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进展

 昵称2468884 2010-07-30

【关键词】  慢性病;心力衰竭,充血性;中医疗法;综述文献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一种由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复杂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属中医学惊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近几年来,随着中医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增强疗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较大的优势。现将中医学近年来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灵枢·经脉》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明确指出心气虚导致血流瘀滞。《血证论》进一步指出“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也”。由此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一步引起水停心下,从而引发了喘咳、水肿、心悸等一系列症状。近年来,现代中医医家在深入研究中医古籍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全面而系统探讨。大多数研究认为本病以心之阳气虚衰为本,血脉瘀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为标,属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之证。郭维琴认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CHF最主要病机。心气虚、心阳虚是病理基础,血脉瘀滞为中心环节[1]。毛春燕[2]提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可以用“虚”、“瘀”、“邪”三字来概括,心、肺、脾、肾虚衰是本,湿浊瘀血内停为标,外邪引动是为诱因。邓铁涛教授强调,“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3]。五脏六腑息息相关,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均可影响于心而发生心力衰竭。然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母子关系,故在心力衰竭的病理演变中,心、脾功能失调是导致痰瘀病理产物的重要因素。马中夫等[4]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融合了中西医对心力衰竭的病机和临床的各阶段表现,规范出下列模式:左心衰即心虚证,病机为心气虚,左心排血不足,致使血行不畅,宗气运转不利;右心衰即心肺气虚证,病机为心气虚,运血不利,体循环不畅;全心衰即心阳暴脱综合征,病机为心阳衰竭,导致气血津液、水液逆乱,而出现“四脱二瘀综合征”。

  2  中医药治疗

  2.1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治则治法

  2.1.1  益气活血法  益气活血法是目前治疗心力衰竭最为常用的方法。益气法可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改善心脏泵血功能;活血法可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从而降低前负荷,两者配合使用,具有协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5]。孙伯青[6]用益气活血法治疗CHF 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一般治疗相同。观察组加用中药汤药(由党参、麦门冬、丹参、葶苈子等组成)口服,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15日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显效率 71.43%,有效率21.47%,总有效率92.90%;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0.32±0.04)与(0.48±0.07)(P<0.001);左室短轴缩短率[FS(%)]分别为(19.29±2.23)%与(27.10±4.10)%(P<0.001);左室舒张期E点至室间隔距离(EPSS)分别为(15.89±4.25)mm与(7.64±3.57)mm(P<0.001);E峰A峰比值(E/A)分别为(0.89±0.24)与(1.38±0.32)(P<0.01);心力衰竭各指标积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邵静[7]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120例。基本方:人参、黄芪、丹参、红花、益母草、肉桂。结果:显效率60.7%,总有效率93.4%。

  2.1.2  益气养阴法  益气养阴法用于心力衰竭早期气阴两虚证,以生脉散、参麦注射液为代表方。万云莉等[8]采用生脉注射液治疗CHF 46例,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临床治愈9例(20%),无效4例(6.7%),总有效率93.3%。 郭兴化等[9]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62例。结果:总有效率96.9%。治疗后心功能明显改善。

  2.1.3  温阳利水法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曰:“腰以下肿,当利小便。”因此,治疗心肾阳虚、水饮逆乱的心力衰竭,当温阳利水。温阳利水法也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方法,主要适用于右心衰以水肿为主要表现的阶段,温阳药可增强心肌收缩力,而利水药本身即可减轻心脏前负荷,该法多以真武汤为基础进行组方,赵惠等[10]用真武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0例。药物组成:炮附子6 g,茯苓20 g,白芍药20 g,白术20 g,生姜片20 g,黄芪20 g,当归12 g,桃仁20 g,红花20 g,枳壳12 g,五味子6 g,泽兰20 g,炙甘草6 g。水煎服,日1剂。应用4周后, 总有效率87.5%。 郑军[11]以温阳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8例。药用:制附子、白术、茯苓、桂枝、党参、泽泻、丹参、桑白皮、益母草、泽兰、炙甘草。喘咳较重者加葶苈子、苏子。结果:总有效率95.8%。

  2.1.4  泻肺逐水法  泻肺逐水法多用于水气凌心,水饮射肺,为急则治其标的方法。此类药物大多药效峻猛,常与其他治法合用[12]。 衡冲等[13]用参芪葶苈大枣汤为主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并心力衰竭35例。药物组成:红参10 g,黄芪30 g,葶苈子20 g,桂枝10 g,车前子20 g,大腹皮10 g,桃仁10 g,桑白皮10 g,五加皮10 g,丹参30 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结果:总有效率91.4%。

  2.1.5  升补宗气法  《灵枢·邪客》指出:“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说明宗气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贯心肺行气血;一是走息道而行呼吸。CHF临床表现与宗气下陷的辨证具有高度一致性,宗气下陷是老年CHF重要病机[14]。张万义等[15]自拟升补宗气中药治疗CHF 46例。药物组成:黄芪20 g,党参20 g,知母6 g,柴胡10 g,升麻10 g,桔梗10 g,当归15 g,川芎15 g等。结果:显效率73.9%,有效率19.6%,总有效率93.5%。

  2.1.6  痰瘀论治法  吴又汀[16]主张从“痰”论治CHF,认为痰浊与瘀邪相兼是诱发急性心力衰竭的症结所在。豁痰开结药可以加强活血化瘀药的疗效;化痰理气药可以显著增加血液的流动性,降低其黏滞性,从而改善血液的流动状态,改善心功能不全。常用药物有半夏、厚朴、薤白、桂枝等。

  2.1.7  水湿论治法  翟理黄[17]认为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水曰润下”, 重,指水湿之邪多侵袭人体的下部,心力衰竭患者的水肿,多位于人体的下部或下垂部位如双下肢,特别是足踝部,长期卧床者,腰骶部水肿明显;心力衰竭患者常反复发作,心功能不全一旦发生,很难逆转,更不易彻底治愈,“所有这些都因湿邪为患”,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过程,就是治湿的过程。在临床中辨证运用解表祛湿法、健脾祛湿法、化瘀祛湿法、温肾祛湿法,疗效满意。

  2.2  辨证分型治疗  目前对CHF的辨证论治各有千秋。陈长华[18]将充血性心力衰竭分为7型,心气不足型、气虚血瘀型、心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心脾阳虚型、肾不纳气型和心阳虚脱型,并分别用养心汤、补阳还五汤、真武汤和五苓散、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四君子汤和苓桂术甘汤、大补元煎、参附龙牡汤加减治疗。杨培君等[19]将心力衰竭分5型治疗:①心气阴虚证以炙甘草汤合生脉散;②气虚血瘀证以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③心肾阳虚证以附子汤加丹参、桃仁、葶苈子、车前子;④阳虚脱水证以血府逐瘀汤、真武汤合参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⑤心阳虚脱证以四逆加人参汤加味。谢乐[20]将77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3型: ①气阴两虚型,治以炙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②阳虚血瘀型,治以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③风痰阻滞型,治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将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分为7个证型,每型包括主症、次症及舌脉。分别为心肺气虚证、气阴两亏证、心肾阳虚证、气虚血瘀症、阳虚水泛证、痰饮阻肺证、阴竭阳脱证[21]。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