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泛音的一些小知识 —— BlogB...

 风吹不动 2010-08-17

众所周知,声音有四大要素:音高、强弱、长短、音色。
前三种,非常容易理解:
音高:就是振动的频率不同导致的区别。
强弱:就是振动的振幅不同导致的区别。
长短:就是振动持续时间的不同导致的区别。
而音色,相对而言较难理解一些。

对于振动(也就是声音)来说,最纯粹最基本的是正弦波的震动。然而,在电子时代到来之前,人类完全没有听过这种纯粹的震动。而现在则很容易,你只要提起电话,就能听到频率为440赫兹的正弦波的声音——平心而论,这种声音实在算不上美妙。

Fig 1 正弦振动

但是,自然界中存在很多非常不同的声音,他们的振动,几乎全都不是正弦的震动。

 Fig 2 非正弦振动的一个例子

这样的震动,对人听觉所产生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那这种不同,就是音色的不同。
但是,傅立叶从数学上证明了,任何的一种非正弦的振动,都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不同频率的正弦波的叠加。而这一系列的正弦波的频率,都是原来波的频率的整数倍。但是,频率越高,所分配到的能量则越少。

Fig 3 波的傅立叶变换

而波的频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对应了参与振动的弦的长度。假设频率是基音的3倍,那参与振动的弦的长度就是原弦的1/3,呈倒数关系。
(对于管乐的情况,则可以考虑参与震动的空气柱的长度,最终结果是一样的。)

而泛音,实际上就是基音被分解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振动——所以有的书上也说,是“部分弦长的振动”。

因此,除了正弦波本身是不存在泛音的,任何其他的振动(或音),都存在无穷多个泛音——我们实际在音乐演奏中无法听到那么多泛音,正是由于频率越高,分配到的能量越少,因此无法实际使用的原因。

现在,我们可以给音色下一个定义了:音色的区别是由于各种振动,其总能量在泛音各音级上能量分配不同而造成的。

而在实际演奏中,所谓“演奏泛音”本质上其实是“如何将一个单独的泛音,从
同时存在的基音和泛音列中单独提取出来”的问题。

Fig 4 这里显示了用一个手指在琴弦的3/2处虚按的情况
很明显的,除了基音的3倍、6倍、9倍……等频率之外的震动,全部被抑制掉了。而这写幸存的震动,则合成了一个新的音。这个音是原来基准音频率的3倍。(如果基准音是c的话,那这个音就将是g1)

Fig 5 则显示了一个手指在琴弦的一半处虚按的情况。当然因此,除了2倍频率,极其倍数的频率之外,别的振动都被抑制了。因此,这样演奏出来的音,将是基准频率的一倍。(如果基准音是c的话,那这个音就将是c1)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很简单的发现,在琴弦的1/2,1/3,2/3,1/4,3/4,1/5,2/5,3/5,4/5……等等许多地方都可以演奏出泛音。而从理论上说,由于泛音列是无限的,因此在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演奏出泛音。但是实际上,由于泛音的音级越高,分配到的能量就越少,实际上在5倍频率的情况下,已经很难演奏出泛音了。(铜管的情形要稍微好一些,但是也很少会超过10级以上的泛音)。

而人工泛音,实际上原理没有任何区别,只是人为的用一个手指按弦,改变基准音的音高,而用另一个手指虚按琴弦的某个特定的位置,来获得需要的泛音而已。

 

==========================

 

(考虑到这里大多不是学理工的,所以我尽量不把公式牵扯进来。傅立叶变换的公式我就不列出来了,不过这个问题的解释,还是需要一些简单的公式,所以还请大家原谅;同时也要请理工的同学原谅我做了一些简化。)

这里,假设发出的声音是F。频率是ω。那我们记这个波形为:F(ω)

那么,实际上,我们可以把这个波形分解成若干个正弦波的叠加。

F(ω)= A1f(ω) + A2f(2ω) + A3f(3ω) + A4f(4ω) + A5f(5ω) + A6f(6ω)……
这里,f(n ω)代表各种正弦波。而之前的数字,则代表这个正弦波的频率,是原先那个音频率的几倍。而A1  A2.....则代表这个频率的正弦波的振幅,或者说强弱。

实际上,F(ω)就是小提琴拉出的那个音(当然,也可以是任何一个别的乐器或者东西发出的音)。那A1f(ω)就是基音,这个频率ω,就是基频。

而A2f(2ω) + A3f(3ω) + A4f(4ω) + A5f(5ω) + A6f(6ω)……这一堆,就是各色泛音。A2f(2ω)就是第一级泛音。A3f(3ω)就是第二级泛音。……

现在可以开始解释一些问题了:

1、同样频率的音,为什么音色会不同?
答:频率一样,实际上就是说,基频是一样的。但是,再经过傅立叶变换之后,A1 A2 A3...这一系列参数会不一样。这也就是说,能量在不同频率上的分布不同。假设一个小提琴,发出的音A1 A2 A3……分别是0.3, 0.1, 0.005……那么,任何一个别的声音只要符合这个比例的分布(或者近似符合),我们都可以认为是同一把小提琴发出的声音。(实际上鉴定录音是否某个人的声音,也是用同样的方式)。不同的声色,这个频率分布是完全不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音色区别的根本原因。

2、为什么音叉没有泛音?
答:这个说法是个很不严密的说法。不能说没有泛音,只能说,由于音叉的声学特性很特殊,它的声音经过傅立叶变换之后,A1很大,A2  A3  A4……都非常非常小。一直要到很高的泛音级,才会在出现一个稍大一点的项。因此,听起来“就像没有泛音一样”。

3、这个解释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弦乐器?
答:这个解释适用于所有的声音。而不仅仅是弦乐器。

4、为什么钢琴演奏出来的是泛音列?而小提琴是演奏泛音?
答: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到,任何声音,都可以分解成泛音列。所以钢琴演奏的时候,也包含了一系列的泛音(如同小提琴、长笛、长号……一样)。而小提琴、吉他等乐器演奏的泛音,只是通过特殊的方法,把其中某几项分量“取出来”单独被你听见而已。所以,从物理的意义上来讲,不是小提琴演奏出了泛音,而是小提琴特意不演奏出一些泛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