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这一条通往闭关锁国之路

 和氏璧 2010-08-04

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这一条通往闭关锁国之路

 

一个比较广为人知的故事需要一段不能免俗的开头——

六百年前一个盛夏的晴天,一支规模空前庞大的舰队从江苏太仓刘家湾的港口缓缓驶出,浩浩荡荡地向无边的大海进发。天空在海面的映衬下蓝得格外的爽,那船里面满载着丝绸、瓷器、金银、铜铁等等好东西……

这支舰队由62艘堪称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巨舰组成,其中最大的船有个令人想入非非的名字,叫做宝船,据说长达四十四丈,宽十八丈,也就是说甲板得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整个舰队成员数达到了27800多人,包括水手、官兵、采办、工匠、医生、翻译等各个工种。他们雄姿英发地向驶向蔚蓝的太平洋……

不用说您也知道,这个舰队的头儿叫郑和,是个太监。今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按照记载,郑和首次远航的日期是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也就是公元1405711日。

这个日子是值得铭记的,因为它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象征着近代东西方文明的分水岭,只是当时的人们是无法明白这一点的。

从这一天起,郑公公的日子里,大海就构成主体了。此后的28年间,他先后七次远航,经常是出门转悠了两年刚回来,旅途疲劳还没缓解过来,就再次奉旨出航了。

根据主旋律的唱法,郑公公在这光辉的28年里取得过一系列令后人们甚至洋鬼子们难以企及的伟大成绩。

首先,他的伟大足迹遍布得非常广,在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红海这些天涯海角的地方都留下了历史的身影,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慰问过竹步(今索马里)的人民群众。甚至还有人说他造访过美洲,在加拿大建造了军事基地,给他评为发现美洲第一人

其次,他增进了亚非广大地区之间的友谊,发展了友好的经贸合作关系。郑和每次出海,都带着大量金银、铜钱、瓷器、丝绸、棉布、铜器、铁农具、铁锅等援外物资,以此从亚非各国那里换来供皇帝和当官儿的们享用的奇珍异宝、珍禽异兽、香料、补药和各种奢侈品。所到之处,各国君主无不感到永乐皇帝慷慨厚道,皇恩浩荡,极大地提升了大明王朝的国际形象。有的外国国王甚至搭乘郑公公的宝船,到南京拜会了永乐皇帝。

最后,郑公公据说还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即使最后一次下西洋1433年,也比洋鬼子1492年发现美洲的哥伦布和1498年发现好望角的达·伽马早了半个多世纪。传说有人根据郑公公的这一成就,给他加封了大航海时代的开路先锋这一光荣称号。

600年后的今天,当中国的文人们提到郑公公的时候,依然为他的上述业绩陶醉不已。有人以史诗般的口吻赞美到:假如郑和的舰队与哥伦布的舰队再海上相遇,那景象一定就好似航母集群遇上了三艘小渔船。因为比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晚了87年的哥伦布舰队,只拥有三条重量不过宝船十分之一,人数只及百分之一的小破帆船而已。

但是,盛产低能文人的盐碱地里绝少能看到知识分子的睿智。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郑和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而不是去颂扬那些面子工程般的业绩,就像膜拜镀金的佛像。

的确,郑和的船队比哥伦布的厉害多了,但是为什么地理大发现属于哥伦布而不属于郑和?

因为郑和跟哥伦布玩的根本就不是同一种游戏,游戏的规则不一样。游戏的规则又取决于玩游戏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下,玩不出哥伦布那样的游戏。

郑和的远航,是一次皇家的高贵游戏,是皇帝掏的钱,根本不需要计算是赚了还是赔了,因为最终是老百姓付账的。

派遣郑和访问各国的,是永乐皇帝朱棣。他本来是没有资格当皇帝的,他老子朱元璋跟本没立他当皇位继承人,而是立的他的侄子朱允炆。朱元璋死了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皇帝,这是符合正统的,理所当然。而朱棣却起兵推翻了侄儿朱允炆,在一场烧掉大半南京皇宫的大火之后,朱棣当上了皇帝。这在当时的儒家观念里,这是大逆不道的造反,朱棣自己都对自己当皇帝的资格没有信心。所以他进行了一场砍头数万的大屠杀,谁不服就灭了谁。但是朱允炆本人却下落不明,这才是最朱棣认为最大的潜在危险。

朱棣派郑和走遍天涯海角,最大的心理动机还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把那小子找到,不怕花钱,因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的钱都是我的,想怎么花就怎么花。顺便也向各国宣扬一下国威,告诉他们:现在天下是我朱棣的,看看我的舰队,你们就该知道我有多厉害了,你们别抱着幻想窝藏朱允炆。

而郑和用金银财宝交换来的大象、孔雀、长颈鹿(被冒充麒麟进贡)之类,不过属于传统的朝贡贸易体系的一部分,这种交易对中国的王朝来说,看重的是怀柔远人的政治象征意义,经济上则是稳赔不赚的。

最终,在历经28年搜捕朱允炆不得之后,这种光烧钱不来钱赔本赚吆喝的远航终于因为明朝的国库再也承担不起而取消。取而代之的政策是海禁。不但不许私船出海,违者杀头,而且沿海百里之内,都不许有人居住,让你朱允炆就算活着,也进不来。海禁政策相当于取消了一切海上贸易的可能性。有明一代这种愚蠢的政策被贯彻到底,更荒唐的是居然被明朝的替代者清朝继承了下来。在人类文明开始进入海洋时代之际,中国的王朝选择了闭关锁国,这意味什么?

与郑和不同,哥伦布的航海游戏虽然有过国王资助,却根本不是官方性质的,而是商业性质的。

中国人不太容易理解,对当时的欧洲人来说,香料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像盐那么必须。因为欧洲的气候条件无法完全农耕,只能半耕半牧,所以肉类是欧洲人的主要食品。而肉类需要防腐,就得用香料腌制。偏偏欧洲不出产香料,这种要命的玩意儿产地在万里之外的印度。

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之后,印欧之间的陆路香料贸易路线被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切断了,香料价格暴涨。寻找新的通往印度之路成了最迫切的事情。

哥伦布坚信地球是圆的,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所以他认为从大西洋向西航行,可以绕到印度。1484年哥伦布向葡萄牙国王游说,但是被轰出门。1485年,他又游说西班牙国王,西班牙考虑再三,直到1492年才批准这项耗资巨大的计划,并且跟哥伦布签了合同。西班牙王室没有中国皇帝那么大的权威,可以花别人的钱。资助哥伦布的钱是王后卖了首饰换来的。

哥伦布的冒险一开始就是私人性质的,为了金钱而远航的。发现了新大陆所带来的后果是,更多的私人冒险者花自己的钱去航海,终于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近代文明也由此展开。

而郑和的远航,即使能有什么新的发现,也一定会被皇帝垄断。即使不被垄断,中国的农业社会的结构,也是无法扩展到远方新大陆的。所以,地理大发现的荣誉注定无法属于郑和。郑和带给中国的,只能是闭关锁国和落后于人。

那庞大的舰队,难道不是驶向了东西方近代历史的分水岭吗?

转自全球中文社区

来源:http://military.china.com 2005-05-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