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跟郭德纲太计较

 GBT 2010-08-04

别跟郭德纲太计较

 

    许石林

 

郭德纲老师又惹事儿了,弟子打了上门采访的记者,自己又在当晚的节目中极其不慎重地有意骂记者和媒体。这很不好嘛!这回连我这钢丝也不得不说他错了。不过我不为这事儿感到奇怪和惊讶。我今后仍然是钢丝,仍然会喜欢他的相声,支持他,也仍然看好并相信他将为相声的生存和发展作出更大的成绩、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相声弟子。

别跟郭德纲太计较 - 许石林 - 许石林博客

 

有个博友在微博上气愤地留言说:今后再也不看郭德纲的相声了,说到做到!我觉得这个朋友是个有真性情的可爱的人。我发闲贱给他回复:何必发这毒誓呢?郭德纲就是来娱乐你的,你就别跟他太计较,该看想看还是要看的。

我说的不要太计较,就是不要认为这事儿大得不得了了。打了人,应该交由管理这种事儿的部门和机构比如警察去管,别的就不用太计较了。郭德纲没标榜是啥“德艺双馨”的相声艺术家,就是个相声演员,是个天才的相声演员。再说,一个社会,到了过多地向一个名人和演员要道德的时候,这个社会的道德就真出了问题了。

说的是包涵和谅解,社会需要这种普遍的包涵和谅解的共识与气度。

我想起了一桩旧闻——秦腔编剧范紫东老先生,是个修养极好的读书人,他也不是旧式文人。范老年过半百得了第一个孙子,很高兴,他亲自跑到西安城里一个有名的银匠铺子,让银匠给他的长孙打一副纯金的富贵长寿锁。老人得了孙子,心里高兴,只说东西要足金,价钱就不计较了。等到孩子满月,范老邀请了当时西安城里的名流和文人墨客聚会吃酒。客人到齐,范老庄重地取出富贵长寿黄金锁,先供在祖宗排位前,上香祷告,等于向祖宗汇报自己有了后人了。然后将金锁当众戴在孙子脖子上,家人抱着孩子给客人看,接受客人的祝福。有个多事的人拿起孩子胸前的富贵长寿黄金锁仔细看了看,发现问题了:这里面掺杂得铜太多,不是纯金。事后,慢慢地这话就传到范老耳朵里了。范老感觉很扫兴、很不高兴,郁闷了好久。可是,他不愿意去找银匠说理,他放不下书生架子去与一个手艺人争执,怕惹人笑话。可巧,易俗社又请范先生写新戏,范老就写了一出戏《墙头记》,戏中取蒲松龄的聊斋故事,刻意塑造了一个受尽儿女不孝之苦的王银匠,不讲信义遭到报应。可以说,范先生以此举“报复”不讲信义的银匠。这是一出丑角为主的戏,十分搞笑,很受观众欢迎,易俗社演这个戏赚了很多钱。

别跟郭德纲太计较 - 许石林 - 许石林博客

 

戏的名气大了,满城争看。慢慢地有人就知道了范先生编剧的隐情,再加上渲染,慢慢地被那个银匠铺的银匠知道了。过去的人,尽管身份有别,分高低贵贱,但都很珍惜名声,再低贱的人都有一个心向尊贵的理想和愿望,很珍惜自己的名誉,不像现在这样普遍不要脸。银匠费劲辗转找到了易俗社的负责人李桐轩先生,也是一位读书人、编剧。李先生欣然答应为银匠求情——过去的读书人,其实很会关心身份低微的人的。李先生对范先生说:咱们都是读书人,咱咋能跟他一般见识?让他给您按照当初订的做一副真金锁就行了。范先生听了李先生这么说,就说行。银匠就照范先生最初做的做了一副真金锁,又请了一桌客,让几个主要的知情人到齐,就算了。

可是,问题又出来了:戏正演得红火,这要是撤下来观众不干怎么办?李先生是易俗社的负责人,再找范先生商量。范先生就连夜将剧本改了,将王银匠改成了张木匠。戏慢慢地演,慢慢地观众习惯了,再慢慢地有人就忘记了这个戏背后的故事了。

故事一直流传在易俗社的老艺人当中,老艺人把这当轶闻口口相传。我听这个故事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何应林先生转述的,何先生是听已故老艺人刘毓中老先生说的。

我不知道这故事的真假。但我相信,这故事中李桐轩、范紫东等读书人那种“不跟别人计较”,尤其是不跟不该计较的人计较的胸襟和风度,是很迷人的。即便故事是假的,但故事在秦腔艺人中口口相传,其流传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支撑那个时代艺人们心向尊贵、欣赏那种不与人计较的读书人的胸怀和风采。这是社会在一种大的文化氛围里,默契地彼此担待,保持着和谐的力量。

这里不是说当今谁贵谁贱的事儿,这里说的是即便是作为观众,看别人出了事儿,也要有一点包涵的心胸、不计较的心胸。应该说,不论是郭德纲还是别的谁,有了这个不计较的意识,他就是尊贵的。

 

                                                              20108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