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

在座的大家可能都知道,1860年英法联军打到了北京,咸丰皇帝逃到了热河去避难。1900年八国联军又一次打进了北京城,还占领了北京,慈禧和光绪皇帝扔下了京城的百姓,一溜烟逃到了西安,在那儿一躲又躲了一年多。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这是怎么样的一个历史过程,实际上西方的版画对这些历史都有记录。
西方人最初到中国来的时候,不是军队来的,也不是带着枪炮来的,最早来的是传教士,主要是想搞点文化渗透,跟着来的是什么呢?是商人。想跟你做点贸易、做点买卖,再之后来的是什么呢?是政府的代表团、是使团,之后才是军队,才是列强。
从文化交流上来讲,在历史上记录的最多的,最有名气的是这个人,利玛窦,利玛窦1600年拜见了明末的万历皇帝,他带来了很多西方科学技术生产的那些宝贝,想干什么呀?就是想在北京建几个教堂,然后传播主的福音,后来他还真是感动了万历朝的东阁大学士徐光启,说服了万历皇帝让他在北京传教。这种跟天主教的亲密的关系一直延续到康熙朝的初期,这是康熙爷去巡视在北京的教堂,但是后来到十八世纪初期,也就是康熙皇帝宣布把这些教徒全部给驱逐出境,宣布天主教在清朝为非法,这是前面的一段文化交流的历史。
那么商业交流历史,最初到中国来的商团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个代表团,在北京的郊外,皇帝派了他自己的使臣,到郊外来迎接这些荷兰人,大家见了面都是行的大礼,一躬到地。这边是清朝的大臣,这边是荷兰人的代表,他们心里感觉挺高兴,觉得这回有希望,皇帝可能能考虑他们的请求,但事实上顺治皇帝根本不想见他们,所以他在北京坐了两个月的冷板凳,到处也是找关系,最后还是说服了顺治皇帝同意见他们一面。什么时间呢?1657年9月份的一个清晨 ,夜里两点钟,皇帝的宦官和清兵,就挑灯引路,带着这些人从他们的驻地出发,向紫禁城进发,他们自己记得他们走过了一道墙又是一道墙,走过了一个门又是一个门,但是实际上他们对故宫的整体,他不知道。这后面画的都是猜的。那个时候他们对中国的朝廷,那是顶礼膜拜的,所以大臣们跟他们说都跪下,乌压压地都跪在这儿了,皇帝没来之前,他们就在那个晨光微曦当中注意到那儿还有好几个代表团呢,他们当时带了这个随团画家更夸张,实际上他们把从南洋,他们一路过来的见到的这些土著人,都画在了这个午门前面。这当然是不真实的了,但是也反映出来当时他们所感受到的,是对于清朝来讲是八方来朝、万国来供的,这么一个景象,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就是在大殿的前面,站着几头大象,大象动也不动,让他们就更感觉到皇权的权威,实际上当时故宫里面有很多象房,实际上这都是象房,里面关的都是大象。所以他画的很多景象是非常真实的,等了好大半个时辰,皇帝终于来了,一共见了多长时间呢?十五分钟。同意没同意他们的请求呢?同意了。跟他们说,你们今后允许你们每八年到中国来做一次贸易,每次来的时候不能带超过八船的货物,但是其中的四船要进贡给朝廷,实际上这话听了以后,就可以说你最好别来,别给我找这份麻烦。但是他们毕竟,确实是看见皇帝了,所以还画了这么一张顺治的像,看起来我们肯定哑然失笑,这哪是顺治帝?这不整个就是一个当时的法王路易十四吗?手里还拄了一个权杖。这是资本主义贸易,第一次叩响近代中国的大门,但是这十五分钟之后,这个门也就悄无声息地关上了。
又过了一百年,英国人走上历史舞台,他们又想来尝试尝试,能不能够敲开中国贸易的大门,但是这一次,阵势跟前面都不一样了,这是一个国家的代表团,是英王乔治三世派遣的马格尔尼勋爵代表团,这个团一共有六百人,开了二十几条船,整个绕了地球大半圈。这是到了天津,当时的乾隆皇帝,清兵列队在白河岸边欢迎他们上岸,这个时候实际上到了乾隆朝的后期了,大清已经走完了它的上坡路,马上就开始下滑了,但是乾隆皇帝仍然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些中国的臣民都是要跟他下跪的,他根本就看不上什么一个小小的英国,他对英国人的来访和要求仍然是不屑一顾,英国人这次要求,一共提了七条,除了贸易以外,还要开放口岸,还要派驻常驻人员,乾隆皇帝根本就不愿意考虑,他在一些枝节问题上,还跟英使纠缠不休,当时的记录是和绅一定要让英使给乾隆大皇帝下跪,英国人是坚决不从,在那僵持了几个月,最后有一个妥协,同意马格尔尼像见英王一样,给这个皇帝行个屈膝礼,实际上就是单腿弯一下就是了,可想而知他这次肯定是空手而归。这是马格尔尼,在这个角上,这是他自己画的,这是乾隆皇帝,他在热河见了乾隆皇帝,但是什么要求也没有答应他,这是什么时候?1793年,从1793年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中间还有大概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在这一段期间很多欧洲的政府还是不断地派使团来,希望能够开放贸易,但是清朝的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这种心态一点都没有改变,而在这一段时间,随着欧洲国力的增强,他们想来掠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的财富和市场的欲望却是登峰造极。
结果人家想来跟你做文化的交流,你把他驱逐出境,想跟你做商业的交流,你拒不交谈想跟你做国家的交流,你漠视群雄,最后到了1840年,西方国家决定跟你兵戎相见,真正开战的时候,他们的实力对比是什么样子呢?举几个版画。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打到北京来那一次,当时英国使用的三级炮舰,这个炮舰,在它的船身上大概有八十门火炮。这是清末,北洋大臣李鸿章的旗舰,其实我们要是说得更刻薄一点,这跟那个三国时候的草船借箭的船都没什么差异。这是1840年,英法联军攻打通州外八里庄,士兵和武器装备,你看都是热兵器。这是十九世纪末期,北京街头可以看到的景象,清兵当街练箭,两个国家当时那种冲突,从版画里就可以看出来,这实际上是完全两个世界,两个朝代的竞争,那清朝能不亡吗?
到了十九世纪的末期,版画留给我们的,也就只剩清朝被屈辱,皇权整个衰落的这种景象了。这是1894年 在紫禁城,光绪皇帝的一次接见,这个时候他已经不是跪在外面了,也不是在热河接见了,这些外国的使臣可以长驱直入,一直进到这个大殿前面。到了1900年,慈禧和光绪逃到了西安,一年以后又签了一份卖国条约,就是庚子赔款条约,这时慈禧和光绪才敢回京,这是西方人画下的他们回京的仪仗队,这时候你再看看皇帝,只有八抬大轿。这是他们回京以后,1902年的第一场的接见,你看看力量对比 完全不同了,我们前一张画看到的还是西方的外交官,但这张画看到的都是西方的武官了,带着佩剑就站在你面前,所以这些版画,确实是给我们留下来当时历史的一个演变过程,而且这不是后人的演绎,这是当时的亲眼所见。
尽管这些版画当时创造的时候,它不是个很高档的艺术品,但是今天我们再看,它实际上不但是个历史的真实记录,它也是个艺术品,因为它反映了一个西方当时对中国的皇权顶礼膜拜,那种仰视的心情,一直到后面 对清朝的皇帝那种鄙视、那种漠视。我今天想说的就是不同的文化相交的时候,总是伴随着一些误解、冲突、对抗,甚至是战争,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我们了解的那一段历史,实际上就是一个西方侵略中国的历史,留给我们的都是一些屈辱的回忆,但是现在我看到这些版画,我有一个新的视角,所有的这些人类文化的沟通,他们最终留下了人类互相了解的这种愿望,留下了人类文明的积累,留下了一个非常珍贵的文化的一个独特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