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纽约客闲话之一剪梅:读唐诗《寄董鼎山》

 华夏董氏大全 2010-08-08
纽约客闲话之一剪梅:读唐诗《寄董鼎山》

   时间:2008-09-02 14:37:53  来源: 侨报周刊  

 

    平时去朋友家,最爱看挂在厅堂和书斋的字画。这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还能在尺幅之中,咀嚼温馨友情,捕捉岁月云烟。最近在著名作家董鼎山先生家里,就看到一幅感人肺腑的题诗:

 年年相望亦相闻,每抱深情读至文。

 讶我老儿还在世,怜渠健笔尚凌云。

 归来旧燕何曾认,记得歪诗定要焚。

 何日江干重聚晤,莫教终世叹离群。

  这是一首“唐诗”,但并非唐朝之诗,而是唐大郎的诗。他是当代上海著名报人,有“江南第一枝笔”之誉。尤擅旧体诗,自称为“唐诗”。当年上海滩头,董鼎山只是个文学少年,却与这位前辈成了“忘年交”。离国三十多年后,闻知唐大郎“风流倜傥,一如往昔”,感到欢欣不已,遂嘱友人向他转达“遥祝保重”。唐氏答道:“保重一定保重,敬以律句还教。”这就是此诗之来由,后收入其《闲居集》中。

  唐大郎此首律句,乃由著名画家黄苗子所书。其书法古雅敦厚,别具一格。董鼎山之弟董乐山与黄苗子曾同遭“反右”之灾,同病相怜,私谊甚笃。董鼎山返国访问,由董乐山陪同会晤苗子、郁风夫妇,谈笑甚欢,相见恨晚。

  此幅题诗,其实董乐山是“始作俑者”。诗后有黄苗子小记:“乐山兄属为鼎兄书之。”董鼎山比董乐山长两岁,哥俩少年时代已在文坛崭露头角。别后多年,遭遇迥异。董鼎山长期生活在美国极度自由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多元和包容的人生观。而董乐山在大陆经历二十多年苦难,尽管后来扬名译林,但始终对自己的国家感到失望。久别重逢,手足情深依旧,然意识观点往往相左。特别在19975月,也是最后的一次会面中,哥俩在北京为一篇书评引起激烈争辩。董鼎山回忆道:“乐山把我罵了一顿……他临终也无意向我说一句道歉,我非常伤心。”后来又补上一句:“我理解他。”

  这条字幅,可说是四位文化名人的友情结晶。唐大郎作此诗之翌年,即1980年病故。董乐山于1999年“含冤而死”,临终遗言,骨灰运往美国。而黄苗子和董鼎山年事已高。前年秋天,我曾去北京拜候黄先生,见他身躯尚健。认识董先生经已多年,亦师亦友。他知我喜好诗词,故把唐大郎的《闲居集》相赠,此类书于我无异珍宝。

     正临董乐山逝世十周年,董鼎山先生特写下《兄弟之间》一文,刊载于即将出版的《纽约文艺》创刊号中,读者诸君切勿错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