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指之处必有浮屠—蒲甘塔林

 笑熬浆糊糊 2010-08-20


“手指之处必有浮屠”,人们是这样形容蒲甘佛塔之多的,而每座塔都有属于它们的故事。在蒲甘,多数日子里寺庙的数量比游客还多,你可以毫不费力地攀到一座空无一人的寺庙顶部或者独自端详一面残破的壁画。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蒲甘,已经有半年多没有下雨了,干燥的大地上, 随便一辆马车经过,都会扬起一阵尘土, 在中央平原的泥路两边,大丛大丛的仙人掌,让人难以置信曾几何时,蒲甘也曾是绿树成荫,参天蔽日。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我们选择在五点以后出来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下午近四十度的高温行走在毫无遮掩的土地上,按导游的话来讲,就是“会死人”的。这片与吴哥窟相媲美的佛教遗址,各个时期建造的佛塔集缅甸建筑之大成,错落散布在伊洛瓦底江(Ayeyarwady River)东岸的平原上,万座佛塔如今只剩两千有余,场面依旧十分壮观。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蒲甘最著名的佛塔之一:Htilominlo Pahto修建于11-13世纪间)

蒲甘,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所在地,这里最初是由19个村落汇集成的小镇,古称“阿利摩陀那补罗”。公元849年,频耶王在蒲甘筑城,建城门12座,并挖护城河相围;1044年阿如律陀王在这里创建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包括缅、掸、孟等民族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即蒲甘王朝,从此开始成为历代蒲甘王朝的京都。这个11-12世纪缅甸文化和宗教中心,当时,阿奴律陀王笃信佛教,他在征服缅南部直通王国时曾获32部《三藏》经、300名高僧和技艺高超的工匠多人,于是他开始在蒲甘大造佛塔,在以后的250年至皇朝没落为止,一个国王紧接一个国王在富饶的依洛瓦底江边,不断的建造佛塔及寺庙达万余座,故蒲甘也被称为“万塔之城”,美和伟大就这样日渐形成。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Gawdawpalin Pahto修建于13世纪初,曾在1975年的地震中严重损毁,后修复)

或许过分的投入,即是衰败的开始,正如历史上任何奢华的皇朝。国王一声令下,砍下的树木都用来喂砖窑,才烧出火红色的砖块,再铺叠成信仰的种种姿势,而失去根的土地,泥土流失,绿意绝迹,人们自然遗弃这块土地。当然更直接的理由是,1287年忽必烈的入侵,结束了蒲甘皇朝的统治,一个皇朝就剩下落寞而华丽的背影。惨遭无情战火的蹂躏,加上1975年可怕的地震,经过一番修补,蒲甘佛塔外貌无损和屹立不倒的只有两千余座了,却没有一座是雷同的,圆顶的、尖顶的、无顶的,走进寺里,又是另一种感觉,大小的砖石或横或竖或平地而起,堆砌成宏伟壮观又庄严的佛像。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蒲甘唯一的一座印度教寺庙:NathlaungKyaung)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一块砖一棵树,这万千塔林背后是万千棵倒下的树木,不正是修佛庙才造就了蒲甘如此干燥的天气吗,不禁感慨宗教力量的强大,竟然连自然界的气候都可以改变。然而蒲甘王朝建塔艺术也达到了巅峰,几乎集缅甸建筑艺术之大成,里面的佛像也是千姿百态,没有雷同之感。现存的著名佛塔就有百座之多,著名的如建于1144年的大冰瑜塔、蒲甘最高的寺庙达比纽塔,最大的佛塔达玛雅吉塔等,最后一个是一位残暴的君王所建,这位君王完活儿后杀死了所有工匠,为的是确保再无此技艺的人留传于世,蒲甘史上最大佛塔的纪录就是这样保持的。还有更多记不住名字的中小型佛塔,以群加编号名命,方形、圆形、扁形、条形……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一座不知名的小佛塔里的雕像都如此生动)


走进MANUHA,一个外形成方,内藏卧佛的佛塔,它于1059年由Manuha王建造。里面有四尊佛像,三尊座佛分别高46英尺、46英尺和31英尺,而一尊卧佛更长达91英尺。独一无二之处在于容纳佛像的寺庙非常矮小,我们不得不在卧佛面前侧身而过,自卧佛的头部进入,从脚部走出,空间有让人窒息的感觉,是因建造者曾是被俘虏的孟族国王,他以这种手法,巧妙抒发出对被囚生活的不满。再看那佛陀,半眯着细长的媚眼,薄薄的唇上被点上艳丽的红,门外的一缕光射进,令佛像栩栩如生。自这个妩媚的卧佛塔,我们开始了蒲甘寻找佛塔的一天。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Manuha的座佛很富态)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Manuha的卧佛很妖艳)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卧室”实在是太小了)

这些佛塔建筑千姿百态,无论是造型、结构方面,还是用料、装饰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的洁白素雅、朴素大方,有的金光闪闪、雍荣华贵。蒲甘佛塔的结构大体分为塔基、坛台、钟座、复钵、莲座、蕉苍、宝伞、风标、钻球九大部分,设计者围绕这些基本的结构,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有的像宫殿,有的似城堡,有的如石窟,加之不同的颜色,显得典雅庄重,明快爽目,奇趣可爱。在这些佛塔中,最大的高60多米,而当时用来砌砖的材料只是石灰、牛皮胶、榅桲果及白皮合欢树皮混合成泥浆来接合砖石,但这些建筑大部份至今仍非常坚固。为什么今日蒲甘地区看不见任何民房,视野所及之处都是佛塔寺庙呢? 问过导游才知道, 当时统治者不允许老百姓用砖石来建房屋,只能建简陋的棚屋。。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蒲甘最老的佛塔之一Bupaya,不过已经修旧如新了)


只要上佛塔就必定要脱鞋, 不过佛塔内生动的佛像足以弥补猫猫赤脚走在滚烫的地面上的痛苦, 一个同伴实在忍耐不住,掏出创可贴贴在脚上,结果由于隔热,踩在滚烫的地面上比赤足更热,一副痛苦不堪的表情。好在只要跳到阴凉的地方,温度立刻下来了,猫猫沿塔内甬道拾级而上,来到顶端,这里凉风阵阵,舒服多了,还可以饱览“万塔之城”的壮观景象。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猫猫赤脚登上塔顶)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佛塔而塔内的佛像或坐、或立,或躺、或卧,形象各异;有的顶天立地、高约数丈,有的精巧纤纤、高不盈余;这些佛像表情逼真细腻,惟妙惟肖,难怪蒲甘又被誉为“宗教艺术荟萃”、“东方佛教艺术的宝库”。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在蒲甘地区的佛塔,并不都是由官方建造的,在明卡巴村附近的佛塔,大部分都是由僧侣终其一生的积蓄建造,并埋自己的骨灰于塔下。因此,经常是新塔矗立在旧塔林中,而新佛塔规模普遍较小,有些甚至到了小巧的程度,多少破坏了原有的环境。虽然缅甸政府为了加强保护,佛塔与佛庙范围内的民宅,全都要搬离,否则佛塔掉了一块砖头就立刻有人盘问。但事实上,整个缅甸没有一处为世界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评选标准的第二和第三条对蒲甘古城来说是致命的:当地政府和人民保护该遗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及该遗产专案环境的协调及对不协调状况的克服程度,而蒲甘塔林恰恰是“修旧如新”。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蒲甘人依旧守护着千年来礼佛的传统)

对于蒲甘人来说,这是他们的文化,没有必要为世遗标准改变。把毕生所得用于侍佛,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捐献一座佛塔,或者将一座旧塔修葺一新,宁肯自己住草蓬,也要让佛住庙堂。可以想象,当年那些僧侣在垂垂老矣的时候,时常点算自己的积蓄,和工匠们或者寺院的有关人员商量着自己能够埋在一个什么样的规模和式样的佛塔之下,估计他们生前是能够看到自己的佛塔建好的吧?我想他们当时的心理中,安宁和期待也许会超过对死亡的恐惧,这也许就是宗教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吧。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经过岁月沧桑和外族掠夺,佛塔内大多空空如也,未被带走的只剩下旷野之中的座座佛塔,像一个个无声的巨人展示着辉煌的过去,看着马车穿梭在古色古香的古塔间, 奔驰在历史走廊,车轮后面激起风尘滚滚,思绪也随着马蹄声飘扬在佛塔上空…

蒲甘佛塔组图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世界第一塔林”探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