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都博物馆:::

 大大黑 2010-08-05
   

玉组佩 
辽(907年-1125年)
通长14.8厘米
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奈曼旗辽陈国公主及驸马合葬墓出土
内蒙古博物馆藏


    以镂雕绶带纹长方形玉饰系鎏金银链下挂5件玉坠而成,玉坠分别为摩羯、双鱼、双凤、双龙、鱼衔莲枝佩。龙、凤、鱼等吉祥题材的运用以及雕琢刻划中所表现出的写实风格,具有浓郁的中原文化气息,显示出辽地诸族文化的交流及玉器制作的发展水平。

     
 

鱼形盒玉佩 
辽(907年-1125年)
通长23.8厘米
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奈曼旗辽陈国公主及驸马合葬墓出土
内蒙博物馆藏


    用整玉一分为二雕成,鱼身刻划线条简约,中空,可装纳随身携带的细小物品。此器集装饰与实用功能为一体,是根据契丹人游牧生活的需要而设计的,极具契丹民族特色。

     
 

双鱼玉佩
辽(907年-1125年)
长6.5厘米
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奈曼旗辽陈国公主及驸马合葬墓出土
内蒙博物馆藏


    白玉圆雕,用阴线刻出眼、腮、腹鳍、尾等细部,双鱼嘴部穿孔用金链系佩。双鱼是佛教八吉祥之一,反映出佛教艺术对辽代玉器的影响。

     
 

交颈鸿雁形玉佩 
辽(907年-1125年)
长6.5厘米,宽1.6厘米,高2.5厘米
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奈曼旗辽陈国公主及驸马合葬墓出土
内蒙博物馆藏


    玉佩质感细腻,表面抛光,雁体修长,足屈于腹下,颈背间有孔。契丹王室四时捺钵,“春水”、“秋山”尤为重视,此器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契丹民族的渔猎生活。

     
 

羊脂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勒子 
北宋 “宣和”元年(1119年)
高5.8厘米,直径1.4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玉勒子通体各面均以双勾阴文刻楷书体《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共十六行,二百九十二字。刻有“皇宋宣和元年冬十月修内司玉作所虔制”款,字形小如芝麻,笔触纤细如丝,娟秀飘逸,显示了纯熟高超的琢刻水平,是极为难得的铭刻玉器。

     
 

白玉孔雀形簪饰 
金(1115年-1234年)
一对2件,长6.8厘米,翅宽2.2厘米
房山区长沟峪金代石椁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玉簪上部立雕一缩头弯颈的孔雀,足下延伸一弯曲的头簪,供插戴。出土时有一只簪尖残,这是迄今在金代墓中唯一出土的一对孔雀形簪,是研究金代女真贵族妇女生活习俗的珍贵实物。

     
 

青白玉折枝花卉纹佩 
金(1115年-1234年)
长9厘米,宽7.2厘米
房山区长沟峪金代石椁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玉佩正面用浮雕、透雕等技法,琢刻出枝叶交相缠绕的锁形,花瓣肥厚略内凹,舒展有序,对称的单阴刻线示叶脉,背面以简洁的刀工刻出枝梗。锁佩在汉族服饰中多见,但金代玉作中极少。此器设计奇巧,精工细雕,抛光甚好,是金墓出土玉器中的佳品。

     
 

白玉缠枝竹节佩 
金(1115年-1234年)
长5.6厘米,宽4.5厘米
房山区长沟峪金代石椁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玉佩透雕盘卷在一起的竹枝,于一节间雕出三片竹叶,以单阴刻线示叶脉,双阴刻线示竹节,形态逼真,通体镂空,可系佩。竹子生长在南方,在北方金代玉作中极罕见,这是迄今所知最早以竹为题材的金代出土玉饰。

     
 

青白玉双鹤衔灵芝纹佩 
金(1115年-1234年)
高6厘米,宽8.2厘米,厚0.6厘米
北京房山长沟峪金代石椁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玉佩细润无瑕,以镂雕加阴刻线纹制成一对飞鹤,鹤口衔灵芝草,嘴尖相对,两腿合并交叉,比翼齐飞,作对称状。鹤为吉祥飞禽,以鹤为题材的玉器在金代少见。造型简洁明快,雕琢生动有力,是金代出土玉器中的珍品。

     
 

青玉荷叶双龟佩 
金(1115年-1234年)
一对2件,长10厘米,高7.5厘米
丰台区王佐乡金乌古伦窝伦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
 

  玉佩以浮雕、透雕技法琢出荷叶、茨菰及水草纹,荷叶中心各凸琢一只伸头相向爬行小龟,称为“龟游”纹饰,寓祥瑞之意。构思严谨,造型生动,镂刻精细。是研究金代历史和玉器发展史极难得的实物资料。

     
 

白玉绶带鸟衔花佩 
金(1115年-1234年)
直径6厘米,厚约0.5厘米
丰台区王佐乡金乌古伦窝伦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
 

    玉佩镂空雕琢出五瓣形花朵、花蕾、枝叶,叶脉清晰,叶齿整齐。背面碾琢粗犷,光素。器物造型新颖,碾磨精细。

     
 

缠枝花卉孔雀纹奁盒 
金(1115年-1234年)
一套4件,通高15.5厘米,直径12.8厘米
丰台区王佐乡金乌古伦窝伦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
 

  岫岩玉质。层与层之间以子母口套合,外壁阴刻花卉与覆叶纹,盖面刻折枝牡丹,花间山石旁,刻一孔雀驻足回望,画面颇有宋画 “折枝写生”的意趣,反映出女真入主中原后受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该器对研究金代贵族妇女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羊脂玉凌霄花嵌饰 
元(1279年-1368年)
长12.8厘米,宽7.4厘米
海淀区索家坟清黑舍里氏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玉嵌饰正面透雕凌霄花,上下各有相互穿通的小孔,可嵌镶。器物造型粗犷凝重,雕、琢、碾、光皆精细,是北京地区迄今出土的唯一一件凌霄花形嵌饰。

     
 

白玉镂雕双狮佩 
元(1279年-1368年)
长7.1厘米宽5.2厘米厚1.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质。圆雕一大一小二狮戏球,双狮前后呼应,形态生动活泼,写实性强。狮子滚绣球是中国传统娱乐形式,在很多地区都有流传。

     
 

青玉雕人物带板
明(1368年-1644年)
一套20块,条形径5.7*2.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带板玉质莹润,在镂空锦地纹上采用镂雕、透雕技法雕出群婴嬉戏的图案,工艺精湛,为明代带板的代表作。

     
 

白玉螭龙纹带扣 
明(1368年-1644年)
通长13厘米,扣直径6.5厘米
密云县清乾隆皇子墓出土
首都博物藏
 

    带扣用整块玉套雕而成,分子扣和母扣,正面镂雕两只盘螭,中心宝珠上螭绕珠而行,宝珠背面凸起一圆柱为钮,方形玉扣上浮雕一兽,将两扣相连,开合自如,琢刻精细。

     
 

白玉团龙嵌宝石带饰 
明(1368年-1644年)
长9.7厘米,宽5.1厘米
昌平区明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
昌平区明定陵博物馆藏


    此器出自万历棺内,正中心嵌白玉团龙,两端如意形金托上嵌红、蓝宝石和珍珠,底部为花丝云纹,四壁在花丝上嵌“八宝”花纹,造型新颖,做工精致,华贵富丽。

     
 

白玉龙首嵌宝石带钩 
明(1368年-1644年)
钩长3.6厘米,腹宽2.5厘米,通长14.2厘米
昌平区明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
昌平区明定陵博物馆藏
 

    此器出自万历棺内,龙首形,背上四个金托中分别嵌红黄蓝宝石,龙额饰绿宝石,龙睛饰猫晶石。该器玉质细腻润泽,线条流畅,华贵富丽。

     
 

金托玉爵 
明(1368年-1644年)
一套2件,直径19.7厘米,通高14.5厘米,爵高11.5厘米
昌平区明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
昌平区明定陵博物馆藏
 

    此器出自万历棺内,爵身呈元宝形刻龙纹、如意纹及“万”“寿”字,金托内嵌红蓝宝石,錾刻海水江崖、勾连云纹及双龙戏珠等纹饰,取意“寿山福海”、“万寿无疆”。

     
 

金托白玉执壶 
明(1368年-1644年)
一套2件,通高26.5厘米,底径7.9厘米
昌平区明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
昌平区明定陵博物馆藏
 

    此器出自万历棺内,玉执壶是明代玉器中极有特点的玉器皿,造型受瓷器等工艺的影响,图案丰富,造型浑厚。该壶兽吞式流,盖与柄有玉链相连,腹部刻“卐”、“寿”二字及牡丹纹,雕工刚劲有力,下承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