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编钟
五音亦称“
五声”。指中国
五声音阶中的
宫、
商、
角、
徵、
羽五个音级。五音中各相邻两音间的音程,除角和徵、羽和宫(高八度的宫)之间为小三度外,余均为大二度 。正如《
管子·地员》载:“凡听羽(yoh)如鸣马在野,凡听宫(kiung)如牛鸣窌中,凡听商(sjang)如离群羊,凡听角(kruk)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
五音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唐代以后叫合、四、乙、尺、工。五音在音韵学上指五类
声母的五类发音部位,即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和唇音。
沈括《
梦溪笔谈》云:“切韵家唇齿牙舌喉为宫商角徵羽”。根据《
七音略》和《
韵镜·凡例》的记载,宫商角徵羽与中古汉语声母三十六字母存在如下对应关系:
宫 |
喉音 |
晓[h] 匣[?]
影[Ø] 喻[j] |
角 |
牙音 |
见[k] 溪[kh] 群[g] 疑[?] |
徵 |
舌音 |
端[t] 透[th] 定[d] 泥[n] |
商 |
齿音 |
精[ts] 清[tsh] 从[dz] 心[s] 邪[z] |
羽 |
唇音 |
帮[p] 滂[ph] 并[b] 名[m]
非[f] 敷[fh] 奉[v] 微[?] |
半徵 |
半舌音 |
来[l] |
半商 |
半齿音 |
日[??] |
对上图,《七音略》解释到:“宋郑樵所撰通志二十略之一,为分析字音之书。在等韵学著作中,与韵镜并为最早之韵图。其书本于胡僧之七音韵鉴而作,先列谐声制字六图,一为正声协声同谐图,二为声音俱谐图,三为音谐声不谐图,四为一声谐二音图,五为一音谐二声图,六为一音谐三声图。所谓声者平上去入四声也,所谓音者宫、商、角、徵、羽、半征、半商七音也。次列内外转四十二图,每图纵立平上去入四声,横列七音。以影喻晓匣属宫,即喉音也;以见溪群疑属角,即牙音也;以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属征,即舌音也;以帮滂并明非敷奉微属羽,即唇音也;以来为半徵,即半舌音也;以日为半商,即半齿音也。四声之中,又各分四等,广韵二百六部之韵目即分列于四声各等之后。图中各格所列之字,纵必与七音三十六母之一同母,横必与四声二百六韵之一同韵。每图之后,又必注明其轻重,有重中重、重中轻、轻中重、轻中轻、重中轻(内重)、轻中重(内轻)、重中重(内重)、重中轻(内轻)、轻中轻(内轻)诸别。而不注明开合与清浊,颇与韵镜不同。”
五音
辨字五音法
《
广韵》末附有“辩字五音法”:“凡呼吸文字即有五音:唇声、舌声、牙声、喉声、齿声等。”《宋本玉篇》所附释神珙的《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中的“五音声论”将“五音”与“五方”挂钩:“东方喉声,南方齿声,中央牙声,西方舌声,北方羽声”。《切韵指掌图》所附“辨五音例”将音韵的“五音”与“五行”和音律的“五音”挂钩:“欲知宫,舌居中喉音;欲知商,开口张齿头正齿;欲知角,舌缩却牙音;欲知征,舌柱齿舌头舌上;欲知羽,撮口聚唇重唇轻。”这里“五音”就是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区别特征。到宋朝,郑樵(《通志·七音略》)又提出“七音”的理论,认为应该像音乐中“五音”(宫商角征羽)变七音(增加“变宫、变征”)、乐器中五弦琴变七弦琴那样,唇舌喉牙齿“五音”也要增加半舌、半齿两类,变成“七音”。早期等韵图《韵镜》《七音略》就是按“七音”列图的。
出处
“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
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征羽。”而“五音”最早见于《
孟子·离娄上》:“不以
六律,不能正五音。”《六韬·五音》则云:“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宫、商、角、征、羽,此其正声也,万代不易。五行之神,道之常也,可以知敌。金、木、水、火、土,各以其胜攻之。古者,三皇之世,虚无之情以制刚彊。无有文字,皆由五行。五行之道,天地自然。六甲之分,微妙之神。其法:以天清净,无阴云风雨,夜半遣轻骑,往至敌人之垒,去九百步外,偏持律管当耳,大呼惊之。有声应管,其来甚微。角声应管,当以
白虎;征声应管,当以
玄武;商声应管,当以
朱雀;羽声应管,当以
勾陈;五管声尽不应者,宫也,当以
青龙。此五行之符,佐胜之征,成败之机。”
夜宴图
《
淮南子·泛论训》提到
大禹用五音来治国。
(1)《灵枢·邪客》中把宫、商、角、
征zhǐ、羽五音,与
五脏相配:
脾应宫,其声漫而缓;
肺应商,其声促以清;
肝应角,其声呼以长;
心应征,其声雄以明;
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相传是由中国最早的乐器“埙”的五种发音而得名。
(2)声韵学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宫、商、角、征、羽,分别与喉、齿、牙、舌、唇的不同发音部位相配。梁顾野王的《玉篇》卷末附图《沙门
神珙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以及宋陈彭年等的《广韵》卷末附《辨音五字法》都是这种分法。前者分为喉、舌、牙、齿、唇,所谓自内向外,后者分为唇、舌、齿、牙、喉,所谓自外向内。 戏曲演员准确地掌握了五音的部位,再配合“
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的运用,即能做到吐字准确,称为五音齐全,而不能准确掌握五音的演员,被称为
五音不全。
古人通常以“宫”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音级,有时借代 “五音”。
详解
宫
五音之一。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do音。“宫”音为五音之主、五音之君,统帅众音。《
国语·周语下》曰:“夫宫,音之主也,第以及羽。”《
礼记·乐记》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宋张炎《词源·五音相生》亦曰:“宫属土,君之象……宫,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施始生,为四声之纲》。”
宫调(式)又为众调(式)之“主”、之“君”,即就其今所谓之“调高”而言。《隋书·音乐志》云:“每宫应立五调”“牛弘遂因郑译之旧,又请依古‘五声五律’旋相为宫:‘雅乐’每宫但一调,惟‘迎气’奏五调,谓之‘五音’;‘缦乐’用七调……”此所谓“宫”,与“均”通。有以宫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唐
段安节《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曰:“宫七调第一运正宫调,……第六运仙吕宫,第七运
黄钟宫。”张炎《词源》亦曰:“
十二律吕各有五音,演而为宫为调……黄钟宫(均):黄钟宫(调式)、黄钟商(调式)、黄钟角(调式)、黄钟变(变征调式)、黄钟征(调式)、黄钟羽(调式)、黄钟闰(闰宫调式)。”
商
五音之一。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re音。“商”音为五音第二级,居“宫”之次。古人认为,“商,属金,臣之象”,“臣而和之”。有以商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如唐段安节的《
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的“入声商七调”。
角
五音之一。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mi音。“角”为五音之第三级,居“商”之次。古人以为,“角属木,民之象”。有以角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的“上声角七调”。在古代的调(式)中,有以角音为调之角调,或有以闰宫为角之角调。
徵
五音之一。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sol音。“征”为五音之第四级,居“角”之次。古人以为,“征属火,事之象”。有以征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
羽
五音之一。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la音。“羽”为五音之第五级,居“征”之次。古人以为,“羽属水,物之象”。有以羽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的“平声羽七调”。
变征
古音阶中的“
二变”之一。角音与征音之间的乐音。《
史记·荆轲传》曰:“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为变征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宋人亦有称变为闰,曰闰征。在十二律
古音
,通常指较征音下一律之音(相当于#fa);也有较角音上一律之音(即清角,相当于fa),又《隋书·音乐志》引郑译与苏夔俱云“今……‘清乐’黄钟宫(均)以小吕(仲吕)为变征”。有以变征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隋书·音乐志》记载,苏夔曰:“每宫(均)应立五调(式),不闻更加变宫、变征二调(式)为七调(式)。”郑译答之:“周有
七音之律……今若不以‘二变’为调曲,则是冬夏声阙,四时不备。是故每宫(均)须立七调(式)。”众人从之。在宋张炎《词源·八十四调》十二宫(均)下,皆有七调(式),列“变征”之“调式”。
变宫
古音阶中的“二变”之一。羽音与宫音之间的乐音。宋人有称其为“闰宫”者。在十二律,有指较宫音下一律之音(相当于si),如《
后汉书·律历志》云:“黄钟为宫……
应钟为变宫”;亦有较羽音上一律之音(相当于bsi),如《晋书·律历志》云“清角之调(音阶)以
姑洗为宫,……
太簇为变宫”。有以变宫为主音为结声构成的调(式)名。
和弦中的五音
和弦中与
根音是五度
音程关系的音被称为五音。如三和弦do mi so中so即是五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