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紫砂茶具集锦

 瀚达 2010-08-19
图说中国紫砂茶具 
  
  
外链图片 

  

中国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与长达五千年的持久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直接人性和人生本源。其中蕴涵的和平、和谐、合作等丰富内涵,在世界各大文明中无与伦比,独一无二。。。同样的,中华文化与艺术,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与精神的载体与结晶,更是人类文明宝贵的财富的,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欣赏,珍惜的。。。也更是应该和世界各民族人民与文化,交流,推广的。。。  
  
    

紫砂史话   
    
外链图片  
  
  中国的紫砂艺术,以茶具为主,另有少量花盆、笔筒、碗碟、陶刻等,故本专辑主要介绍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紫砂茶具的色泽,可利用紫砂泥泽和质地的差别,经过“澄”、“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优质的原料,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   
  
  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北宋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也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的诗句,说明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1976年宜兴鼎蜀镇羊角山发掘出一处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考古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至于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创,已无从考证。   
  
外链图片  
  
  紫砂茶具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根据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录》的“创始”篇记载,紫砂壶首创者,相传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一个不知名的寺僧,他选紫砂细泥捏成圆形坯胎,加上嘴、柄、盖,放在窑中烧成。“正始篇”又记载,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卓越的紫砂工艺大师——龚春(供春)。龚春幼年曾为进士吴颐山的书僮,他天资聪慧,虚心好学,随主人陪读于宜兴金沙寺,闲时常帮寺里老和尚抟坯制壶。传说寺院里有株银杏参天,盘根错节,树瘤多姿。他朝夕观赏,乃摹拟树瘤,捏制树瘤壶,造型独特,生动异常。老和尚见了拍案叫绝,便把平生制壶技艺倾囊相授,使他最终成为著名制壶大师。供春在实践中逐渐改变了前人单纯用手捏制的方法,改为木板旋泥并配合着竹刀使用,烧造的砂壶造型新颖、雅致、质地较薄而且又坚硬。供春在当时就名声显赫,人称“供春之壶,胜如金玉”。有一把失盖的树瘿壶,造型精巧,现存北京历史博物馆,是供春唯一传世的传品,但也有人疑为赝品。这位民间紫砂艺人最早地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境界,供春壶成为紫砂壶的一个象征,其作品也被后世所仿造。   
  
  明清两代,宜兴紫砂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作品。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名贵可想而知。   
  
  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器发展的高峰,前后出现“四名家”、“壶家三大”。“四名家”为董翰、赵梁、元畅、时朋。董翰以文巧著称,其余三人则以古拙见长。“壶家三大”指的是时大彬和他的两位高足李仲芳、徐友泉。时大彬为时朋之子,最初仿供春,喜欢做大壶。后来他在游娄东时与名士陈继儒交往甚密,共同研究品茗之道,根据文人士大夫雅致的品味把砂壶缩小。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饮茶品茗的趣味。他制作的大壶古朴雄浑,传世作品有菱花八角壶、提梁大壶、朱砂六方壶、僧帽壶等。他制作的小壶令人叫绝,因此当时就有“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的赞誉,被誉为“千载一时”,他为紫砂发展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仲芳制壶风格趋于文巧,而徐友泉善制汉方、提梁卣等。他晚年自叹说:“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也”。   
  
外链图片  
  
  另外,紫砂艺人李养心,是万历时人,他擅长制作小壶,朴素带艳,世称“名玩”。李养心的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的匣钵装烧法。还有欧正春、邵氏兄弟、蒋时英等人,他们借用历代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纹饰制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也广为流传。另外被誉为“桃圣”的项圣思也非常著名,他制作的大小桃杯,制作的精细入微。   
  
  到了清代,紫砂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砂艺高手辈出,紫砂器也不断推陈出新。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的珍贵的雕漆名壶。雍正也曾下旨让景德镇按照宜兴壶的式样烧制瓷器。乾隆七年宫廷开始直接向宜兴订制紫砂茶具,至此紫砂壶成为珍贵的御前用品。这一时期紫砂大家有陈鸣远、邵大享等名家,陈鸣远是继时大彬以后最为著名的陶艺大家。陈鸣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至今被视为珍藏。据《阳羡名陶录》记载“鸣远一技之能世间特出”。著名现代宜兴紫砂陶艺家顾景舟先生评价说:“我从事砂艺六十年,明末清初最杰出的砂艺家首推陈鸣远。”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他的作品铭刻书法讲究古雅、流利。其传世作品也仅有难得的几件。另外此时期的名家还有虔荣、王南林、邵元祥、邵旭茂、陈观候等。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间,宜兴紫砂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紫砂茶具式样繁多,所谓“方非―式,圆不一相”。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不少著名的诗人、艺术家曾在紫砂壶上亲笔题诗刻字。《砂壶图考》曾记郑板桥自制一壶,亲笔刻诗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此时最著名的是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此人工于诗文、书画、篆刻,时任江苏溧阳知县,特意到宜兴和杨彭年制壶,创造了著名的曼生十八式。。杨彭年的制品,雅致玲珑,不用模子,随手捏成,天衣无缝,被人推为“当世杰作”。彭年配合制壶。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再由陈氏镌刻书画。其作品世称“曼生壶”,一直为鉴赏家们所珍藏。所制壶形多为几何体,质朴简练、大方,开创了紫砂壶样一代新风。曼生壶铭极具文字意趣,至此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格至陈曼生时期才完美地与紫砂融为一体,使宜兴紫砂文化内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外链图片  
  
  到了咸丰、光绪末期,紫砂艺术没有什么发展,此时的名匠有黄玉麟、邵大享。黄玉麟的作品有明代纯朴清雅之风格。擅制掇球。而邵大享则以浑朴取胜,他创造了鱼化龙壶,而此壶的特点是龙头在倾壶倒茶时自动伸缩,堪称鬼斧神工。在稍后的20世纪初叶,由于中国资产阶级蓬勃兴起,商业的逐渐发展,宜兴紫砂自营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一些制壶名家,其中又以冯桂珍、俞国良、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程寿珍、朱可心、蒋蓉等人最为著名。   
  
  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更大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例如,紫砂双层保温杯,就是深受欢迎的新产品。由于紫砂泥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好,所以烧成的双层保温杯,用以泡茶,具有色香味皆蕴,夏天不易变馊的特性。因是双层结构,开水入杯不烫手,传热慢,保温时间长。造型多种多样,有瓜轮型的、蝶纹型的,还有梅花型、鹅蛋型、流线型等。艺人们采用传统的篆刻手法,把绘画和正、草、隶、笼、篆各种装饰手法施用在紫砂陶器上,使之成为观赏和实用巧妙结合的产品。   
  
  紫砂器在世界上称得上造型最丰富的工艺品种,明清两代先后涌现出数十位德高望重的著名陶艺名家,创制出了人类艺术瑰宝,他们为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紫砂的起源      
  
外链图片  
  
  紫砂创始在何时,在我国陶瓷史上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明、清时代的史籍中明确地说,紫陶器创始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金沙寺的和尚和书僮是创始人。如明周高起在《阳羡名壶系·创始篇》中说:“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兴陶缸翁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传口柄盖的,附陶家穴烧成,人遂传用”。周容《宜兴瓷壶记》说:“今吴中较茶者,必言宜兴瓷,始万历,大朝山寺僧(即金沙寺僧)传供春者,吴氏小吏也”。   
  
  供春和吴氏是何许人呢?《宜兴县志》记载说:供春是明正德年间(公元1504-1521)提学副使吴颐山随带的书僮,吴读书于金沙寺中(此寺今仍尚存遗址)。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说:“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之功。信陶壶之鼻,亦天下之良工”。这些记载清楚地说明紫砂创制于明代中晚期,绝对不提宋代已有紫砂的事实。   
  
  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施工中发现了紫砂古窑遗址,才得到证实宜兴陶瓷生产的始于新石器时代。宜兴是个古老的县,始设县于秦,远在新石器时代,勤劳的人民就在这里开创了原始陶瓷生产活动。先后多次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古文化遗址七处,其中就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五处。古窑址近百处,其中有汉代窑址三处,六朝窑址三处,隋、唐、五代窑址九处,宋、元窑址二十处,明、清窑址六十多处。因此民间传说,把越国的范蠡奉为“宜兴陶瓷创业的祖师”或“陶朱公”是不真实的。   
  
外链图片  
  
  古紫砂窑址位于宜兴蠡墅村羊角山,是丁蜀镇黄龙山的支脉系统,这里是盛产紫砂泥矿的地方,所以古人把窑建在原料的产地。古紫砂窑址是埋在长约十公尺的土堆下面,经破土清理,共分三层,上层厚二公尺余,为近代废窑陶瓷碎片堆积,以缸、翁碎片为主。第二层为混合堆积,从元代以迄清代初年,延续时间较长,堆积层较厚,约二至三公尺,多为瓯窑缸、缶、翁和肩部饰有菱花的陶罐、玉壶式的釉陶壶等残片,尤其后两种具有元、明代陶瓷造型风格;其次还发现“宜均器”残片,与瓯窑制品极为相似。   
  
  另外在附近偏北方向,发现有瓯窑遗迹,说明所堆积是元未明初瓯窑的堆积物。第三层为早期紫砂堆积层,厚1.5公尺,断面呈灰紫色,主要是紫砂壶残片,有壶身、壶嘴、壶盖等。在此堆积的附近,发现了一座长约十公尺、宽约一公尺余的龙窑一座,其中亦有紫砂片。窑的下层,是黄土,是建窑时用黄土人工填成的。南端用小砖砌成倾斜的砖垛两排,这一种小砖与江南地区常见宋墓砖极为相似。根据发掘出土的大量紫砂器残片分析研究,可以分辨出主要造型有:壶、罐两个大类,其中以壶为大部,均呈紫红色,器物里外无釉,从残片复原的器型分有高颈壶、矮颈壶、提梁壶等三类。紫砂泥质较粗糙,器身表面细密度亦差。由于没有用匣装,而是直接入窑烧成,因而常有火疵现象,在成型方法上已脱离用陶轮拉坯的做法,根据紫砂泥不同于其他陶土性能,而采用泥片镶接法,壶嘴、壶把、壶的子(俗称壶盖、壶顶)的粘接,则采用穿洞捏塞法。为后世紫砂器成型开创了新的工艺,奠定了紫砂器造型的基础。例如:龙头壶的壶嘴,捏成龙头型。六方形壶,壶的颈部起线,壶嘴根部附加菱花形纹饰,以及壶把上带有小孔的处理等,都相当成熟。从复原的三件造型、装饰来看,线条流畅,饰纹恰到好处,绝非免强而为之的处女之作。   
  
  此外,镇江博物馆近年来在一座南宋古井里发现了两件紫砂壶。壶身、壶嘴、壶底用泥片捏成,壶颈部留有刀削痕,壶身留有很明显的手捏痕,并且上半截还施了釉。据考证,认为是宋代酒壶。从用泥粗糙,制型朴素,比较古老看,在时代上可能早于南宋。不过今后还得作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更正确的结论。   

明代紫砂的发展      
  
外链图片  
  
  紫砂陶又称紫砂器或紫砂陶器,是我国独特的陶器工艺品,以造型多样,色泽古雅,质坚耐用,技术精湛而著称于世。最明显的特征,是用较粗的紫砂泥烧制,多呈紫红色,一般不施釉故称紫砂陶器。在紫砂制品中,最为突出的是紫砂茶壶,无论地下出土、世间流传,大部分是茶具。因为紫砂茶壶式样多种,各有特色,不仅富于民族风格,而且具有:用开水沏茶,冬不易冷,夏不灸手和泡不走味,贮不变色,盛夏不易发馊等特殊功能。所以博得人们“一壶在手,爱不忍释”,高士名儒更视为“拱璧”。特别推崇,极力提倡,因而茶壶成了盛行的上品,数量多,流传广。   
  
  早期的紫砂壶是供煮水之用,做工粗糙,变化很少,形制仅有高颈、矮颈、提梁和六方长颈等,一九六六年,在南京市郊江宁县马家山油坊桥挖掘的明嘉靖十二年(一五三三年)司礼太监吴经墓曾土一件紫砂提梁壶,从它的形制与装饰纹样推测,它被用作案几陈设品的可能性极大。这时的紫砂壶、把、嘴、身采用铆接法,与明中叶后流行泡茶用的紫砂壶差别较大。   
  
  明代是紫砂正式形成较完整的工艺体系的时期,尤其在嘉靖至万历年间,紫砂从日用品陶器中独立出来,讲究规正精巧,名家名壶深受文人仕宦的赏识,入宫廷、出海外,奠定了宜兴作为紫砂之都的基础。紫砂陶品种繁多,紫砂茶壶尤以其独有的实用性与艺术鉴赏性相统一的特性,成为传世精品。  
  
外链图片  
  
  据明朝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创始》“创始”一节及《宜兴宗旧志》的“艺术”一章记载:金沙寺(宜兴湖父镇西南,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金沙寺僧的确切年代,已经难以查考。据推测大概在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间。其后在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据《阳羡茗壶系》的《正始》云:“……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胚,茶匙内中,指掠内外,指螺纹隐起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供春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张岱《陶庵梦忆》中言道供春壶“栗色暗暗,如古金石,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其所作树瘿壶(亦称供春壶)为世间珍宝,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他也是第一位有文献记载的壶艺大师。金沙寺和供春所生活的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公元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由此也被看作为宜兴紫砂产品真正形成工艺体系的时间。   
  
  在嘉靖到隆庆年间(公元1522-1572年),继供春而起的紫砂名艺人有董翰、赵梁、时朋、和元畅四人,并称为“名壶四大家”。其中董翰以制作菱花式壶最著称,赵梁所制壶多为提梁壶。这些名家均以造型的艺术化取胜。嘉靖后,出现了一大批制壶名家。创作出了多款壶型,流传至今。由于迎合了当时士人浅尝低吟、自斟自饮的茶风,紫砂陶壶逐渐被精于茶理的文人所关注和喜爱,众多文人雅士参与设计制作,赋予紫砂壶以文人艺术品的特质。紫砂壶艺术已具备高度的艺术品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这也促使紫砂壶的造型趋向小型化,如南京嘉靖十二年墓中所出紫砂提梁壶的容量就只有450毫升,较之宋代窑址所出的容量达2000毫升的大壶,只及四分之一。所以,紫砂壶体的小型精巧化是当时总的趋势。冯可宾所著《茶笺》中说:“茶壶以窑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阳羡茗壶系》也说:“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翕啜,以尽色香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这种饮茶方式,具有色、香、味三者兼顾的要求,就为紫砂壶的小型精巧化定下了基调。同是紫砂壶也开始胜过了银、锡或铜制的茶壶,成为文人士大夫品茶时必备之物。所以,《阳羡名壶系》中又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明代文人李渔也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   
  
外链图片  
  
  明代中叶,制壶名家辈出,壶式千姿百态,技术精湛,迎来了中国紫砂陶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在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继起的名家有时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师徒三人,他们的壶艺都很高超,在当时就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誉。以时大彬为代表,所制茗壶,千态万状,信手拈出,巧夺天工,世称“时壶”、“大彬壶”,为后代之楷模。有诗曰:“千奇万状信出手,宫中艳说大彬壶”。而据清吴骞着的《阳羡名陶录》里编载周容的一篇《宜兴瓷壶记》记载“……始万历间大朝山僧(当作金沙寺僧)传供春;供春者,吴氏之小史也,至时大彬,以寺僧始止。削竹如刃,刳山土为之。供春更朽木为摸,时悟其法,则又弃模,而所谓制竹如刃者,器类增至今日,不啻数十事……”揣摩大彬壶及明代民间的传器,可以看到时大彬对紫砂壶制作方法进行了极大的改进。最大的改进是用泥条镶接拍打凭空成型。紫砂艺术发展到此阶段,遂真正形成宜兴陶瓷业中独树一帜的技术体系。这其中也有着时大彬以前的父辈们(包括时鹏、董翰、赵梁、元畅四大家在内)的共同实践经验,但时大彬是集大成者,经他的总结力行,成功地创制了紫砂常规上的专门基础技法。《名陶录》云:“天生时大神通神,千奇万状信手出。”这样的赞颂,唯时大彬足以当之。几百年来,紫砂全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是经过这种基础技法的训练成长的。万历时名工还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佰夸、陈用卿、陈文卿、闵鲁生、陈光甫、邵盖、邵二荪、周俊溪、陈仲美、沈君用、陈君、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陈君盛、陈辰、徐令音、沈子澈、陈子畦、徐次京、惠孟臣、葭轩和郑子候等。可以说是名工辈出,各有绝技。明代是紫砂壶不断翻新发展的时期:“龙旦”、“印花”、“菊花”、“圆珠”、“莲房”、“提梁”、“僧帽”、“汉方”、“梅花”、“竹节”等造型层出不穷。艺人陈仲美将瓷雕技术融入陶艺,是宜兴历史上风格多样、制壶最多的三位名家之一,所制花货令人耳目一新。他最早将款和印章并施于壶底,开创了壶史先例。陈用卿则第一次将铭文刻于壶身,且用行书取代楷书,增加了作品的文气。在这之前,紫砂壶上都不刻任何铭文,即使制壶艺人的名款,亦偶尔以楷书刻在壶底。明代的烧制技术也有所创新,李茂林首创匣钵套装壶入窑,烧成后壶色光润,无裸胎露烧所产生的瑕疵。这一烧制方法沿传至今。万历以后的天启、崇祯年间(公元1621-1644年)著名的紫砂艺人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惠孟臣和沈子澈等。其中以惠孟臣的壶艺最精,为时大彬以后的一大高手,他所制作的茗壶,形体浑朴精妙,铭刻和笔法极似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在我国南方声誉很大。在清初雍正元年(公元1733年)即有人仿制“孟臣壶”,其后仿者更多。署款铭刻开始盛行,出现了代镌铭款的文人刻家。  
  
外链图片  
  
  明代后期宜兴陶业的大发展和紫砂器的独树一帜,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分不开的。明代前期的“匠户制”,已较元代松懈,自洪武十六年(公元1393年)起,实行了“轮班制”。到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终于废除了轮班制,改为征银制度,使相沿达两百年的工奴制宣告结束。这些改革使手工业者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从而推进了包括陶瓷业在内的各种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明代后期紫砂器的快速发展,更与当时宜兴整个陶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当时陶类中的商品经济颇为发展,丁蜀镇一带逐渐形成为集中的产区,据《荆溪县志》记载: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公元1522-1622年),宜兴窑场的产品已是“于四方利最薄,不胫而走天下半”,各地商贩云集,“千里之外,趋之若鸿”,“沿贾扬帆而晓夜行”,“商贾贸易缠市,山村宛然都会”。至明末宜兴紫砂器也由葡萄牙商人远涉重洋运至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红色瓷器”、“朱砂瓷”,成为欧洲市场的热销产品。 

清代紫砂的发展      
  
外链图片  
  
  清代宜兴陶业进入全盛时期,是紫砂壶艺术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特别是装饰艺术发展到了又一艺术巅峰。手工工场的出现令分工日趋细密,技艺逐渐完善,至清末鼎蜀一带出现“家家做坯,户户务陶”的繁荣景象。清代的紫砂在选料、配色、造型、烧制、题材、纹饰、工具各方面均优于明代。   
  
  清朝初期,几何形器非常流行,筋纹形器和自然器已发展成熟。技巧精湛、善于创新的陈鸣远是其中佼佼者,与时大彬并称,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争鸣远碟”之誉。以陈鸣远为代表,其制作的茶具和杂件雅玩,线条清晰,轮廊明显,特别是他塑造的自然形态作品,是无人可以比拟的,其独到之处在于雕塑装饰、款识书法雅健,作品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深受时人喜爱。至今被视为珍藏。其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其艺术超尘脱俗,其作品表现淋漓尽致,精妙绝伦。陈鸣远开创发扬把中国传统文化诗词书画,山水梅竹的装饰艺术方式引入了紫砂陶壶的制作工艺,助饮茶兴,益人兴致,把壶艺、茶趣融为一体,极大的提高了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在紫砂陶艺发展史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外链图片  
  
  清中叶以后,文化参与紫砂壶的制作,一壶之上集工艺技法之大成,可交替运用书法、诗画、篆刻、雕塑、镂空、镶嵌、泥绘、彩釉、绞泥、掺砂、磨光等技法,因器而异,变化丰富。文人参与制壶,是清代紫砂壶艺突出的时代特征,且成为清代壶艺的主流,给壶艺发展以极大的推进。嘉庆年间知县陈曼生爱好紫砂壶,精于书法、绘画、篆刻,亦属名家。为振兴陶业,手绘十八种壶式,即曼生十八式,并邀制壶艺人杨彭年、吴月亭等为他制壶,又邀文人好友为之绘画、刻文,世称“曼生壶”款“阿曼陀室”。使得紫砂壶成为高雅的陶艺作品。这个时期在壶身题款成为风尚。由艺人杨彭年制作、名家书刻铭文,风格古雅简洁,这类壶的壶底、壶盖、壶身常留下定制者、制作者、刻书画铭文者的名款。宜兴紫砂壶“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由此而盛。   
  
  清道光、咸丰年间至清末紫砂壶的壶形和装饰,在该阶段愈加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工艺追求简洁,壶式结果取材于自然的瓜类并配以简单线条,极为精巧。邵大亨创作的鱼化龙壶灵巧可爱,盖上龙头可活动,龙舌能伸出;百果壶匠心独具,壶身圆形,上贴白果、瓜子、栗子、红枣等各式瓜果,以莲藕为壶嘴,菱角为壶把;还有竹节提梁壶。太湖石提梁壶等。黄玉麟将古代青铜器和陶器艺术特色融化到紫砂壶的制作中,技艺精湛。至清朝晚期,题款、以壶赠友成为时尚,壶价日高,贵于金玉,《桃溪客语》说“阳羡(即宜兴)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可见其名贵。   
  
  明清时代,亦多用龙窑烧造紫砂陶器。清代前期宜兴龙窑约有四、五十处,除分布在鼎蜀镇周围外,青龙山南麓和北麓、任墅石灰山、川埠宝山寺及上袁、潜洛、汤渡等地均有。清末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在南京举办了我国“南洋第一劝业会”,其宗旨是为奖励农业,振兴实业。宜兴阳羡陶业公司的紫砂陶器获奖。
近代紫砂      
  
外链图片  
  
  辛亥革命以来的现代紫砂器,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然后又恢复和发展的曲折过程。   
  
  自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9年前夕,可以说是急剧衰落阶段,从1949年以后到今天,则是复苏和进一步大发展的阶段。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到1937年上半年,宜兴紫砂业仍在缓慢地发展。1912年前后,宜兴芳桥开明人士周文伯(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的父亲)提倡实业,创办“利用陶业公司”,聘任宜兴川埠上袁村的前清秀才邵咏常为经理,并在上海、天津等地开设分店,扩大经营业务。1917年,江苏省议员潘宝坤(蜀山西街人)向江苏省政府提议在蜀山办一个陶业工厂,很快得到批准。本世纪20至30年代,上海的一群工商业家和宜兴的实业界人士,在宜兴上海、无锡、天津和杭州等城市开设专营陶器的商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吴德盛陶器公司、铁画轩陶器公司、利永陶器公司、陈鼎和陶器公司和葛德和陶器公司,以及“福康”、“豫丰”等。  
  
外链图片  
  
  据1919年的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宜兴的蜀山、丁山、汤渡和川埠一带的沿山居民,仍然“家家制坯,户户捶泥”。全县有窑货行二十五家,各种陶窑四十余座。紫砂茗壶、花盆、花瓶和饮食器皿的制作,集中在蜀山和川埠;龙盆、罐头等黑货集中在蠡墅;缸类集中在丁山和白宕;缸翁类集中在汤渡。整个窑场工人近六千人,临时工则因季节而增减。这一带的居民通常全家参加陶业劳动,或碎土,或炼泥,或徒手制坯,或户外晒坯,或研制釉料,或绘画施彩,或书画雕刻,或装坯烧窑,男女老幼都不例外。由于紫砂器的销售量猛增,以及为了迎合国内外资产阶级和达官贵人爱好古董的需要,紫砂器的艺术水平在此期间明显下降。但也有少数艺人坚持工艺创作,有他们独到的艺术贡献。如程寿珍(公元1858-1939年),别号“冰心道人”,他擅长制作“掇球壶”及仿古紫砂壶。所制掇球壶端正完美,稳健丰润,犹如大小双球叠垒,曾获得巴拿马国际赛会和芝加哥与博览会的奖状。同时得到奖状的还有紫砂名艺人俞周良所制的“传炉壶”。又如范鼎甫,他不仅善于制作紫砂壶,而且擅长紫砂雕塑品,他的大型雕塑作品——“鹰”,曾在1935年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9年前,是宜兴紫砂业的急剧衰退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丁山、蜀山窑业区的厂房和民房被毁者达六百多间,陶窑完全被毁者十二座,还有一些陶窑被侵略军改作炮台或碉堡。当时宜兴陶业情况是“大窑户逃往外地,中小窑户无意经营”,每年曾以百万件紫砂供给全国和远销世界各地的蜀山窑场,那时全年所烧紫砂茶壶不满千。到四十年代初期稍有恢复,但年产值最多时也只及战前最高年份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   
  
  1945年抗战结束时,宜兴还保留有陶窑六十四座,但到1949年前止,产量最多时不过开烧四十六座。1948年是抗战结束以来宜兴陶业较旺盛的一年,全年共烧了二千七百四十窑次,但仅为1936年产值的百分之五十八。其中七座紫砂窑中只开烧了三座,全年只烧二十窑次,烧造的品种也只是一些茶馆所需的普通粗茶具。而紫砂业在整个宜兴陶业中的比重,也从1936年的百分之二十二点二下降到1945年百分之八点九。曾经有过六、七百人的紫砂从业人员,到1949年前只余下三十余人。    
现代紫砂的发展      
  
外链图片  
  
  从五十年代开始到九十年代,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和装饰工艺踏进了历史发展和空前繁荣时期。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古老的紫砂工艺呈现满园春色,万紫千红的景象。过去,紫砂壶的造型只有龙蛋壶、洋桶壶等自古流传下来的式样。而今,壶艺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仅使失传几十年的优秀作品逐步恢复,而且还创造了一千多种新产品。几何形壶(包括圆器、方器)、自然形壶(又称花货)、筋纹器壶及小型壶、水平壶等四种类型都有出产,色泽包括红泥、紫砂、梨皮泥等十多种,纹饰运用了浅浮雕、印花、贴花、镌刻及金银丝镶嵌等新工艺。   
  
  现代紫砂壶艺术以朱可心、顾景舟和蒋蓉为代表。著名老艺人还有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概、任淦庭等。他们的技艺是多方面的,但又各有所长。顾景舟技艺全面,喜作素式茗壶;王寅春、吴云根则以筋纹器壶为主;朱可心、蒋蓉又善制雕塑装饰的壶;裴石民除专长制壶外,还以制作形色逼真花果小件著名;而任淦庭则以书画陶刻称著于时。他们除了精心创作外,还培养了数以百计的青年艺徒,使紫砂这一传统工艺后继有人。新一代的陶艺师不但在传统上有所继承,而且创造不少新颖的作品,在历届中外陶艺展中可窥其面目。   
  
  现代紫砂壶艺术的发展、演进,大致可分三个时期:建国初年的恢复期;六十年代的孕育期;八十年代的飞跃期。   
  
  1950年,人民政府拨专款恢复生产,对紫砂工艺采取了保留、提高、发展的方针,贯彻了经济、适用、美观的设计原则,进行了一系列挖掘、恢复、发展的工作。   
  
  1955年10月成立宜兴蜀山紫砂陶业生产合作社,原被迫改行的老艺人都归了队。   
  
外链图片  
  
  六十年代“文革”期间,紫砂壶也列入封资修。“文革壶”壶底款仅钤“中国宜兴”印章,偶见作者名款。但却为人珍视,原因是泥质优良、色泽纯正,制技水准亦高,且有名人名作。   
  
  七十年代,宜兴紫砂工艺厂扩大紫砂研究室,由朱可心、顾景舟、蒋蓉、徐秀棠、高海庚、吕尧臣、汪寅仙等组成,专门从事紫砂壶造型设计。此时,传统名作得以肯定。   
  
  1975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宜兴举办“陶瓷美术设计班”。1988年,顾景舟经国家轻工部批准,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并崇为“壶艺泰斗”而饮誉海内外。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海内外掀起眦砂热的浪潮,首先是香港罗桂祥先生筹划在亚洲第六届艺术节举办“宜兴陶器展”,要求展品壶底、盖钤制作者名款。紫砂厂挑选技术尖子建立“特艺班”,按其提供的历史名作图样进行复制。1981年紫砂茗壶在此展览中大展雄风,并开展学术讲座,为罗桂祥先生百余伯紫砂藏品作鉴定,捐赠给香港市政局建立香港茶具文物馆。此时,紫砂茗壶价值上升到应有的地位,更令人欣慰的是一代新秀脱颖而出,成为现代紫砂壶艺的中坚力量。   
  
外链图片  
  
  紫砂茗壶经历代艺人的创造和文士的推崇,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工艺特殊、装饰多变、风格高雅、技艺精湛的集工艺和实用于一体的,具有民族风格的一枝奇葩。当今的紫砂茗壶,造型千姿百态,品种丰富多彩,真可谓一个洋洋大观的壶艺世界。   
  
  紫砂茗壶的类别,如按品质可分为粗货、细货、特种工艺品三类。粗货:是指价格低廉、经济实用、而向大众的普通商品壶。细货:其价格有所高低,但还通称为经济实用的工艺美术品。特种工艺品:是指那些出于名壶艺家之手的名作,其价格得按壶艺家的成就及作品的艺术价值而论。这类壶艺术水平高,产量少,显得更加名贵。   
  
  紫砂茗壶是以特殊的紫砂材质精制而成,具有一定的制作技巧和审美标准。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注重作品内涵,形成百品竞新的现代紫砂壶艺术,名师新秀,各擅胜场,显示作者品格特征和紫砂文化,吸引着海内外名阶层人士的向往和倾心。   
历史上师承情况    

  一、明清时期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紫砂艺人,当推供春。供春是吴颐山的家僮,他从艺之初,是陪主人在金沙寺读书时,“窃仿老僧心匠”,走上创作之路的。他的老师当是“久而逸其名”的金沙寺僧。 

  时大彬是明代划时代的巨匠,他的徒弟众多:李仲芳,为时大彬第一高足,世传时大彬壶,亦有仲芳之作而署大彬款的。徐友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沈君用。其后因缺少文字记述,难作推断。 

  清代名手黄玉麟师从上袁人邵湘甫。 

  程寿珍则学艺于邵友廷。

外链图片 
 二、民国时期

  1921年“利用陶业公司”成立“陶工传习所”。俞国良、邵云儒担任老师。学员中杰出者有:冯桂林、储良、陈汉西等。 

  1931年(民国二十年)“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成立,内设“陶工科”,次年改名为“窑业科”。1933年,窑业科与宜兴职业学校脱离,单独建校,称“江苏省宜兴初级陶瓷职业学校”,招收高小文化以上的学生,校址在今蜀山北厂,并借用陶器工厂作为学校的学习工场。首任校长为日本东京帝国工业大学毕业的王世杰。吴云根、朱可心等人曾受聘担任教师兼实验工场技师,从此改变了一师一徒的传授方法,而是多师多徒的群体授课。 

  汪森义传汪宝根、吴云根、朱可心;江左臣传裴石民;金阿寿传王寅春。

外链图片  
三、1949年以后

  1954年蜀山工场紫砂生产组成立,将流散在各地的紫砂从业人员组织起来,其中有陶刻艺人任淦廷,制坯艺人朱可心、顾景舟、王寅春、裴石民、吴云根、蒋蓉等59人。 

    外链图片 

  

  1955年:

  朱可心收徒:潘春芳、鲍新元、史志鹏、李琴仙、李碧芳、倪顺生、曹婉芬、吴庆安。 

  顾景舟收徒:李昌鸿、高海庚、沈蘧华、单淑芳、鲍秀云、周桂珍。 

  吴云根收徒:高永津、史济华、许旋、朱凤英。 

  王寅春收徒:许承权、王小龙、李天行、李元如。 

  1956年:

  王寅春收徒:高洪英、陈小庚、葛岳彬、江宏大、吉德宝、鲍赛芬、方立品。 

  吴云根收徒:史玉琴、何听初、许慈媛、范洪泉、王月仙、谢乐仙、吴欣南。 

  郁洪庚收徒;徐茂棠、鲍启君。 

  任淦庭收徒:徐秀棠、咸仲英、冯希雅、邵新和、王品荣、张赫棠、朱蓉娟。 

  1958-1959年:

  朱可心收徒:汪寅仙、范洪泉、谢曼伦。 

  王寅春收徒:何道洪、高洪英。 

  吴云根收徒:吕尧臣、许慈媛。 

  陈福渊收徒:潘持平、周尊严、顾绍培。 
紫砂壶泡茶的优点      
  
`   外链图片  
  
  明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为何独钟宜兴紫砂壶?周高起又说:“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上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原来宜兴紫砂壶泡茶之佳,在于能尽得茶之色香味。李渔《闲情偶记》也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文震亨《长物志》也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明清一些文人士大夫对宜兴紫砂壶泡茶优点的认识一致。   
  
  宜兴紫砂壶之所以受到茶人喜爱,一方面是由于紫砂壶造型美观,风格多样,独树一帜,另一方面也由于它在泡茶时有许多优点。   
  
  (一)紫砂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用紫砂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得茶之真香真味。《长物志》说它“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二)紫砂壶透气性能好,使用其泡茶不易变味,暑天越宿不馊。久置不用,也不会有宿杂气,只要用时先满贮沸水,立刻倾出,再浸入冷水中冲洗,元气即可恢复,泡茶仍得原味。   
  
  (三)紫砂壶能吸收茶汁,壶内壁不刷,沏茶而绝无异味。紫砂壶经久使用,壶壁积聚“茶锈”,以致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这与紫砂壶胎质具有一定的气孔率有关,是紫砂壶独具的品质。   
  
  (四)紫砂壶冷热急变性能好,寒冬腊月,壶内注入沸水,绝对不会因温度突变而胀裂。同时砂质传热缓慢,泡茶后握持不会炙手。而且还可以置于文火上烹烧加温,不会因受火而裂。   
  
  (五)紫砂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紫砂壶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所以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暗然之光,入可见鉴。”。   
  
  《阳羡茗壶系》说:“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砒,汤力香茗,俾得团结氤氲。”冯可宾在《岕茶笺》中也说:“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太早则未足,大迟则已过,的见得恰好,一泻而尽。”宜兴紫砂壶自明代中叶勃兴之后,经过不断的改进,最终成为雅俗共赏,饮茶品茗的最佳茶具。   
 
紫砂工艺制作流程      
  
`   外链图片  
  
  原料的准备,包括挖泥、炼泥和选料。矿中挖出的硬块状的泥料经过捣碎、过筛、澄滤,所得细土下窑储藏,叫作“养土”。   
  
  紫砂器成型的主要方法是手工捏作。先捏器身,然后挖足、开面,最后加柄、嘴、盖等。从明代至清康熙年间,多用捏作的方法,清雍正、干隆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模制产品。嘉庆、道光年间,陈曼生重倡古法,又盛行捏作。李景康、张虹说得好:“就印模与捏造而论,印模之法易精,在工业为进步;捏造之法难精,在技能为绝诣。故印模之法便于仿行,捏造之法则庸工不易措手也。名家之壶俱以捏造见长,坐是故耳。”   
  
  早期的制坯工具主要是一种竹刀,后来逐步增添了木、角、石、金属等质料的工具,并用陶轮来拉坯和修坯。到清代,工具有十多种包括椎、碓、镖、钗,有圭形、笏形、贝形、肾形、月形、蝎尾形等多种形状。   
  
  制好的坯要经过细致的修整,有些器物再加装饰。装饰方法有:贴花——堆塑山水、花草、人物、鸟兽等纹饰;绘写——以氧化铝、氧化铁或氧化镁等为呈色剂,在素坯上绘画写字;雕刻——在坯体上以阴文刻出书画。紫砂一般不上釉,也有少量用釉装饰的,大件采取泼釉法,小件采取浸釉法。一般单色釉上一次,彩绘器上两次。   
  
  器坯阴干后装匣钵进窑烧制。传统方法烧制紫砂器的窑是“龙窑”,即头低尾高的斜式窑。龙窑一般长达四十米,每隔一米为一节,烧炉在头部,燃料为木柴和柴草。窑背两侧各有五十个烧火眼,从烧火眼投入燃料。窑身两旁,每隔四到五米辟一个进出口,从这里装坯、取器。每窑需以1100℃到1200℃的窑温烧40-42小时;烧成后,停15-24小时,再开窑取器。用龙窑烧制,窑工很辛苦。现在紫砂厂已改用烧重油的新式窑炉,既节省人力,又提高了烧造质量。紫砂器烧成后还要磨光上蜡,上蜡是紫砂>特有的工序。彩绘的紫砂器,需经过两次装烧。   
 
   外链图片  
  
  还有在烧成的紫砂器上施加特殊装饰的。故宫博物馆藏时大彬方壶,壶面髹漆并进行雕刻,集紫砂工艺和雕漆工艺于一身。清代道光年间,出现了包锡的工艺,但由于技朮复杂,未能延续。还有拋光包铜的工艺,包铜多见于壶嘴头、口盖的边缘等部位。金银丝镶嵌是新的装饰工艺,吸取木器、漆器的雕饰手法,先在泥坯上将纹饰图案刻成凹槽,烧成后将金银丝嵌入槽内,敲实、磨平。   
  
  紫砂陶的成型方法,自明代正德年代以来。经过历代艺人的摸索、改进和科学技朮的进步,其方法呈现出多样性、技艺也日臻完美。   
  
  概括起来,成型方法有手工、注浆、施坯和印坯成型等几种。   
  
  手工成型方法:包括“打身筒”和“镶身筒”,是古老的手工制作工艺。“打身筒”成型法:先将练好的熟泥开成一定宽度、厚度、长度的“泥路丝”,在把这些泥路丝打成符合所制器皿要求的泥条和泥片,用归车等工具划出泥条的宽度,旋出口、底、以及围片,然后把围片粘贴在转盘的正中,把泥条沿着围片围好,圈接成一个泥筒,再以左手衬托在圆筒内,以右手用薄木拍子,拍打成型。   
  
  “镶身筒”成型法适用于方器皿制品:先将泥路丝切成方形泥块,把方形泥块打成泥片,按产品要求的尺寸配制样板,依样板裁切泥片,把裁切好的泥片,按器皿型制规格要求用脂泥粘贴、镶接成型。手工成型的关键在于泥胚成型技巧的规范恰到好处及表面的精细加工。精细的刮平修正,可以使器形结构更加严谨,轮廓线条分明得体,筋囊文理清晰,达到珠圆玉润、浑然一体的制作要求。近、现代成型方法注浆成型法:是近代陶瓷生产中广泛采用的成型工艺,利用石膏模型的吸水性,将泥浆注入模中后将石膏模脱开,便可得到一件中空的泥坯。
 
 

成型工具    
    
外链图片    
成型工具    
    
  一件紫砂工艺品的成功要经过十到几十道复杂的成型工序。要完成这些工序,一是要靠艺人们的制作技艺,二是要靠繁多的制作工具,两者缺一不可。古人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器”,就又指制作工具。紫砂成型工具,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政革,创新,现已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经济的,自成体系的工具,数量大小有几百种,质地有铜,铁,木,竹,牛角,皮革,塑料等各种材料。紫砂成型工具种类繁多,也很讲究造型的美观,前提是以实用为主。这些工具大部分靠自己制作,即使一些买来的工具,也分经过加工,修整以后方可使用。这就要求制作者对整个成型工艺有系统的,全面的了解,要弄懂各种工具的不同用途和规格,要考虑在使用上方便,触觉上舒服。因此,紫砂成型工具的制作也很有学问,既要考虑外观的造型,又要符合实际使用功能。以下对不同工具的规格要求作一概述:     
    
  一、搭子 搭子是成型中的主要工具之一,主要用于打泥条,片子和捶嘴,把泥片等等。搭子的主要用材是榉树,檀树,枣树等,取材要干。     
    
  搭子平时使用后用湿布擦净放在干燥处,不能在太阳下晒,不能用来打铁器等硬物。     
    
  二、拍子 拍子主要用于打身筒,拍片子,拍口。材料以红木为最佳,拍子的总长28CM,拍身宽10cm。厚度是根据材质而定,枣木前厚3mm,中厚4mm,后厚4mm,柏木厚些,红木可更薄一些,拍子用过后也不能浸在水里,应放干燥处,要避免单面受潮,要防止拍子开裂。     
    
  三、尖刀 尖刀的种较多,分铁尖刀,竹尖刀,通嘴尖刀,弯尖刀等。尖刀是用于琢嘴把,琢钮,转足,革小平面的一种普通而常用的主要工具,实际也是简单的雕塑工具。材料用普钢,铜,不锈钢,老竹子等。其形中间宽,一头尖,一头稍狭圆,两面线条要对称,中间厚,边上薄,成弧形。尖刀要根据不同的用途选用,厚薄,宽窄要求不一。     
    
  四、刀 刀是成型中使用最广的工具,在制作过程中,用刀进行切,削,挑,挟,挖,刮等,从开始到结束都要使用。做刀的材料一般最常用的是普通钢,刀锋要经常磨快。刀柄与刀身的比例大约是6:1。     
    
  五、矩车 矩车的正名应为规车,它是专门用于划圆片子,开口用的。矩车分车柄、车钉、站人和销钉四部分。矩车柄是用不易变形的竹子,站人要用厚1.5cm以上的竹老头做,矩车钉是铁的,销钉是竹子做的。一般矩车的规格是:柄长20,1.5,0.5cm;站人总高8.5cm,宽1.3cm,眼长2.4-2.2,宽0.55cm;矩车的不同用途是根据站人与矩车钉的高度来调节的,一般矩车站人比钉高2mm。     
    
  另外还有几种特殊的矩车,弯泥条矩车,是在车柄上装两个站人;还有复线车和打线车,复线车不装车钉,打线车则是装竹钉。     
    
  六、线梗 线梗是用于勒光各种装饰线条的工具,线梗有牛角的,铁的,塑料的还有竹子的。线梗是根据不同的装饰线条来磨制的并要根据各人使用的手势,习惯来确定线梗的不同角度。是制作成型工具中最难掌握的一种。     
    
  七、明针 明针就是牛角片,用于作品表面精加工的工具。制作明针时头子要刮平,要从上到下慢慢地薄下去,明使用时浸在清水里,不用时要捞起揩干。     
    
  八、矩底泥扦尺 这两种工具都是用竹子做的,矩底又叫底据,垫底,是垫在矩车的站人下面划片子用的,中章开一个圆眼。泥扦尺是用来起泥条和大片子用的,它用节距较长的竹片做成,从柄到头要逐渐薄下去,并且慢慢狭窄,背面要平正,口要齐,一面成刀口状,握柄处一般正好有一个竹节。     
    
  九、勒只、篦只、复只 勒只是用来光口颈,底,足与身筒交接处的工具,材料有牛角,竹子,黄杨木等。它根据不同的角度,弧底磨成所要求的形状。篦只用作于整形,可篦去身筒上的小疙瘩的小隙丝,主要用简片,木板制成。篦只要肩,肚,底分开做,不能一个壶造型只用一只篦只。复只是用来复子泥的,一般用2-3mm的竹片或明针做成。     
    
  十、竹拍子 竹拍子有大,中,小及尖头拍子等几种。大,中拍了是抽身筒,做方货用的,小拍子是用于推身筒接头,掠子泥,推墙刮底,做嘴把等;尖头竹拍子可挟大面,做嘴等。     
    
  十一、挖嘴刀、铜管 挖嘴刀是用来挖嘴洞的,用2-3mm粗的钢丝烧红后加柄制成的。铜管是钻各种大小洞眼的,用铅皮或铜皮卷成直径一半的圆筒,长度10-12cm,在两头加上成刃口。     
    
  十二、独个 这是用作圆眼,圆嘴的工具,同时在做花货,树桩也可作雕塑工具用。竹子做的独个具有爽泥,耐磨等优点,且取材容易,削制方便。独个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平头的用作独盖眼的,另一种是两头尖的(一头粗,一头细)。用作独嘴洞及其它洞眼。     
    
  十三、水笔帚 这是用布扎成的用于带水的传统小工具。打身筒,琢嘴,把,琢钮等,都是离不开它的。它的优点是存水多,带水方便。特别是做粗货,坯体太燥时,可直接沾水带在坯体上。     
    
  紫砂成型工具除了上面介绍的以外,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介绍了。紫砂成型工具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且不断完善的,这是千百年来无数紫砂艺人智能的结晶,它与传统的紫砂工艺是相辅相成须臾不可分离的,它不仅并系到艺人操作的方便,还与作品的质量直接相并。因此,精湛的制作技艺必然有完美的制作工具来辅助,这恐怕也是紫砂工艺的又一独特之处吧!     

  外链图片
 
圆形壶制作技法

圆形壶制做常用工具有:搭子、木拍子(竹拍子)、尖刀、鳑鮍刀、线梗、独果、木鸡子、篾只、炬车、木榔头等。
外链图片
外链图片
1.用木搭子将泥段拍打成厚薄均匀的泥片和泥条。
外链图片
2.用矩车划出壶体各部位圆形泥片 
外链图片 
3.用泥条围成壶身。  
外链图片 
4.打身筒,先打底部,上好底部,上好底片翻身,将多余泥浆刮净。 
然后再打壶口部,与口尺寸配合好。  
外链图片 
5.脂泥是紫砂壶制作中的粘接料,水分以制壶需要而定, 
拌时要匀和,直接关系到成品壶的质量。  
外链图片 
6.口部满片,保持壶体中空及湿度,不使壶变形。
 外链图片 
7.用竹篾只规范壶身,壶腹、壶肩、壶底的弧度。  
外链图片 
8.依壶的结构,用脂泥接口部、颈部及底部。  
外链图片 
9.粘接结束,用复只、竹尖刀将其细部整理光洁。  
外链图片 
10.用刮底石加工壶底,使之均整。
外链图片 
11.用脂泥粘接壶盖弧形的虚片,修整成预定的盖形。  
外链图片 
12.壶盖翻身,用勒只整理光洁。  
外链图片 
13.用泥段做成捻的子,装上壶盖并清理干净。  
外链图片 
14.用通嘴尖刀插入毛坯嘴中心,并来回滚动形成壶嘴内壁,然后,用手将毛坯弯曲成嘴形

外链图片 
15.将紫砂泥搓成泥段,弯曲壶把。  
外链图片 
16.钻嘴眼,并用脂泥粘接壶嘴。  
外链图片 
17.校正口、嘴、把,成三点一线,最高点保持三平。  
外链图片 
18.用独果等工具修整嘴孔。用明针刮光壶肩、壶嘴、壶把等部位。  

外链图片 
19.用矩车划开壶口。用鳑鮍刀修整壶口,并与壶盖相吻合。  
外链图片 
20.用竹拍子刮光、刮清壶体内部泥迹使其干净光整。  
外链图片 
21.壶体基本完成后,可在壶底、壶盖、把钤上壶艺术家印章, 
壶底用顶柱支撑,印章对准位置,并用木榔头敲击,使印文清晰。  
外链图片 
22.全壶制作结束,让其自然干燥,即可入窑烧成。
 
如何挑选紫砂壶   

外链图片
如何挑选紫砂壶 

  江苏省宜兴是紫砂壶原料——紫砂泥的唯一产地。紫砂壶是由砂和泥(粘士)混合而成,因呈现紫黑色而得名。俗语说少即是宝,紫砂壶想不宝贝也难。 

  紫砂壶含矿物质,铁质重,有调节人体内分泌及血脂、血糖、胆固醇含量,降肝火,帮助胃功能过滤尿毒。它还有一样与众不同的妙处,就是壶身上的砂粒与泥之间有不易看出的离合,能够与壶外的空气接触,所以壶内茶水隔夜犹香,甚至传说可放十年而不腐。更神奇的是,紫砂茶壶内有看不见的气孔,可以吸收茶叶的香气,并改善茶质,所以“壶痴”们都知道,泡不同的茶,就要采用不同的紫砂茶壶,一个紫砂茶壶只能泡一种茶叶。 

  说了这么多紫砂壶的好处,是不是有点冲动想立即去买一个来玩?别急,您要学会挑选才行。不论哪种款式的茶壶,其嘴、把、盖都要配置和谐,匀称舒展。口疬关系要紧密通转,平正妥贴。检验的方法是用手指沿盖子的边缘轻击,发出磕碰声的就是盖或口不够平正;抓牢壶把旋转壶盖,看看能否通转,如果感到时紧时松,说明把口或盖口不圆(要能通转问题就不大)。方器和盘纹器的盖子,从各个方向盖上去,都要能和颈肩吻合。此外,要检查盖子上的通气孔是否通畅,嘴管内的通水网眼是否堵塞,其总面积是否过小。放在桌子上看是否平稳。把壶身托于掌心,用盖珠轻敲壶身,听听声音是否清脆。如发哑声,恐有暗伤。用手掌抚摸全壶,触觉是否舒服。以手指插入耳把圈内,试试端举起是否顺手,最好能试一试水,看看有无滴水涎水现象。 
紫砂壶收藏六字经        
    
选购收藏一把具有实用品和艺术品双重特性的紫砂壶,则需要从“泥”、“形、“工”、“款”、“功”、“名”六个字着眼去考虑。     
    
外链图片    
    
  泥    
    
  “泥”是紫砂壶价值的根本所在,一把用纯正宜兴紫砂泥做出来的壶才具有现实的使用、投资、收藏价值。     
    
  紫砂壶具有保味功能好,泡茶不失原味,陈茶不馊,暑天越宿不起腻苔,经得起温度冷热巨变的特点。这些特点都缘于紫砂泥具有而其他泥没有的双透气孔结构,这种结构使紫砂壶能比其他材质的茶壶泡出更香的茶,同时能较长时间地保存茶水而不变质。在国,只有在宜兴的丁山才能开采出这种具有双透气孔结构的紫砂泥。因此在中国,紫砂泥是唯一的,用唯一的泥做出的壶当然也是不可代替的。     
    
  除了结构上的差异,纯正的紫砂泥还因其“色不艳,质不腻”的特点给人感官上的享受;同时其原矿中含有的大量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会在泡茶的同时提供人体所需。而与其他泡茶工具最大的不同在于,经过一段时间的水滋养,紫砂壶能表现出“外类紫玉,内如碧云”(闻龙《茶翦》)的状态,紫砂也就有了紫玉金砂的名头,其浑身散发的黯然之光使品茶人对紫砂壶的感情非“陶醉”一词可以形容。     
    
  正是由于人们对紫砂壶的钟爱,几百年来不停地开采紫砂泥,使得紫砂泥的矿藏越来越少。在清朝末期,红泥中的极品——朱泥就已经绝迹。而现代工业化的大规模开采更加速了紫砂泥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消失。紫砂泥在减少,紫砂泥中泥质最好的泥,如“底皂”泥,因开采量及使用量大于其他泥种,便以更快的速度在减少。据紫砂界人士介绍,中国紫砂已经面临紫砂原矿减产、消失的尴尬局面,宜兴的紫砂矿层只能提供最多50年的原矿开采,随后,人们只能在记忆中去寻找紫砂原矿,而用纯正紫砂泥做的紫砂壶,因其在使用和保存中不可避免的消耗,存世量将会逐渐减少。因此,现在介入用纯正紫砂泥做的紫砂壶市场是非常具有投资或收藏意义的。   
  
  
  紫砂壶的“形”千变万化,因为具有投资和收藏价值的紫砂壶皆由手工做成。紫砂壶不仅聚集了手工艺人的创作智慧和心血结晶,更体现了手工匠人对紫砂壶的理解与期望。虽然紫砂壶“方非式,圆不一相”,但作为中国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紫砂壶所追求的意境,应与茶道所追求的“涤净烦嚣,淡泊明志,超世脱俗”的意境想融洽,所以具有“古拙韵味”造型的紫砂壶才能被中国的传统文化所接纳。根据“越时髦越容易被淘汰,越传统越容易被流传”的规律,古朴传统造型的紫砂壶比造型奇特的壶更具有的收藏的意义及升值的空间。   
  
外链图片  
  
  工  
  
  “工”是紫砂壶价值的灵魂所在。一把壶的制成要经过几十上百道工序。只有道道工序的精心制作,才能使壶恰如其分地体现紫砂泥的温润,才能使“形具有考究的基础,才能使不同紫砂壶的“款”和“功”有了相互比较的根本。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足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外,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也一定要交待清楚、流畅。在整体上,紫砂壶形态端正,无别扭感觉之处;在细节上紫砂壶当直则直,当曲则曲,当须则须,当毛则毛”,有丝毫含糊。做工精良的紫砂壶或给人高昂情绪的激发,或人气质内敛的含蓄,不仅表达着作者的思想,更具有区别于其他壶的“神”、“气”、“态”。    
 
  
  
  “款”是指镌刻在紫砂壶上的诗词书画及印款,这些也包含在紫砂壶的价值之内。好的镌刻甚至是出自名人之手的镌刻,会大大提升紫砂壶的艺术性和收藏性。宜兴一位壶商,曾请一位知名人士在一壶上刻下“品茶论道”四个字,此壶的价值就非同类壶所能比拟。   
  
  功  
  
  紫砂壶的另一价值体现在紫砂壶的使用“功”能上。紫砂壶功能主要表现在容量适度、高矮得当、口盖严密及出水流畅四个方面。“功”好的紫砂壶在一定的程度上比“功”不好的紫砂壶具有较高的价值。   
  
  一般来说,精细的做“工”可以使紫砂壶具有较好的使用“功”能。但是有些紫砂艺人自身不喝茶也就缺乏对用紫砂壶泡茶的理解,不清楚不同茶叶要求紫砂壶在做工细节上的区别。因此做出来的茶壶就算做“工”较好、“功”能不错,可壶不能很好地体现不同茶叶的特点,使得品茶变得乐趣全无。这样的紫砂壶的价值当然也不会很高。   
  
外链图片  
  
  名  
  
  紫砂壶的“名”是指壶的作者,作者的名气构成了紫砂壶的附加价值。名头响亮的人做出的然比一般匠人的壶卖价卖得高,已故紫砂大师顾景舟的一款石瓢就被拍卖出90万元的天价。所以在投资收藏紫砂壶时,非常有必要考虑制壶之人的名气。但这也需要投资者具有“慧眼识真”的本领,名气越大的人所做之壶,被仿冒的几率也会更大。而仿冒的名家壶一旦被拆穿也就变得一文不值。只有在对紫砂壶和制壶人足够熟悉的情况下,投资名家壶才不失为安全之举。  
古壶辨识要诀    
  
外链图片    
  
  1、仅凭外观容易上当。经近年来由于古壶行情看好,不少壶商利欲熏心,找来一些宜兴艺工,将新壶外观处理得跟古壶没两样,面对这些“假古壶”,唯有从时代背景特色、造型、落款习惯等方面,仔细辨认,若光从外观,百分之百会受骗。   
  
  2、不同时代的作品有不同的特色   
  
  紫砂壶从草创的明代正德年开始到清末,时间长达四百余年,前后出现不少制壶名家。同时,随时代的演变,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作品特色。例如,明代制壶只重型制、质地,作品概为素色无彩。因此,只要壶身加上色彩(据传壶身加彩始自清雍正时代),即可肯定不是明代古壶。其次,陈鸣远首开[壶盖内用印]的先河,因此,如果是壶盖内用印的真古壶,保证是陈鸣远(明末清初)以后的作品。   
  
  又如清道光年间,名家朱坚首创金属(锡)包壶,并用玉石制作壶嘴、壶把。故如果壶身上镶有锡或包铜时,即表示此壶必然是道光以后的作品。   
  
  3、根据出水孔数辨识。所谓出水孔是指壶内通壶嘴的孔。出水孔数的一孔或多孔,也可作为断定该壶是否为古壶的资料之一。   
  
  据笔者所知,民国以前的紫砂壶,不论大小,出水孔都是单一孔(近年来则不一定),大、中型壶为防止茶叶堵住出水口,影响出水,故大都改采多孔状。  
  
  4、从壶身情形辨识。另一个辨识古壶的方法是,根据壶身的情形来断定。如群所周知,明代的紫砂壶,顶多只在壶底落款,壶身大抵保持素面无物。到了明末(天启、崇祯年)的名家陈用卿,才开始以草书在壶身上落款。   
  
  现在我们常常可看到壶身上刻诗书的壶。其实,在壶身上刻诗书,是清代陈曼生所创,后代名家效法延用。   
  
  根据以上两点可得到一个结论,即壶身上刻有诗文绘画的古壶,绝对是陈曼生时代以后所制。   
  
  5、从落款的甲子年辨识真伪。或许一般人都不会去注意到这一点,但这却是辨识作品真伪的一项利器。   
  
  古人相当重视甲子年表,且我国是以农立国,一提到今年是什么年时,总是习惯使用甲子年表示。甲子年是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而成,每六十年循环一次,称为一甲子。明、清时代的艺人,落款时可说完全使用甲子年表示年份。例如时大彬的葵花壶底款为“万历丁酉春”,对照甲子年表可知,万历丁酉年是万历二十五年。   
  
  壶谜在购买古壶时,务必对该壶的制作历史背景、风格、特色、或作者的习惯、特色详加了解。  
紫砂壶历代款识特点      
  
外链图片  
  
  清末苦窳生(何心舟)制曼生十八式黄泥壶170×65mm台湾收藏家藏品紫砂壶在烧制过程中,制壶人在壶上镌刻或钤印的文字、符号、图案,我们称之为紫砂壶的印鉴款识,它便于鉴赏识别名人名作。   
  
  紫砂壶的款识与其它陶瓷制品的款识不尽相同,而独具特色。一把不具款识的壶,看上去使人感到很不完整,价值不高;虽具款识,但款识不美,也会使人感到这把壶欠缺文化内涵。历代制壶高手陶艺名家对印钤款十分讲究,它涉及到制作者的文化艺术素养,就像绘画领域内的“画外功夫”一样,我们把它称为“壶外功夫”,是壶艺的组成部分。观紫砂壶款识的发展历程,它既与紫砂陶的演变紧密相连,又与当时的书法篆刻同步发展。大体经历了由毛笔题写、竹刀刻划到用印章钤印的工艺演变过程。   
  
  从传世的历代紫砂名壶看,见诸于实物的最早是明代万历年间时大彬所制的“时壶”。“供春壶”是没有款识的,钤有“供春”二字的壶,皆历代紫砂艺人所仿制。明代四名家董翰、赵梁、袁锡、时朋目前皆无实物资证。李茂林史载以原书号记自己的作品。  
  
外链图片  
  
  明代流行刀刻款识,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说:“镌壶款识,即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鉴赏家用以为别。”意思是说,时大彬请人用毛笔预先题写在紫砂胚体上,在紫砂壶将干未干时,自己用竹刀在胚体上依毛笔的提顿转折逐笔刻划。其后熟练,竟自行以刀代笔,不再请人落墨,赋予款识以个人风格,以致别人无法仿效,并因而成为历代鉴赏家鉴定“时壶”的重要依据。从传世紫砂器上观察,明代紫砂艺人中除时大彬外,尚有李仲芳、徐友泉、陈信卿、沈子澈、项圣思等一批壶艺名家刻划署款。以刀刻署款必须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和较高的悟性,而一般工匠很难达到,当时宜兴紫砂艺人中有一部分人自己写不了字,只得请人落墨镌款,于是就有“工镌壶款”的专门人才,如明代的陈辰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请他镌壶款的人很多。因此许多作品虽出自不同艺人之手,但所镌壶款均由一人为之,给历代鉴赏家们带来不少困扰。明代紫砂壶刻款字体流行楷书,多为竹刀所刻。竹刀与金属刀刻款不同,易于鉴别。竹刀刻款泥会溢向两边,高出平面,留有痕迹;金属刀刻款是在泥平面以下。    
外链图片  
  
  大约到明末清初开始逐渐流行印章款,据考许晋候的《六角水仙花壶》壶底有“许晋候制”篆文圆印,乃是我们所见由刻款改用印章的较早实物,此壶现藏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不过这个时期的紫砂艺人刻款和印章还是并用的,如惠孟臣、陈鸣远制的壶,“孟臣壶”一般是在诗词或吉祥语章之下镌刻“惠孟臣”三字。陈鸣远可能是最早把书法篆刻艺术施展于壶上的第一人。他的印款浑朴苍劲,笔法绝类褚遂良,行书款识“鸣远”二字时人赞其有晋唐风格。“鸣壶”一般是刻款与钤印并用,且大多是放在一起,这一特征反映由刻款向钤印过渡时期的特点。陈曼生承袭了陈鸣远的路子,在紫砂壶史上他首次把篆刻作为一种装饰手段施于壶上,“曼生壶”因壶铭和篆刻而名扬四海。曼生壶的底印最常见的是“阿曼陀室”方形印,仅少数作品用“桑连理馆”印。像“阿曼陀室”已是专用于曼生壶的印号。   
  
  紫砂茗壶用印多为两方,一为底印,盖在壶底,多为四方形姓名章;一为盖印,用于盖内,多为体型小的名号印。有些茗壶,在壶的把脚下也用印,称为“脚印”。清代有不少作品有年号印,如“大清乾隆年制”一类印,还有用商号监制印的,如“吉德昌制”、“陈鼎和”等,此类印鉴民国时期颇多,这一时期款识多集中镌于盖上、盖内、壶底,成为当时流行趋势,用于壶盖上的印章款大多是这种商号款。在壶盖上镌款的茗壶一般都是普通茗壶,极少有精品佳作。
 
外链图片  
  
  大约到明末清初开始逐渐流行印章款,据考许晋候的《六角水仙花壶》壶底有“许晋候制”篆文圆印,乃是我们所见由刻款改用印章的较早实物,此壶现藏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不过这个时期的紫砂艺人刻款和印章还是并用的,如惠孟臣、陈鸣远制的壶,“孟臣壶”一般是在诗词或吉祥语章之下镌刻“惠孟臣”三字。陈鸣远可能是最早把书法篆刻艺术施展于壶上的第一人。他的印款浑朴苍劲,笔法绝类褚遂良,行书款识“鸣远”二字时人赞其有晋唐风格。“鸣壶”一般是刻款与钤印并用,且大多是放在一起,这一特征反映由刻款向钤印过渡时期的特点。陈曼生承袭了陈鸣远的路子,在紫砂壶史上他首次把篆刻作为一种装饰手段施于壶上,“曼生壶”因壶铭和篆刻而名扬四海。曼生壶的底印最常见的是“阿曼陀室”方形印,仅少数作品用“桑连理馆”印。像“阿曼陀室”已是专用于曼生壶的印号。   
  
  紫砂茗壶用印多为两方,一为底印,盖在壶底,多为四方形姓名章;一为盖印,用于盖内,多为体型小的名号印。有些茗壶,在壶的把脚下也用印,称为“脚印”。清代有不少作品有年号印,如“大清乾隆年制”一类印,还有用商号监制印的,如“吉德昌制”、“陈鼎和”等,此类印鉴民国时期颇多,这一时期款识多集中镌于盖上、盖内、壶底,成为当时流行趋势,用于壶盖上的印章款大多是这种商号款。在壶盖上镌款的茗壶一般都是普通茗壶,极少有精品佳作。
 
外链图片  
  
  紫砂壶的印章款多数为阴刻,钤在壶上变成了阳文。但阴刻的图章敲打在半干的泥坯上,如果用力过小,字的顶端刀痕往往难以显露,只有用点力才可以将印章的全部刀痕打印出来。所以即使是同一印章,打印力度不同的印痕,字根相同,字尖却是不尽相同的,这样也常给紫砂壶印鉴款识真伪的鉴定带来困惑。   
  
  紫砂壶用款识作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真款假壶,此类大多为名家应酬或市场供不应求时,由学徒或他人代制,盖上自己的印章。还有前代名家的印章身后流传下来,为后人仿制冒真。另一种是假壶假款,此类作伪手法颇多。现代伪造者多是仿制假的印章或镌刻假的款识,如采用照相制版技术,用铜锌版制出印章。也有一些仿制者任意凭空臆造,须加辨识。紫砂壶在烧成后再补款的现象目前尚未发现。   
  
外链图片
 
诗文千古话紫砂      
  
外链图片  
  
  自古以来,宜兴(古称阳羡)紫砂,冠绝一时,文人墨客,情独以钟。宋梅尧臣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咏叹:“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都对紫砂茶器推崇备至。   
  
  宜兴紫砂泥,黏中带砂,柔中见刚。有紫、白、黄、朱、黛等色,故称“五色土”。用之制作茶具,有其不夺茶香,隔热透气、增积茶锈、久用弥香诸特点,较之瓷、玉、银铜锡等茶壶,更形优雅卓越、更与古朴恬怡的茶文化相得益彰,而成为上乘茶具。   
  
  既具阳羡之珍皿、配之陆羽之佳茗,还须循之茶道。东坡居士对此道甚有所得。他在“汲江煎茶”诗中吟之:“活火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好一幅春江花月初试新茶的水墨画。   
  
  辛弃疾《临江仙》词中咏着:“一水试泉痕。饮罢清风生两腋,余香齿颊犹存。”   
  
  明·文征明在“是夜酌泉试茶”中曰:“醉思雪乳不能眠,活火砂瓶夜自煎。”唐寅《咏阳羡茶》云:“清明争插西河柳,谷雨初来阳羡茶。二美四难俱备足,晨鸡欢笑到昏鸦。”茶痴形象,栩栩如见。与之同代画家徐渭说过,紫砂新罐买宜兴。清代吴省钦更明白地说:“一种粗砂无土气,竹炉馋煞斗茶人。”可见紫砂壶之珍奇。   
  
  潮州工夫茶讲究“孟臣罐三山齐”。即指宜兴惠孟臣制作的小茶壶,其罐口、壶嘴、把手形一线,利于冲泡,方谓上品。时至今日,孟臣名壶已廖若晨星、价同拱壁。但以孟臣名款的茶壶,代代多有出品,直到现在。   
  
  前人在《一斛珠》曲子中吟道:“红牙板歇,韵声断,六云初彻。小槽酒滴真珠竭,紫玉瓯圆,浅浪泛春雪;香芽嫩叶清心骨,醉中襟量与天阔。夜阑似觉归仙阙。走马章台,踏碎满街月。”这般风情,吟诵再三,不觉身心俱醉。  
历代紫砂名家小传
明代名工简介    
  
    外链图片  
  
  李茂林  
  
  即李养心。明代嘉靖、万历间(1522-1619)宜兴制壶高手。号茂林。江苏宜兴人,一说江西婺源人。生卒不详。“四名家”(董翰、赵梁、袁锡、时朋)后制壶名工,擅作小圆式壶,世称“名玩”,朴实中具妍丽之态。排行第四,故又以“小圆壶李四老官”得名。制壶不加署款,仅朱书号记而已。原先壶坯,都附入缸窑烧造,不用匣钵封闭,沾有缸坛釉泪。自养心始,壶另作瓦囊,闭入陶穴,防止砂壶沾染釉泪,砂壶烧造质量大为提高。子李仲芳,亦是当时制壶名手。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正始》:“李茂林,行四,名养心。制小圆式,研在朴致中,允属名玩。自此以往,壶乃另作瓦囊,闭入陶穴,故前此名壶,不免沾缸坛油泪。”明·陈贞慧《秋园杂佩》称:养心之壶艺在时大彬之上,为供春劲敌。传世作品极少。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创始》:“自正德以递万历,所制多大壶,李茂林始制小圆式,实为阳羡小壶之鼻祖。”顾景舟主编《宜兴紫砂珍赏》,著录有李养心“菊花八瓣壶”一具,底刻款“李茂林造”四字楷书款,香港茶具文物馆藏品。(见该书页57)   
外链图片  
  
 惠孟臣  
  
  传为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宜兴制壶名手。江苏宜兴人,生卒不详。孟臣名号有君德、思亭等,孟臣是晚年自号。为时大彬后一名手。孟臣制壶,大壶浑朴,小壶精妙。以竹刀刻款,盖内有“永林”篆字小印者最精。笔法类褚河南。后世仿制者众,广东潮州茗饮喜小壶,故粤中伪造孟臣小壶,触目皆是。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惠孟臣,不详何时人,善仿古器,书法亦工。”日·奥兰田《茗壶图录》﹕“鸣远、孟臣,名尤显。……在日本,重煎茶小壶,凡刻有惠孟臣、陈鸣远、陈曼生等名字者,都受到珍爱。”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孟臣制壶“浑朴工致兼而有之,泥质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出品则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笔法绝类褚河南,惟细考传器,行、楷书法不一,竹刀钢刀并用,要不离唐贤风格,仿制者虽精,书法究不逮也。” 
 
徐次京

  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仿古器精良,书法亦佳。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徐次京,善摹仿古器,书法亦工。王汋山长子翼之燕书斋藏一壶,底有八分书“雪庵珍赏”四字,又楷书“徐氏次京”四字,在盖之外口,启盖方见,笔法古雅。惟盖之合口处,总不若大彬之玄妙也。”次京传器,香港艺术馆刊“三足龟水滴”一件,底镌“次京”二字阳文篆书方印。 

    承云从

  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承云从,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天启、崇祯间人。”云从传器,《茶具文物馆·罗桂祥藏品》(下册)著录香港茶具文物馆藏“云从桂花四瓣壶”一具,高6.7、宽9.6公分。壶底镌“云从制,为履中先生”八字楷书。  
 

外链图片
时大彬三足圆壶 


  

   时大彬

    技超过其父时朋,也为后人所不及。制作紫砂壶时,他喜在陶土中掺杂钢砂,或把旧壶捣成粉末重制,凡遇有不满意之作,立即击毁,不留人间。时人认为,时大彬的作品继承了前辈技艺,又有创新开拓,故而名噪海内。1984年从墓中出土的大彬三足圆壶,是时大彬壶由大改小的代表作之一。与壶同时出土的墓志表明墓主是明代南京翰林学士华察之孙华师伊,卒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葬于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表明此壶至少已有360年以上历史,现珍藏于江苏无锡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华氏当时是无锡望族。越剧《三笑姻缘》中大画家唐伯虎在无锡华太师府屈尊当书僮,最后终于点中丫环秋香作妾。这个华太师,指的就是华察。不过,这是戏而非历史。  
周季山

  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周季山,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天启、崇祯间人。” 

  陈挺生

  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陈挺生,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天启、崇祯间人。” 
 

外链图片 


明徐友泉制盂形壶  
 陈和之

  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壶式高古清绝,书法有晋唐风。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陈和之,善仿友泉、君用,天启、崇祯间人。”日·奥兰田《茗壶图录》卷上:陈和之“字法具晋唐遗风,泥色浓紫,或□□肝色。试以指摇盖,铿作金石之声。涤拭之久,自发闇然之光,非所谓和尚光之比也。通体气格高古,韵致清绝。令予心醉忘餐,可称茶疗之珍玩也。”和之传器,茗壶图录》著录有“紫泥圆壶”一具,流直而仰,环而纤,腹圜而丰,圈底内凹,口内设堰圈,盖之如合符,的成乳形,流下镌楷书“陈和之”三字。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著录有李凤廷藏“朱泥觕砂中壶”一具,形扁如合欢,壶底镌“陈和之”三字楷书,旁钤“和之”篆文印章。 

    徐令音

  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徐令音,未详其字,见《宜兴县志》,岂即世所称小徐者耶。”令音,疑为徐友泉子,即世称小徐者。徐喈凤《重修宜兴县志》载,友泉、用卿、君用、令音,皆制壶名手。与诸人同列,想必造诣在伯仲间矣。令音传器,香港苏士比编《宜兴陶器》,著录有“鱼头水盛”一件,底镌“徐令音制”四字阳文小篆印章。《阳羡砂器精品图谱》著录“汉方壶”一具,泥淡紫梨皮,气骨淳厚,古朴简练,底钤“徐令音制”篆文方印。 
 

外链图片 


明陈俊卿制金钱如意壶  

外链图片  


陈子鲑制:高旦壶  
陈俊卿

  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宜兴制茗壶高手。生卒不详。紫砂名师时大彬徒弟。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陈俊卿,亦时大彬弟子。”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正传》著录内容皆相同。 

  陈光甫

  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制壶仿供春、时大彬,有入室之誉,经其手摹,具体而微。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雅流》:“陈光甫,仿供春、时大,为入室。天夺其能,早眚一目。相视口的,不极端致,然经其手摹,亦具体而微矣。” 
 
沈君盛

  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宜兴制砂壶高手。生卒不详。制壶善仿徐友泉传器,参以沈君用(士良)之法。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沈君盛,善仿友泉、君用,天启、崇祯间人。” 

  沈君用

  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名士良,俗呼“沈多梳”(宜兴垂髫之称)。自幼知名,巧殚厥心,中年夭折。具陈仲美之智,制壶尚欧正春一派。善配壶土,技术精湛,盖口准缝,不苟丝发。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神品》:“沈君用,名士良。踵仲美之智,而妍巧悉敌,壶式上接欧正春一派。至尚象诸物,制为器用,不尚正方圆,而准缝不苟丝发。配土之妙,色象天错,金石同坚。自幼知名,人呼之曰“沈多梳”。巧殚厥心,以甲申四月夭。”甲申为崇祯十七年(1644)。君用传器,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著录有:陈霭雪藏“红泥粗砂小壶”一具,流短而把反,制作极精,壶底镌“大明天启丁卯(1627)君用制”九字楷书三行。洵俊品也。  
 

外链图片  


何道洪制:鱼化龙壶  
陈正明

  明代天启时(1621-1627)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所制茗壶,工整精雅。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正明,天启间人,制器极精雅。”正明《器,餐霞轩杂录》载,文后山藏有宜兴茗壶,皆极精雅,其一署款“壬戌秋日,陈正明制”八字。壬戌为天启二年(1622)。 

  陈 辰

  明代万历、崇祯间(1573-1644)宜兴陶刻名手。字共之,生卒不详。专事代陶工镌刻书铭,誉称陶之中书君。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陈辰,字共之。工镌壶款,近人多假手焉,亦陶家之中书君也。”陈辰传器,《宜兴紫砂珍赏》著录有二器:1.“合欢提梁壶”,壶身刻“合欢当酒(篆体),庚戌(1610)西卢(楷书)”八字,盖钤“陈制”篆体小方印,底钤“共之”篆体方印,上海唐云藏品。2.“长方扁壶”,底刻款“芳气满间轩,共之”七字楷书二行,香港茶具文物馆藏品。《宜兴陶器图谱》著录香港苏士比刊“共之壶”一持。参见“共之款印”。  
 

外链图片  


欧正春制:仿古壶  
欧正春

  明代万历时(1573-1619)宜兴制壶高手。江苏宜兴人,生卒不详。时大彬弟子。所制茗壶,式度精妍,工疑刻画。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雅流》:“欧正春,多规花卉果物,式度精妍。”清·吴梅鼎《阳羡茗壶赋》:“正春,肉好而工疑刻画。”正春传器,有紫砂鸳鸯一件,上钤有“欧正春”楷书印。 

  邵 盖

  明代万历时(1573-1619)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与邵文金、邵文银为一家。邵氏一家所制茗壶,世称“邵家壶”。邵盖制壶工巧,与时大彬同时,自树规模,于大彬为别派,为邵家一名手。邵盖传器,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著录有“紫砂大壶”二柄,作扁花篮形,壶底钤“邵盖监制”阳文篆体印章,字法与邵文金、文银印章相类。李凤廷藏“沙梨皮小朱壶”一具,圆珠式,底镌“邵盖”二字,书法半行楷。邵翰香藏“紫砂大壶”一具,底钤“邵盖监制”四字篆文方印。  
 

外链图片  


邵亨裕制:圆只壶  
邵文银

  明代万历时(1573-1619)宜兴制壶高手。又名亨裕。唐天如孝廉云:据《壶史》,亨裕即文银。时大彬弟子,生卒不详。兄文金,亦为大彬高足。所制砂壶多文巧,饶有时门风格。文银传器,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正传》著录有:“碧山壶馆藏紫砂中壶二具,式度相同,淡墨色,身形微扁,肩圆,四旁光泽,底平,……底有篆书阳文方印曰“邵亨裕制”。不耽阁藏紫泥中壶二持,制作工致,与前壶相伯仲,底钤“邵亨裕制”阳文方印。”香港茶具文物馆藏“邵文银(亨裕)紫砂圆珠壶”一具,嵌盖、圆钮、三弯流、圆弧把,制作文巧、精细,风格柔美清秀,底钤“邵亨裕制”四字篆体方印。高9.6、宽8.9公分。 

  欧正春

  明代万历时(1573-1619)宜兴制壶高手。江苏宜兴人,生卒不详。时大彬弟子。所制茗壶,式度精妍,工疑刻画。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雅流》:“欧正春,多规花卉果物,式度精妍。”清·吴梅鼎《阳羡茗壶赋》:“正春,肉好而工疑刻画。”正春传器,有紫砂鸳鸯一件,上钤有“欧正春”楷书印。
 
邵文金

  明代万历时(1573-1619)宜兴制壶高手。又名亨祥。唐天如孝廉云:据《壶史》,亨祥即文金。时大彬弟子。生卒不详。弟文银,亦为大彬徒弟。所制茗壶,善仿汉方,为士大夫所珍爱。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雅流》:“邵文金,仿时大彬汉方,独绝。今尚寿。”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正传》:“吴槎客和张叔未诗,有句云:勇唤邵文金,渠帅在吾握。其制作为士大夫珍赏,于此可见。” 

  蒋时英

  明代万历时(1573-1619)宜兴制壶高手。初名伯敷,字伯荂,生卒不详。时大彬弟子。后客于苏州。所制砂壶,坚致高雅,深得士人赞赏。伯荂制壶,眉公书铭,名工名士,世称“双绝壶”。相传项元汴定其式样,呼为“天籁阁壶”。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雅流》:“蒋伯荂,名时英,四人(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伯荂)并大彬弟子。蒋后客于吴。陈眉公(继儒,历嘉靖至崇祯之世,与董其昌齐名。工诗善文,行书出入苏米,兼长绘事)为改其字之敷为荂,因附高流,讳言本业。然其所作,坚致不俗也。”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正传》:“初名伯敷,后客于吴,陈眉公为改字伯荂。……其壶样,相传为项子京墨林定式,呼为“天籁阁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