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谈“管门钉”

 半瓶水1955 2010-08-20
    管门钉”做法确实常出现在硬木家具中,尤其是“苏作儿”家具居多,但收藏大家张德祥在文章中推测管门钉一词来自于“古代管城门锁钥的兵丁--管门丁”,似有“想当然"之嫌,并在网络上以讹传讹,我以为不妥。

   “管门钉”是华北农村庄户人家户门上的一个最小部件,木质,一般直径7、8毫米,长度4、5厘米至10厘米不等,需视户门大小而定;这种钉为什么叫管门钉?它到底“管”门上的什么部位呢?

     古代北方的木门多用厚木板与门边攒合而成,由于每扇外侧只有一根门边,里侧厚板上的几根穿代明露在外,因此被北京匠师称为“撒代门”,没有合页,而是将外侧的门边上下做成木轴形式,靠上下的连楹、门墩管住,又称“门转”,门背面用5根穿代将门板与门边连接,顺门板方向安装一条压代(高于穿代),在压代上安装可以滑动的“门插管儿”,上下共有两个门插,大约在上下各1/4处,分别从左右两个方向对插,插入另一扇门上“压代”的孔内,将门“别住”,使门不能推开,插好后用木钉插入插管儿一端的小孔,使插管儿与门锁死,这样门插管儿就退不开了。管门钉就是将门插管儿管住的“钉”;为了防止这种小部件的丢失,通常都是用一根线绳,俗称“纳底子绳”,把木钉拴在门插管儿的尾端,后来也有用大号铁钉(洋钉)代替的。

    古代盗贼猖獗,夜间行窃时常用一种带尖的长刀“杀猪刀”从门缝伸进,用刀尖将插管向一端“拨”,这种即轻又慢的动作非常有效,几乎没有“拨不开”的门,但是如果在插管儿插好后,在插管的一头儿插上“木钉”,木钉不掉,插管是拨不动的,这种专管“门插管儿”的木钉,俗称“管门钉”

    管门钉如果出现在家具制作上,严格说是一种销钉的做法,也有人称为“关门钉”,属于榫卯结构范畴,常用硬质木材或竹材做成,目的是把榫卯“锁死”。修理的时候先要把销钉用钻头钻碎,然后才能把榫从卯中退出,一般这种销钉常出现在椅凳类的腿枨结构上,因为这种家具经常活动,需要牢固。

    这种“管门钉结构”的做法,在很多家具上都有出现,尤其是柴木家具更是常见,但手艺高超的师傅常对此嗤之以鼻,耻笑为是“徒弟活儿”,言外之意是用钉“管着”榫儿的这种手艺还处在学徒阶段,倒不是这种结构不科学,只是这种结构出现在农具上还有情可原,例如耧、犁、车、耙等等,毕竟风吹日晒的难免榫卯松动,如果出现在居室家具中,说明木匠师傅对自己的榫卯结构还没有足够的“自信”,一般新家具不用这种做法,如果家具出现结构松动,修理时倒是常用这种“管门钉”


    因此,我以为出现管门钉的家具,大致可以判断为“已经是修理过的家具”。一般经过修理的家具价值要打折扣,因此管门钉要“慎用”,非万不得已尽量不用。

   以上是我对“管门钉”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行家指教。

半瓶水 2009-4-8
附图:管门钉使用示意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