬天地的一个前提。再翻过来讲,一个人懂得敬天地,自然就会孝经父母,当他孝敬父母的时候,周围的人自然看得见,当他懂得尊重周围的人的时候,自然也就会得到周围人的帮助。
《素书》里有‘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意思是说:人的行为遵守道的规律,则是吉祥的,不遵守到的规律则是凶险的,吉祥的人则有好多幸福莫名的来临,凶险的经常有莫名的灾祸,并不是神奇,而是自然规律所致。
正式这种尊重风气的形成,使人们有了长幼的次序,人与人的关系也就容易理顺,所以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从高层到百姓就都能治理好了,而且是很轻松的救治理了。这样做完,天地都会明了和觉察,神明会在自然中给予你福佑。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矣。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所以虽然天子很高贵,必定也有他所尊重的人,那就是他的父亲。也有它所礼让的人,那就是他的兄长。在宗庙祭祀祖先的时候,非常虔诚和恭敬。是因为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在祭祀的时候好像又和亲人见面了,所以十分虔诚和恭敬。用古人的话讲就是‘祭神如神在’。
我们看一下《大学》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修身是做人的基础,进而修身也是成功的基础。之所以对内修身,对外做事非常谨慎,是因为怕做不好,有辱自己的祖先。
在宗庙里能够真心的虔诚和恭敬对待自己的先祖,先祖的亡灵停留在庙堂,享受子孙的祭祀。孝悌之道至诚的去做,是能和神明相通的。就像光明照于四海,没有一个地方是不通达的。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这里引用《诗经·大雅·文王有声》里其中的一段话来说明,孝道无论在东西南北,四面八方,所到的地方没有人不遵从,不归服的。


 
事君章第十七
 


这一章重点讲的是作为君子如何在社会上,和那些有地位,有道德的人打交道。如果把事君解释成为在朝廷侍奉君主,这样的解释不能不算对,只是太狭窄了。我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君是在社会上有地位、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在讲解这章之前,我们要弄清楚什么古人怎么定义君子和小人的。那我们就借鉴《论语》里面孔子对君子小人的说法。“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仅摘几句就可以说明了。
那我们就讲一下这两句话,首先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的含义是君子做事很周全,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不是说你对我好,我就不讲原则的对你好,他对我不好,我就想办法对他不好,这样做事比而不周,是小人的做法。讲到这,我说明一下,这种周而不比是应用于公事,私下里人也有远近。曾经就有一个朋友听完我讲的这段话之后去做,结果很痛苦,他找我来,对我讲:“吕老师,按您说的我做了,很痛苦,我明明不喜欢这个人,他找我来,我不想给他帮忙,但是想到君子周而不比,我要做君子,所以就给他帮忙了,结果是我很不开心,我很痛苦。”我讲你看《论语》还是没看全,看全了你就知道了,做公事的时候,把事情做到最佳,而不是把远近放在首位,这是君子,这样所有的人都受益,受最大的利益,所以大家都爱和你共事。私下里也有远近的区别。私下也不分远近不就成傻子了吗。私事的话是可以拒绝的。我的那个朋友开心的乐了。他对我讲这样做就开心了。
下面这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的含义是,君子做事要看适宜不适宜,做适宜的事情;小人做事看有没有利益,做有利益的事情。例如你是检察官,你朋友犯法了,杀人了,跑到你这里来。这个朋友对在你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你,可以说是有救命之恩。你应该怎么对待他。帮他隐藏吗?如果以感恩的心情把他藏起来,此时你就是小人。因为他杀人是一个大案,早晚要破的,当案破的时候,他受的惩罚只会加剧,而你也会受到惩罚。因为你只看到眼前利益,才导致这种不好的结果,所以说你是小人。如果是君子,他会先留下朋友,然后劝朋友投案自首,然后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使朋友受到最小的惩罚,自己也不受到牵连,朋友受到的惩罚也是最小的,这样做事,是适宜的,也是最佳的,这就是君子所为。
综上所述,我给君子、小人下一个解释。小人就是做人心智还没有成熟的,但有一定技能型的才华或地位的人。为什么这样讲,试看一下我们平时所说的小人当道 ,说这话的人一般说的是自己所在单位的领导,说的是自己领导只知道眼前的事情,没有考虑到长远,用人只考虑和自己的远近,不考虑最佳效益。或者是自己不得志的抱怨。所以小人是只有地位,但是做人心智没有成熟的人。
我是举一个例子。东汉末年有一个名臣叫王允,王允名门世家出身,天资聪明,独具慧质。后来当上了司徒,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在做司徒的时候他的位置恰当,所以他做的很好。但是当他诛灭董卓的以后,权利进一步加大,他的心胸就没有做到同时的加大,例如:对蔡邕的做法很极端。董卓被杀后,蔡邕在司徒王允处闲谈叙事,不经意间,出言为董卓感叹,并动了感情。王允勃然大怒斥责说:“董卓国家的大贼子,几乎颠覆了汉室。你即为国家的大臣,应该是共同对董卓感到气愤,就是因为他对你好过,忘记了大的原则!今天杀董卓,你反而伤心,岂不是叛逆的同党吗?”随即交给了廷尉治罪。蔡邕自己承认自己有罪,祈求黥首刖足(就是在面部刺字,并砍下脚),以便继续完成写汉史。士大夫们好多人也为之求情,都不能得到赦免,最后被杀。对蔡邕尚且如此,就不可能给董卓余党出路,只能逼得董卓余党造反,结果被董卓的余党杀死。这就是小人的另一种体现。
君子是做人的心智已经成熟的人,尽力做最佳的事情,做适宜的事情。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德,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理解了什么是君子,再看再看君子所作的行为我们也就容易理解了。孔子讲,君子在为那些有道德、有地位、有才华的人做事的时候,在做事的时候,尽心竭力的去做。事情结束的时候还要反思,有没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尽力弥补。在和长者相处的时候,对于长者好的,正确的我们应积极的执行,对于我们认为不好的,我们要积极的提出反馈的意见,或者设法补救其过失。
试想一下,一个年轻人这样真心的对待长者,自然也就赢得了长者的真心相待,长者能不喜欢吗?长者也会尽心竭力的教导这些年轻人,这样的结果是关系非常亲密。
实质上我们静心想一下,当一个人尽心竭力的做事时,也是自己能力增长的时候。当一个人用心体察的时候,才知道好坏,然而这种好坏的认识是否真的正确,不得而知,只能是自己认为的正确。然而当自己把意见及时的和长者交流的时候,才能真的看到真正的结果。我们看一下《论语》,里面就有不少学生对老师的质疑,通过老师的解释自己得到真正的提升。这也就是你用心对长者好的时候,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因为你这种真心的对待长者,也能得到长者的真心爱护。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最适宜的成长。
《诗经·小雅·隰(xí)桑》是抒写女子思念有情人,而永不忘怀的感情。最后引用《诗经·小雅·隰(xí)桑》的这段话‘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来表达对长者的爱戴和尊敬在心里,不是用语言表达的,而是在心里深深的藏起,哪一天也不会忘记。这才是事君的真正的根,真正的核心,也就是具有了这种心态才可能做到,真实的,真正的事君。
也只有我们把这种思想藏在心里,才会是真心的,做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处在愉快的状态。如果把尊敬长者作为一种手段,希望用此得到什么好处,做作看看,在算计一下划算吗?会做的很假,不会赢得长者的喜欢,也很难和长者长期交往下去。最终得到的也会很少。
只有我们。把这种心情藏在心里,才会做的很自然,才能长期的和长者们打交道,这样有时我们还会打开无形的门。所谓无形的门,就是你做事是很多人在看,你的人品好,大家都知道,在你关键的时候不知道谁就帮了你,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你平时表现。另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和自己的范围,正是因为你的品行好,你周围的人再有机会或者是好事的时候会拉上你,你就增加了许多不知道的机会,我管这样的机会叫无形的门。
所以‘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是核心。


 
丧亲章第十八
 


孝的行为不仅包括了父母生前如何尊敬父母、供养父母,而且还包括父母去世以后,如何安葬和祭祀父母。这章里介绍了孝子在父母去世以后的一系列事项。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qīn)而举之;陈其簠(fǔ)、簋(guǐ)而哀戚之。擗(pì)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儒家非常讲究礼仪和规矩,一站一坐都有讲究。但是孝子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在哭的时候把自己的悲伤哭出来,不必要在讲究抑扬顿挫的韵律了;接待吊丧的客人时,不要再考虑自己的容貌是否和规矩,在我们天津家里有丧事时,在门口要贴上:恕报不周,意思就是我现在已经很悲伤了,不要抱怨我对待大家的不周全;在讲话的时候,也不用在讲究文雅了。此时人已经很悲伤了,就不会考虑其他了。读到这里我发现孔子没有教我们节哀,而是教我们把悲伤宣泄出来,没必要在意别的了。这样做也是符合心理的原则,该宣泄的要宣泄,人的情绪是很难压抑的,就像你和人家生气,知道不应该生气,但是你控制不住自己,如果换成我们惹不起的人,我们不敢公开的对抗,但是我们会生闷气的。如果强压抑在心里,对自己的将来心理会有影响的,从这点不得不佩服孔老夫子。
一个人的内心和外在是统一的,当人悲伤的时候,穿美丽的衣服会感到不安,是因为与内心不协调;听到好听的音乐,也快乐不起来,因为没有了同声相应的感觉了;再好吃的东西也吃不出味道了,因为没有心情在意味道了。这些都是很正常的,都是悲哀的心情的表达。
有的人因为父母过世,过度悲哀会吃不下饭。但三天后无论多悲哀都必须要吃饭,这是孝子应该做的行为。这样教导百姓是为了不因为哀悼死者,而伤害了活着的人。尽管哀伤会使孝子的身体受到损伤,但不能危及到孝子的性命。这是圣人对人们的这种行为的规范。
为父母服丧不超过三年,这是为了是百姓明白丧礼是由终结的。也就有古代的丁忧一说。死者安葬以后,孝子要居丧、一般的孝子要居丧三年。居丧也叫“丁忧”、“丁艰”,又叫“守孝”,是对父母孝心的最好体现,也是对儿女是否孝心的考验。
父母去世以后要准备好棺、椁、衣、衾。(古代的棺木有两重,里面的一层叫棺;外面的一层叫椁;给死者穿的寿衣叫衣;给死者铺的褥子和盖的杯子叫衾。)给死者穿好寿衣,铺好褥子,盖好被子把死者放在棺椁里。摆好祭祀用的器皿和祭品。(簠、簋古代盛食物的两个器皿)就可以顿足捶胸,嚎啕痛苦了。最后怀着悲哀的心情,把死者送往墓地。
占卜选择好的墓地,然后将死者安葬。在宗庙里设立灵位,让先人能享受到子孙的祭祀。然后根据季节的变化以及逢年过节都按时祭祀。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哀悼。
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能以爱和尊敬的心情侍奉父母;父母去世以后,以悲哀的心情料理后事,子女做到这些就算尽到孝道了。完成了对父母生前和死后应尽的义务,也是孝子事亲的终结。


附录1
晋郊祀天的程序,《宋书·礼一》有详细记载。大约可分以下几个步骤:


 


  1、斋戒。皇帝和清官都要散斋七日,致斋三日。散斋、致斋见《礼记·祭统》:“是故君子之斋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斋七日以定之,致斋三日以齐之。”定了心神情绪然后可以交通神明。
  2、夕牲。即视察牺牲的情况,在郊日前一天早饭前进行。公卿百官、京兆尹到郊坛东入位,太祝、太史牵牺牲进入,禀牺令跪报:“请检查牺牲。”太祝、太史说:“牺牲很肥壮。”而后被牵到庖厨宰杀。
  3、献血腥。用两只陶豆(豆为先秦习用高圈足盛器,用陶为之,取《郊特牲》“器用陶匏”之意)盛牲血,一个献于天神座前,另一个献于太祖神座前。
   4、进馔。包括进献牲二头(天与太祖各一)、酒、璧、蒯席等。这些无不按照礼书的记载。天与太祖各享一牲,是从《尚书·洛诰》“帝(天帝)牛一,稷(后 稷)牛一”,用瓦尊盛酒见《礼记·郊特牲》“器用陶匏”,璧用苍玉则是从《周礼》,以蒯为席,《宋书·礼一》解释到:“古者席槀,晋江左用蒯。”
   5、皇帝和太常、光禄三献。皇帝在当天早上穿着身绘龙纹的礼服,戴平天冠,坐金根车,由斋戒了的百官陪同到郊坛东门外,再由博士、太常引导入位。太祝令跪着用陶匏器中盛的酒灌地,皇帝拜天神和太祖,群臣亦拜。而后皇帝由博士、太常引导着到南阶,脱鞋登坛,到盛酒的罍前。黄门侍郎把爵洗了之后跪下进献给皇 帝,执樽郎舀罍中的香酒(秬鬯)给皇帝,皇帝分别献于天神座和太祖座前,再拜。此为一献。太祝令进福酒给皇帝,皇帝饮完后由博士、太常引着从东阶下,回到南阶。谒者照以上程序引太常献酒,是为亚献,而后光禄献是为终献(三献)。三献后皇帝、群臣各还本位。
  6、送神和燔燎。太祝以酒灌地后群臣拜伏。而后皇帝站在燔燎的位置,太祝令用几案盛着献神的玉璧、割开的牺牲、爵酒、黍饭等放在柴坛上,燔燎时三人手拿火炬上去点燃,坛下二十多人用火炬往坛上扔,柴烧完后祭天礼便告结束。
    此为东晋南郊祭天之礼。其程序诸环节皆仿宗周礼典。北郊祭地的斋戒、夕牲、进熟、三献和南郊祭天完全相同,但北郊祭礼完了之后对供品牺牲采取的是瘗埋之法,太祝令下令把牲体、玉、食物用一牲覆盖住后下土瘗埋。东晋郊祀的程序只有三献,而经师们一般认为郊天有七献(见孔颖达《礼记·郊特牲》疏),并且晋郊天燔燎在最后,这与经师们解释的周代郊天燔燎在最先,以其气降神也不一样。这或许跟两晋尤其东晋儒学不盛,无知名大儒为其把关有关。
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净身,这已是个定法,表示内心洁净虔诚,称之戒, 亦称斋戒。斋戒之礼始于殷商,至西周已成定制,西周的戒礼十分隆重和考究,每逢重大的祭祀活动前要进行两次斋戒,第一次在祭前十日或三日举行叫戒,第二次 在祭前三日或一日进行叫宿,均由专职官员主持一定的仪式,要求与祭者禁食荤腥,并沐浴净身,以示对神灵的肃敬。斋戒沐浴已是西周朝廷祭祀礼仪的重要组成部 分,由专职官员执掌。这在《周礼》中均有记载。


 
附录2
《西游记》:另类教子宝典
 
 
  

 

    《西游记》是一部可深可浅的书。深,可以永远研究不完;浅,则儿童都能读懂。

    玄奘取经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西游记》就是根据玄奘法师一个人取经的故事发展来的。小说用拟人的手法,把玄奘一化为五,这五个人物就是:唐僧、孙悟空、白龙马、猪八戒、沙僧。

  这五个人物分别是五个代表。唐僧代表积极向上的本源;孙悟空是心的代表;白龙马是意的代表;猪八戒是欲的代表;沙僧是身体的代表。
  我们来说一说孙悟空,看看孙悟空是怎么成长的。
  孙悟空出生于一块顽石,天生地长。他一出生就是一个字:玩。随性地玩,开心地玩,就如孩子的幼儿过程,在玩中了解和接触世界。
  后来,孙悟空做了美猴王。猴王就要为群猴负责,就像孩子长到六七岁、七八岁时,他想要对一些事情负责了。此时家长负责是没有用的,是孩子自己要负责。
  当孙悟空想负责的时候,没有任何人要求他,他就自己漂洋过海地去学习。现在的孩子之所以不学习,是因为家长要求他学,而不是他自己要学。而孙悟空要学习是因为他看到了问题,他要解决问题,所以才求学。好多家长都对我说过:“吕老师,我们要孩子好。”我对此大多是置之不理。家长“要”是没有用的,否则孩子早就好了。我们要解决的是孩子“要”,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看一下《西游记》的原文:
  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还恼,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
  孙悟空要学习,过程必定面临了极大的困难,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只是书中没有具体交代。但我们能想象,没有任何人保护他,他自己漂洋过海有多么艰辛,从猴子拜见须菩提的这段话可以看出:
  祖师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头道:“弟子漂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
  学了本领之后,猴王能为自己的猴子猴孙们负责了,但他只是个山大王,不服管束,我行我素,就如孩子刚刚成人时,虽然具备了在社会上生存的知识,却还不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因此孙悟空随唐僧去取经,修自己的心;孩子也一样,要到社会上去“取经”,学会做人、做事,成为真正成熟的“人”。
  从整篇《西游记》来看,在孙悟空的成长过程中,佛祖好比父亲,观世音菩萨好比母亲,唐僧一行好比是孩子。爸爸妈妈都已经成功了,满可以把成果给孩子,但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制造了许多困难,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只有在孩子自己无法解决并找他们时,才出手相助。他们不是代劳者,而是辅助者,这样孩子就能开心地成长了。
  《西游记》的最终结局是孩子成长了、成熟了,变成和父母一样的大人了。本是为了取经,却让自己在不经意间走向成熟——这就是《西游记》的妙处。


 
《周易》里的启蒙教育
 


  现在好像有许多孩子都不喜欢学习,一上课就犯困,一写作业就发愁,一提到学习就头疼,有的厌学甚至到了旷课、逃学的地步。家长对此很是揪心。学习本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为什么对我们的孩子却变成了苦差事?
  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倘若领导说:“罚你明天替我去爬山!”你会是什么感觉,是不是很痛苦?但如果换一种说法:“明天让你去旅游爬山!”你的感觉又会如何,是不是很痛快?同样的事情,同样是痛,一个是痛+苦=痛苦,一个是痛+快=痛快。痛快还是痛苦,根源在于你为谁去做。孩子们感觉学习痛苦的根源就是——学习不是为自己做的。
  小孟已经是个大学生了,可他却非常厌学,并有了网瘾,因学习成绩不好面临被开除的危险。在对他进行第三次咨询的时候,孩子打开了心扉。他失声痛哭,边哭边说:“从小到大我一直在为父母学习。我就是想玩一玩游戏,难道我为自己做一点事就错了吗?”他足足哭了一个小时,难过得令人心酸!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我们在学习中违背了内在的自然规律。《序卦传》有这样一段话: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意思是,事物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迷蒙,所以叫蒙,蒙卦就是迷蒙的含义,事物在幼稚阶段才会如此。所以,古人把幼儿教育称作蒙学,对刚开始的教育叫启蒙。“物稚不可不养也”,即当万物在幼稚的阶段时,必须要养育,给他所需要的物质食物和精神食粮,这样才可以生存下来。
  那么,我们就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一看《周易》中的一卦——蒙卦。
  《蒙》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说的是:并非我去求无知的孩童来学,而是无知的孩童向我求教。孩子在小时候总有很多问题,我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教孩子。过去把学习叫“求学”,重在一个“求”字。“求”是“我要”的含义,“我要”的才是“重要”的,所以我才会重视学到的东西。就像孙悟空为了求师学艺,漂洋过海不知吃了多少苦头,可他一点儿不觉得苦,因为那是他想要的。
  用于教育方面,蒙卦的六爻可以这样来解释:
  1、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即要启发幼童,并对孩子有所约束,可以适度有所惩罚,一定要让他记住惩罚的作用,罚不可过当,过当则有害。
  2、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即要包容一切孩子和包容孩子的一切。
  3、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如果孩子总是“见异思迁”“朝三暮四”,那是很难教育好的。
  4、困蒙,吝。若要束缚孩子的思想,使孩子的思维被困在某种局限中,没了自己的思考,这样做是没有好处的。
  5、童蒙,吉。就是把孩子当成孩子来对待,不要以我们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这才是好的。
  6、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我们教孩子学会刚硬,不是要教孩子学坏,而是要教他们分清是非,抵御不良的影响。
  由此可见,我们教育孩子的关键,是引导孩子主动地学。在幼年的时候,当孩子有问题时,是他们在“求学”,我们要认真对待,并善于引导孩子;孩子长大以后,则应该启发、规范、包容孩子,改变孩子见异思迁的毛病,不限制孩子的思维,不以成人的思想去要求孩子,并教会孩子坚强。这样,始终维持在孩子“要”的状态,就能避免出现厌学的问题。
古人在教育方面有着许多高超的智慧,多多借鉴《周易》,相信家长只要用心,一定能做得更好。
 

                                              代际沟通从心开始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比较好的沟通,是许多家长的困惑。按道理说孩子是自己培养大的,自己应该很了解孩子,但是到了青春期,沟通就出了问题。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家长该怎么办呢?
  我想起《鬼谷子》中有这样的话:有远而亲,近而疏。就是有些人虽然在远方,却依旧有很亲近的感觉;有些人虽然离我们很近,却感觉很疏远。为何如此?《鬼谷子》是这样回答的: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也就是说,虽然有些人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与我们遥远,但内在与我们所认为的价值观或道德是相同的;有些人虽然在距离上很近,但因为志向不相同,所以才疏远。
  家长若想跟孩子有个很好的沟通,最重要的是内心的沟通。认同孩子的价值时,孩子才会和你亲近,也才有沟通的可能。
  所以,每当家长请教我“怎么才能管教好孩子”时,我的回答是:“这是一个失败的问题。家长是管不好孩子的,你能管住他时,也许会成功一时,但是你压抑了孩子的本性。家长应尊重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这样我们和孩子才不会有隔阂,就能和孩子有很好的交流。孩子可以借助家长的慧眼看世界,知道自己所做的后果,并为自己负责,这时是孩子自己在管自己,家长只是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而已。”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至于实际对不对,另当别论。故而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不是否定他,而是帮助他,使他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世界、看自己,让他自己去改变。
  有个17岁的女孩儿,读高二,特别喜欢打扮,不爱学习。家长把她带到我这儿,我和孩子就如何打扮、什么场合穿什么、如何打扮得体等进行了交流,谈得很投机。就这样经过两三次咨询后,我们谈到形象设计行业,不但可以自己穿着得体美丽,还可以帮助别人,赢得一份高收入。孩子很开心地设想要进入哪所大学,有了目标后自己要如何做。现在,孩子正在开心地为自己的美丽未来而努力。
  我们家长在说话时,一定要注意对孩子的语言措辞,有时我们伤害了孩子却不自知。人做事有趋利避害的情形,趋利是用利益引导,避害是逃避伤害。这两种是人做事的动力。《鬼谷子》中有“阴谋”和“阳谋”之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这就是阳谋。“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这就是阴谋。
  阴谋和阳谋对孩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点催眠的暗示效果。你可以闭上眼睛想“疾病”这个词,大约一分钟后,你会发现身体不太舒服;同样,我们闭眼想 “健康”一词,大约一分钟,身体就会感觉舒服。可见,我们对孩子说话使用“阴谋”和“阳谋”时,对孩子内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可见,在话语出口前还是要三思而后行,不仅仅对孩子,对任何人都更有利于沟通。

当今孩子最缺“洒扫应对”



  青少年的身心问题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吸烟、酗酒、电子游戏和网络成瘾、意外伤害、不安全性行为、自杀等,都直接或潜在地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这些行为被称为“健康危险行为”或“问题行为”。
  近一个世纪以来,青少年的问题在世界各国始终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美国的博特文博士提出用“生活技能训练”的方法来预防青少年吸烟。到1991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也提出了“生活技能教育”的概念,并首先在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施。近二十年来,生活技能教育项目在欧美30多个国家广泛而迅速地开展,取得了很好成效。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学校生活技能教育》,使生活技能教育走上了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现在,生活技能教育已被全球许多国家接受,并被认为是促进青少年健康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2007年,我在山东济南参加中央教科所的活动,听到了几场有关生活技能教育的报告。听完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洒扫应对。我国早在宋朝时,朱熹老先生就提出了“洒扫应对”的内容,几乎囊括了古时全部的生活技能。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这段话的含义是:小孩从八岁开始,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老百姓的子弟,都要进入小学学习。小学教学的内容是:待人接物的礼节、音乐、骑马、射箭和算术等文化知识。
  在我国的古礼中,孩子六岁就读小学,就从这种生活规范学起;八岁、十岁开始认字;十八岁入大学(即大人之学),学习做大人。所以在中国文化里,小学这个阶段就是求做人的知识。先培养一个人,然后再讲高深的修养,才是大学之道。这是我国传统的文化教育路线。
  然而在我们这个时代,“洒扫应对”都没有了,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都没有了。我每次在放学时间经过学校的时候,看见的都是家长们的小汽车在校门口排出老远……
  接送小学生还可以理解,可接送中学生就有点不大对劲了。我曾对朋友讲过,孩子需要身体上的成长,更需要生活技能及心理方面的成长。每次见到家长在校门口接过孩子们的书包,我心里都很难受,为孩子感到难受。家长们是在替孩子吃成长的精神食粮,在剥夺孩子心理成长的权利。扭曲的爱造成了伤害,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家长。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曾有一个16岁的女孩自己来求助。她非常想成长,想自己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事情,可是家长总是不放心(家长付出很多)。孩子对我说:“动物都知道要让自己的孩子成长,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老鹰的故事也罢,狐狸的故事也罢,这都是爱。为什么我们的家长还不如动物?”这是孩子最真实的心声!
  希望在目前生活技能教育兴起的同时,家长们能够借鉴我国古代的“洒扫应对”的教育之道,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不要再盲目地给予孩子爱了,而是认真听一下孩子们的心声。让孩子都能快速、健康地成长,也让家长们自己轻松一些。
 

花季少女缘何想做妓女?

 
     我们之所以要以古为鉴,是因为很多事情在古代就已经发生过了,我们引以为戒,就能少走弯路。懂得了古人做人的道理,那么,教育好子女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有个民间传说:一个青年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地,在该收获的时候却颗粒无收。于是他很愤怒,去质问土地爷:“为什么我没有收获?”土地爷问他:“你播种了吗?”没有播种自然就没有收获,只有播下好的种子,经过辛苦劳作,才能收获好的果实。
  这么浅显的道理大家都是懂得的,可是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却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现在的家长很多只在意孩子的成绩,可是其他方面呢?因为家长只播下了“学习好”的种子,其他方面却没有播种,于是各种问题就来了。在当今社会,困扰青少年的问题好像特别多:网瘾、厌学、早恋、暴力、不能自立、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等等。
  例如蒙蒙,16岁女孩儿,高一的学生。她原本是个听话的孩子,长得漂亮,很招人喜欢。一次失恋后,她忽然对妈妈说:“我要做妓女。”她妈妈惊愕了,这就是自己的女儿?很快,妈妈发现女儿虽表面很听话,但是内心却很叛逆,于是向亲戚朋友寻求帮助。然而,在大家的帮助下,女儿反而更加叛逆了,甚至由悄悄地对抗演变成公开地对抗。妈妈没办法,只好向心理咨询师求助。
  开始,蒙蒙拒绝和我见面。经过家长在一些方面的妥协后,我终于见到了蒙蒙。她告诉我:“道理我全明白,可我就是做不到。难道我做我自己也错了吗?”我于是建议她和我一起学习《弟子规》,她对我说她会背。我说:“那好,我们来做一做,体会一下,看是否有好处。”她答应了。
  我们便开始慢慢体会《弟子规》中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她觉得里面有这样几句话让她印象非常深刻——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蒙蒙说:“吕老师,现在不是家长要求我了,而是我自己要做一个好孩子。”她笑了。慢慢地,她自己就有了可喜的变化。
  技能的教育是可以增加我们的力量,而做人的教育则是给我们的心灵以方向。
  《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则故事: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技能没有好坏,做人则有好坏之分。做好“人”,才是根本的关键所在。
  现在社会上,很多地方都在推广诵读《弟子规》此类的古文,可是背下来而不去做,并没有实质意义。学古文的真正意义来自于实践。
  我们之所以要以古为鉴,是因为很多事情在古代就已经发生过了,我们引以为戒,就能少走弯路。古人是用实践来告诫我们的,所以,我们也要用实践来体会,这样才会真正有所得。懂得了古人做人的道理,那么,教育好子女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马虎不是孩儿的错

 
     学习中,马虎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本来不该写错的字却写错了,本来不该答错的题却答错了,本来不该丢的题却漏掉了没答……因为马虎,给学生造成了很多烦恼和困扰,也被老师和家长批评了无数次,可奇怪的是,就是改不掉。办法想了很多,就是不见效,嘴上说下次注意,结果依旧如此。老师和家长也很头疼,觉得学生是不是故意不努力?
  其实,学生自己也是很苦恼的。16岁的小洁是个高中生。每次做题时,小洁都提醒自己“千万别马虎了”,可到时候,不该错的还是错,不该马虎的地方还是马虎,而且当时怎么检查也检查不出来。于是我就告诉她:“读题的时候,要用笔一个字、一个字地点着读,检查也是如此。”结果,马虎的毛病便被克服了。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由于眼睛看的速度快于大脑接收的速度,于是大脑就出现错误解释,这样就产生了错误。所以说,放慢速度是解决马虎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这个道理,其实古人早就告诉过我们,可是被我们忽略掉了。《大学》里有这样一段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话我们可以从好几个层次去理解它。如果仅从学习的角度来看,那就是说:我们的心安静了,于是就会思考,思考就会有所得。其实我们经常出错的往往是我们都会做的,可是因为我们的心太着急了,所以才会马虎出错。把心沉静下来,马虎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这与现在心理学的内在原理也是暗合的,只不过古人的言语太简练,所以才容易被我们忽略。这也告诉我们,读古文时也不能马虎,要用心、仔细地读,才会得到深刻的内涵。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方法的变化。通常学生在每学期的开学初期时都会很努力,也会给自己制定计划,比如准备在这学期如何如何努力、或达到怎样的成绩等。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就会慢慢地回到过去的那种状态,马虎、懈怠,甚至有的还不如上学期。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的这种变化的呢?很少有家长去认真探寻答案,更多的则是给孩子施压,采用严盯死守的政策,牢牢盯着孩子读书、读书、读书!其结果便是造成孩子内在厌学的开始。
  如果仔细看看《易传》里的《序卦传》,大家也许就会明白了。《序卦传》里有这样一段话:“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含义是:上升的反面就是困难,上升不已就必然遭遇新的困难。困难在上面,到了最高处,自然要下来,就掉到井里去了。学习也是如此,如同掉入井里,上面空空却爬不上去,下面又入不了地,四面也都围住了,很是可怜。于是就要想办法改变被困的现状,因此就需要变革了。
  如果一个人总在重复“升→困→井→升→困→井”的过程,最后就会放弃,待在井底不出来了。学生的马虎“屡教不改”就是如此,不是不想改,而是不知如何去改。要想避免这种重复,就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走下一步去“变革”,才会有出路。
  不光是孩子,家长在对待孩子时也是如此。发现孩子有重复努力而不见效果的时候,家长应帮助孩子看一下,是否需要变更一下学习的思路、方法或是努力的方向,而不是一味责罚。这样就避免了孩子最后自暴自弃了,也会给孩子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人之初,依家训

 
     如今的家庭教育缺失很严重。小孩很小就进入幼儿园接受集体的技能教育,而相对温馨的家庭教育就减少了很多。在古代,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就是家训。家训又称家教、家范、家规或家诫。
  古人对家训是很重视的。就是现在,如果长辈对于某些年轻人不满时也会说:“没有家规。”没有家规几乎等同于没有素养。由此可见家规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但是,现在是以学外语为主的时代,又是独生子女的时代,家长教育孩子都以学会技能为主,使得“家的文化”形成断代,家训正在慢慢离开我们。
  近二三百年来,对我国家庭道德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朱柏庐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训》。与其说是朱家的私家家训,莫如说它是百年来家庭道德的蓝本,对于民族文化的影响可说是刻骨的。
  《朱子家训》的作者朱柏庐(1627年-1698年),是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这部家训即是朱子一生简练的概括和真实的写照。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以如此朴实无华的语言,引领后辈予以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人生的升华。
  在我国古代,有道德修身的人们为了教诲其子孙后代如何安身立命、为人处世,便将自己的个人经验总结下来留给子孙,这些读本都是值得借鉴的人生精华。因其初衷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所以无不极其用心,并饱含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
  历代家训的书籍有很多,如:汉代东方朔的《诫子书》、郑玄的《戒子益恩书》、三国曹操的《诸儿令》、诸葛亮的《诫子书》、袁采的《袁氏世范》、袁了凡的《了凡四训》、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等等。尤以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为典范。此书中涵盖子女教育、兄弟关系、家庭治理、读书学习、文章伦理、音韵识别、考据训诂、琴棋书画、医学养生等各方面,阐述了家庭教育的一系列规范与准则。这些长者为子孙留下的训诫中,无不渗透着我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文化与传统美德。这些教育可以使我们坦荡地面对生命、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当我们真的开始面对真实的生活时,也就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了,此时才是人生最开心、最快乐的时候。
  《钱氏家训》的第一段话说:“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中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读经传则根底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若每一位家长都能如此规范自己的心态和行为,相信大家都会很开心了,身教胜于言传,自己的孩子也能在无形中受到影响。每个家庭都好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当然也会更美好!
 

以“孝”为桥跨代沟
 
     在我从事心理咨询的几年间,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大部分青少年的问题根源都是不会做人,不会和父母沟通。同样的,许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的根源也一样来源于幼年,由于与父母之间沟通不当造成的。所以,一旦解决了如何做人、子女如何与父母沟通的问题,孩子的一切问题——厌学、网瘾、早恋、打架等,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孝”字,是由老字的省写“耂”和“子”字构成的,即“孝”是连接老人和孩子们的桥梁,有了桥,自然也就没有代沟了,就能把两代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个年轻人要想在社会上取得成功,必须要纵横四方,不能有任何代沟的限制。然而现实中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代沟,因而,只有会搭桥的人才会成功。
  搭桥的技术都是在家里练习出来的。子女与父母之间应该不断地练习搭桥,搭不好就重搭,一遍一遍地练习和改进,直到练习好了为止。也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要有很好的沟通。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今,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当长辈与晚辈间有了代沟时,我们就需要桥,沟通的桥,而最优质的桥就是孝。
  在《孝经》里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一个人的身躯、毛发、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不能毁坏或受到伤害,这是孝的开始,也就是学会爱自己是孝的开始。“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就是说,孝是先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而后走上社会之后学会与尊者(君,尊也)沟通,然后才会在社会上独立。
  在子女学习与父母沟通的同时,父母作为家长,也应该尊重孩子的特性。在《袁氏世范》里就有这样的提示:“盖人之性,或宽缓,或褊急,或刚暴,或柔懦,或严重,或轻薄,或持检,或放纵,或喜闲静,或喜纷拏,或所见者小,或所见者大,所禀自是不同。父必欲子之强合于己,子之性未必然。”父母没有根据孩子的特性去要求孩子,而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要求孩子,强孩子之所不能,这就是父与子不和睦的最根本的原因。
  大凡面临一件事时,总会有一方认为是正确的,另一方认为是错误的;或一方认为应当先做,一方认为应当后做;抑或一方认为应该急,一方认为应当缓。观点不同是很正常的。如果彼此都想要对方和自己的性格、脾气、观点相同,必然会导致争吵与论辩,争吵、论辩不分胜负,以至于三番五次,更至于十次八次,那么不和自此就会产生,有的竟到了终其一生失去和睦的地步。连正常的沟通都做不到,自然就不能教育好孩子了。
       因而,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父子两代间避免代沟的最好方式就是:孩子由“孝”开始练习与父母沟通,搭好“孝”的桥梁;作为父母,则要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来与子女建立有效的沟通。
 

附录3:

寓言 待人


       梅智最近很烦,他求人时,别人总是不太搭理他,他非常别扭。梅智心想:我对他们那么好的态度,他们为什么不爱搭理我呢?他怎么想也想不明白,非常苦恼,于是梅智决定向土地爷去请教。
        到了土地庙,见到土地爷之后,梅智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土地爷。
土地爷问:“梅智,你看见一个要饭的,你能给他多少钱?”“一、两块吧。”“如果要饭的特别痛苦,给你跪下来求你,你最多能给他多少钱?”“五快。”梅智答道。
土地爷又问:“你手下有一名员工,今天表现特别好,你能给他多少钱?”“五十元吧。” 梅智答道。
       土地爷又问:“你有一个高中时的铁哥们,十年没见了,中午你请客,你要花多少钱?”“怎么也要去好饭店吃海鲜,一顿饭下来也要三、五百吧。”梅智答道。
       土地爷又问:“梅智你有一个大客户,你的生意来源大部分是他给你的,你请他吃饭,你准备花多少钱?”“怎么也要去五星级大饭店,一顿饭下来五千块钱吧。”
      “梅智,你之所以给要饭的五块,是因为对方没给你带来益处,你只是单方向付出,给五块钱已经很高了,对吗?”“对”;“你之所以给员工五十元,是因为员工给你带来了效益,为了平衡员工的心情,使他下次能够继续努力,使你获得更大的效益。对吗?”“对”;“你之所以花五百元请朋友吃顿饭,是因为朋友和你平等,而你花钱自己也高兴,对吗?”“对”;“你之所以花五千元请客户吃饭,因为对方给你带来了很大的效益,为了讨得对方高兴,你才舍得花钱。”
       “梅智!你对人如此,别人对人也是如此,人性本来如此!你能对对方有所帮助,对方自然就会热情地对待你。天下没有不需要帮助的人,你和别人交往,你应该考虑你给别人带来了什么益处,而不是下跪。放弃尊严跪下求人时,你即使得到了,也是得到的最少,也是最可怜的人。”
       “谢谢,土地爷!我明白了。”梅智高兴地说。
       梅智最近很烦,他求人时,别人总是不太搭理他,他非常别扭。梅智心想:我对他们那么好的态度,他们为什么不爱搭理我呢?他怎么想也想不明白,非常苦恼,于是梅智决定向土地爷去请教。
       到了土地庙,见到土地爷之后,梅智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土地爷。
土地爷问:“梅智,你看见一个要饭的,你能给他多少钱?”“一、两块吧。”“如果要饭的特别痛苦,给你跪下来求你,你最多能给他多少钱?”“五快。”梅智答道。
土地爷又问:“你手下有一名员工,今天表现特别好,你能给他多少钱?”“五十元吧。” 梅智答道。
       土地爷又问:“你有一个高中时的铁哥们,十年没见了,中午你请客,你要花多少钱?”     “怎么也要去好饭店吃海鲜,一顿饭下来也要三、五百吧。”梅智答道。
       土地爷又问:“梅智你有一个大客户,你的生意来源大部分是他给你的,你请他吃饭,你准备花多少钱?”“怎么也要去五星级大饭店,一顿饭下来五千块钱吧。”
      “梅智,你之所以给要饭的五块,是因为对方没给你带来益处,你只是单方向付出,给五块钱已经很高了,对吗?”“对”;“你之所以给员工五十元,是因为员工给你带来了效益,为了平衡员工的心情,使他下次能够继续努力,使你获得更大的效益。对吗?”“对”;“你之所以花五百元请朋友吃顿饭,是因为朋友和你平等,而你花钱自己也高兴,对吗?”“对”;“你之所以花五千元请客户吃饭,因为对方给你带来了很大的效益,为了讨得对方高兴,你才舍得花钱。”
       “梅智!你对人如此,别人对人也是如此,人性本来如此!你能对对方有所帮助,对方自然就会热情地对待你。天下没有不需要帮助的人,你和别人交往,你应该考虑你给别人带来了什么益处,而不是下跪。放弃尊严跪下求人时,你即使得到了,也是得到的最少,也是最可怜的人。”
       “谢谢,土地爷!我明白了。”梅智高兴地说。
 

 

寓言 我为什么管不好我儿子


        郭旺己最近很烦。小旺己在小学的时候,还是蛮听话的好孩子,自从上了初二之后,越来越不好管,原来郭旺己觉得自己是教育工作者,教育自己儿子还是问题吗,学校里无论多淘气多捣蛋的孩子,只要经过自己的手,都教育过来了,还没有不给郭旺己面子的。正应了那句话:“强中自有强手,恶人自有恶人磨。”郭旺己实在弄不明白,自己对儿子最了解,从小看大,为什么管不好自己的儿子。于是郭旺己决定向土地爷去请教。
        来到了土地庙,向土地爷行完礼,他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土地爷。
土地爷乐了,郭旺己说:“土地爷爷,您还乐,我真的很痛苦,求求您帮我解决一下吧?”郭旺己一边说着,一边向土地爷再施一礼。
       “郭旺己,这个字你认识吗?”土地爷在地上写了一个“心”字。
       “认识,这个字念‘心’。”郭旺己连忙答道。
       “郭旺己,那这个字哪?”土地爷又在地上写了一个“情”字。
       “也认识,这个字念‘情’。”郭旺己又答道。
       “郭旺己,你看这个‘心’字,‘心’是横着的,当人一受惊吓或害怕时,‘心’猛地一收,立了起来,所以人心不正常时用忄旁,‘心’字是三个点,忄旁是两个点,比‘心’字少了一个点,也就是说心一竖起来就少个心眼儿,比怕和惊对心理影响更大的是情,人一动情就缺个心眼儿。 不信你看,无论一个人在外边多风光,一沾上自己家人的事情,就缺心眼儿了;许多领导处理不好自己的家事;许多医生专家不能给自己的家人做手术;谈恋爱时再精明的人也变傻等等,就是因为动了情。许多教育专家,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也是这个道理。你也如此,对吧?”
       “对!”
       “再有,如果一个人动情,情动到深处,就不是忄,而是‘卜’,就剩一个心眼儿了。         ‘卜’是未知也,那么结果也就未知啦。”
       “土地爷爷那我该怎么办?”郭旺己急切地又问道。
       “解决办法有三个,一个是放淡对儿子的情,二是借助外力,三是增加修养,多读古文,提高自己的智慧。”
       “我明白了,我自己回家有办法了,谢谢您。”郭旺己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土地庙。
 


教子寓言三则


       其一
       有一位高中生名叫梅智,高考落榜,回家种地。自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于是决心努力种地。
       他信心十足地开始了种地生涯。每天,太阳还没出山,他已经在地里干起农活,直到日落西山方才回家。他任劳任怨地耕地、浇水、施肥,肥料用的全是最好的。当别人都在树荫下乘凉唠嗑的时候,他依然在田地里辛苦劳作,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自己的土地。付出比常人多出几倍的努力,为的就是秋天时期待获得一个好收成。
       秋天到了,别人家都开始收获了。唯独梅智颗粒无收。他愤怒地拿着锄头走进土地庙,大吼:“土地爷,你出来!”“这是谁呀?大呼小叫的!”土地爷应声现身。
       “是我,来找你算帐的!”梅智大叫。
       “小伙子,算什么帐呀?”此时土地爷也看清了梅智,问道。梅智气愤地说:“为什么别人不如我辛苦,却有丰厚的收获,而我比他们多付出500%以上的劳动,却一无所获?我的收获是不是被你藏起来了,还是被谁偷走了?快给我说清楚,否则我就砸了你的庙!”
       “哈哈哈——”土地爷笑了。
梅智更生气了:“你为什么笑?”
       “小伙子,你是很辛苦,可你种种子了吗?不种种子又哪来的收获呢?不信,你去问问那些有收获的人,他们是不是播下了种子?”
        梅智尴尬地站在那里,无话可说了。土地爷拍拍梅智的肩膀说:“小伙子,以后再做什么事之前,最好先请教一下智者,问清楚了再做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要只有好的期望就蛮干,一味蛮干,只能得到事倍功半却没有任何收获的结果。”
      “嗯,谢谢老爷爷,我会记住您的话。” 梅智点点头,谢过土地爷,思考着向庙外走去。

【寓意解析】
      『梅智虽然愚鲁,家长们何尝不是如此。如果不在思想中给孩子种下正确的种子,那么,即使我们再辛劳,孩子依然不会成熟,因为他们的思想始终是一块空白的土地。试想一下,我们的命运是我们的人生所决定的,我们的人生是由我们每次事情的结果所决定的,事情的结果又是由我们的行为所决定的,而我们的行为则是由我们的思想决定的。如果我们在孩子思想中种下良好的种子,那么将来种子发芽之后,孩子的思想会由于良好→(导致)行为良好→(导致)结果良好→(导致)人生良好→(导致)命运良好。孩子的命运就掌握在我们家长的手中。』

       其二

      梅智刚走到庙门口,就和一个匆匆赶来的人撞了个满怀。梅智一看,原来是临村的郭旺己。
     “旺己,你急急忙忙来干什么?”梅智问。
     “我找土地爷算帐来了!”郭旺己说着气势汹汹进了土地庙。梅智好奇就跟着他后面折回了土地庙。土地爷刚送走梅智还没有回座,郭旺己上前就说:“老骗子,我找你算帐来了!”
      “小伙子,说话客气点儿,有什么事好好说。”
      “我问你,去年是你告诉我说种了种子就有收获,对吗?”
      “对呀。”
      “那为什么我今年还是没有收获?”
      “小伙子,这你可不能怨我。你是种下了种子,可你不应该每天翻出七、八遍,看种子发没发芽啊。你天天这样看,种子哪有发芽的机会呀?”郭旺己一时无言以对。
      “小伙子,‘道法自然’,种地也是如此,不会因为你辛苦,就一定就会有收获。种子是在温度适宜、深度正好、浇上的水适度的情况下,时机成熟的时候自然发芽,不在于你们辛苦不辛苦。你们的工作是除去杂草,在土地上施适度的肥料,到了秋天,自然就会有丰厚的收获。”
      “土地爷爷,您说的对,可是我总是克制不了我自己,总想翻开看看。”
      “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你过度的关心只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你也代替不了种子的成长。你的问题在于你把庄稼看成了你的全部,事实上庄稼永远是庄稼,你永远是你。如果你想收获得更好,就去学习知识。学习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加上适度的劳动,会让你过得很轻松,快乐的同时获得最丰厚的回报。”
      “嗯,我记住了,我会谨记您的话,更努力去做的。”

【寓意解析】
      『家长对孩子最不缺少的就是关心,可孩子们的却不领情。正是给一碗米的是恩人,给一车米的是仇人。当孩子把你超额的关心变成理所应当、必须的底线时,这颗种子在孩子的心里就已经死了,你的努力终究是一场空。
       家长对孩子的任务是把他培养成一个能够独立生存的人,而不是自己的面子。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生命支柱,孩子如果成为大人的生命支柱,那么孩子会因为太累而心死。许多家长强加给孩子许多东西,让孩子完成自己心中的愿望,而不考虑孩子是否具有此种天赋。家长的意愿、过度的关心只会加剧与孩子之间的抵触关系,使双方更快疏远。用土地爷爷的一句话:“道法自然”,教育孩子更要尊重自然规律。』

       其三

       梅智和郭旺己正要离开,庙门忽然被撞开了,又闯进一个人来。大家一看,认识,原来是栾学。栾学生气地指着土地爷说:“我听了您的话,遵循‘道法自然’地种庄稼。去年您到我们村卖种子,我还特意跟您说,我想种玉米好过冬,种些豆角和番茄自己吃,您就给了我种子,结果秋天收获的时候竟是棉花,您说这是怎么回事?”
      “小伙子,看清楚点,你说的那个人是我吗?”
      “就是你!”
      “走近前再看清楚点?”
      “……不太像。”
      “小伙子,告诉你,我从没出过土地庙的门,你看见的根本不可能是我。”
      “可我买种子的时候,那人自称土地爷,穿的衣服和您一模一样,还拿着‘土地爷学校毕业文凭’……”
      “小伙子,真的土地爷只在土地庙里,凭的是自己的修为,而不是全靠文凭。外面的那些都是假的。”
       栾学眨眨眼睛,只好自认倒霉。
       一直在旁观看的梅智走上前,虔诚地向土地爷请教:“老爷爷,我们怎么才能接受栾学的教训,不再认假为真呢?”
      “小伙子,真土地爷的种子都在土地庙的后院,标明了全是什么种子。我一般不会送货上门,需要有心人自己来选种子。假土地爷往往从我后院拿走一些种子,不分种类搀杂在一起,再编个新名字,到处吆喝、送货上门。他给你种子时,只强调种子好,却不管是否与土地相适应,很多时候不是种地人真正需要的。为了吸引人来买,他还会把有些种子炒熟了来卖,为的是有诱人的香味,结果大家买了炒香的种子却种不出庄稼,还以为是自己无能。所以,你们一定要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才不会买非所用,上了香味的当啊。”
       梅智、郭旺己和栾学三位小伙子听了土地爷的一番话,齐声说:“谢谢您!老爷爷,您今天的指导,让我们增长了智慧,知道了真假。将来有了问题,我们还会来向您请教的。”
他们告别了土地爷,高高兴兴离开了土地庙,回去继续耕种了。

【寓意解析】
      『有许多家长也很重视学习,可到底学了些什么、是否真的有效、是否真是自己所需要的,却不得而知。建议大家学一些本来的、经过历史冲刷洗涤而经久不衰的真知识,千万不要闻着香味上当,买了不中用的假种子。虽然炒过的种子很香、名声很好,但那只能吃,留得一时口香而已,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结果。』
 

寓言 可怕的危害


       梅智总不甘心一辈子在家种地,总想去外面闯一闯、见见世面,看看自己的能力如何。可他又怕受到伤害,一直犹豫不决,于是决定向土地爷去请教一下。
       梅智来到土地爷庙,见到土地爷后,恭恭敬敬地对土地爷说:“土地爷爷,我想出门闯一闯,见见世面,但是我对外面的世界又不了解,希望您能给我几句忠告,使我尽可能少受伤害。”
土地爷听了点点头说:“行啊,小伙子,那我就给你讲一讲。所谓“伤害”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形的,一种是无形的。”
      “面对陌生的世界我该用何种心情对待,谨小慎微地把每个人都看成坏人?还是豁达地把每个人都当作好人?还是其它的心情?何谓有形的的伤害?何谓无形的伤害?我该如何避免?万不得已避不开时我又该如何处理?面对伤害过我的人我是该以德报怨,还是以怨报怨?或是用别的什么方法对待?”梅智一口气说出了自己全部的迷惑。
       土地爷没有马上回答梅智的问题,而是把他叫到窗边:“梅智,你过来,透过窗口往外看,外面的世界是不是很美丽?是不是有许多颜色?”
       梅智看了看外边的景色,说:“外边的景色的确很美丽,的确有许多颜色。”
      “梅智,你再看一下光是什么颜色的?”土地爷问道。
      “光是无色的、透明的。”梅智答道。
       土地爷听完梅智的回答,点了点头,这才意味深长地说道:“世间万物因为有光所以才有颜色,而光是无色的,因为光包含了所有颜色。我们可以看到雨后的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都包括了。而每个物体不能吸收全部的光,才有了多彩的世界。光给世界是全部的,而世界万物则因为自己的吸收问题才体现出了自己的颜色。我们每个人也是一样。世界给我们的也是无色的,因为自己的心性,才产生了各自对世界的看法和评价。每个人讲的世界既是对的也是不对的。说是对的,是指相对于他自己而言,说是不对的则是相对于别人而言。真正对的是对世界没有看法,但是又能理解每一人的世界。梅智,你应该用这种心情看世界。
       有形的伤害是指:你损失的是物质的、是金钱、是劳动力的付出、身体的损伤,是能感觉到的、能测量到的、由外而内的;无形的伤害是指:被伤害时你不觉察的,主要是思想上的伤害、文化上的伤害,是由内而外的。
       两种的伤害相比较,无形的伤害更可怕,它是在你不觉察时,润物细无声中成长,而你还非常相信他,并且当你再受到伤害时自己还认为是对的,这种伤害开始的时候就像一个非常小的嫩芽,无关痛痒,你要掐断他也非常容易,然而,它一旦长大就像泰山一样庞大,很难根除。这种伤害是由内而外的,会让你躲无所躲、痛苦无比。
       有形的伤害一般是这样出现的,在和别人交往过程中,你有不正当利益或者有非常大的表面利益,或者当你有意外收入的时候,或者过分美好的时候,此时你要小心了,认真分析一下,只要你不被自己的贪心蒙住眼睛,就很难受到伤害。
       无形的伤害一般是这样出现的,当你自以为是的时候,去接触一些不良的文化、不良的思想、不良的朋友、不良的书籍传媒等时,刚接触时自己也知道自己接触的是不良思潮。然而因为你自以为是,在你接触的时候不良的思潮已经开始向你渗入,并种下了不良的种子,慢慢开始成长、开花结果,在无形中形成了气候。所以,在你自己的思想还没真正成熟起来前,还是尽可能地不要接触
 

寓言 不写作业的分析


       小旺己最近总不写作业,老师总请家长,郭旺己实在是没办法了,带着儿子来找土地爷。希望土地爷能帮忙解决。
      在土地庙见到了土地爷,郭旺己就把自己儿子如何不写作业,老师如何罚,家长如何打,都不见到效果的事,一五一十的和土地爷说了。
      土地爷听完就乐了,对郭旺己说:“我知道了。”
      又对小旺己说:“过来孩子,爷爷和你说几句话。”
     小旺己:“嗯”了一声,满不在乎的走到土地爷面前,好歹对土地爷行了一个礼,又说了一声:“土地爷爷,您好。”
      “小旺己,你爸爸讲的都是真的?”土地爷问道。
      “啊,是真的。”小旺己用那种表情回答道。
      “那好,爷爷有一笔账算不清楚,你能帮爷爷算一下吗?”土地爷问道。
      “行,帮您做事,还是没问题的。”小旺己拉长声音的回答道。
       于是土地爷就在地上画了两个一样的圆形图,分别在两个圆圈里写了A、B,然后对小旺己说:“你看这两图一样吗?”
      “一样。”小旺己回答道。
       土地爷在写有A圆的外围连续扩大,相继有画了两个大圆圈。然后土地爷又问道:“小旺己,你这回看那个图大?”
      “A图大。”小旺己回答道
       听完小旺己的话,土地爷在A图里最小的圆圈里写到正常作业,第一个外圈写老师惩罚,第二个外圈写爸爸妈妈惩罚,最外写上坏孩子;在B图里写上正常作业,在B图圈外写上好孩子。写完之后,土地爷问:“小旺己,你明白了吗?”
      “似乎明白了。”小旺己回答道。
       这时土地爷对小旺己讲:“你每次不完成作业,老师会叫你补上,有时会加倍惩罚,还要请家长,爸爸妈妈还要说你,最后你不但要完成作业,而且是加倍的完成,还落一个坏孩子。你所谓的不完成作业只不过是,当时没完成,延时以后加倍完成,对吗?”
       小旺己想了想说:“唉,也是。”
      “小旺己,你算一下是当时完成划算,还是延时完成划算?”土地爷又问道。
       小旺己点点头说:“还是当时完成划算。”
      “小旺己,人生好多事情都是如此,要多想一下。”土地爷说道。
      “谢谢您,土地爷,我会记住您说的话。”小旺己恭敬的回答道。
       郭旺己也露出会心的微笑。然后对土地爷说:“谢谢您老人家,我也受益不浅。”
然后郭旺己带着儿子和土地爷告辞回家了。

寓言 语言的力量

       近一段时间,郭旺己总想偷懒,不想干活,他整天琢磨着怎么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一直冥思苦想,发愁找谁才能达到目的呢?忽然想起来了:“我去找土地爷,他应该有办法。”
于是他来到了土地庙,毕恭毕敬地对土地爷说:“您好!我有一件事想向您老人家请教,希望您能帮助我。”
      “说吧,小伙子。”
      “我只想动嘴不动手就把活干好了,不知道有没有这种方法?”
      “当然有了。不过需要智慧才行。”土地爷捋捋胡子说。
      “那您能教我吗?”
      “能。不过是有条件的”
       “什么条件?”
        “需要你学习三五年的时间才行。”
        “行行行!我现在就开始学可以吗?”
        “可以。”土地爷就收下了郭旺己。
        一晃半年过去了,郭旺己觉得很吃亏,土地爷每天除了让他干活还是干活,根本没有教他任何东西。他开始向土地爷耍赖,希望土地爷能够提前教他。土地爷被他磨得没有办法,只好说:“好吧,我可以教你,不过你不具备足够的智慧,学完了可能会对你造成一定的伤害。”
      “没关系,我会注意的。”
      “这种法术叫‘语言的力量’,你叫别人干什么别人就会干什么,但它有一定危害,话只能讲出一两遍,超过两边之后,你的语言就会产生另外一种力量,让别人离你远去,次数越多,别人离你就越远,声音越大,离开你的速度就越快。而且,一旦远离了你就很难再拉近。记住了吗?千万千万!”
     “我知道了,谢谢土地爷爷,您快教我吧!”
     “行,上前附耳过来。”
       如此这般,土地爷就把法术教给了郭旺己。郭旺己兴高采烈地辞别了土地爷,回家去了。
郭旺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正看见儿子在门口玩儿。“小旺己,赶快回家学习去!”儿子立刻回到屋里看书学习。郭旺己心里太美了,这个法术还真灵!再试试,他又说:“儿子,快点学!”小旺己立刻加快了学习的速度。“太有效了!太神奇了!”郭旺己开始盘算着下午怎么叫别人去干活。快中午了,郭旺己对儿子说:“好好学,爸爸给你买好吃的。”突然,他发现身边的儿子离开一米多远,“怎么回事?儿子,爸爸叫你好好学习,一会儿给你买好吃的去!”儿子一下子离开他三米多远了,而且学习不那么努力了。郭旺己有点儿着急了,大声斥责儿子:“我叫你好好学习,听见没有?!”儿子一下子离开他超过十米了,而且不再学习了。郭旺己真的急了,随着声音的放大,儿子离他越来越远,直到他再也看不到儿子了。此时他才想起了土地爷叮嘱过他的话,可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试看天下有多少人是郭旺己的传人,只会唠叨,在无用的唠叨声中拉远了人与人心中的距离,拉远了与孩子的关系,当你看不到孩子的时候,孩子发生什么危险你都不知道了,当你知道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愿天下的父母们多学些智慧,千万莫做郭旺己。]
 


听 话

       一天小旺己来到土地庙,进门后规规矩矩地向土地爷行了一个礼。然后问土地爷:“土地爷爷,我们小孩为什么一定要听大人的话?难道我们不能自己作主吗?希望您能回答我!”
土地爷爷笑眯眯地看了看小旺己。“小旺己,过来爷爷给你慢慢讲。”
小旺己来到了土地爷的身边,土地爷爱抚地抚摸着小旺己的头,自己喃喃自语地说:“孩子是大了,该独立了。”
       土地爷问小旺己:“你今年多大了?”
      “15岁了。”
      “哦。”土地爷点点头,又接着说道:“有一个盲人走在陌生的山路上,这时,过来一个正常的人对盲人说:‘我是这里的人,这里的道路我非常熟悉,你想去哪里告诉我,我来为你引路,好吗?’小旺己,你觉得盲人该不该答应?”
     “如果那人是好心的话,盲人应该答应。因为一是盲人在陌生的地方,道路不熟;二是盲人看不见远方,只能用棍子试探着走路,容易走错路,即使没人告诉他,他也要问路。”小旺己回答道。
       听完小旺己的回答后,土地爷点点头说:“你回答得真好!一个人在自己不知道的领域就是知识上的盲人,在已知的领域就是明眼人。一个孩子在还没长大之前,需要一个引路人,家长就是孩子的引路人,所以孩子要听家长的话。你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在自己迷茫的时候知道求救,而不是任性地瞎跑。你现在不就是正在问路吗?”
       小旺己听了点点头,可还是问道:“土地爷爷,您说的是对,但是什么时候我自己的事能自己做主呢?”
      “当你成熟的时候,你就可以独立了。” 
      “我已经成熟了,父母还不让我独立怎么办?”
      “你可以从小事上做起,先学着在生活上做起,例如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书包自己收拾,自己的屋子自己打扫等。事实胜于雄辩,当你真的成熟起来的时候,父母会让你自己的事自己做主的。不过在你能自己做主的时候,有的父母会在此时突然感到很失落,而你作为孩子要考虑到父母的感受,你应该用和蔼的态度去和父母讲话,而且应该经常对父母讲这样一段话:‘爸、妈,我应该比您强,毕竟青出于蓝胜于蓝嘛!再说我比爸、妈独立得早也很正常,因为我爸、妈都是最优秀的,您们无私地把我放在您们的肩膀上,我就是再矮也是很高的。 ’你经常这样说再加上你平时的表现,你不就能独立了吗?”
       土地爷一说完,小旺己就乐了,马上说:“谢谢您,土地爷爷,我明白了。”说完告别土地爷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女儿的疗愈
一个孩子的家长


一、 四个月的地狱之旅
       去年九月到今年一月,八岁的女儿病了,具体症状是每天不定期的剧烈眩晕有时伴有头痛,我和妻子带着女儿四处求医,均无显效,医院的诊断处理大致在前庭神经元炎、梅尼埃氏综合症这两个范畴内。整整四个月我和妻子的生活如在地狱,经济和精神的煎熬都非一言所能诉尽。诗曰:“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就我来说实在是犹厌言求医之事也,实在是不堪回首!
       求医无果,各方面检查都排除了明显可能的病理原因,于是,我把求医的目光转向了心理方面,经网友微笑介绍,认识了国家高级心理教练吕金龙老师,女儿真正的疗治过程就此开始。


二、 十分钟的乾坤扭转
       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和吕老师第一次语聊的情景,当时因人在单位,我只能听不能说。便飞快打的回家,打开电脑接通耳麦,简单的陈述了孩子的症状和发病可能的心理诱因后,吕老师说孩子头痛头晕是因为孩子潜意识不接受自己的父母,当时听后真如焦雷贯耳,是的,或许我一直都知道,只是不肯相信吧,一瞬间对孩子强烈的愧疚心理令我泪如雨下,作为父亲令自己的孩子不接受自己我感到非常惭愧!吕老师告诉我要找孩子谈话致歉,要孩子做回自己,整个谈话不足十分钟吧,心急如火的我就开始抓紧着手按吕老师说的去办了,我再不能忍受再也不能承受孩子这么痛苦下去了!
       按照吕老师传授的技巧和内容,我找女儿谈话,我哭着跟女儿道歉,恳求女儿原谅,告诉女儿做好她自己就是对父母最大的爱。。。。。。
       接着就是奇迹吧,女儿四个月以来经多名专家疗治不愈的眩晕消失了,我的宝贝乖乖悄悄地迈着有点蹒跚的步子,又回到我身边了。


三、 原爱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天生对父母有一种爱,为了维护自己的父母,孩子哪怕牺牲自己都可以。我感觉这种爱丝毫不比父爱母爱逊色,同样的伟大。孩子是真正的小精灵。
       我妻子失业已经八年了,期间在家照顾哺育孩子,随着孩子长大,尤其金融危机后,家中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公务员,仅靠一个人的收入无法维持家庭开支,年复一年带着老婆孩子回家啃老更使得我的自尊心觉得受伤,一年来我鼓励妻子积极寻找工作,八年失业,妻子的再就业的不易是可以想见的,私企环境较差适应压力大,每每妻子带着一副疲惫和不快的面容回到家里,经济和就业成了敏感话题,俩人一说起来就来气,渐渐地很少红脸的我俩开始热战冷战交替发生,最终一次总爆发了:诱因是孩子感冒,多服了一倍的太儿欣,本来孩子多服药了,就处于比较惊恐的状态,一路上又被妻子反复数落责备,我越劝她反倒数落的越厉害,一直讨厌妻子回家没好脸色的我终于按捺不住爆发了,很少动手的我当孩子的面揍了妻子,然后带着孩子去医院急诊……
        此后几天年仅八岁的孩子就一直担忧惊恐,和她奶奶说起我俩孩子就哭,怕我俩离婚,说是自己不好害的……
       再之后几日,孩子因参加歌唱比赛,误把作业本弄丢了,这原本是无心之失的小事,可是心里一直不痛快的我却对孩子痛加责备,一副责令孩子找回作业否则决不罢休的架势,一而再再而三的事件,孩子终于病倒了。
       孩子发病诱因是孩子一再吃惊,然后孩子为我俩吵架自责,孩子试图挽救她所认为的危机,再有家长的一再指责对孩子发泄不良情绪使得原本非常优秀的孩子不知道如何是好!

       每次发病,孩子总向我道歉,问我“爸爸,我是不是很烦啊?”“爸爸我是不是你的累赘啊?”或者小声咕哝着“我给你添麻烦了…….”思及写及于此我都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家长的粗暴和彼此间的矛盾,使得孩子面临巨大的心理危机,孩子生病期间经常问我一个关于落水救人的问题,而孩子提供的答案是舍弃自己去救落水者,唉,我善良的宝宝啊,可惜,那时你的糊涂爸爸只觉得问题压力不详和讨厌,没读懂你的心思呀!我和你妈妈实在做的不咋地,害的你小小的心灵去承担那么沉重的问题,我们真的该向您道歉啊


四、 我爱呕吐
       孩子不再头晕了,但接踵而来的一件事情仍然让我束手无策,那就是孩子一看书就想呕吐。本以为休养一下就会好,但许多天了依然如故,我不得不再次请教吕老师。为弄清原因,吕老师让我晚上趁孩子睡着的时候和孩子的潜意识对话。我照做了。
       对话时我列举了三个问题:
       一、是不是爸爸不好?
       二、是不是妈妈有错?
       三、是不是不能接受自己复课后成绩会差?
       前两个问题的时候,沉睡的孩子没多大反应,当问到第三个问题时,我吓了一跳,孩子忽然抬起头睁眼看我,我以为是把孩子吵醒了,但孩子接下来倒头又睡了。
       问题探明了,吕老师开出了一个三段论的药方:
       一是先给孩子一个心理支持,创造一个安全交流的氛围,告诉孩子爸爸爱她,可以和她共同面对和解决困难。
       二是让孩子看到孩子呕吐对她有一些好处,从而让孩子对症状能够接纳
       三是让孩子大声喊:我爱呕吐。
       出于慎重,我思考准备了好几天,大致想通道理后我照做了。
结果是有如神助!第二天当我下班推门进屋的时候,看到我的宝贝正坐在书桌上温书呢,上帝呀,我该怎么感谢你的恩典呢?!我悄悄地关上门,喜极而泣!
孩子呕吐的疗治从探明原因到设法处理颇经历了些曲折,从探问到疗治,吕老师动了不少脑子。
       女儿骨子里应是很要强的,她习惯了在学校和班级的优秀状态,一下子很难接受因为长期耽误上课所带来后果。
       我一直习惯了孩子乖乖女的形象,一下子很难把她和要强要好联系起来,小家伙其实是一直在默默努力的,只是我这个坐享成果的爸爸太想当然了,不晓得孩子有多要好。
       整个疗愈过程,每每的意外的效果,让我感觉自己像个莽汉一样不知所措,现在反思,那段时间,我们确实很大的危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其程度比我们估量的要重。
五、 复课
       孩子康复了,耽误了四个月的课,是继续跟班还是留级?这让我很费斟酌,孩子很努力很聪明,总觉的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跟上课,我的家人也这么认为,我妻子除外。于是我坚持己见,提出让孩子继续跟班,然后让妻子辞职照顾孩子到孩子完全恢复正常的方案。遗憾的是我依然过于想当然了,当我提出看下孩子的寒假作业时,孩子忽然表现的惊慌失措,并且跑到厕所里做呕吐状。四个月的课一个寒假补起 易呢,何况中间还有过年,孩子对跟不跟上班是没有多大把握的。后来妻子偷偷告诉我孩子是倾向于留级的。于是我再次请教吕老师,吕老师说比较轻松地方案才好。当时我还不太能够接受呢,现在想来,我太主观了。
       最终,我尊重了孩子的意见,让孩子留级了。当我这样做时,我才发现这确实是个比较符合现实的方案,一方面孩子学起来比较轻松,另一方面妻子花了一年才稳定下来的职位保住了,家里的经济压力也减轻许多。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这么蠢,妻子和孩子都比我聪明的多。
       这期间,我家开起了谈心会,孩子和我们都彼此交换意见,对彼此不妥的行为提出意见,我妻子现在回到家再也不绷着脸了。家庭氛围开始变的较为轻松和谐。
六、 接纳
       我发现,每当我能冷静下来接纳孩子的现状时,我会把问题处理的比较好,接纳而不是主观,这是多么的重要,接纳孩子,你就不会犯想当然的错误。
       孩子上课了,要求我每天去接她。(留级对孩子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大的挫折,何况孩子还没完全康复就上战场呢,当然需要父母的支持,我这个爸爸也不知道是怎么当的,这些还是吕老师告诉我后,我才看的比较清晰,才做到有比较到位的心理准备)第一天上课,出现了个很有趣的事,为鼓励孩子,我告诉孩子珍珠到哪里都会发光,但孩子却问我:“爸爸,我要不是珍珠怎么办,我要只是个小贝壳呢?”,我说:“孩子,你无论是什么只要是做你自己,爸爸都会好喜欢的,是小贝壳也很好看啊”头一个月是很辛苦,由于在单位走上领导岗位,我非常忙,往往开着会就得跑去接孩子了,还好我坚持下来,渐渐地孩子开始表示自己回来就可以了不需要再接了,我暗暗高兴,知道孩子在一步步巩固着自己的康复,并往前迈步了。朋友们,其实孩子要的不多,只要给予适当的阳光雨露他们就会好好长大的。
七、 你也该包容包容爸爸
       孩子复课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因为单位忙,我本来答应上午去接孩子的却没做到,然后我电话说下午去接孩子,却临时又有事情依然没做到,晚上因为工作关系喝了些酒,孩子又要求我帮她练下腰,我当时头晕的难受,就说酒醒了再帮你,然后孩子不高兴了,说我失信,,我只好晕晕乎乎不情不愿的去帮孩子了。第二天孩子就给了个样看,赖床上不起来,说自己脑袋晕晕忽忽。我当时又怕又气,(我其实早被孩子的事弄的心惊不已了,最怕孩子某天早晨醒来忽然重复以前的症状)好说歹说孩子去上学了。
       事后清楚,小家伙在跟我闹情绪呢。于是就找孩子谈话,首先就我失信的事道歉,然后告诉孩子其实爸爸作为成人,也有很多不得不做的事情,就像爸爸可以包容孩子的过失一样,也提出让孩子包容爸爸,谈话后感觉自己心气顺了好多,孩子也能够接受。
       就这么的吧,孩子慢慢越来越顺了,又拿了一次全班第一回来,除非特殊情况,孩子不再要求我接送了。因为孩子学习比较轻松,我就安排孩子去学跳舞了,主要是让孩子有地方去玩吧,另外小家伙长期休养也有些偏重了,呵呵。
 

一个戒掉网瘾的青年的自白
巩胜男

  

       他曾经自闭、厌学、沉迷网络不能自拔;他曾经叛逆、不孝,令相依为命的母亲伤心欲绝;他曾经早恋、同居,试图寻找渴望已久的爱情……母亲罹患绝症的现实和对他的永不放弃的爱,终于让他幡然醒悟,回到人生正确的轨道上来。
(起因)
       厌学、网瘾、早恋、不孝……无论孩子出现哪一种情况,都足以令父母痛心疾首。然而,这种种青春期叛逆的表现却都在佟伟(化名)身上发生过。
       佟伟今年21岁,是南方某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在他9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佟伟跟着妈妈生活。单亲家庭的无奈、妈妈的脆弱和脾气暴躁,让佟伟感到深深地自卑,他开始猜忌、多疑,与同学之间渐渐疏远,学业也荒废 了。佟伟的自我封闭在初中时期达到顶点,他曾经一年多时间都没有开口说过话。在生活没有目标的时候,他像许多同学一样迷上了网络游戏,从此不能自拔。即使 妈妈罹患绝症的时候,他仍然沉溺在网络虚拟的空间里寻找活着的意义和所谓的爱情,网恋、同居、失恋……生活陷入一片混乱状态。当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不可 救药的时候,唯有他的妈妈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在一家心理咨询中心的帮助下,把佟伟从错误的人生道路上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日前,记者通过电话和网络与远在南方就读的佟伟取得了联系,他欣然向记者讲述了自己12年来所走过的成长历程。
       记忆深处
       人生路上,还是要向前看的
       自闭少年不思进取
       父母离婚的时候我只有9岁, 还不懂得太多的事情。父母离婚对我的影响并不像别人想象的那样,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什么的,对我来说,这件事带来的变化就是爸爸再也不回家了,如此而已。真正对我造成影响的,是离婚之后妈妈的情绪。婚姻破裂对妈妈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每天她除了照顾我的生活,更多的时候就是对着电视机流泪,这让我很反感,觉得大人真是太不坚强了。
       妈妈的脾气也变得很暴躁,动不动就生气。我不好好学习了,她生气;我动作慢了,她生气;我说话提到爸爸,她更生气。妈妈生气的时候就会对我大吵大嚷,狠狠地批评我,把我骂得再也不敢出声音。于是我就一个人玩儿,玩儿文具盒,玩儿手指头,可是妈妈看见我不好好写作业,又会骂我。
       父母离婚对我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周围同学看我的眼光。小学的时候,同学年纪都小,口没遮拦,想什么说什么,就有人跑来问我:“佟伟,你爸和你妈是离婚了吗? 你是不是没有爸爸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忽然之间就感到比别人矮了半截,抬不起头来了。同学嘲笑我,我就跟他们打架,有一次,我一个人打五个,居然打赢了,但大家从此就开始疏远我,我也渐渐成了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我怎么还有心思学习呢!大概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走向自闭。 
       上了初中以后,情况没有丝毫改变。在同学眼里,我是个沉默寡言、反应迟钝的人,和我说话说不到一块儿,我又特别多心,有人开句玩笑,我都敏感地认为他是成心 针对我的。那时候我的身体也开始发胖,当时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我才在一本书里看到,没有安全感的人就容易发胖,因为心理影响了内分泌失衡。形象不好更加重 了我的自卑,我变得很多疑,只要同学凑在一起说点儿悄悄话,我就会认为他们在议论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我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了,整个初二一个学年里,我居然连一句话都没有说过,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我几乎就是一个零,一个不存在的隐形人。我根本无心学习,整天迟到,上课就趴在桌子上睡觉,睡不着的时候,就呆呆地看着窗外。在我的印象里,初中时期的很多记忆,就是窗外一片灰蒙蒙的天、静悄悄的操场……根本毫无快 乐可言。
       妈妈对我的沉默和不思进取,当然是暴跳如雷,她对我的责骂越来越厉害。我妈骂起我来非常狠,她会把我贬得一无是处,让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废物,活着都多余。现在我明白了妈妈那是恨铁不成钢,但以前的我根本无法理解。妈妈的责骂让我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自己就看不起自己,后来,我对妈妈的暴怒和斥责都变得麻木了。可是中考前,妈妈的一句话却深深刺激了我。
       初中临毕业前,第一次摸底考试,我只考了210分, 这个分数毕业都够戗,老师通知我妈说让我不用去学校了,我妈急了,回家就点着我的脑门数落我。妈妈最后流着泪说:“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不要你吗?就因为知道你不是个学习的材料!”这话对我的刺激太大了,爸爸的离去一直是我的心结,我真的很在意爸爸对我的爱,我从来不说但我心里很在乎,我不愿意承认爸爸和妈 妈离婚是因为我不好!于是,在妈妈花钱请来的各科家教的监督下,我开始了疯狂地补习。一个多月后,我居然以497分的成绩考上了本市一家艺术类高中。
       陷入虚拟网络不能自拔
       进了这所高中后我才知道,我是班里文化课分数第一名。这让我有些沾沾自喜,中考的成功让我对自己恢复了信心。我决心“从现在开始,做个好学生”。可是,周围的环境却让我很快放弃了这个念头。
       艺术类高中的学生都不大重视文化课,却都沾染了几分“艺术气质”,不拘小节、呼朋唤友。上高中对我是个新的开始,因为我有了几个好朋友,这令我很高兴,也很珍惜。我和几个好哥们儿整天混在一起,大家一起逃课,一起吃饭喝酒,一起去网吧。
        网吧真是个好地方,网络更是一个神奇无比的东西。我还记得第一次去网吧的时候,看着同学轻车熟路地登录网络游戏,一个个玩得酣畅淋漓,我都傻眼了,从来不知道还有这么好玩儿的东西。等我学会了玩网游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它所带来的乐趣。
       网络游戏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它的不真实性,无论在现实中有什么烦恼,一进入网游就可以把现实里的烦恼全部抛到脑后。在我眼前的只有一个博大的虚拟空间,我可 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建立一个虚拟的人物,给他起名字,决定他的身份,为他配备武器,指挥他的一切动作。在网络游戏里,我自己以另一种方式出现,这个“我”不 再是个一无是处的废物,不是妈妈眼中的不孝子,也不是老师眼中的刺儿头,这个“我”是个所向披靡的勇士,会武功,有本领,甚至还能一呼百应,随着游戏的深 入,“我”还能一步步升级,获得更好的武器和更多的尊重。这种感觉真是太棒了!
        迷上了网络游戏之后,我的眼前仿佛打开了另一个世界,一个能给我安全感、成就感的世界。我很快就陷了进去,那种吸引力是我无法抗拒的。我不知道那叫不叫“网 瘾”,但我后来真的离不开它了,感觉我的生活好像被什么东西套住了一样,它开始左右我的思想,眼前经常出现一些假象,恍惚觉得自己变成了游戏里的人物,能 蹦起老高,还会飞,这种感觉其实也挺可怕的,让人分不清楚虚幻和现实。
我也想过要摆脱网络,可是越想离网吧远点儿,就越不由自主地要走进去,像有只无形的手拉着我一样,后来干脆就不再抗拒了。不久,妈妈也发现了我逃课去网吧的 事情,自从有一次把我从网吧里逮回家以后,妈妈就每天都盘问我“是不是又去网吧了?”然后免不了又是一番责骂,无非就是那些话,我是她的唯一希望啦,我怎 么这么不争气啦,我怎么干啥啥不行啦……每当这时候,我就强烈想玩网络游戏中那个可以叱咤风云的“我”。
       有一次,妈妈又对我进行了一次口头教训,我不知哪来的火气,顺手拎起一个塑料凳甩了过去,凳子脱手的刹那,我看见妈妈惊恐的眼神,手上不禁一偏,凳子随着咣 当一声响,在门上砸出了一个大窟窿。妈妈显然被我吓住了,我梗着脖子一摔门离开了家,从此我开始通宵待在网吧里,累了就去同学租的房子里住,不再回家了。
       网络带来了懵懂的爱情
      上网对我来说,完全就是一种逃避,逃避现实中的种种烦恼,逃避妈妈痛心疾首绝望的眼神。其实在我心里还是很在意我妈妈的,毕竟我们母子俩相依为命,妈妈一个 人抚养我很不容易,生活上从没亏待过我,就是眼看着我不学无术混日子,她也从来没有放弃过我。只是她的歇斯底里真的让我受不了,她那些无情的责骂总能剥去 我最后的自尊,让我恨不得死去。
       我上高二那年,妈妈脖子上长了几个疙瘩,疙瘩越长越大,还疼痛难忍。我问过妈妈,妈妈说没什么事,我也就没再放在心上。我依然每天住在外面,和我的那些朋友 在一起,白天在课堂上,我们就呼呼大睡,有时候干脆就逃课出去上网,没钱了,我们就去学校找同学“借”。就是找个好欺负的同学,把他叫出来,撸起袖子说:“哥们儿没钱了,想跟你借点儿钱。”对方害怕挨揍,只能不情愿地把钱掏出来,我们拿了钱直接就去网吧。当然,“借”的这些钱是从来不还的。
       日子每天就这样过,居然也平安无事。那是个相当自由、混乱、颓废的时期,没有时间的概念,没有成绩单,也没有未来。
一天晚上,一位和妈妈要好的阿姨在网吧里找到了我,她把我叫出来,眼神复杂地看着我说:“你妈妈脖子上长了瘤你知道吗?”我不情愿地点点头,思维还沉浸在CS(一种网络游戏)激烈刺激的枪战游戏中。
      “那你知道你妈妈得的是什么病吗?”我摇摇头。
      “是淋巴癌……”我蒙了,脑子里嗡嗡直响,第一个念头就是:“妈妈要死了。”我发疯一样跑回家,躲起来偷偷哭了一场。我知道妈妈得这个病都是被我气的,这么多年来,我习惯了和妈妈对着干,顶撞她,甚至摔东西……现在妈妈竟然真的得了绝症,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在乎她!
        妈妈做过手术后,我告诉自己,一定要痛改前非,一定要好好学习,要让妈妈高兴。可是谈何容易呢,老师讲的东西我一个字也听不懂,对着书本眼前全是游戏里的画 面,我越想学好,就越觉得自己无能,越是做不好,就越是恨自己。妈妈说的对,我就是一个废物!三天后,我对自己失望透顶,又重新回到了网吧。
       网络吸引我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以为那里有我渴望的爱情。或许是因为家里得不到我想要的温暖吧,我很想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爱。初中的时候,我就喜欢过班上的一个女生,她曾是我生活中唯一的亮色。上高中后,我也交过好几个所谓的女朋友。后来,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女孩儿,她比我大两岁,是个大学生。我和她聊了很多自 己的事情,她不但不会瞧不起我,反而同情我、鼓励我,让我渴望被爱的心备受安慰。很快我们就走出网络在现实中恋爱了。我借了同学的房子,和这个女孩儿同居 了,像一对成年人一样过日子,那一个月里,我暂时忘掉了自己的烦恼和妈妈的病。但是好景不长,女孩儿的家里发现了我们的事,逼着她和我断绝了来往。失恋的我喝得醉醺醺地回到家,又哭又笑又闹,吐得一塌糊涂。不明所以的妈妈只能看着我流泪,一直陪我到天亮。
       脱胎换骨找回自己
       那一年高考,我的落榜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多年来我懒散惯了,高考那天我也像平常一样迟到,被拒绝进入考场。不让进就算了,我转身就进了网吧。当我的同学们在考场上为未来奋战的时候,我却沉浸在虚幻的网络游戏里厮杀。
      说到底,我最应该感谢的还是我苦命的妈妈,无论我堕落成什么样子,她都不曾放弃过我。为了我的后半生,她为我做了太多太多,可以说什么办法都试过了,可我却 依然我行我素。复读那年,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说是她的朋友。有一位吕叔叔主动和我聊天,看见我画的画,他很高兴地对我说:“你画画不错啊,能不能送我一幅画?”我吃惊之余,有些不敢相信,但还是不由自主地答应了。可是,我拖了很久都没有画,因为我知道自己根本画不好,我连自己有多久没有拿过画笔都记不清了。
不过,吕叔叔以后就经常来家里做客,和我聊天。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妈妈为我请来的心理疏导老师。但他从来不像别人一样,满嘴说些“怎么做对、怎么做不对”,而是妙趣横生地给我讲各种小故事,让我自己从中领悟一些人生的道理。我不知不觉被他的话吸引了,渐渐放松了抵触情绪,并且开始尝试思考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凭良心说,有谁愿意一辈子这样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呢,让人家在背后瞧不起,把我看成另类,对我嗤之以鼻我也不好受。只是我自己无力改变。
       但吕叔叔却一点一点让我开了窍,开始愿意把自己的事情和想法说出来,那段时间我特别想倾诉,毫无保留地倾诉。说出来之后,我感到无比轻松,心里好像做了一个 大扫除一样,变得敞亮起来。在吕叔叔的鼓励下,我重新拿起了高中课本,那时候,距离第二次高考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了。我很怀疑自己的能力,但吕叔叔说:“你中考前曾经成功过,那次你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现在你有三倍的时间,我相信你能成功。”
       我决定背水一战,开始不眠不休地补习高中三年的课程,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困了就喝咖啡提神。这期间,妈妈在吕叔叔的影响下,也一改往日的态度,再也不对我发 脾气了,而是给我许多默默的支持和关怀。家里出现了久违的祥和气氛,让我感觉到了家的温馨。我带着一种近乎感恩的心全力和时间赛跑。
       可是,命运也许真的要惩罚我一下,当我鼓足勇气充满信心地走进考场时,却阴差阳错地记错了英语考试的时间,结果,足足40分的选择题我没来得及涂答题卡。走出考场,我连死的心都有。
最终,我被南方一所知名大学录取了,所有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妈妈喜极而泣,我更是百感交集,掩面痛哭。悔恨、委屈、伤心、喜 悦、欣慰……各种情感一起袭来,甚至还有一丝悲凉。这一张薄薄的纸对于我的分量太重了,我觉得自己好像重新活了一回,过去的一切终于像书页一样翻过去了, 从此,我和过去那个迷惘、颓废的我彻底告别了。

       儿子现在令我骄傲 
       佟伟的妈妈
       佟伟小时候是个特别乖巧的孩子,特别可爱。他长大以后我常常想:“要是儿子能再回到小时候的样子该多好!”前些年我真的想不明白,佟伟怎么会变化那么大?他 怎么变成了那个样子?在他最糟糕的时候,我真的已经快要绝望了,眼看着他整天毫无目标地混日子,我真不知道他以后该怎么生活。万般无奈之下,我找到了一家 心理咨询中心。自从咨询中心的吕老师开始对佟伟进行心理疏导以后,我欣慰地发现,儿子真的开始变了,他不仅从网络游戏中挣脱出来,凭着自己的毅力考上了大学,还变成了一个特别孝顺的好孩子。我几乎不敢相信,儿子还能有令我骄傲的这一天!
       以前,我不是个好妈妈,当孩子没有达到我的期望的时候,我会做的就只有唠叨,不停地指责孩子,训斥孩子,从来没有鼓励和肯定。这直接导致了孩子的自卑情绪, 他变得越来越消极,我们母子之间也形成了敌对状态。严重的时候,只要我一说他,佟伟随手抓起一件什么东西就向我丢过来,即使是我得了这个病之后,他也仍然 自暴自弃。后来,我从咨询中心的家长培训班中学会了与孩子沟通的正确方法,我这才懂得,教育孩子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做一个好家长也要不断学习。
我很想对天下所有的父母说,无论孩子有多少缺点,无论他们走了多少弯路,永远都不要放弃自己的孩子。如果我当初放弃了佟伟,我们母子俩一定不会有今天。

       让佟伟找回自信心
       心理咨询师吕金龙
       佟伟可以说是十几岁青少年中的一个典型,这个时期的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几乎都出现在了他的身上。佟伟的性格是比较典型的“社会活动型”特征,他需要在社会活动中获得认可,需要通过别人的承认、支持甚至赞美来肯定自己的价值。但是,许多年来,他都没能获得这种认可。所以,在对他进行疏导的时候,我要做的就是要 支持他、赞美他、鼓励他,让他找回自信心。
       不过,青春期叛逆的孩子都对人有极强的戒备心,他们不会轻易敞开心扉,所以我首先要让他肯对我说出心里话,只要打开这把心锁,后面的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我 通过赞美提出请佟伟为我画一幅画,他找了很多借口拖了很久没有画,最后才说了实话:“我怕画不好。”有了这句心里话,后面的疏导就水到渠成了。佟伟很聪 明,领悟能力也很强,他内心里想做好孩子的愿望其实是很强烈的,所以他能够有今天,都是他和他妈妈共同努力的结果。
        很多家长感觉教育孩子很失败,其实就是没有找到打开孩子心锁的钥匙。家长在面对孩子的缺点的时候,往往不能宽容对待,而是不停地指责、否定孩子,这只能让心锁越锁越紧,最后完全封闭内心。当孩子感到家庭不能够给他安全感的时候,他就会向外界转移注意力,由此便引发了各种问题。相反,无论孩子怎样,家长都能接受孩子,孩子才会接受家长,家长就可以在无形中正确地引导孩子,少走弯路。

记者手记
       对佟伟的采访,断断续续持续了将近4个 小时。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在网络中,对自己的过去,佟伟用得最多的就是时下最流行的一个词:郁闷。由于距离遥远,记者没能见到这个自称“很帅很酷”的男孩儿,但在他妈妈那里,记者看到了他从小到大的照片。小学时期的佟伟,是个腼腆乖巧但有些戒备的孩子,初中之后的他,面对镜头的眼神充满了桀骜不驯,下弯的嘴角仿佛含着一千个叛逆的理由。
但现在的他,是一个开朗热情的大学一年级新生,在全班乃至整个系里都有非常好的人缘,是班委会成员和学生会的干部,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美好的未来。回首过去,佟伟毫不讳言,从前的那个自己让他感到害怕,他甚至怀疑那个霸道、荒唐、堕落的佟伟真的是他自己吗?每当回想起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尤其是对妈妈的种 种,他都感到不堪回首。
       “不过,人走在人生路上,还是要向前看的,过去的一切就让它过去吧。现在,我最在意的就是我的妈妈。”佟伟的妈妈虽然控制住了病情,但仍然有可能复发。独自一人到了陌生的城市,佟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妈妈对他无私的爱。只要有时间,他就会给妈妈打电话,说笑话逗妈妈开心。寒假回家时,还为妈妈带回精心挑选的土 特产。“只要我妈身体健康,我愿意少活一半的岁月。”
相信抛却过去的佟伟已经真正成长起来了,他开始懂得该如何爱自己,爱身边的人,如何面对今后的人生。但愿所有曾经迷惘的孩子都能快快成长起来,但愿成长不需要再付出那么大的代价。
  特别鸣谢如愿之家心理咨询中心。
       以上文章转载自《城市快报》2006年4月2日
 

 

后记

       本人是一个普通的心理咨询师。在我的咨询实践中发现代沟对我们下一代的发展成长影响真的很不好,我找到的方法就是给代沟加上孝的桥梁,有利于青少年的发展。我所写的是我这些年所总结的。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借鉴,有利于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发展。因此我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孝经的讲解。希望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我所写的内容没有版权。大家如果认为好,可以大量传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