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國陵墓與祠廟(三)【圖】

 還舊樓主. 2010-08-06
 
中國陵墓與祠廟(三)
 
 


      九、山東
 
      (一)曲阜孔庙
 
     孔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历代祭祀孔子的庙宇,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其平面呈长方形,总面积327.5亩,南北长1120米。整个孔庙的建筑群以中轴线贯穿,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共有九进院落。全庙共有五殿、一祠、一阁、一坛、两堂、十七碑亭、五十三门坊,共计有殿庑四百六十六间。孔庙内最为著名的建筑有:棂星门、二门、奎文阁、杏坛、大成殿、寝殿、圣迹堂、诗礼堂等。杏坛,传为孔子讲学处,坛旁一株古桧,称“先师手植桧”;大成殿为孔庙的主殿,殿内正中奉祀孔子塑像,两旁为4配和12哲的塑像;东西庑殿原供孔子弟子及儒家历代先贤;故宅井后的“鲁壁”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第九代孙孔鲋收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书的夹墙。孔庙与孔府、孔林并称“三孔”,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四大古建筑群之一。

 
      (二)田齐王陵
 
        东方金字塔---田齐王陵

  临淄,周朝为齐国都城,汉为齐王首府,长达千余年,期间齐国的王侯、大臣、贵族死后大都葬于此地,形成庞大墓群。但因历经沧桑,大多墓形已失原貌,现存有150余座,其主要代表有二王冢、四王冢,称为田齐王陵。

  田齐王陵位于临淄城南(齐陵镇南部)山岭之中,南有稷山,北临淄水、西靠牛山、东枕鼎足山。陵墓山水相映,铁路、公路穿过陵区,铁桥双架,路桥双飞,更增加了田齐王陵的雄姿。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田齐王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王冢,俗称二王坟,又称齐王冢,位于盯足山上,因紫金山、牛首岗、菟头山三足鼎立而得名。二王冢坐落于三山之间,民间有“齐王埋在三山口,临淄永世不为京”的传说。二墓东西并列,东西总长320米,南北约190米,高30余米,方基圆顶,犹如山上之山,气势雄伟。

  二王冢,《史记》文献记载为姜齐桓公小白与晶公杵臼之墓。
1984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根据二王冢和四王冢的规模、形制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并联系田氏王族世系和古代帝王葬制,进行了稽考,确认二王冢为田齐侯剡与田桓公午之墓。

  四王冢又名四豪冢。俗称“四辈坟”、“四女坟”。此乃田齐威、泯、襄四代君主之墓。位于盯足山西南,牛山之东侧,东西直列,状若山丘。按自西而东的顺序:其一高30米,周长140米;其二高34米,周长157米;其三,高22米,周长190米;其四高23 米,周长130米,四墓相间,二距一130米,三距二105米,四距三160米,总长541米,俨然四峰并峙,气势雄伟,十分壮观。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三)葬在中国的外国国王——苏禄王墓
 

  古苏禄王国在今加里曼丹岛和菲律宾群岛之间的苏禄群岛上。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巴哈刺与西王、峒王率34O人的大型使团访问中国,在北京受到朝政府盛情接待。归途中东王病逝于山东德州,遂就地埋葬。明成祖为他举行隆重葬礼,谥“恭定”,遣官致祭并亲撰碑文,勒石以志。


  以后东王长子回国继承王位,东王妃葛木宁和王次子温哈刺、三子安都鲁及侍从长留中国守墓,他们均受明朝俸禄,赐拨祭田,并派专人守庙护陵,祭扫陵园。永乐二十一年东妃归国,偏妃及温、安二子继续守墓,他们逝世后均附葬于王墓东侧。清雍正九年(1731)应苏禄王国的要求,宁墓人员子孙均人籍德州,现此地温、安二姓即是苏禄东王后裔。

  今陵园位于德州市北约1公里处,园内松柏成林,郁郁葱葱,园正中有墓家,前立一墓碑,上书“苏禄国恭定王墓”七字。甬道两彻翁仲、石兽排列有序,碑碣林立,环境清幽穆。明清以来,南来北往的游客多至此凭吊,明末顾炎武谒墓诗云“世有国人供洒扫,每词客驻轮蹄”,清人程先贞有“万里游魂滞此方,丰碑犹自焕奎章”之句,表达了中国人民菲律宾友好使者的悼念之情。
 
       十、內蒙古
 
       (一)内蒙古昭君墓

  
昭君墓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大黑河南岸冲积平原上。王昭君名嫱,西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出嫁远入匈奴,后立为宁胡阏氏。墓高33米,是一座全部由人工夯筑而成的大土丘。墓身拔地而起,矗立在一望无际的辽阔平原,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墓呈台状体,顶部甚平,上面建有琉璃瓦凉亭。墓前建有两层平台,第一层平台中央立有巨大石碑一座,第二层筑有六角凉亭。在墓的两侧,建有历史文物陈列馆,展出昭君有关文物。墓前立董必武题《谒昭君墓》诗碑,诗碑前方有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在马上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雕像。雕像高3.95米,重5吨,形态逼真,单于和昭君英姿丰采, 两匹骏马相依。昭君出塞和亲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昭君墓,又称“青冢”,蒙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代名妃王昭君的墓地。

  昭君墓,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君墓,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

  昭君墓,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青冢兀立、巍峨壮观,远远望去,显出一幅黛色朦胧、若泼浓墨的迷人景色,历史上被文人誉为“青冢拥黛”,成为呼和浩特的八景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献身于中华民族友好事业的伟大女性。在民间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数千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绘画、戏曲更是多不胜数,形成了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

  现代史学家翦伯赞赞美:“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今天的昭君墓,宛如北方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名扬世界的旅游胜地。这里不仅有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还有鸟语花香的自然情趣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其诗情画意,令人流连。

 
 
       (二)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召盟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东胜市70公里。陵园占地约5.5公顷,包括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和西廊。正殿建在花岗巨石上,高26米,平面为八角形,四周环绕雕花石栏杆,正中摆放成吉思汗的雕像,高5米,身着盔甲战袍,腰佩宝剑,相貌英武。后殿为寝宫,安放四个黄缎罩着的灵包,包内分别供奉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灵枢。这里还摆放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马鞍等珍贵文物。蒙古包式的穹庐顶用黄蓝两色琉璃瓦覆盖。东西殿的形状与正殿相似,高23米。在东西走廊和东西两殿的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西走廊绘成吉思汗一生重大事件,东走廊绘成吉思汗孙子——忽必烈的事迹。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铁木真,他曾经是一位叱咤风云、显赫一世的蒙古族英雄,他的业绩对于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和现今版图的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中部的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包头市185公里。

  这里牧草腾碧浪,羊群卷雪花。蓝天绿草之间,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肃然伫立,明黄的墙壁、朱红的门窗、辉煌夺目的金黄琉璃宝顶,使这座帝陵显得格外庄严。陵园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由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和与之相连的廊房组成。陵园分作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西廊六个部分。整个陵园的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雄鹰,极富浓厚的蒙古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成吉思汗陵的正殿为成吉思汗纪念堂,正中有5米高的成吉思汗塑像。他戎装端坐,神态威严。塑像背后的弧形背景是“四大汗国”疆图,象征着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统率中亚和欧洲的显赫战绩。堂后的寝宫安放着四个蒙古包式的大灵包,上面覆盖着巨大的橘黄色缎子,这就是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灵柩,两旁还安放着成吉思汗两个胞弟的灵柩。灵柩前陈列着3个巨大的“苏勒定”,相传这“苏勒定”就是成吉思汗出征时用的大旗上端的铁矛头。此外还陈列着他生前使用过的三个马鞍及其他纪念品
 
  在正殿的东西两廊有大型壁画。西廊的壁画主要描绘成吉思汗出生、遇难、西征、东征、统一蒙古各部等重大事件,其中有成吉思汗登基的场面。壁画还表现了自从成吉思汗当上蒙古地区的皇帝后,部落之间的隔阂打破了,经济联系加强了,牧民的生活安定了。成吉思汗在征服蒙古各部落的过程中,为了不断加强自己的力量,建立了军事、政治、护卫、宫务管理等制度,并制定了法律条例。他还命畏兀儿人塔塔统阿用畏兀儿字母拼写蒙古语言,从此,蒙古有了自己的通行文字。这些措施,促进了蒙古经济、文化的兴旺发达。蒙古统一河迅速强大后,成吉思汗河他的后代,从公元1205年起,先后灭掉了西夏和金朝,然后又征服了中亚、西亚和亚洲西部的许多国家,一直打到欧洲的多瑙河畔。  

  正殿东廊的壁画再现了当时冶铁、桑织、农业、航海、贸易、天文等业的情况,以及元朝与边疆各少数民族间的睦邻友好关系。壁画还表现了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统一中国,定都北京,于公元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元,并追封成吉思汗为元太祖的盛况。  

  这里最热闹、最隆重的日子,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七,这一天是成吉思汗显示军事才华、建立不朽战功的日子。这一天要举行隆重的祭奠“苏勒定”大会。

 
      (三)辽陵及奉陵邑
 
        辽陵及奉陵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

  辽代的帝陵可以确定的有祖陵和庆陵两处。祖陵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陵墓,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辽祖州城址西北2公里的山谷中。庆陵是辽圣宗耶律隆绪、兴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三帝及其后妃陵的总称,位于内蒙古巴林右旗江庆州城遗址北约10公里的大兴安岭中的王坟沟。祖陵所在的谷口山峰陡立,筑有土墙和守卫建筑。谷内林木参天,环境清静幽雅。石块垒砌的陵墓地宫的墙身遗址已暴露在地表,山坡下尚存有享殿遗址。谷口东侧的小山顶有一个石雕的大龟趺,在附近的残碑石上,刻有工整秀丽的契丹大字,是研究契丹史的重要资料。 奉陵邑祖州城分内外两城,周围约2公里,残垣高约6米。外城的四个城门遗址尚存,东门和北门可以见到瓮城的遗迹。内城有几处高大的台基,西北角现存有一座石房子。内城的南门有直通外城南门的大街,宽40多米,两旁尚保存有明显的建筑遗迹。

  庆陵中的三陵分别通称“东陵”、“中陵”和“西陵”。三陵东西排列,隔约2公里。民国初年,陵墓曾被盗掘,随葬的文物多已散失。三陵都有陵门、享殿和羡道,都是东南向。墓室都有前、中、后室及四个侧室,墓内都有壁画,内容有装饰图案、人物和山水等。墓门及墓内砖砌的仿木结构上,装饰有红、绿彩,墓门上的鸱吻装饰黄褐彩。仿木结构的细部及墓壁的上方,用工笔彩绘出龙凤、花鸟、祥云、宝珠以及网格状的图案,在已发现的辽墓彩画中,是等级最高的。在墓道、前室及东西侧室、中室和各甬道的壁面上,彩绘有与真人等高的人物70余个,其中有仪卫、乐队、侍女等形象。

  人像的上方都有墨书的契丹小字榜题。壁画中有一巨幅的四季山水图,分别绘出春、夏、秋、冬四季的风光,表现了辽代皇帝四时“捺钵”的习俗,最富有地方特色。

  在辽庆陵南约10公里的地方,是江庆州城的遗址,是守护陵墓的奉陵邑。城垣南北长930米,东西宽1090米,建筑遗址十分明显,有的残高可达2.5米。遗址区内的地表散布着许多遗物,俯拾皆是。城内的西北部有辽代的释迦如来舍利砖塔。 
 
 
      十一、江蘇
 
      (一)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东郊,钟山南坡,是伟大的民主主义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建于1926~1929年间。陵区建筑总体轮廊似一口巨大的“自由钟”,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石门、碑亭和墓室。墓室中央是长方形墓穴,上面是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卧像,下面安放着遗体。陵区前临平川,后拥青嶂,建筑和谐,遍植苍松翠柏,一派庄严肃穆的气氛。


 
     (二)明孝陵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明孝陵神道望柱
明孝陵神道石象

  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

  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动工,至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先后调用军工10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规模巨大。当时从朝阳门(今中山门)至孝陵卫到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墙有45 华里长,护陵驻军有5千多人。那时候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鹿鸣其间,气势非凡。因屡遭兵火,现仅存神烈山碑,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对德碑,神道石兽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六种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将各四。

  陵墓的神道从四方城开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于卫桥与中山陵之间,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其顶部已毁,仅存方形四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神道由此向西经外金水桥(今红桥),绕过梅花山再折向北,长约1800米。其中段为石象路,这段路上相向排列着12对石兽,分别是狮、骆驼、象和马等6 种,每种两对,姿态是一对伏,一对立。后面是一对高大的华表,上雕云龙,气势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别列着4对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将,可惜有些已经损坏。石人石兽的体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门额上书“明孝陵”三字。门外东侧立有一个石刻告示,系清宣统年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江宁知府以六国文字刻着“治隆唐宋”四个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时亲笔题书。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西边叫宰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今均已毁坏,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栏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见到64个石柱的基础,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享殿的规模是很大的。现在享殿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比原来的要小得多,内供奉朱元璋画像。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 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方城以大条石砌成,正中开拱门式斜隧道,有台阶可步入,计54级。出隧道东西各有石级可登城顶。城顶原建有宫殿式建筑明楼,明楼顶部及木质结构已毁,现仅存四面砖墙,南面有拱门3 个,另三面各有拱门一道。在方城顶上极目远眺,东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园,北面是“宝顶”,四周树木葱茏,松涛阵阵,不禁令游人发思古之幽情。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 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梅花山因三国时东吴君主孙权及其夫人葬此,古称孙陵岗,位于明孝陵正南300 米。

   
明孝陵享殿
可爱的大怪猫-明孝陵神道石狮
   
明孝陵神道石象
明孝陵神道石麒麟
   
   
明孝陵神道无鞍马
明孝陵神道石獬豸
  
      (三)南唐二陵
 
南京南唐二陵
 
  南唐二陵位于南京市南郊祖堂山西南麓的高山之下,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开国皇帝先主李昪与中主李璟的陵墓。1950年至1951年间,由南京博物院进行科学发掘,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南唐二陵

  李昪钦陵二陵均系依山为陵,相距约100米。李昪及其皇后宋氏的合葬陵居东,称为钦陵,建于公元943年。李璟及其皇后钟氏的合葬陵居西,称为顺陵,建于公元961年。李昪陵因建于南唐国势强盛时;故规模较大,随葬品较丰富;李璟陵则建于南唐国势衰弱时,规模略小,随葬品亦不丰富。

  李昪钦陵全长达21米余,宽10米余,包括前、中、后三间主室和十间侧室。前、中两室及其所附四间侧室是砖结构,后室及其所附六间侧室是石结构。墓门及前、中、后三个主室都仿照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木结构建筑式样,在壁面上用砖砌或石雕成梁、桥、柱子和斗拱,再用石青、石绿、储石和丹粉等矿物质颜料在其上绘以鲜艳的彩画,图案多作牡丹、莲花、宝相、海石榴和云气纹等。据有关学者研究,认为这是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附属在柱枋部分的彩画遗迹,在建筑史和艺术史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李昪陵的中室和后室之间有哺道,在雨道口的中室北壁上方,横列大型的双龙攫珠的石刻浮雕,下方的左右两侧各置一尊足踩祥云、披甲持剑的石刻浮雕武士像,原均敷金涂彩。后室的室顶为巨大青石条砌成的叠涩顶,上面绘有彩色的天象图,包括日月星辰一百余颗。后室地面的青石板上又雕刻着婉蜒曲折的江河形状,象征着地理图。这种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陵墓内部装饰,是秦始皇陵以来帝王陵寝的装饰传统。后室的中后部有石砌棺床,棺床的侧面有行龙浮雕,并用浅刻的卷草和海石榴花纹作为棺床平面的装饰。

  李异陵前、中、后室所附的侧室内均有放置随葬品的砖台,原置的金、玉、铜、铁和陶瓷质的器物均被早年盗墓者所掠走或破坏扰乱。考古发掘所得的劫余器物以玉哀册和陶涌像较为重要,前者刻字填金,标明了该陵的陵名及下葬年代;后者有数以百计的男女宫中侍从涌和舞诵,以及各种动物涌,亦为南方唐宋墓中所罕见。

 
    (一)广西靖江王陵

  靖江王陵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尧山的西南麓,为明太祖朱元璋的重孙靖江王朱守谦及其历代子孙的陵园,共有十一代靖江王均葬于此,有王、妃及宗室墓共三百余座,是全国比较保存得完整的明代藩王墓群。陵园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每座王陵都有内外两道围墙,墓前有享堂和碑亭,两旁陈列高大的石人,华表以及虎、狮、羊、象、麒麟等石兽,陵墓封土硕大,墓内用青砖修砌,山墙上饰有琉璃瓦当、勾滴、鸱吻、花砖,整个工程浩大,建筑豪华。俯瞰整个陵园,苍松翠柏与红墙朱殿交相辉映,非常壮观。


 

 
       十三、安徽
 
       (一)明皇陵
 
  明皇陵位于县城西南7.5公里, 为朱元璋父母之墓地,与南京明孝 陵和北京十三陵等同一制度,虽历 经沧桑,但各种石刻仍保存完好。 共有石像三十二对其中麟二对、狮 八对、华表二对、马与控马者共六 对。虎四对、羊四对,文臣二对 ,武勋二对、内侍二对、皇陵碑位 于南端西侧,通身高6.37米, 碑文系朱元璋亲撰,记述过了他自 己的艰辛身世,戎马生涯和夺取江 山的全过程,阐明昌运兴盛的道 理,全文1105字 。
 
 
      十四、四川
 
      (一)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四川成都南郊,占地56亩,是国内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主要胜迹。初与刘备昭烈庙相邻,明初武侯祠并入昭烈庙。1672年重建,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现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它同先主庙、刘备墓相毗连。武侯祠主体建筑分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一进大门,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权书写,名匠鲁建刻字,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被称为“三绝碑”。诸葛亮死后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他在遗嘱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了,入殓时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随葬器物。


 
      (二)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在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为唐代诗人杜甫成都故宅旧址。原宅中唐后已不复存。北宋年间,知府吕大防始重建茅屋,立祠宇。元、明、清历代曾改建修葺。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及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的两次修建,奠定了今日草堂规模。主要建筑自前至后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诗史堂两侧为陈列室,环以回廊与大廨相连,布局紧凑,相互呼应。


 
      (三)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位于凌云、乌尤两山之间的溢洪河道东岸,麻浩是其地名。崖墓是四川突出的一种墓葬形式,其特征是沿着浅丘,山谷的砂质岩层由人工凿成方形洞穴,然后安葬遗体和殉葬品。从外部看去,是一个个神秘的山洞。这种墓葬因流行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故称东汉崖墓。

  乐山东汉崖摹分布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沿岸和浅山谷的崖壁上,数以万计。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石刻之丰富居蜀中之首。麻浩崖墓是乐山崖墓群中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墓葬群,在长约200米、宽约25米的范围内有崖墓544座,墓门披连,密如蜂房,极为壮观。崖墓内真实记录了东汉时期(即一世纪)的社会生活,出土的大批文物在考古、建筑、绘画、雕塑、制陶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麻浩崖墓反映了东流时期乐山经济的发达和文化的繁荣。该墓群于1988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王建墓

  王建墓即永陵,坐落于成都市中区繁华大街抚琴东路,为五代时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

  王建是唐末五代时期封建统治者中的杰出代表。他忠君、勤政、谋勇兼备、尊重人才、知人善任、容纳直言、廉恭俭素、仁爱士卒、劝课农桑发展生产,政绩绰著。在王建励精图治之下,前蜀国成为当时社会最稳定,国力最强的国家。都城成都亦成为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

  王建墓曾被盗,但仅存的无法盗走的陵墓建筑和精湛的石刻艺术以及文物,仍可算得上是陵宫艺术之精品。墓封土高15米,直径80米,周长225 米。气势胜过刘备的“惠陵”。墓内有14道双重石券砌成,分前、中、后三室,全长23.6 米。中室放置王建棺椁,棺床东、南、西三面刻有图案,图案中的十二力士雕像,他们抬扶着棺座,造型奇特,无一雷同。棺座东、南、西三面的24个乐伎浮雕以不同姿态,手持汉族的笙、筝、排箫、笛和自少数民族地区传入的铜拨、琵琶等乐器,是研究隋唐五代音乐史的珍贵文物,是少见的唐代艺术珍品。颇受国内外专家关注。后室放置御床,正面有双龙戏珠浮雕,左右是狮兽浮雕。床上则是王建的坐像,神态肃穆。整个建筑气魄雄伟,装饰华丽精美。

  此外,永陵博物馆(王建墓)附设的园林环境优雅、鸟语花香。陵墓墓室、文物展览每日对中外游人开放。博物馆内设有茶园,是成都最负盛名的品茶胜地。

 
 
      十五、西藏
 
       (一)西藏藏王墓
 
 
  藏王墓位于西藏自治区琼结县宗山的西南方,是西藏保存下来的最大规模的王陵,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都长眠于此。是吐蕃王朝时期第29代赞普至第40代(末代)赞普、大臣及王妃的墓葬群,总面积385平方米。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松赞干布墓。
        藏王墓系公元7-9世纪各代吐蕃赞普的陵墓群,是西藏保存下来最大规模的王陵。墓群背靠丕惹山,前临雅砻河,说明吐蕃当时已很注重“背山面水”的“风水”了。整个陵墓群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墓群从北到南排列着10多座巨大的陵墓,各陵的封土形制如同一座座土山,与周围的丘陵浑然一体。藏王墓是用土石垒成的高台式平顶墓,各陵墓封土高大,高出地表约10米左右。可看到明显的夯土层,每层约厚1 5~20厘米。墓原为方形平顶,经过长期雨水冲刷,已成略近椭圆形的平顶。

 
      十六、海南
 
     (一)海南海瑞墓园

  海瑞墓位于海南省海口市滨涯村。墓呈圆形,直径1.6米,高2.6米,用特制墓砖砌成,砖上雕有各种花纹图案。墓前立有石碑,上镌“资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赠太子太保谥忠介海公之墓”。墓四周砌有石墙,园内广植花木。海瑞为广东琼山(今海口市)人,少时家境贫寒。中举后曾任浙江淳安知县,户部主事,应天(今江苏苏州巡抚,南京吏部右侍郎和南京右佥都御史。在任曾平反一些冤狱,民间称海青天,传说甚多。


 
       十七、新疆

     (一)新疆香妃墓
 
     香妃墓位于新疆自治区喀什东北郊,是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巴和加及其家庭的墓地,始建于1640年。墓中所葬共计五代72人。陵墓建筑包括墓室、礼拜寺、讲经堂等,规模宏大,充满维吾尔族特色。主墓室呈圆拱形,高40米,四座小型尖拱支持中心圆拱顶,周围以厚墙依托,四周以塔楼固定。墓室平台上,排列着72座坟丘,香妃坟设在东北角(香妃是清乾隆皇帝的爱妃,她本是阿巴和加的孙女,在清宫生活了28年,于1788年病逝后被葬入清东陵,这里是她的衣冠冢。因此此墓原名虽为“阿巴和加麻扎”,但人们习惯于称其“香妃墓”)。陵墓左为礼拜寺,其外殿装饰华丽,转角处的高大塔楼与大门两侧塔楼构成了伊斯兰教的建筑特征。

 
     (二)阿斯塔那古墓群
 
阿斯塔那古墓群

  这座庞大的古墓群,被称作地下历史博物馆。

  从50年代至今,这里先后进行过14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456座,出土各种珍贵文物达万余件。1985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斯塔那古墓位于吐鲁番市东南约40公里的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附近,南邻高昌故城,平均海拔高为-25米,面积约10平方公里。

  阿斯塔那古墓群是当年高昌故城居民寻求死后安乐的幽静之地,在方圆10多公里的戈壁沙丘之中,堆积着密密麻麻的古冢。既有达官贵族、威武将军,也有平民百姓、下层兵士。因而又被当今学者称为“高昌的历史活档案,是吐鲁番地区的地下博物馆”。阿斯塔那古墓群于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墓葬形制是以一个家族的习俗来营造自己的墓地。在墓区处处可见井然有序、界线分明的一个个莹院。鼓区内是一个父系大家族的墓园,按照祖、父、子、孙辈份大小,依次进行排列,非常正规。墓葬皆为土洞墓,墓室中大多是居住在当地汉族人,少数为兄弟民族,此处以姓氏为家族的墓葬结构,同河西走廊以至中原墓葬有许多相似之处。  阿斯塔那古墓位于吐鲁番市东南约40公里。
阿斯塔那古墓群

 


     (三)阿巴和加麻札
 

  清代喀什地区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巴和加及其家族的墓地。麻札,意为陵墓。在新疆喀什市东北郊。阿巴和加(约1626~1695)曾据有叶尔羌汗国王位,是当地知名政教领袖。陵墓始建于1640年,原是为其父和加玉素甫修建的墓地,阿巴和加死后亦葬于此,先后共葬其家族成员5代72人,经多次改建和扩建,遂成现在的规模。麻札由墓祠、礼拜寺和讲经堂等构成,总面积约50100平方米,具有浓郁的伊斯兰教色彩和维吾尔族建筑风格。1956、1972和1982年文物部门3次维修加固。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祠在陵园最东部,面阔35米,进深29米,通高26米。中部为土坯砌成的大穹窿顶,直径长17米,顶上置亭状建筑。四周为厚墙,四角建半嵌在墙体中的圆柱形塔楼,直径约3.5米,内设楼梯。圆拱外表铺饰绿色玻璃砖,塔楼、墙面以黄、绿色玻璃方砖与白色墙面和谐组合。门上绘有精美图案,两侧墙壁装饰米黄色的石膏花饰,雕刻精细。整个建筑造型稳重简练。墓祠内全部粉刷成白色,气氛庄严、静穆。

  麻札西侧分布大礼拜寺、小礼拜寺、讲经堂等建筑。西端为大礼拜寺,是节日期间前来朝觐的教徒们进行礼拜之处。外殿为敞廊式,正面15间。廊檐由70多根雕镂不同图案的木柱支撑,显得宽敞壮观。后部则由19个低矮的圆拱组合而成,显得幽暗神秘。小礼拜寺在大礼拜寺与陵墓之间,供宗族成员平日礼拜。前殿为面阔四间、进深三间的平顶式敞廊。后殿为覆盖绿琉璃砖的穹窿顶,直径11.6米,高16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