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抓“七个坚持”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千岛花园 2010-08-17

抓“七个坚持”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中共万年县委农工部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牢牢把握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不断建立健全抓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方法与机制,全面落实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较好地保持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据统计,2001年—200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依次为1950元、2080元、2233元,分别较上年净增78元、130元、150元,年增幅分别达4.17%6.17%7.21%。预计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46.84元,较上年净增316.84元,增长14.19%;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把提高种粮农民收入作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来抓。在近年来粮食效益不断下滑的情况下,我县注重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及时把发展粮食生产的思路由过去单纯追求面积产量的增长方式转到抓效益质量的集约化增长方式上来,依托“万年贡”、“皇阳”两大品牌及以县贡米集团为首的21家粮食加工企业带动,走订单生产、连片开发、深度加工的发展路子,引导广大种粮农民发展贡米系列为主的优质稻,使面积常年保持在15万亩左右,有效地规避了粮食市场风险,切实保护了全县一大批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今年中央1号文件扶持发展粮食生产政策出台,我们迅速做出反应,采取了单季稻改种双季稻、调减低产低效旱作和经济作物改种早稻、撂荒地恢复种植等综合措施,千方百计扩大粮食生产。特别是“两补一减”、保护价收购等政策的宣传落实到位,农民种粮热情高涨,早稻面积扩大,耕地抛荒面积减少,粮食生产迅速升温,粮食经济再度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新亮点。仅上半年早稻落实播面21.79万亩,因面积扩大产量增加及粮价上涨,可使全县农民增收1092万元,人均增收38.09元。预计全年早晚稻可使农民人均增收94.67元。

    二、坚持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来抓。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选择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珍珠、贡米、生猪、蚕桑、肉羊等五大类产品进行重点培育,县有关部门采取抓政策扶持、抓龙头牵引、抓基地建设、抓大户带动,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数乡一品”战略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农业区域化、基地化与规模化与区域板块特色经济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五大种养区及一大高效经济作物带。“五区”即以裴梅、湖云、梓埠、石镇为重点的珍珠养殖区;以分布在梓埠、上坊、裴梅、大黄、湖云等乡镇13家万头规模猪场为重点的生猪养殖区;以梓埠、上坊、裴梅、珠田为主的蚕桑主产区;以上坊、大源、苏桥、裴梅为主的肉羊养殖区;以裴梅、上坊、青云为主的优质稻主产区;“一带”即206国道沿线的瓜果蔬菜、花卉苗木高效经济作物带。同时,立足资源特点,发挥比较优势,狠抓专业村建设,裴梅的食用菌、汪家的无籽西瓜、大黄的席草、青云的花卉苗木、湖云的“三水”产业等一批地方特色产品逐渐壮大,15个乡镇均建立了12个特色种养专业村,“一村一品”成效明显。预计2004年农业结构调整可使全县农民增收3245.30万元,人平增收113.87元,其中来自珍珠、生猪两大主导产业人均增收100.89元,占全年农民收入增量的贡献率达31.84%

    三、坚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农民增收的切入点来抓。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县级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构筑平台。采取“依托优势建一批,开门招商引一批,引导个私办一批,扶优扶强壮一批”,聚集各类资金用于龙头企业建设,使龙头企业总量扩张。目前全县已发展农业企业总数达到198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5家,县级农业骨干企业19家,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6家。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与带动能力也不断增强,共建立各类原料基地28.6万亩,连接农户6万余户,年订单总额上亿元。省级龙头企业县贡米集团今年16月份实现销售收入2887.5万元,利税17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8%5.1%,发展粮食订单户达5.71万户,比上年增加1.81万户。县年兴茧丝绸公司启动保护价和提供全程服务双重机制,先后在梓埠、上坊、齐埠、湖云等乡镇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及原料收购基地,使全县“东南一条线,西北一大片”的种桑养蚕格局初具雏形,带动了一大批农户增收致富。

    四、坚持把搞活流通作为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来抓。一是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在巩固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各乡镇农贸市场的同时,加快了浙江东景工贸集团投资的珍珠(贡米)城的动工兴建,建成后有望成为全省乃至华东地区最大的珍珠(贡米)集散地和交易市场。滨湖地区水产品交易批发市场、昌万公路沿线以瓜菜为主的专业批发市场也在兴建之中。目前,全县已培育各类农产品销售市场23个,其中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3个,综合批发市场4个。二是壮大营销队伍。目前,全县共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各类协会78家,会员2456人,经纪人及营销大户3500余人,常年从事经营活动的个体营销队伍5000余人,活跃在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协会成员与一般农户相比,人均年纯收入要比一般农户高出20%50%,农民从中得到实惠。三是开拓外埠市场。进一步建立健全农经网与“一站通”,充分发挥现有农业企业、流通组织及个体运销大户、农村经纪人的作用,大力推介我县农产品,全力开拓省会及沿海发达地区市场,有力地拓宽了我县农副产品销售渠道。

    五、坚持把科技兴农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来抓。一是抓好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实施科技示范工程。全县建成省级“三水”产业(万亩)科技示范园及瓜菜花卉苗木为主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2个,各类种养基地246个,直接辐射带动农户800多户,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二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发展。近两年,全县有5家万头猪场的生猪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大种养基地获省级无公害基地认证,2家粮食加工企业获“绿标”和“省级著名品牌”。今年,我们又组织7家农业企业申报绿标产品和无公害基地,并切实加大报批的后续跟踪服务,力争全县无公害绿标产品认证取得更大的突破。三是积极开展有偿技术服务,放活农技人员。县委、县政府鼓励农技人员创办科技服务实体,开展技术有偿服务、科技承包服务,实行保职、保编、保薪,收入归自己的“三保一归己”,调动了农技人员一线创业的积极性。一大批农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有偿科技服务或创办服务基地,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带头人与“科技贴心人”。同时,采取聘请专家授课、送科技下乡、创办农民夜校等形式,加快了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

    六、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近年来,我县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突破口来抓,采取对外输出与就近转移相结合,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力向小城镇、民营企业与沿海发达城市转移步伐。一是劳务输出带走一批。县委、县政府重视发展劳务经济,投资建立县劳动保障事务所为输出农村劳力搭台,广泛收集沿海大中城市用工信息,通过送岗位上门、就业培训等服务,每年向沿海发达地区输送农村富余劳力约5.7万人,年收入达2.85亿元,打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二是工业化进程吸纳一批。通过招商引资新增工业园企业,着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新增就业岗位,扩大用工需求,就地消化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三是小城镇建设转移一批。积极实施大乡大镇战略,以5个建制镇为重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和鼓励农民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广泛吸纳农民就业增加务工性收入。预计全年常年性及季节性外出务工63752人,年收入达3.19亿元,仅此一项全县农业人口人均可增收33.08元。

    七、坚持把“多予、少取、放活”作为农民增收的有力保障来抓。一是执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近年来,通过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及其8项配套改革,规范各项涉农收费等措施,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2004年中央1号文件下发后,县委、县政府做出降低3个农业税率百分点的决定,核减农业税及附加874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实现减负增收30.45元。二是放活土地经营政策。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全县流转面积6.93万亩,培植100亩以上的种养大户78户,最大的流转大户承租面积达750余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民增收。三是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制定了《关于解决县城规划区失地农民利益问题的实施意见》,严控各类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全县建立耕地保护区面积28万亩,耕地保护率达86.4%四是切实兑现国家让利于民政策。发放退耕还林、粮食直补、政策性补贴资金直接增加农民收入。预计全年粮食两金补贴可放1155.95万元,较上年农民人均增收32.44元。全年退耕还林补贴资金发放面积4万亩较上年增1万亩,可增加农民收入200万元,人均增收6.97万元。预计全年发放政策性补贴农民人均从中增加收入39.41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