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优市场一年赚走5000万

 昵称2446987 2010-08-04

培优市场一年赚走5000万
 

 

策划/雷静文/记者张斌摄影/记者高勇
 

 

   ■又到暑假,“衔接班”、“提高班”、“特长班”,培优广告充斥在每一个能吸引家长的角落。谁也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培优班,也无法知道到底有多少学生在培优。

  ■圈内人士一个估算或许能说明问题:全市中小学生共有120多万,假设有20%的学生参加培优,假设每名学生每年花在培优上的学费为200元,培优市场每年有5000万元的份额。

  ■很明显,这也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算。

  每年3万学生 挤进市青少年宫

孩子究竟上哪个班好?

  汉口市青少年宫是武汉最大的术科类培优基地,“每年在这里参加术科培优的学生有3万多人。”市青少年宫副主任徐建生说。

  徐认为“培优班”三个字太敏感,更愿意用“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这个称号。

  他说,从1956年市青少年宫建成起,就一直担负着青少年的艺术培训任务,不过几十年来一直是为专业文艺团体培训艺术人才,学生也都是从各个学校选拔来的艺术尖子,培训在当时也全都是免费的。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种培训才开始收学费。学生、培训科目也相应地多了起来,至今开设的培训科目有上百个。市青少年宫这种艺术培训,开始由拔高教育变为一种普及性教育。

  市青少年宫目前有专职艺术教师30余人,另外还从艺术院校聘请了100多位教师。

  培优源自家长的需求

  在市青少年宫,记者遇到靠踩麻木为生的王先生,他在教室外面等孩子。王先生说单位不景气,下岗好几年了,靠踩麻木挣不了几个钱,但每年还要为儿子交三四百元的培优费。

  王先生说,自己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送孩子上培优班就是想让他将来考个好大学,不再像他一样受苦。“别人的伢都在补,自己也只有勒紧裤腰带送孩子来”。

  在青少年宫负责术科培优近30年的徐建生,向记者总结了家长送孩子培优的心态:

  ———就是冲着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

  ———为了享受优录政策(主要指艺术类)。

  ———认为自己孩子在某方面具有天赋,经过系统培训肯定成为专业人士。

  ———参与意识,让孩子去体验一下培优班的竞争气氛。

  ———看别人的小孩子上培优班,自己也要上,主要是一种从众心理。

  培优市场行情

  培优班收费不等,其中学科类培优每次课(两小时左右)10元到30元不等,价格高低要看授课教师的名气。

  术科类培优则相对较高,一般来说每次课(两小时左右),10元到上百元不等。有些知名钢琴教师一次课要收80至150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界人士算了一笔账:以办两个培优班100名学生为例,每名学生每次交20元,每周上一次课算,每月4次需交纳80元学费,100名学生就能收到学费8000元,扣除场地费、教材费等所有费用,收入颇为丰厚。

  培优班基本上都是民办的,其办学模式也各有不同。有的是一个人办,聘请教师为其打工,会给教师每课时50至100元不等的授课费。有的几个人在一起办,“你搞语文、我

  搞数学,他搞外语”各收各的费。

  还有的培优班是“借壳上市”,因为干这行“牌子”很重要,没名声招不来学生,如果打着已创出名头的教师“牌子”,招生就容易得多,只要这位名师象征性地来讲一两次课,就可从中抽取10%的利。

  谁也无法统计武汉市到底有多少培优班,也无法知道到底有多少学生在培优。但据圈内人士估算,目前全市112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加上高中生共有120多万中小学生,以20%的学生参加培优算,每名学生每年花在培优上的学费为200元算,我市培优班每年有5000万左右的市场。

  培优市场陷阱

  培优班最大的陷阱,莫过于种种夸大的承诺。

  例如眼下暑假里火爆的“衔接班”,某招生广告中说:“为了您的孩子顺利进入中学,并能考入理想的班级,我们学校在暑期将开办六年级升初中一年级语文、数学补习、提高班。”

  其实现在初中根本就不准分快慢班,更不会通过考试分快班、慢班。显然,招生广告中说得不对。

  更有甚者,将“本培优班抓题极准,保证你的孩子经过短期培训,在中考能提高50分”等这些内容写进培优班招生广告里,内行一看便知道这是在骗人。

  另外,家长选择培优班时还要注意是否有专业的师资力量,与科学、系统的教材及稳定的教学场所。

  培优随着“指挥棒”动

  市青少年宫的徐副主任介绍,目前办得比较火的培优班是“剑桥外语班”与“作文写作班”,因为从去年开始小学生开了

  外语课,加上中国加入WTO,家长认识到外语的重要。而当前“楚才作文竞赛”搞得很响,也带动了“作文写作班”的火爆。

  而以前很受欢迎的“科技模型班”、“气象班”却因没有生源而停办。没有想头的事,家长是不会干的,其实在选择培优班上,家长是很具有功利思想的。

  徐主任说,青少年宫的“三独(即独唱、独奏、独舞)”培训班很受迎。为什么?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参加“市艺术小人才比赛”而来培训的,获奖者可以享受优录政策。

  在历年的中考优录中有一条:新城区的一中,根据学校体育、艺术人才培养的条件,对在初中阶段参加市级以上(含市级)中学生体育运动会获得单项前五名或集体项目前三名的主力队员和艺术小人才二等奖以上(含二等奖)的本区的初中毕业生可予以优录。

  培优班火爆根基:优质教育欠缺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范先佐:培优班火爆的根源还是优质教育满足不了家长的需求,老百姓望子成龙心切,且现在“每家都是一个独苗”,选择高质量的教育是大多数家长的愿望。

  虽然义务教育不考试,但有中考、高考,家长送孩子上培优班就是为了将来考所好高中、继而考上重点大学。

  但范教授也提醒说:培优班的效果值得怀疑,因为我们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送孩子上培优班过分强调对孩子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几个要素。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认为:给孩子们开办的“培优补差”班,如果是真正的特长教育、兴趣培养教育,是值得提倡的,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但如果是打着“培优”的名义,重复课堂上的内容,或者仅

  仅只是为提高应试能力,则要坚决禁止。因为这是劳民伤财的事,有损学生身心健康,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原武汉市教育学院教授刘乐文认为:培优班的冷热程度是随着“应试风”的强弱而变化。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培优班都很火。学有余力的学生上培优班可以理解,但不能过度,不能因为上培优班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堵”、“疏”要结合

  培优班屡禁不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范先佐认为,光“堵”是不行的,教育行政部门要合理“疏导”。

  在对培优班的“疏导”方面,范院长提出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到两点:1、严格的资格审查,达不到办学标准的一律停办。2、规范培优班的教学,定期对培优班的教学质量及安全设施进行检查。

  刘乐文教授认为,培优班不应该只是由私人来办,公办学校其实也可以办,让民办与公办之间竞争,使学生有更多种选择。

  市青少年宫的徐主任认为从“疏导”上来讲,今天培优班的火爆与青少年活动场所少有关,否则的话学生不上培优班干什么呢,泡网吧、打电子游戏家长更不放心,不如索性送到培优班,有关部门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活动场所。

  培优班前身是“夜校”

  据教育专家介绍,培优班的历史可追溯到1980年,其前身是“夜校”补习班。

  当时很多“知青”返城,一时无法安排工作,许多人都想拿个文凭,“夜校”、“初习班”应运而生。

  随后几年,这批代课教师中有些人提出,为什么不办个中小学生初习班?因为当时小升初还是要进行文化课考试。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私人开办的培优班。

  直到1987年,各区的出现,“培优班”一词才在社会上火了起来。“奥校培优班”都是由各区教育部门开办的,主要是招收对数学感兴趣的小学生,是为全国及省、市数学奥赛培养人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系98级毕业生张刚,是原汉阳区“奥校培优班”的学生,说起当时的培优,张刚至今记忆犹新,什么“鸡兔同笼49,共有100条腿,问兔与鸡各有多少只?”张刚回忆当时培优班上讲的都是这类题,这道题实际上是道很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题,但教师往往用几种方法解给学生看,开阔学生的视野。

  据了解,当时的收费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每学期每人20元。到了1997年,根据教育部门的“减负”思想,所有的“奥校培优班”全部关闭。

  也就是由于公办“奥校培优班”的停办,给民办培优班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从1997年起民办的培优班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