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刿论战

 绿萍之洲 2010-08-05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基础知识掌握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2.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关于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作战中要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等。3.本文的特点是“记言”,剪裁得当。以“远谋”为线索组织材料;并使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的“鄙”,突出了曹刿的“远谋”,从而塑造了军事家曹刿的形象。

二、文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

【我】指鲁国。【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谋】谋划。【间(jiàn)】参与。【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对】回答。【惠】恩惠。【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帛(bó)】丝织品。【加】虚报。这里指以少报多。【(必以)信】实情。【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情】(以)实情判断。【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属】类。【鼓】击鼓。【败绩】大败。【驰】驱车(追赶)。【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逐】追赶,追击。【既】已经。【克】战胜。【故】原因,缘故。【再】第二次。【衰】减弱。【竭】尽,消失。【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测】推测,估计。【伏】埋伏。【靡(mǐ)】倒下。[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二)通假字【徧(biàn)】同“遍”遍及,普遍。

(三)一词多义【从】①听从(民弗从也);②跟从(战则请从)。

(四)成语【一鼓作气】(成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后比喻鼓起干劲,一口气完成。

【辙乱旗靡】后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三、阅读理解运用

1.表明对话背景的句子是:齐师伐我;公将战。

2.反映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态度的话语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表明全文线索(纲,文眼)的词语是:远谋。

表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的句子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5.“取信于民”在文中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分析鲁庄公“鄙”的表现。

战争前:“将战”——轻率;前两次答语——将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神灵保佑上,目光短浅。战争中:“将鼓”“将驰”——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后:“问其故”——胜不知因,平庸。

7.分析曹刿“远谋”的表现。

战前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战中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战后总结经验。

8.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是: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9.曹刿认为反攻的有利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10.表明曹刿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原因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追击原因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2.评价鲁庄公其人。

鲁庄公是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目光短浅,在战争上无能;他急于迎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与一般昏君有别。

13.怎样评价曹刿其人?

有远见卓识,临危不乱,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14.大凡高瞻远瞩者都注重人民的作用。举例说明。

李世民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这些都说明人民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作为封建社会的君主应时刻为人民着想,以人民疾苦为念,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巩固天下。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执政为民。

15.浅谈曹刿战略思想的现实意义。

曹刿强调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知己知彼、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原则,在现代战争中仍然适用。取得人民的支持是取胜的先决条件,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才能克敌制胜。这已经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所证明。

16.写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1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写出评价。

邓世昌,奋勇抗日,壮烈殉国。林则徐,不畏洋人,虎门销烟。

18、文章的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鲁国战前的准备。

  2、第一段可分为两层,请划分出来,并写出层意。

  划到“乃入见”。一层:曹刿跟乡人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二层: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9、第二自然段写了怎样内容?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20、第二段详略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此段以写鲁方的战术决策为主,重点写了曹刿和鲁庄公指挥战斗的情景。

  这样写能使曹刿和鲁庄公形成鲜明的对比,借鲁庄公的鄙绠能突出曹刿的远谋。

  21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怎样的特点?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的特点。

  22、指挥作战中,曹刿只说了两次未可可矣,这样简短的语言表明他具有怎样的特征? 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和善于把握战机的特征。

23、文章的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24、史料裁剪得当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的掌握战机、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写得比较详细;对请见、从战、克敌等写得较略。

  好处: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