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方 -- 腾讯博客 - 《挟尸要价》到底“挟持”了什么? - Qzone

 qibai70 2010-08-07
《挟尸要价》到底“挟持”了什么? 附带图片


陈方

    近日,2010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选揭晓,《挟尸要价》照片获得了记录类银奖,一时之间,网络上对这张或将照片的是非论断莫衷一是。

图片
    获奖照片《挟尸要价》的素材来源于湖北荆州大学生为救溺水儿童壮烈牺牲,打捞公司打捞尸体竟然漫天要价。“挟尸要价”事件在去年年底曾被舆论广泛关注,舆论一致谴责挟尸要价的行为突破了社会道德底线,羞辱了所有国人。然而,反映该事件的这张新闻照片的获奖还是引起了舆论纷争。
    该照片把人性的善和恶展现得一览无遗:水中是因勇救落水儿童而牺牲的19岁的花季青年的遗体,船上是用两根冰冷的绳索拉着英雄遗体正在讨价还价的两个中老年打捞客……很多人认为这幅照片不该获奖,因为再次展示英雄的尸体那是对英雄的不尊重。一些网友直接质疑,如果死者的家属看到了这张照片,那该是什么样的感受?如果仅仅是为了警示一种“恶”,我们有必要以对逝者亲人的二次伤害为代价吗?打捞客的冷漠和贪婪当然应该受到唾弃,可是这幅照片在对他们进行鞭挞的同时也是对我们心灵的挑战。从情感上讲,很多人都不同意这张照片获奖,因为它不够“人性”,在鞭挞丑恶的同时更是在呈现一种伤害。
    可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挟尸要价》照片第一次获奖了。2010年1月23日,第18届金镜头比赛暨华赛中国作品初评结果揭晓,《挟尸要价》获得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2010年2月4日,中国记协主办的"2009中国瞬间中国新闻摄影大赛(第三届)揭晓,《挟尸要价》获一等奖。算上全国摄影艺术展评选,这已是《挟尸要价》第三次获奖了。一张引起巨大争议的新闻照片连连获奖,难道评委们真的“冷血”?难道这张照片真的“不够人性”?此间滋味耐人咂摸。
    该照片连连获奖,即便是作者张轶本人也颇感意外,毕竟展示“负面的东西获奖的机会少之又少。”对该照片有异议的人并非对照片本身有什么疑问,最大的症结无非是聚焦在照片中泡在水中的救人少年的尸体上。对所有国人而言,这是一种痛,社会道德沦丧的痛;而对于英雄亲人而言,这种痛恐怕更多是集结在情感之中。就是这样一张有着诸多“痛”处的照片,让人感觉异样,让人感觉它连连获奖,观者情何以堪?
    但是,无论观者的感受如何异样,这张照片它都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的弊病,展示出来的痛如针芒一样直指人心。不夸张的说,这是失范的时代失范的社会中一个真实影像的缩影。我们又有何理由拒绝它获奖呢?难道获奖照片必须是涂脂抹粉的?难道艺术必须脱离观者的朴素感受而高蹈吗?
    说白了,我们对《挟尸要价》照片获奖的纠结,本质上可能还是对艺术之于社会关系理解的不透彻。《挟尸要价》“角色”上是一张新闻照片,但它依然内蕴着摄影艺术的特质。艺术当然体现社会责任,艺术的社会责任也是艺术社会学的核心所在。必须正视的是,有时候艺术在体现公共关怀的时候未必能够照顾到所有个体自由的感受,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样的矛盾也是不可消弭的。照片《挟尸要价》整体上试图通过展示一种丑恶来告诉观者这个失范的时代里缺少了什么,其间无意识的对英雄的“伤害”,我们是不是该宽容一些呢?
    我们可以理解观者在《挟尸要价》上的情感纠结,但是,动辄就以“通过展示国人的丑恶”或者以虚无的“伤害”为由抗拒《挟尸要价》获奖,这样的理由多少是不是也有些武断和失范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