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谍影”重重 □ 本刊记者 温秀云 近日,美国当局称,FBI用“钓鱼执法”策略苦侯10年,终于突破了一起自冷战后最大的“间谍组织团伙”,消息一出立即轰动世界。 其实,美俄关系的发展,常常出人意料。 可见,美俄关系是乍暖还寒、明争暗斗,同时也暴露出美俄深层次战略矛盾。 俄间谍乔装平民被识穿 美国司法部6月28日宣布,联邦调查局(FBI)经过逾10年的监视,逮捕了10名俄罗斯间谍嫌犯。第11人逃出境后于29日晨在塞浦路斯被捕。整个间谍网络不但相当庞大,堪称冷战后美国对俄谍战的最大战役。而且个个都是深度“潜客”,试图渗透美国政府决策圈,将机密情报送返莫斯科。 据悉,俄间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已开始渗透进入美国,为了掩人耳目和长期作战,大多间谍乔装成平民百姓。FBI同样在那时便开始跟踪监视,在间谍嫌犯家中和所住酒店内安装窃听装置、监测电话对话和短信。 美当局指出,大部分间谍嫌犯都来自俄罗斯,他们想尽办法“美国化”,与平民百姓为邻,掩饰身份。在11名嫌犯中,有4对假扮成夫妇,分别居住在新泽西州、马萨诸塞州、弗吉尼亚州和纽约,其中住在纽约扬克斯的自称是“秘鲁”人,并育有一子;马萨诸塞州的夫妇自称是“加拿大裔美国人”,育有二子;另外也有自称是“美国人”;都有“普通”的工作,比如房产/旅游代理、记者、全职爸爸等;有的还在当地买楼,让人觉得他们确实是在实践自己的“美国梦”。 美方从截获莫斯科的众多信息指令中发现,这些间谍收集的情报涉多方面,包括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易帅、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相关信息、申请进入CIA工作的人员背景、美对阿富汗问题的内部考虑、美应对伊朗核计划的真实态度、随同奥巴马出访或参与外交政策制定的美国官员的背景情况……其中最有杀伤力的一条是FBI破译的一封2009年俄对外情报局发出的一条指令,让“墨菲”完成“重大使命并将情报发给中心”。 这些报道情节之细致、内容之详实让人“感觉上”像一部“惊悚小说”。 美女间谍绯闻受关注 除了4对“夫妇”外,另外3位则更加显眼一点,分别是:20多岁的“型男”谢缅科,旅游代理,据称他曾经在中国哈工大读过书,会流利地讲5国语言,2008年又在美国西顿霍尔大学获得了双硕士学位,分别是外交与国际关系以及亚洲研究;55岁的梅措斯,他就是那位被传先逃走后又落网的,且是该组织的协调人;身材“惹火”的美女安娜·查普曼。 其中,安娜·查普曼尤其引人注目。28岁的她,有一头红色长发和一双迷人的大眼睛,长相酷似美国影星珍妮弗·安妮斯顿;还拥有经济学硕士学位,曾在英国伦敦巴克莱银行工作,堪称美丽与智慧并重,简直成为这起“间谍案”的象征。 据披露,安娜有一个英国前夫,名叫亚历克斯·查普曼。亚历克斯近日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主动曝光与安娜2002年的“裸婚”经历,还表示安娜的父亲是俄安全部门高官。他说:“安娜曾告诉我,她的父亲曾是克格勃高官。她的父亲控制着她生活的全部,我感觉,她会为她父亲做任何事情。2005年,她频繁地与住在伦敦的俄罗斯人联系,对金钱也开始格外着迷。2006年,我们离婚后她去了自称不喜欢的美国,她说是为了寻找商机。” 在美国的曼哈顿,安娜是社交女王,曾与美当局多位高官有亲密接触。有一个从事房地产生意的在线房屋中介网站,自己也有一套总值200万美元的豪宅。她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窃取机密情报,期间通过隐形墨水、短波电台、摩斯密码及咖啡馆wifi等,将一些包括核武器情报在内的美国机密源源不断地送达俄罗斯。 一位FBI调查员称,他就是采用假扮成“俄罗斯官员”才“钓”到安娜的。随着事件的发展,一些欧美媒体都密集曝光了她的“玉照”、“色诱英国王子”、“一夜情”等,如今已衍变成了绯闻案和八卦事件。 俄批“糟糕的间谍小说” 其实,仔细观察美方公布的这个“间谍案”,也存在很多不太专业之处。俄罗斯媒体3日开始重墨设问,提出有关这起间谍案的诸多疑点,并表示这种无稽之谈的诬赖将伤害开始好转的美俄关系。 俄联邦安全局前局长尼古拉·科瓦廖夫将美方说法称为“糟糕的间谍小说”。谈及间谍梅措斯将现金包裹埋入土里这种做法,科瓦廖夫说:“你会在21世纪这样行动吗?”按照他的说法,“非法情报行动通常为单线联络,这是世界上任何特殊行动的黄金法则”,美方指控俄罗斯11名特工一起从事间谍活动的说法“会令每一名(谍报)专业人员发笑”。 俄媒体报道称,案件的情节仿佛出自英国知名间谍小说家约翰·勒卡雷的小说,不仅时间跨度大、涉案人员多、情节也离奇曲折:互联网加密传送数据、计算机同步对接、GPS定位、针孔摄像机、信息隐书技术、数码解码器等等,21世纪的高科技让间谍手段更加令人眼花缭乱、拍案惊奇。 更有传言称,奥巴马在“汉堡外交”之前就已知晓未来几天内当局要宣布“俄罗斯间谍案”,却故作“表演”。间谍们所搜集的情报都不是什么重要机密,只不过是一些白宫八挂、总统大选、情报局人事异动、国会和政党消息、美国核武及伊朗政策等,许多都是人尽皆知的事。 此外,一些资料显示,“美女间谍”几乎违反了特工所遵循的保命基本法则:保持低调,避免引人注意。她和她被捕的同仁中,居然相当数量都有自己的社交主页,并大大咧咧地持续公布自己的私人照片。 由此,俄罗斯方面认为,从行动到时机,从说辞到目的,似乎暗示着美国在有计划地操控利用这11名“俄罗斯间谍”。 疑美“鹰派”泼冷水 据了解,这次大规模“间谍案”事件,被怀疑背后大有玄机。情报工作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在美俄两国之间,都是政治、军事、外交等工作的一种辅助,是体现本国外交政策的一种手段。很多国家都派了情报人员在别国活动,这是个潜规则,但什么时候抓捕间谍,抓了之后如何处理,是高调宣布还是低调对待,非常有讲究。 这次就是美国FBI监控了10年之后,并选择奥巴马会见梅德韦杰夫后忽然宣布的:这边汉堡香味还没散,所谓“冷战之后最大的一个间谍网”就出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在美国国内,一直都有以军方为主的强硬人士,也就是传统的“鹰派”——国内右翼的保守势力,他们对于俄美关系改善一直都非常不看好。 包括在俄罗斯“入WTO”问题、美俄民用核合作方面等很多重要问题上,基本都是“鹰派”在设障碍,奥巴马现在很希望和俄罗斯能有一些实质性的关系改变,但是“鹰派”对此很不感兴趣。其实,这次也有很多俄罗斯媒体观察到了,说其实这次的间谍事件就是“鹰派”在背后搞的,他们要给奥巴马的“怀柔政策”泼冷水,所以这一次,很可能是“鹰派”在背后做了比较大的动作。 双方关系回到“原点” 自“俄罗斯间谍网”爆出后,外界猜测,这一事件或将在美俄之间引发巨大的外交震荡。人们观察到,即使是在“热战”时期,双方也从未爆出过如此大的“间谍丑闻”。 一直以来,俄罗斯(苏联)和美国都在大规模的从事针对对方的间谍,并且从不承认自己的公民是间谍,而现在俄官方首先承认了,“这11个嫌疑犯当中,有几个可能是俄罗斯人。” 据知,普京当年是克格勃的一位中级官员,还给有功的间谍颁发奖项。而此次,普京用开玩笑的方式将了克林顿一军。 对于贺词,俄《新闻时报》认为,梅德韦杰夫的表态暗示俄罗斯正在重新审视俄美关系,“莫斯科无意直接回应美方的挑衅,但梅德韦杰夫的态度显然绵里藏针。”该报援引克里姆林宫消息人士的话称,只要奥巴马不直接提及“间谍门”事件,梅德韦杰夫也不会这么干,“现在双方都小心翼翼,我们也无意越界。” 据悉,美俄双方将采取“一对一交换”的方式处理本次间谍风波。 俄美历来“既合作又争斗” 事实上,此案真假并不十分重要,美俄两国历来就是谍战大国,“双面间谍”、“多面间谍”扑朔迷离,双方谁也说不清本国境内究竟潜伏多少对方间谍。 从战略上来说,俄美两国存在共同利益,双方在反恐防毒、防止核扩散、控制“热点”地区局势、环境保护以及经济贸易和能源等方面都有合作的需求。同时,两国在一系列问题上又有尖锐矛盾和严重分歧。因此,俄美出现“既合作又争斗”、“合作与争斗并存”的局面。 例如东欧反导基地问题。2007年,美国决定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遭到俄的强烈反对,从而成为双方合作的“拦路虎”。2009年9月,奥巴马宣布放弃这一计划,受到俄的欢迎,从而为两国签署新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排除了一大障碍。 但紧接着,美国宣布建立新的反导系统,在波兰、捷克部署“爱国者”导弹,其矛头既针对伊朗,实际上也针对俄罗斯。此事遭到俄的坚决反对,导致双方发生矛盾,出现僵持局面。 再如伊朗核问题。伊朗是一个强烈反美的伊斯兰国家,多年来实施核计划,引起美国严重不安。为此,美国希望与俄合作,共同遏制伊朗。起先,俄反对制裁伊朗,后来则改变态度,与美国达成妥协,支持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制裁伊朗的新决议。但是,俄对美单方面追加制裁措施的决定表示反对,双方再次出现严重分歧。 此外,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问题、美俄两国在朝鲜核问题、中亚美军基地,以及中东和拉美等地区也存在严重分歧和争斗。 总之,“既合作又争斗”是美俄关系的常态。两国出现“合作多于争斗”的局面往往为时短暂,而“争斗多于合作”的局面却为时较长。当然,即使双方发生尖锐矛盾,剑拔弩张,也不会撕破脸皮,导致两国关系破裂,双方仍会留有余地,遵守“斗而不破”的原则。俄政府副总理伊万诺夫曾多次强调,俄美两国“已经不再是敌人,但还不是盟友”。 可以说,“非敌非友”、“既合作又争斗”就是美俄关系的确切定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