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体检,是整个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一环,考生填报志愿、选择专业都离不开体检信息。按规定,高考体检一般应在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或相应的医疗单位进行。省级招生委员会还要指定一所本省市的终检医院,负责协调有关方面对有疑义的体检结论做出最终裁定。
由于高考体检是一项政策性和政治性极强的工作。一旦出现因体检工作差错而造成考生未被录取或责任性退生,由于事关考生的人生命运,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有关部门必然会对责任人苛以重罚。故一般情况体检结论应是真实可靠的,即使偶有差错也可通过正常渠道予以改正。
虽然有关文件明确规定“对符合国家招生体检标准的考生(含残疾考生)不得拒绝录取”,可明显能够想象出来其他方面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学校当然会选择录取身体条件更好的考生。很多考生或家长正因为担心真实的体检结论可能会影响录取结果,从而想方设法隐盖或改变自认为对考生不利的体检结论。所谓的“潜规则”也就浮现出来。
对于体检单位或体检医务工作者来说,所负责体检的区域有多大?总会有很难推脱的关系找上门来。另一方面,出于不能因自己的一支笔而断送一个孩子好的人生命运的想法,在无法推脱时而又有人担保出事不找自己麻烦的情况下自然会被潜规则。
实际操作中,对高考体检结论有疑义的一般按下列程序处理:体检→结论反馈→初检医院复查→复查结论反馈→终检→裁定。基本上到了终检结论巳无法改变,原因很简单:即使考生有能力 “潜规则”终检医院,可终检医院无法“潜规则”初检医院,所以“潜规则”一般只能用在初检和复查之前。由于体检前家长对考生身体情况的漠视及对体检有关政策的不了解,往往是接到体检后反馈的不合格、限报、可不予录取等体检结论时,家长才想起关注此事。所以“潜规则”大都是在复查前发生。
对于体检单位和体检医生来说,能否被“潜规则”的底线是万一出了问题能不能“解释”。对考生来说,是否实施“潜规则”也得看有没有意义或遭到高校退生的可能性有多大。根据这个原则分析,潜规则难易程度就一清二楚。
像乙肝表面抗阳、色盲等在短期内不会有多大变化而且极易遭到退生的情况一般是不会被潜规则。反之,视力、色弱、身高(相差不大)、血压等等一些无关痛痒或一段时间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的项目则通常会乐意做个顺水人情。
对于乙肝表抗呈弱阳性及肝功能轻微不正常(指数略高),由于复查结果的不确定性及时间长了会有质的变化(毕竟到入学还有半年多时间)体检单位通常会很乐意或主动被“潜规则”,通常最后都会结论为阴性和乙肝表面抗阳。
对于慢性肝炎病人并且肝功能不正常者及结核病(开放性)等情况,体检单位一般也不会被“潜规则”,而且会友好地告诫:高考重要还是命重要?
其实最有“潜规则”价值的就是想报考公安、军事类院校,而视力不符合要求这种情况。很多考生的计划都是高考一结束立即实施激光手术,这种高考体检与院校单检之间存在的时间差决定了很有必要实施“潜规则”,能否成功当然得看“潜规则”的力度和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