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九“图书典籍”

 昵称503199 2010-08-15
 

九、图书典籍

古代的典籍称策(册),它包括用细竹片做成的简册和用木片做成的版牍。写满或刻满字的一个个竹简或版牍,要用皮条串连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一本“书”。在古代的文字中,“册”字就是两根绳条穿着一串竹简或版牍的象形。

制作竹简,为了防止虫蛀和腐烂,要先在火上烘烤,烘干水分,称为“杀青”或“汗青”,因此后代又用汗青指代史册,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竹木制的“书”使用不便,携带及存放更不便,古人说“汗牛充栋”,本来指的就是这样的书。

春秋末期,又出现了写在丝织品上的“书”,称为“帛书”或“素书”,一部书或其中的一部分卷成一卷,因而“卷”就成为计算书籍的单位,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又有用卷代称书的,如“东坡右手执卷端”(《核舟记》),成语“开卷有益”等。

古代典籍,在唐代以前几乎都是手写本,称为“钞本”,宋代以后大都用雕版印刷,即“板印”,印本称为“版本”,又作“板本”,所以《活板》中说:“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板本。”刻印书籍称为“付梓”,梓就是木板。如“汝之诗,吾以付梓”(《祭妹文》)。

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为方便查阅,就要分类。汉代刘歆继承父(刘向)业,完成了第一部图书总目录《七略》。《隋书经籍志》开始将图书分为经、史、子、籍四大类。《黄生借书说》中说“七略四库,天子之书”,就指此。

1,经:

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又称之为“六艺”,后代逐渐增加,至南宋变成十三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2,史:

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相传是孔子在鲁国旧史基础上修撰的;

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相传为左丘明编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的《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班固的《汉书》;

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是袁枢(南宋)的《通鉴纪事本末》。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廿四史:从《史记》起到《明史》止的二十四部官方认定或组织编修的正史书。

3,子:

子书主要包括诸子百家的哲学、政治、农学、科技、医学等各方面的书。

4,集:

集,是指诗文别集、总集。

此外,我国古代类书、丛书也很多,如,现存最早的类书是隋唐时虞世南编的《北堂书钞》,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是明代的《永乐大典》,最大的一部丛书是清代的《四库全书》(纪昀等人主编)。

附录古代图书典籍的有关名词

①三坟五典

古书名。伏羲、神农、黄帝的书称为“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书为“五典”。

②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③五经

《易经》《尚书》《诗经》《礼仪》《春秋》

④六艺

A,古代学校的六门学科:礼、乐、射、御、书、数

B,指六经:《易经》《尚书》《诗经》《礼仪》《春秋》《乐经》(失传)

⑤六书

汉字的六种构字法: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⑥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⑦廿四史

从《史记》起到《明史》止的二十四部历史书。

⑧十三经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