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法九要

 无影一尘居士 2010-08-12

瓊琯先生白玉蟾編

    夫老氏之教者,清靜爲真宗,長生爲大道,悟至於象帝之先,達之於混元之始,不可得而名,強目曰道。自一化生,出法度人。法也者,可以盜天地之機,窮鬼神之理,可以助國安民,濟生度死,本出乎道。道不可離法,法不可離道,道法相符,可以濟世。近世學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參符咒。茲不得已,略述九事,編成一帙,名曰《九要》,以警學道之士,證入玄妙之門,不墮昏迷之路,人人得道,個個成真,豈不美歟!瓊山道人白玉蟾序。

立身第一

學道之士,當先立身。自愧得生人道,每日焚香,稽首皈依太上大道三寶。首陳以往之愆,祈請自新之祐。披閱經典,廣覽玄文,屏除害人損物之心,克務好生濟人之念,孜孜向善,事事求真,精嚴香火,孝順父母,恭敬尊長,動止端莊,威儀整肅,勿生邪淫妄想,勿遊花衢柳陌,勿臨誅戮之場,勿親屍穢之地。清靜身心,遠離惡黨。始宜尋師訪道,請問高人。此乃初真之士,當依此道行之。

求師第二

學道之士,須是得遇作家,方可明真悟道;得遇真師,方可皈向,傳道受法。須是日前揣度其師,委有妙理,源流清切,然後親近,日積月深,恭敬信向。次宜具狀齎香,盟天誓地,歃血飲丹,傳授道書隱訣,秘法玄文,佩奉修持。雖得其傳,不可便棄,常侍師門,參隨左右,求請口訣玄奧,庶無疑難,自然行之有靈。嘗聞高古祖師徒弟皈向者,紛紛然甚衆。師按察徒弟之心中,有心行不中者不與之,不盡誠者不與之,五逆者不與之,及有疾者不與之,吏曹獄卒、始勤終怠者亦不與之。中有徒弟,若與師心契合,氣味相投,隨機應化,得度者當以愧心對之。忽遇師門試探弟子,難以難事,相付勾幹,或中間不從所求,弟子且莫私起怒心。若生怨恨以貽咎,師之愆,陰過陽報,毫分無失。所得法中神明將吏,亦不輔助。豈不聞漢張良事黃石公,三進圮橋之履,公見誠心,乃傳素書,後爲君師。若求師者,當究是理。道法之師,始終心意如一,弟子始終亦如一,進道自然無魔。所謂弟子求師易,師求弟子難,誠哉是言也。

守分第三

人生天地之間,衣食自然分定,誠宜守之,常生慚愧之心,勿起貪戀之想,富者自富,貧者自貧,都緣夙世根基,不得心懷嫉妒。學道惟一溫飽足矣。若不守分外求,則禍患必至。所謂顔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顔回者,賢人也。學道人若外取他求,則反招殃惑也。道不成而法不應。若依此修行,法在其中矣。

持戒第四

夫行持者,行之以道法,持之以禁戒。明其二字端的,方可以行持。先學受戒持齋,神明自然輔佐。薩真人云:道法于身不等閒,思量戒行徹心寒。千載鐵樹開花易,一入酆都出世難。豈不聞真人燒獰神廟,其神暗隨左右,經一十二載,真人未嘗有纖毫犯戒,其神皈降爲輔將。真人若一犯戒,其神報仇必矣。今人豈可不持戒,更當布德施仁,濟貧救苦。昔旌陽許真君,一困者爲患,其家抱狀投之於君,君聞得疾之因,乃緣貧乏不得志而已。真君以錢封之于符牒,祝曰:此符付患者開之。回家,患者開牒得錢,以周其急,其患頓愈。濟貧佈施則積陰德,行符之人則建功,皆出於無心,不可著相。著相爲之,則不是矣。若功成果滿,升舉可期矣。

明道第五

夫道者,入聖超凡,福資九祖,逍遙無礙之鄉,逸樂有玄之境,聚則成形,散則爲風,三清共論,玉帝同談,不屬五行,超離三界,此乃證虛無之妙道。欲登此道,先修人道,去除妄想,滅盡六識,明立玄牝根基,須分陰符陽火,如雞抱卵,出有入無,功成行滿,身外有身,仙丹妙寶,隨意自取,玉室金樓,隨心自化,呼風叱雨,坐役鬼神,噓氣可以治病,點石可以爲金,不與凡同,奉膺天詔,證果真仙矣。

行法第六

夫法者,洞曉陰陽造化,明達鬼神機關,呼風召雷,祈晴請雨,行符咒水,治病驅邪,積行累功,與道合真,超凡入聖。必先明心知理,了了分明,不在狐疑。欲祈晴救旱,先擇龍潭江海、碧壑深淵,雲龍出沒之地,依法書篆,鐵劄投之。如不應,方動法部雷神,擇日限時,登壇發用。祈晴之事在乎誠心靜念,運動暘神,召起馮夷風部之神,掃除雲霧,蕩散陰霾,易歉爲豐,救民疾苦。若德合天心,應之隨手。驅邪之道,先立正己之心,毋生妄想,審究真僞。古云:若要降魔鬼,先降自己邪。當以誠心召將而驅之。若傳人不一,聞法避罪逃遁者,差雷神巡歷而馘之。若遣祟,切不可發送酆都,沒後恐有連累,戒之慎之。若治病之法,宜仔細察其病證,此當給以符水治之。蓋人之氣運,于三焦五臟之間,順則平康,逆則成病。或嗜欲失節,或心意不足而成邪。故邪氣侵則成病,以我正真之氣,滌彼不正之邪,以我之真陽敵彼之陰。若患者執迷邪道,可方便化之,符水而治之。救人功滿而證仙階,而爲妙果歟!

守一第七

近觀行持者,間或不靈、呼召不應者,何故?初真行法者累驗,廣學者卻不如之,此非法之不應也,緣學者多傳廣學,反使不能純一,分散元陽,登壇之際,神不歸一,法不靈應。豈不聞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靈。今志於行持者,必當守一法,而自然通天徹地。不知守玄抱一爲最上功夫,但耽於廣學,反不能純一矣。蓋上古祖師,雖有盈箱滿筪靈書,留之引導凡愚,開發後學。不知師心自有致一之妙,不教人見聞,鬼神亦不知其機,用之則有感通。且法印亦不可多,專以心主一印,治一司,專用一將,仍立壇靖,晨夕香火崇奉,出入威儀,動止恭敬,誠信相孚,自然靈應。切不可疑惑有無,昧於靈台。須是先以誠敬守之,必獲靈驗。斯爲守一之道矣。

濟度第八

學道之人,洞明心地,不樂奢華,不嫌貧賤,不著於塵累之鄉,不漂於愛河之內,恬淡自然,逍遙無礙,塵世和同。先當行符治病,濟物利人。此可拔贖沈淪,出離冥趣,先度祖宗,次及五道。以我之明,覺彼之滯;以我之真,化彼之妄;以我之陽,煉彼之陰;以我之飽,充彼之饑;超升出離,普度無窮,斯爲濟度矣。

繼襲第九

學道之人,得遇明師,傳授秘法,修之於身,行之於世,人天敬仰,末學皈依,愧非小事,當知感天地陰陽生育之恩,國王父母劬勞撫養之德,度師傳道度法之惠,則天地國王父母師友,不可不敬,稍有違慢,則真道不成,神明不佑。道法既得於身,道成法應,可擇人而付度之,不可斷絕道脈。須是平日揣磨,得其人可以付者付之。苟非其人,亦不可輕傳也,罪有所歸。若得人傳授,但依祖師源流,不可增損字訣,忠孝之心相契,切勿生人我之心。弟子若負師,天地神明,昭然鑑察,毫分無失。師僞,弟子亦然。若無人可度,石匣藏於名山福地、海島龍宮,劫運流行,自然出世。予感天地父母生化之恩,諸師傳道教訓之德,將其所得,冊成九事,以警後學。若修身立己,積德累功,上體天心,下利人物,行道成真,超凡入聖。伏望見聞,鹹希觀覽。瓊山道人白玉蟾述。

玉蟾祖師以大智慧眼,洞悉人在生活中,難免會沾染上某些不良習氣,因此要以超凡入聖的道法境界,爲人生樹立一面清潔明亮的鏡子,時時映照自身,及早發現不良習氣,用道法的鏡子照出這些灰塵,意識到這些不良習氣對於個人修持的妨礙,從而擺脫積習,撣開灰塵,毅然自立,做一個奉道而行的英靈丈夫。因此,這九條戒規,既是諄諄告誡,也是殷切期望。告誡是針對不良習氣的,期望是相信道法的化育,能夠幫助人生克服這些不良習氣。

第一條講做人的道理,是作爲道教徒所應當具有的基本品德。這些道理,馬馬虎虎地講講,似乎都很明白,但平心靜氣地品味品味,卻又發現,其中有許多妙趣,是原來未曾體會到的。所謂“得生人道”,是說在天地萬物之間,在萬物大化之中,“我”生成爲一個人。生成爲一個人,是很自然的事,許多人都在有意無意之間,將這件事當作理所當然地發生的,玉蟾祖師爲什麽要說“自愧”呢?又有什麽東西,是應當自覺慚愧的呢?這裏面的妙趣就在於,作爲一個與草木鳥獸不同的人,應該具有“我是一個人”的自覺意識。有了這樣的自覺意識,按照作爲一個人的要求來要求自己,不象草木那樣無情,不象鳥獸那樣一切行爲都任憑本能,那麽,體會做人的道理就漸漸真切了,明白只有人才具有分辨善惡和是非的能力,因而要珍重這種能力,擇善而行,遠離諸惡。所謂“自愧”,說的就是時時保持這種自覺意識,時常想想作爲一個人應該符合的要求。按照這樣的自覺意識和要求,人才會有向上之心。皈依道經師“三寶”,是向上之心在人生中的表現,是意識自覺被喚醒之後的一種人生選擇。既然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必然會反省自己過去的行爲,讓遷善向上的意願更加明晰起來。有了這樣的意願,則好生濟人、事事求真、孝順父母、恭敬師長等品德,就在我們的內心裏生根,成爲道德自律,而不是外在的強制性的他律。

第二條講傳道弘法的師徒之誼。將玉蟾祖師的說法展開來理解,是說人之成其爲人,既包含肉體生命,也包含精神生命。肉體生命稟之于父母,從遠處說,是由天地化育而生成的,從近處說,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所以應當珍重愛惜;精神生命則由社會的文明鑄造而成,從大處說,是人類文明的恩惠,從小處說,是師資淵源的傳承,所以也應當珍重愛惜。南宗的道法,是人類文明的形式之一,也是陶鑄精神生命的師資淵源之一,所以得傳南宗道法的弟子,應當尊師重道。尊師與重道,表面上看有些不同,尊師是敬重某個人,重道是崇尚這種信仰和教理,但從最根本的地方講,它們是一回事,對於爲師者之所以應當尊敬,是因爲他將傳道,豐富弟子的精神生命,而不是因爲他處在爲師的身份地位上。正是根據這樣的道理,玉蟾祖師告誡說,希望傳授道法的弟子,“須是日前揣度其師”,也就是提前考察並且選擇老師。相信並且證實他確實可以傳道,然後“恭敬信向”,矢志不移地向他學習。反過來說,已經得傳道法的爲師者,應當感謝社會文明尤其是歷代道門宗師的恩惠,是他們陶鑄成自己的精神生命,所以要將傳授道法,自覺地當作應盡的義務和責任,選擇心性純正明敏的求道者,傳授道家真旨,既不可苟且相合,也不可相互苛求。爲了說明這個道理,玉蟾祖師舉證黃石公向張良傳授兵法《素書》爲例。黃石公在圮橋上三次將鞋子丟到橋下,張良並不知道他是胸羅萬機的異人,但還是一次次地從橋下將鞋子揀回來,黃石公由此試出張良心性純正,所以傳授《素書》,使張良成爲漢高祖劉邦的老師,成爲楚漢戰爭之中漢軍的第一謀士。

第三條講抱著知足常樂的心態,守道不失,不可貪婪外求。玉蟾祖師舉孔子的學生顔回爲例。孔子曾經讚賞顔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顔回生活清苦,住在簡陋的巷子裏,飲食僅足以果腹,但與那些錦衣玉食卻又憂心忡忡的人比較起來,顔回常有無窮的快樂。這樣的快樂,是安貧樂道之樂,他的精神世界裏有一個道,對清苦生活的一衣一食,常懷感恩的心情,對於世道人生,常抱著達觀和欣賞的心態,所以能做到不因物喜,不爲己悲。只要心中有一個道,就不會爲自己的遭遇而怨天尤人,不會對他人的富貴聞達心懷嫉妒,從而讓自己的心,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開闊,寬容而且自信,從容而且自強。

第四條講戒律,其最高境界,是“出於無心,不可著相”,也就是將戒規之他律轉變成道德自律,使自己的精神在宗教生活中昇華。南宗的傳人,通常要傳受兩種道法,一是內丹修錬的功法,二是用於祈晴禱雨、祛魅降魔的雷法。行使這兩種功法,都必須首先齋戒,保持自身的潔淨,否則,以污穢的身心面對神靈,只能使自己遭到神靈的譴責。戒即三皈五戒等戒律,是南宗傳人日常行爲的倫理底線;齋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形齋”,另一種是“心齋”。“形齋”是在生活方式上有所節制,不接近那些對人的慈善悲憫之心會産生侵擾的事情,從而在心靈深處保持著對於善惡分別的敏感,避免在善惡分別的問題上麻木不仁。“心齋”是維護精神健康的修養方法,也是使他律變自律的精神昇華。這套方法的要領,在於坐忘主靜,心中不挂纖毫思慮,雖行持濟世利人的道法,但不以功德、恩德自詡,不以功利爲目的。從戒律到自律,玉蟾祖師用兩個事例來說明。一是北宋時的神霄派法師薩守堅,曾怒燒凶神廟,凶神尾隨薩守堅一十二年,日夜監督,始終沒有發現薩守堅逾越戒律,所以最終降伏。這是戒律精研的例子。二是東晉時的淨明派祖師許遜,以符牒濟人貧乏疾苦,既不求回報,也不自我炫耀,是以道德自律行持道法的例子。

第五條講修煉內丹以證驗真仙道果。南宗的內丹功法,講究性命雙修。修命是按照陰陽二氣造化萬物的道理,煉養自身的精氣神。煉養的步驟,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三個階段。玉蟾祖師所說的“須分陰符陽火”,就是這一套修命方法。修性則是向心性上下功夫,通過修錬,淨化人的精神世界,用此生的有限形軀,感悟永恒而無限的道,也就是玉蟾祖師所說的“證虛無之妙道”。

第六條講以正心誠意行用法術,務存救民疾苦之意。南宗的法術,主要是雷法。行持雷法,需以內丹修錬爲基礎,理論上認爲,人的一身陰陽運轉,與天地造化的原理相同,所以在經過修錬之後,可以用一意精誠,感應天地間的陰陽變化,從而祈晴禱雨、揮動風雷。玉蟾祖師有闡述雷法的著作,但他更多強調的,是行持法術的道人,務必以救民疾苦爲意,要“德合天心”,也就是以悲天憫人的精誠情懷,祈禱天地,感動神靈。對於南宗傳人來說,行持雷法不僅是建立自身功德的方式,同時也是提高品德修養的途徑。

第七條講修習當以內心精誠爲主,不可因追求淵博、炫耀學識而擾亂內心的精誠。太史公司馬談曾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西昇經》說:“能知一,萬事畢。”知一守一、抱一不離,既是道家的精神修養,也是道家駕馭複雜局面的極高明方法。道家認爲,世界上的事物,就現象而言總是紛繁複雜、瞬息萬變的,但就事物的本質而言,卻又是統一或者單一的,紛繁複雜的現象就象樹的枝和葉,事物的本質則象樹的根和幹,即根本,掌握了事物的根本,就掌握了事物相互聯繫的統一性或共同原理,掌握了瞬息萬變之中有其永遠不變的道。知一守一、抱一不離,也就是掌握道。所謂掌握道,當然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一種精神境界、一種理論方法,道家道教的許多經書,都敍述達到這種精神境界、學習這種理論方法的途徑。但也正因爲千百年積累起來的經書太多,又反而會分散學習者的注意力,以致有些學道者貪多求廣,博聞強記,內心的精誠被雜而多端的知識所瓦解,離道就不是越來越近,而是越來越遠了。玉蟾祖師的告誡,就是要克服這種流弊,引導南宗傳人始終不離太上老君《道德經》的最初訓誡,以守玄抱一爲最上功夫。

第八條講濟物利人、濟世度人的功德,這也是南宗立宗傳教的宗旨。南宗教人修錬內丹以修身養性,修身則體魄安康,養性則精神健康;又以雷法符咒爲人祈禱祝福,從而扶正祛邪,在精神世界裏蕩汙譴穢。這些道法的根本宗旨,都在於濟物利人、濟世度人。

      第九條講以感恩的心情,對待天地、父母、師友以及一切人、一切物,不可怨天尤人。按照南宗教義,凡得傳南宗道法的人,都是有“法緣”的人。這樣的“法緣”,以特定的師徒傳授爲果,而以天地萬物、衆生父母爲締結之因。天地間少一物,有一物失其所,則“法緣”未可締結。正是本著這樣的教義,玉蟾祖師告誡嗣法傳人,凡得遇明師傳授秘法者,應當感謝天地陰陽生育之恩、國王父母劬勞撫養之德等。抱著感恩的心情對待一切人、一切物,要首先明白萬物與我爲一體的道理,不可在自我與他人之間生出分別心。唯其如此,才能夠“上體天心,下利人物”,學習上天覆護無私的品德,寬容而中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