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珠峰高度之谜

 HDTV 2010-08-10

揭开珠峰高度之谜

www.dili360.com 2010-08-10 10:01 中国国家地理网 手机看资讯

  近日,部分新闻媒体报道,世界各国曾公认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13米,是由印度在1954年测量得出。

  随即,国家测绘局新闻发言人李维森郑重申明,原珠穆朗玛峰8848.13米的海拔高度是由中国人于1975年测量和发布的,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公认。

  珠峰高度究竟从何而来?我们将为你揭开谜底。

  此8848非彼8848

  1714年到1715年,清政府从北京派人专程进入西藏,深入珠穆朗玛峰下,采用经纬图法和梯形投影法,对它的位置和高度进行初步测量。1717年,《皇舆全览图》上明确标上了珠峰的位置,并定名为“朱母郎马阿林”,这也成为记载珠穆朗玛峰最早的历史文献。

  ¤印度确曾量珠峰

  1852年,在英属印度测量局局长乔治•埃佛勒士(GEORGE EVERST)的指挥下,测量师们在印度将巨大的经纬仪对准了250公里之外的珠峰,并用大地测量法得出了珠峰的高度——8840米。这一粗略的测量结果让世人知道珠峰正是地球之巅。

  虽然埃佛勒士并未深入珠峰,他的测量结果也不准确,西方却将珠峰命名为埃佛勒士峰,以此表彰这位测量世界之巅的人。

  20世纪初,国外科学家还曾用气压测定法测量出珠峰的高度为8882米。直到1954年,印度测量局一位叫古拉提的测量师在1852年测量基础上,重新测定珠峰为8847.6米,四舍五入后将珠峰高度定为8848米。

  ¤意义不同的8848

  1975年,中国国家测绘局在1966至1968年测量的基础上,对珠峰进行了第三次测量。此次测量是在珠峰测高历史上第一次树立测量觇标(测量标志,架设在观测点上,作为观测、瞄准的目标),并综合利用三角、导线、水准、天文、重力、三角高程等方法,量出了珠峰高度——8848.13米。

  如果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我国测出的珠峰高度与印度一样,同为8848米,但同样的数字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首先古拉提自己没有,也从未请登山家登上珠峰峰顶,更不可能在那里树立觇标,他所运用的传统三角测量法无法找准顶峰的交汇点,因此测量具有局限性。

  其次古拉提版的8848米是“雪面高度”,即包含了峰顶冰雪层的厚度。而我国在1975年测得的珠峰雪面高度是8849.05米,减去实测雪深0.97米,才得到了较为精确的8848.13米。

  (1823年,时任英属印度测量局局长的埃佛勒士开始了对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在内的一系列山峰的测量。在他的主持下,完成了珠峰测量工作,虽然结果并不准确,珠峰却以他的名字命名。)

  两个精确数据

  1975年,我国第一次精确测量出珠峰的高度——8848.13米。2005年,我国再次组织相关专家为珠峰量身高,这次得出的结论是8844.43米。

  ¤综合法求值

  1975年5月27日,我国首次将测量觇标立于珠峰之颠。从珠峰附近选择了9个测站点,它们分布在以珠峰为中心的69度的扇形区域内,至珠峰的距离从8.5公里到21.2公里不等,高程为5600米到6240米。

  这9个点的坐标和高程分别利用三角测量、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求得。在9个测站上对珠峰觇标观测水平角和垂直角,根据水平角确定珠峰的水平位置和各测站至珠峰的水平距离。

  然后根据三角高程测量原理,由这些垂直角和水平距离确定各测站同珠峰之间的高差,进而推得从我国黄海平均海面起算的珠峰高程为8848.13米。

  ¤雷达探冰雪

  2005年,时隔30年,我国复测珠峰高度。

  这次,国家测绘局利用GPS测量、重力场的理论和方法、高空气象探候、峰顶冰雪层雷达探测等现代测量技术手段,结合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等经典测量方法,精确测定珠峰高度。

  针对珠峰顶部冰雪层厚度年际变化大的问题,此次珠峰测量还首次动用了冰雪深雷达。这将帮助测量人员搞清珠峰顶部冰雪层与岩石层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珠峰顶岩石层的高度,而这一高度将不会随着冰雪层的变化而变化。

  此次测定的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米,而峰顶冰雪深度3.5米。

  (测量队员在珠峰峰顶竖立测量觇标。1975年测量珠峰时,觇标只具有角度测量功能,而2005年最新设计的觇标添加了专门的棱镜,增加了测距功能。这也进一步提高了测量的精度。)

  高度不同为哪般?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感觉奇怪:同一座山峰,为什么测出的高度却五花八门,这就要从高程和高程的测量方法说起了。

  ¤高程测算三方法

  如果留意国家测绘局于2007年发布的珠峰高度,你会发现用到了一个词——高程。高程指的是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绝对基面的距离。高程是测绘中的常用词,通俗的理解就是海拔高度。

  测量高程常用的方法有3种: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和气压高程测量。

  水准测量是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测定地面上两点间高差的方法。其测量精度较高,所以是高程测量中最主要的方法,不过也存在仪器和观测的误差。

  三角高程测量是确定两点间高差的简便方法,不受地形条件限制,传递高程迅速,但精度低于水准测量。

  气压高程测量是根据大气压力随高度变化的规律,用气压计测定两点的气压差,推算高程的方法。虽然简便,但精度低于前两者。

  ¤高科技应用近真相

  1975年,我国测量珠峰高度时,综合运用了上述三个方法。此后,中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又多次测量珠峰高度,并将激光反射三棱镜带到峰顶,利用激光光束在两点间往返所需的时间测距。

  后来又将GPS引入珠峰高度测量中。通过GPS得出地面点在局部坐标系中的大地高,然后将其转化为此点的高程。由于测量结果可以达到厘米级精度,加之操作简便、仪器体积小便于携带、可全天候操作等优点,GPS正在成为高程测量中非常重要的工具。

  上述方法各自的优缺点,成为珠峰测量高度不同的一大原因。

  一山数高,正常!

  其实,高程基准面、雪的厚度等也会成为影响测量高度的因素。

  ¤起算点有差别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数据,与各国确定不同的高程基准面也有一定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必须确定一个统一的高程基准面,以便确定某山或某物的高度。

  我国的高程基准面位于青岛观象山。它由 1个原点 5个附点构成水准原点网。在“1985国家高程基准”中水准原点的高程为 72.2604 米。这是国家根据1952-1979年的青岛验潮观测值,组合了10个19年的验潮观测值,求得黄海海水的平均高度,为零点的起算高程,是国家高程控制的起算点。

  地球海平面存在高低差别,以我国珠峰高程起算面与印度洋海平面为例比较,两者就存在20厘米左右的差距。因此,采用不同的基准面,得出的山高必然不同了。

  ¤雪究竟有多厚?

  珠峰峰顶终年积雪,雪的厚度也会影响其高度。

  珠峰峰顶冰雪层究竟有多厚?专家众说纷纭。1975年我国科学家测量珠峰峰顶的雪深是0.92米,但意大利登山队用测杆观测到的数据是2.5米,2005年,我国科学家再测珠峰时的雪厚是3.5米。有学者认为珠峰顶部冰雪厚度很可能在10米到几十米之间。

  要想确切得知冰雪厚度,就需要将雷达放置在冰雪层上,向下发射电波,就可以检测出确切厚度了。但由于条件限制,从来没人将雷达背上珠峰峰顶进行测量。

  而且,随着季节变化,珠峰顶部的冰雪层厚度也会有1米到2米的变化,这就意味着不同季节测量珠峰高度,得出的数据可能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有专家指出,高山测量技术发展到今天,测量珠峰的关键已经集中在峰顶冰雪层的厚度问题,只有攻克这个难关才能有质的飞跃。

  (中国水准零点景区位于青岛浮山湾东侧,毗邻青岛奥帆中心和五四广场,是以中国海拔测绘零点为核心的主题公园,景区内集测绘文化、航海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

  五花八门的珠峰高度

  除了印度于1852年和1954年测量出的珠峰高度,世界各国的地理学者都对珠峰高度充满了好奇,测量出的数据也是五花八门。

  ¤精度最差的测量

  1987年3月,美国天文学家乔治•沃尔斯坦教授从卫星传递的信息测出乔戈里峰高为8859米,比珠峰还要高出11米。

  不过同年晚些时候,在意大利人阿迪托•德希奥领导下,采用GPS分别求得珠峰正高8872米,乔戈里峰正高8616米。虽然德希奥再次确认了珠峰世界第一高峰的位置,但这次测量也被称为本世纪精度最差的测量。

  ¤未被我国承认的高度

  1999年5月,美国“千禧年珠峰测量”计划实施,中国学者作为合作方在北坡脚下给予协助,并提供部分参考数据。11月11日,计划的总策划人和组织实施者、美国波士顿自然博物馆名誉馆长布兰德福特•沃斯本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年会上宣布测量结果是8850米。

  这个结果竟然被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接受。布兰德福特•沃斯本强调这一结果得到了中国国家测绘局热情的承认,但国家测绘局仅把其视为“科研成果”,并未正式承认8850米这个高度。

  ¤曾经超过12000米

  2005年第四次珠峰综合科考中,就在测量人员紧张有序地工作时,地质学家在珠峰地区采集到拉伸变形的岩石样品。

  珠穆朗玛峰在岩石结构上分为三层:珠峰层、黄带层和北坳层。从发现的岩石样本看,北坳层曾发生过巨大的岩石变形和地质变化。根据观测和计算,珠峰北坳层岩石的拉伸率为150%左右,发生拉伸变形的年代大约在1300万年前。这意味着珠峰的高度在那时可能比现在高得多,高度应该超过12000米。

  (责任编辑:杨静)

  (1949年美国人里昂那多•克拉克根据传统方法测得阿尼玛卿山比珠峰高出193米,认为珠峰不是世界最高峰,后经验证推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