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港笼屋:繁华光鲜背后的另一面

 你真的离了吗 2010-08-06
 
1992年,张之亮导演的影片《笼民》让世人见识了“东方之珠”的另一面—一群老弱贫苦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在罐头似的“贫民窟”里,一张张床位被铁丝网团团围住,犹如一个个笼子;“笼子”里边除了床具外,还有各种生活用品。这些住在“笼子”里的人被形象地称为“笼民”。 

 
香港,这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瑞士还要高的土地,为什么竟能容忍“笼屋”长期存在呢?这对一些人是个难解之谜,而对另一些人,则是一桩耻辱…… 

 
就像这里所有人满为患的住宅楼一样,笼屋的入口肮脏逼仄,被夹在一辆卖烧烤的流动小吃车和一个卖DVD的地摊中间,门前一堵灰泥斑驳的围墙提供了不少掩蔽,陈旧的大门是用废旧钢材铸造的,上面的油漆漆了又落,落了又漆。 

 
墙面挂满密密麻麻的铁皮信箱,其中不少已经旧得七零八落,各种电表也被经年累月的灰尘遮盖得看不出本来面目。 

 
爬上七层早已被无数双脚磨蚀得凹凸不平的台阶,走过一道长长的走廊,一间宿舍间里挤了六张高低床,床铺靠外的一面焊上了铁丝网,带一道“窗户门”,每个床位就算是一间单人住房了。铁丝网可以防盗的,可以悬挂塑料袋一类的东西,还可以方便居住者摆放生活必需品,这对这些生活面积不足两平方米的人们来说非常实用…… 

 
笼屋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最初是提供给移民到香港的劳工做临时住宿用的。香港社区组织协会主任何西华已经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材料。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已经多次表示“笼屋是对人类尊严的一种侮辱”,并且认为“香港政府在握有充足的财政资源的情况下,对笼屋的不作为是不可容忍的”。 

 
住在笼屋里的,大多都是所谓的“新移民”,也就是那些从大陆到香港来“淘金”的人。官方数据显示,像这样的居住困难户已经超过了10万人。 

 
一个不足两平方米的单人床,用铁网封闭上锁就是一个不至于流浪街头的家。里面除了床具还有生活用品、个人的全部家当。 

 
一间斗室最多住着12户笼民,为了省电采光条件通常都很差。 

 
一位老人在堆满衣服和杂物的笼屋睡觉。当主人离开房间时可将铁丝网封闭上锁防盗。 

 

 

 

 

 

 

 

 

 

 

 

 

 

 

 

 

 

图片:100804224653842425.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