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人物系列之 杨捷

 清词广陵词派 2010-08-07

扬州人物系列之 杨捷(原创)

《清史稿 列传四十八》有杨捷传,转录于下:

  杨捷,字元凯,义州人,先世居宝应,明初,以军功授后屯卫指挥使,世袭,遂家焉。捷初为明裨将,顺治元年来降,授山西抚标中军游击。岚县土寇高九英等聚众剽掠,巡抚马国柱檄捷捕治,斩九英,毁其巢。国柱迁总督,以捷为督标中军参将,旋擢副将。

  四年,师定广东,命捷率宣化、大同兵三千往镇抚。五年,行次池州,金声桓、李成栋叛。大将军谭泰请以捷驻防九江会剿,即授九江总兵,率兵复都昌,获声桓所置吏余应柱等,斩之。江西平,叙功,予世职拖沙喇哈番。十年,从靖南将军喀喀木讨广东叛镇郝尚久,复潮州。调陕西兴安,经略大学士洪承畴请留原镇,加右都督。调福建随征右路总兵,十二年,叙复潮州功,进左都督。郑成功侵掠福建,与战云霄、铜山诸处,屡捷。十六年,擢江南提督。会成功陷镇江,窥江宁,加太子少保,充江南随征左路总兵,驻扬州,防江北要汛。十八年,命署庐凤提督,寻调山东。土寇于七败窜入海,捷捕治其党五十馀人,诛之。

  康熙十二年,调江南。十七年,郑锦攻漳州,陷海澄。调捷福建,辖水陆各军,进少保兼太子太保。疏言:臣前剿贼云霄、铜山间,深知闽兵不力战。自任江南提督,召募材健,训谏有年。拟选三千人随征福建。诏允之。捷至福州,闻锦犯泉州,即督兵趋惠安。锦将刘国轩断洛阳桥,以三千人据陈山坝阻我师,捷遣游击李琏等袭破之。总兵黄大来与副都统禅布等会师洛阳桥南夹击,国轩遁,泉州平。锦将王一鹏复窥惠安,捷令总兵张韬御之,捕斩略尽。其别将叶明、纪朝佐等出没德化、永春间,萧武等以舟师泊湄州,窥兴化。捷遣将防守策应,移师至漳州。偕副都统吉尔塔布等败国轩於江东桥,又分兵屯守柯坑山、凤山、万松关诸要隘,遣别将扼守榴山寨。

  捷初上官,疏请别设水师提督,得以专御陆路。上授捷昭武将军,领福建陆路提督事。十八年,国轩率众劫榴山寨,欲夺江东桥。捷会平南将军赉塔等分两翼夹击,大败之於下坑山及欧溪头,斩级千馀,获甲仗无算。国轩屯狮子山,联络远近各寨为声援。十九年,捷亲率健卒剿平乌屿诸寨,与总督姚启圣、总兵姚大来等分下玉洲、三汊、石码,连破十九寨,进取海澄。锦将苏侃以城降,遂乘胜与浙江提督石调声复厦门,国轩自铜山窜归台湾。

  是年,以老病乞罢,命还任江南提督。叙复海澄功,进世职三等阿达哈哈番。三十九年,卒,年七十四,赠少傅兼太子太傅,谥敏壮。孙铸,袭职,请改籍扬州卫。

《平闽记》包世臣后记曰:“公之五世孙亮季子从予游,出示平闽纪十三卷,兼爱之怀,蔼如若揭。杨氏在前明为辽右世将。公之仲父、伯兄,百战徇亳社,以覆其宗。而公于孤露窜伏之余,偕季父犹子归命兴朝,从征江西、广东,援剿福建,勇略彪炳竹帛,家声再振。既而镇山西、山东、江南,靖余氛,拊残黎,父老称惠政者百年而不衰。公既平闽贼,回镇江南,遂蒙赐籍扬州卫,子孙建节树旄者数世。今虽陵替,而季子慷慨有志,兴习史事,能读公书。公之明德远矣,其昌后必深;季子勉之矣!”

根据上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弄清楚几点:

1、杨捷,为明朝武将,祖先做过义州卫的指挥使,并且世袭,到了杨捷的时候,做了裨将(副将)。根据地方志的记载,义州卫洪武二十二年设卫屯於十三山是年八月移治义州永乐八年废又调广宁后屯卫於本城设义州卫 经历司 镇抚司 左右前后四所 军器局 军储仓 预备司 钱帛库 盐场百户所广宁右屯卫板桥 铁场百户所盖州卫
  广宁后屯卫永乐八年指挥马旺建 经历司镇抚司 左右中前后五所 军器局 军储仓 预备仓 盐场百户所广宁右屯卫五河 铁场百户所盖州卫。

查辽宁省历史沿革,明代的义州,即今天的辽宁省锦州市义县。皇太极天聪元年七月,为了稳定后方,曾经讨好朝鲜人,一度将义州割让给朝鲜,后又收回。

明代的卫指挥使领兵5600人,正三品;裨将(副将)领兵11000人,从二品。

又上文说杨捷是顺治元年投降清朝的,这是不对的,因为,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在大约1630-1638之间就已经将整个山海关以外的辽东(辽右)和辽西(辽左)全部占据。而从1616年开始,明朝镇守辽东、辽西的将领就开始陆续投降努尔哈赤,因此,杨捷的降清应该在顺治元年之前,即1644之前,而且是和他的父亲一同投降的(清史稿说杨国栋是顺治二年归顺的)。

2、他的祖籍在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属下的宝应县。由于他是世袭武勋,因此入籍义州。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称之为扬州人呢?我觉得不可以。查杨捷的家世,他的曾祖杨子隆、祖父杨应元、父亲杨国栋、叔父杨国桢、杨国柱均已入籍义州,而他与其兄杨振生于义州,因此,再称他为扬州人,不合情理。

3、他与扬州的关联。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他应是清朝成立之前投降的,因此,史书上说他“从龙入关,为开国元勋。”就是在关外就已经被编入了八旗的军队,作为正规军入关的。但是由于清统治者的文字狱,将不利于清统治者的历史全部作了取舍,因此我们今天再查这一段历史时,发现杨捷从投降到前往山西镇压反清力量,擢山西抚标游击前的一段时间为已成空白,被刻意抹去。乾隆、嘉庆扬州地方志中关于杨捷的记传中也可以隐去了这段历史。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从龙入关”前后肯定是对清统治者有功劳的,甚至可以认为悲壮的“扬州十日”中25万的明朝降军参与了攻城,里面可能就有杨捷的身影。因为,他在扬州城破以后就在扬州的繁华位置“三元巷”获赠大宅,这并不是他后来作了江南提督,驻扎扬州时的官宅。扬州的“三元巷”在扬州府的东侧,著名的文昌阁的东侧,后来曹寅在扬州为准备接待康熙南巡所建的行宫,(未能使用)扬州人至今称之为“皇宫”的正南侧。杨捷做江南提督时间并不长,就又调任山东,尽管不在扬州任职,但是他却参与了在扬州接待康熙南巡活动,可见与皇室的关系密切,并写有《扈从南巡录》。他与扬州的关系在于三点:一是他年老时向康熙申请“再任江南提督”,驻镇扬州;第二就是向康熙乞为扬州籍,有些人认为是他的后代乞改扬州籍的,这是不对的,因为,他有一块心病,就是投降作了贰臣,尽管对主子忠心耿耿,但是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还是心里不踏实的,同时辽地已经成为满人的天下,如依然以此为籍,对后代也十分不利,不如乘着与康熙够得上关系,及早将籍贯落户扬州算了,这里不妨再转录一下《明史》列传160中关于杨振与杨国柱的记述:“ 当松山被围,巡抚方一藻议遣兵救援,诸将莫敢应。独副将杨振请行,至吕洪山遇伏,一军尽覆。振被执,令往松山说降。未至里许,踞地南向坐,语从官李禄曰:‘为我告城中人坚守,援军即日至矣。’禄诣城下致振语,城中守益坚。振、禄皆被杀。事闻,命优恤。

  振,义州卫人。世为本卫指挥使。天启二年,河东失守,归路梗,其母自缢。振随父及弟夜行昼伏,渡鸭绿江入皮岛。毛文龙知其父子才,并署军职。文龙死,振归袁崇焕,为宁远千总。崇祯二年从入卫。救开平有功,进都司佥书。邮马山之战,以游击进参将。久之,擢副总兵。监视中官高起潜招致之,不往。中以他事,落职。用一藻荐,复官,及是死难。

  振从父国柱,崇祯九年为宣府总兵官。十一年冬,入卫畿辅,从总督卢象升战贾庄。象升败殁,国柱当坐罪。大学士刘宇亮、侍郎孙传庭皆言其身入重围,非临敌退却者比。乃充为事官,戴罪图功。十四年,祖大寿被困锦州,总督洪承畴率八大将往救。国柱先至松山,陷伏中。大清兵四面呼降,国柱太息,语其下曰:「此吾兄子昔年殉难处也,吾独为降将军乎!」突围,中矢堕马卒。事闻,赠恤如制。

  国柱二子俱殀。妻何氏以所遗甲胄弓矢及战马五十三匹献诸朝。帝深嘉叹,命授一品夫人,有司月给米石,饩之终身。

  征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各拣精兵赴援。以十四年三月偕变蛟、科、广恩先后出关,合三桂、廷臣凡八大将,兵十三万,马四万,并驻宁远。

  承畴主持重,而朝议以兵多饷艰,职方郎张若麒趣战。承畴念祖大寿被围久,乃议急救锦州。七月二十八日,诸军次松山,营西北冈。数战,围不解。八月,国柱战殁,以山西总兵李辅明代之。”所以义州附近不仅是他的亲兄杨振与清军战斗牺牲的地方,而且也是他的叔父和两个堂弟兄抗清战死的地方,那个地方实在令他难堪;第三就是向康熙乞葬扬州,并获得批准,与1685年开始在扬州附近寻找风水坟茔,最终在历史上曾属于扬州府管辖的天长县找到了满意的圹地,建造生圹。天长县历史上曾多次归属扬州管辖,最著名的就是包拯曾于景佑四年(1037)39岁时做过扬州府天长县的县令,并在此审理过一个“耕牛舌头被割案”,而被提升大理寺丞。扬捷在扬州娶妻生子后,他的子孙都留在了扬州,而没有随他迁任而四处迁徙。但是他的后代并不像包世臣吹捧的那样好,他生了三个儿子、六个孙子、三个曾孙、两个玄孙,除了世袭他的武勋职位外,并没有什么业绩,但是他的孙女杨克恭却是扬州清代著名的女诗人,著有《兰藻阁诗》集,可惜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录一首如下:《读唐书李白传》汾阳微日无人识,独有青莲赏最真。再造唐家缘救免,可知卓见出诗人。(太白识郭汾阳于行伍中,为脱其罪。后白陷永王璘事,汾阳欲解职以赎其罪,《新唐书》载之,苏子瞻言之,后人翻驳谓无其事者,吹毛索瘢,殊可不必。)又有名句:烟迷巴峡猿啼影,香冷孤山鹤守冢。而被包世臣吹捧的五世孙杨亮,字季子;咸丰癸丑,殁于王事,似续无人,祠宇鞠为茂草矣。其他遭兵燹荒废,规制尚存,旁有数十间,俗称‘十间楼’。后易主重加修茸,存其大概。金雪舫《广陵近事诗》述其事:文孙殉节炳千秋,记否平闽说故侯?劫后崇祠都不见,但看蝙蝠绕明楼。三元巷于1978年,78.2工程时开通三元路被拆除,现大致位置为扬州烟草公司红杉树宾馆附近。

4、杨捷,活着被加官进爵,死了也褒谥嘉奖,其墓与山体相连,墓区原建有双碑亭、双碑坊,墓前神道长约400米,宽30米,用箩底砖铺砌,两侧分列文官武将、狮、马、虎、羊、狗等七对石像和一对望柱,石刻造型优美、雕刻细腻,规格之高,在清朝官员中应该说是极少见的。更重要的是,乾隆41年,对降清的明朝的官员进行了一次忠奸分类,而杨捷与其官运基本相差无几的同为降臣的周亮工的待遇截然不同,周亮工被列入了《明季贰臣传》,而杨捷却没有进。周亮工正是顺治初投降的,因此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杨捷并不是顺治初降清的。同时可以认定:杨捷的手上从满清开始就沾满了汉人,特别是明末反清志士的鲜血。与史可法的忠魂、他的哥哥和叔父及两个堂兄弟相比,简直是相形见绌,丑陋无比了。

5、关于杨捷的生卒时间,有不同的说法,根据《清史稿》的记述,应该是16271700年,这与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藏的文献有差距,各个时期的关于杨捷的碑传记载杨捷为16171690年。我觉得后者比较可信,试想一下,1644年他“从龙入关”如按照前者,则只有17-18岁,似乎不像可以得到满清统治者赏识的年纪。况且,明史说他天启二年(1622年)就随父兄投奔毛文龙了。

作为扬州人,360年之后,我依然为他感到羞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