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父母,孩子成长的引路人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胡玉顺访谈录
问:什么是“智慧型父母”,它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提倡做智慧型的父母,目的在于提高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辨析、判断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父母的教育行为,然后再用父母的行为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使父母的良好愿望在孩子身上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和教育效果,使父母的好心有好报;使父母掌握有效能的沟通方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感受到孩子的童真。家长应改变教育方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所施的爱,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期望——而这些恰好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只有这样,家长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能产生效应。
在一次咨询活动中,我曾接待过一个伤心妈妈。说到孩子两门功课只得了197分时,这位妈妈难过得直流泪。站在一边的女儿看看妈妈感到十分困惑,她不能理解妈妈为什么如此痛苦。此时这位妈妈就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妈妈的价值标准是要得双百,孩子没有满足她的需求,她就感到伤心。而换个位置看看孩子,她努力了,得了197分,她感到高兴。而妈妈却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父母的行为与孩子的体验相反,孩子幼小的心里就会产生疑问:妈妈这就是爱我吗?一而再再而三,孩子就会形成一种理念,认为这就是爱。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反映大学生冷漠,不懂得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爱的体验,父母的做法,在他们内心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只有学会施爱,让孩子体会到爱,并学会去爱别人的父母,才能成为一个智慧型的父母,你的投入才能有理想产出。
问:您认为怎样做才能称为“智慧型父母?”
答:有一位母亲曾对我说:“教育孩子的问题,正在成为我的心病,我不知该怎么办。”一位父亲也曾感慨:什么“长”都好当,唯独家长不好当。有一位少年非常严肃地站在父母面前说:“我要说一件事情,你们别嘲笑我,将来我结婚后不生小孩,因为我受不了负担一个小孩长大的责任,做父母太难、太累、压力太大。”
由此可见,做父母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从家庭教育的需要看,父母首先应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既学习教育知识,又学习做人。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起到一个楷模的作用。其次,父母应学会鼓励和表扬孩子。对于孩子成绩的肯定,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就会不断地做好,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此外,父母要多参与孩子的活动,不仅要参与孩子的学还应更多地与孩子一起进行其他活动。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引导孩子健康发展。作为智慧型的父母,应善于通过言传身教,把理性的教化、爱的滋润,美的熏陶有机地融为一体,倾注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指导孩子在做事中开智明理,让孩子体会到爱的感受和美的感悟。
重视给孩子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允许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表现力,给予孩子自我,鼓励孩子自信。鼓励孩子要大胆尝试。只要孩子努力去做,父母都应该说:“好,非常好!”因为,孩子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长大后才能在无限的空间实现飞跃。一个人连自己的能力都不相信,怎能借助别人的力量来推动自己?
作为智慧型父母,重要的是在孩子茫然的路上指路和照明,当孩子需要时给予及时的帮助,使他们感到父母是最可信任的人,是最能理解他们的人,是心理上的朋友,父母和他们只有年龄的差异,但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心灵上是相通的。对孩子来说,父母不仅仅是保护者与扶养者,父母也是榜样。
问:许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其他事情长大再学也不迟,这样对吗?
答: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什么家务都不让孩子做。有个初中一年级学生说:“妈妈挂在嘴边的问题总是学习学习,作业作业,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当然,父母关注孩子的学习是不错的,但是,只关注孩子的作业就版面了。要明白孩子的生活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学习书本知识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回到家里,孩子应该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做一些使用手指的细活。例如让孩子剥圆白菜、洋葱皮,去掉豌豆荚的筋,这种细微的手指运动可以刺激大脑。可以说手是头的一部分,手的神经与大脑中枢神经直接相连,孩子手的活动越灵活,其头脑的活动越灵活,动手是日常生活中的“头脑体操”。孩子在动手做事的过程中,手的动作是在脑的活动支配下进行的,是孩子的观察、注意等能力的综合运用过程,同时,手的动作又刺激脑的活动支配能力,促进观察、注意等能力的发展,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心灵手巧”。如果父母真正爱孩子,就要创造条件满足孩子“想自己做事”的需要,多给孩子动手做事的机会,不要用您的“过度好心”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有一个电视画面:一个3岁的孩子饿了,看见桌子放着饼干筒,他站起来伸手够饼干筒,没有够着;他左右看看,看见桌子右边有一个塑料脸盆,便把脸盆拿过来放到桌子下,自己站到盆里面,再伸出手够饼干筒,还是没有够到;他从盆里出来,想了想,然后把脸盆翻过来,自己站上去够饼干筒,一伸手够着了,坐在地上吃起来。我们可以想象,假如这时父母在孩子身边,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把饼干筒递给孩子。殊不知,父母的这个行为代替了孩子的智力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不仅提倡让孩子动手做事,还提倡让孩子在做事中动脑,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当孩子在正确需要驱动下表现出“我要做事”,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必要时还应创造一定条件使孩
子亲自动手做事,满足自身的需要。有个初中二年级男生的自行车坏脚蹬子坏了,回到家自己拿工具准备修理。母亲说:“你会修吗?修不好倒麻烦了,送自行车修理部吧,花不了多少钱。”这个母亲的话是在怀疑孩子的能力,想通过花钱代替孩子解决问题。孩子的积极需要,在父母这样的随意问话中被抑制了。
问:家长很多时候是很情绪化的。比如孩子做错了事,家长会不假思索地训斥、打骂一通,而从不反省自己的问题与过错。您认为在这方面家长应怎样做?
答: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式上有一个明显的差异:中国注重理论的、宏观的指导,粗线条地讲道理;西方更注重具体的、微观的指导,告诉你具体的方法,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去领会其中的道理。
有不少父母,只从道理上讲该怎么做,如果孩子做错了,稀里糊涂打一顿,打完了孩子还不知自己错在哪。让孩子从体验中去认识道理,他才会记忆深刻。
例如:一个19岁的名牌大学的学生,因偷盗进了拘留所。原因是他对原来的中学不满,想通过偷这个学校的电脑施行报复。据说偷时他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但还是忍不住。其中除了他父母离异,没有人关注他的心理感受外,与我们以往的教育中,细微的体验太少也不无关系。如果他小时候曾因拿了人家一块糖、一块橡皮爱到过惩罚的话,他就会体验出为什么不能偷窃的道理。
在国外不少家庭中,孩子无论犯了大错小错,都要受到惩罚,比如:不让看电视,或几天不许到外面和小朋友做游戏等,就是你想做的事不让你做,让孩子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中来体验对与错。孩子就从这各式各样的体验中,明白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从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必然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成长。孩子伴随着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成长。而且有时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本却在家长或学校。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认为西方的父母对孩子非常放纵,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不然。西方的许多父母都是极为重视孩子家庭教育的,从生活到学习都有严格的要求。但在对孩子的期望值方面从不强加于孩子,中国家长关心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美国家长关注孩子适合干什么。
专家简介:
胡玉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兼中央教科所学校教育研究部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交流》栏目特邀专家。多次应邀在全国各地进行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在家庭教育个案指导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著有《做智慧型父母》等箸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