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要点]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大气是地球的保护层,使地球表面的热量变化不至于过剧烈,并使地表少受外来天体的撞击。 (2)大气是天气变化的物质基础,同时大气对水的循环、地表形态等都起着重大影响。 (3)大气是生物和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大气。
2、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成 分
|
含 量
|
作 用
|
干洁 空气
|
氮 (N2)
|
约占78%
|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
氧 (O2)
|
约占21%
|
一切生物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
|
二氧化碳 (CO2)
|
很少
|
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
臭氧 (O3)
|
很少
|
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
水 汽
|
很少
|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也能吸收地面辐射,起保温作用。
|
固体杂质
|
很少
|
作为凝结核,促成水汽凝结
|
3、大气的垂直分层(见下面的图表)
层次
|
高度
|
特点
|
形成原因
|
对流层
|
①低纬17-18千米 ②中纬10-12千米 ③高纬度8-9千米
|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气温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
①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 ②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
|
平流层
|
从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高度的范围
|
①气温起初不随高度变化或变化很小,到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②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大多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含量极少,能见度好,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
|
平流层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的影响,到30千米以上,平流层中的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使气温升高
|
中间层
|
从平流层顶到85千米高度的范围
|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 ②上部冷、下部暖,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相当强烈,又称高空对流层
|
因为这一层几乎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的缘故
|
电离层
|
从中间层顶到800千米高度的范围
|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很快 ②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
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氧原子)吸收了所有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线的缘故
|
散逸层
|
电离层顶以上的大气
|
一些高速度运动的空气质点,经常散逸到星际空间去,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
|
受地球引力场的束缚很弱
|
二、大气的热状况
1、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它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 (2)太阳辐射波长: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包括红外线(大于0.76微米)、紫外线(小于0.4微米)和可见光(0.4-0.76微米)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辐射。 (3)太阳辐射强度:1平方厘米的表面上,在1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叫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2、大气的热力作用(见下面的图)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太阳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太阳红外线 ②反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云层愈厚,云量愈多时,反射作用愈强 ③散射:以空气中的分子、尘埃、云滴等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散射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力很差,使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②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从而能把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 ③大气辐射除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回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3、气温的时空分布
(1)气温的时间分布 ①气温的日变化
时间
|
日出→正午
|
正午→14时左右
|
14时左右→日出前后
|
太阳辐射强度
|
不断增强
|
开始减弱
|
继续减弱
|
地面储存热量
|
不断增多
|
增多→盈余→亏损
|
继续亏损
|
地面温度
|
不断增强
|
升高→13时达最大值→降低
|
不断降低
|
地面辐射
|
不断增强
|
继续增强至13时达最大值→减弱
|
不断减弱
|
气温
|
不断上升
|
继续上升至14时达最高值
|
不断下降,日出前后达到最低值
|
②气温的年变化
|
太阳辐射最强月份
|
气温最高值月份
|
太阳辐射最弱月份
|
气温最低值月份
|
形成原因
|
大陆
|
6月(北半球)12月(南半球)
|
7月(北半球)1月(南半球)
|
12月(北半球)6月(南半球)
|
1月(北半球)7月(南半球)
|
地面储存热量
|
海洋
|
6月(北半球)12月(南半球)
|
8月(北半球)2月(南半球)
|
12月(北半球)6月(南半球)
|
2月(北半球)8月(南半球)
|
海洋热容量大,受热和放热都比陆地慢
|
(2)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一般情况下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递减,这是因为太阳辐射能量因纬度而异的缘故。由于气温的分布还与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 ②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这是因为南半球的海洋比北半球广阔得多,而海洋表面的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缘故。 ③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这表明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④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出现在北纬20°--30°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热中心。1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上。
三、大气的运动
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①大气运动的状况:大气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前者叫对流,后者叫风。 ②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能。 ③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造成高低纬间的冷热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④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冷热不均引起空气上升和下沉的垂直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气压差异又是形成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2、大气的水平运动的三种力(见下图)
(1)水平气压梯度力: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而产生的一种力,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影响,风向应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由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一种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受其影响使风逐渐偏离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风可以一直偏转到风向平行于等压线为止。
(3)摩擦力:实际大气中,特别是近地面的风,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完全平行,而是有个角度。
3、大气运动的形成
(1)气旋和反气旋--最常见的运动形式
|
气旋
|
反气旋
|
概念
|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低气压。在低气压区出现的大型空气旋涡叫气旋。
|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高气压。在高气压区出现的大型空气旋涡叫反气旋。
|
形成
|
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低气压的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成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在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中心的气流被迫上升运动。
|
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气压的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按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在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红心形成下沉气流。
|
天气状况
|
中心空气在上升过程中容易成云致雨,因此气旋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天气。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特殊形式。
|
中心空气在下沉过程中,由于气温升高,水汽逐渐蒸发,不容易成云致雨,天气晴朗,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就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反气旋控制下形成的。
|
(2)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①意义: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输送热量和水汽,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 ②气压带和风带:不计海陆分布和地形的影响,引起大气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沿纬向带状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
环流圈
|
气压带或风带
|
范围
|
形成
|
对气候的影响
|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
赤道低气压带(赤道无风带)
|
南北纬5°之间
|
接受太阳辐射最多,气温很高,近地面空气层受热膨胀,气流上升,气压下降。
|
上升气流为主,全年高温多雨
|
信风带
|
副热带高压带与赤道低压带之间
|
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定向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
|
一般少雨,但大陆东岸风从海上吹来,降水较多
|
副热带高气压带(回归高气压带)
|
南北纬30°附近
|
气流在高空堆积下沉,使低空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
|
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气候干燥
|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
西风带
|
南北纬40°--60°
|
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为偏西风
|
大陆西岸,风从海上吹来,降水丰富,向内陆逐渐减少
|
副极地低气压带
|
南北纬60°附近
|
西风气流与极地东风相遇,互相推动上升,近地面形成相对的低气压带。
|
气旋活动频繁,多阴雨天气
|
极地东风带
|
极地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
从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为东风
|
严寒,少雨烈风
|
极地高气压带
|
南、北极附近
|
接受太阳辐射量很少,气温很低,空气冷重下沉、气压高
|
气候严寒,降水稀少。
|
③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之间热力性质的差异,使气压带和风带受到破坏,形成冬夏海陆气压活动中心,进而形成了季风环流(如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