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

做模特的第一年,是姜培琳自闭的一年,那年她在上海。东北人面对上海人,巨大的文化差异让她无所适从,与工作团队在一起,她总感觉格格不入。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沟通方式,她索性逃避,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回避任何人,甚至是跟自己工作有关的人。

 

心理学硕士
自闭状态在姜培琳把事业移师北京后自然消失,因为她喜欢并适应着北方的水土。但是,新的烦恼又涌现出来,她觉得空虚。虽然她经常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忙得如不停歇的陀螺,被掌声和鲜花追捧着,但是回到家里的时候她仍然感到不安。是的,姜培琳觉得自己是那么地被动,永远在等别人的电话——等客户的电话,等公司的电话,如果这一天她没有接到开工通知,她就变得无所事事,空虚无聊。这时,她惟一的方法就是睡到正午再懒洋洋地起床,可是到了晚上精神矍铄的她却备感寂寥。
她很想透彻地挖掘自己,检讨自己。也许一个学历不高的模特在事业的巅峰期只想着如何走好台,但是,本科专业就是心理学的姜培琳却在不断地问自己:我的明天在哪里呢?她自忖自己的模特事业已经没有了上升的空间,她需要对未来的铺垫。
闭门读书3个月,2001年,她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从此,她开始了双重世界的生活,上午是乖乖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学生,下午是出现在T台上的超级名模。
姜培琳总是欣喜地讲述她的研究生生涯,那3年是她感悟的3年。在学校里,她看见周围的同学为了前途努力求学,过着清贫而充实的生活,他们对未来的把握是那么的真实,他们往前走的每一步是那么的塌实。回到时尚圈,她发现一切似乎很浮华,不少人做着白日梦,不努力却虚荣,心态无着落地漂浮在半空中。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让她清醒,她不断提示自己要脚踏实地地做人做事。
坦白地说,在浮华的时尚圈姜培琳显得很孤傲,她却自认为找到了心灵的宁静,有能力把握明天。在名利面前,她不去争,不去抢,就那么静静地等着。这样会失去机会吗?姜培琳说,也许你看得见的机会丧失了,但是真正重要的机会却仍然向她伸出橄榄枝。那些给她机会的人相信,有着好口碑的姜培琳不耍花招、不玩花活,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探讨人生
很多学心理学的人都被问到一个问题:会做心理咨询吗?姜培琳也被周围的朋友期待着,她却坦白没有帮别人做心理咨询的自信:“那是多么严谨的科学啊,我没有那种能力。”但是,周围的朋友还是把自己的感情问题说给好脾气的姜培琳听。不过,此时的姜培琳只是借给朋友一双耳朵,这个耳朵听,那个耳朵冒。在她看来,别人跟你谈感情问题的时候,她一定是已经有了决定,只是需要倾诉而已。
能把姜培琳热情调动起来的是和她讨论人生,讨论现代人生存的意义。姜培琳认为人生需要自讨苦吃,因为痛苦与喜悦都是人生的必要元素,而真正的喜悦是在痛苦之后,所以,她不赞成逃避痛苦,单纯地追求快乐。而姜培琳坦言,自己在这个人生阶段,追求的是平和的欢愉,只有专注地做人做事才能带来这种感觉。

 

点评:很久以来,人们认为思考“人为什么活着”这些问题是哲学家们的事,但实际上这是生活在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的事。很多人就是因为寻找不到活着的意义而感觉痛苦、迷惘,丧失支点而无法再去承受生活的挑战。所以,帮助人们寻找生活的意义成了心理治疗师任务。二战期间被关入纳粹集中营多年的精神病学家弗兰克尔在直面死亡之后,写了一本书,叫做《意义治疗》,从此,人们意识到,只有心中怀有信念,才能对生活有热情,才能保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众多明星当中,必须承认,姜培琳是气质独特的一位,也许正是心理学的背景使她经常能够觉察自我感受,调整人生目标,不断给人生赋予意义。有很多患者都曾经问我:您告诉我,活着到底为什么?我有什么理由该忍受痛苦继续生活?其实,每个人生活的意义都是不同的。这个意义不是由别人为自己指定,而是来自自己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对未来的期望和自我定位。
姜培琳寻找到的意义是什么呢?别人也许无法获知,但是却能看到她寻求的执着:本科毕业当模特,从模特又考研究生  只有对未来的方向或自我需要有充分把握的个体,才会做出这样不合常规的惊人之举。所以,从这点上讲,我无法评论姜培琳,只能向她表示对同道的尊敬。也许,心理治疗师类似于佛教中的大乘派,通过渡众来渡己;而姜培琳遵循的是小乘教义,普渡众生之前先要自己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