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三经》语录选读 (依仁山人空间)

 坡公乡人 2010-08-21

 十三经为我国古代十三部经典的统称。

 孔子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或六艺。六经去《乐》加《孝经》《论语》成了七经。唐以九经取士:《易》《诗》《书》《仪礼》《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九经加《论语》《孝经》《尔雅》成了十二经。宋又加《孟子》就成十三经。

前人读书要背十三经,可见功夫。《十三经格言警句》,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出版,分伦理、人性、治学、修身、为政、处世、教育、文艺、哲理九部分,可惜发行仅八千册。选本是选家的角度见解,读书当然以读原作为好。但时间精力有限,读选本毕竟简单省力,所以选家功不可没。我择其部分说说自己的理解,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乐记》”以礼乐施教化,以刑罚惩奸佞,以政令统一行为,目的都是为达到统一思想、实现社会和谐。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亲,异则相敬。《乐记》”音乐是和谐平衡,礼义是等级区分,同就大家亲近,异就互相敬重。

“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礼之大节也。有礼无败。《左传》”积极奖赏、谨慎用刑、体恤百姓就是礼。有礼就不会失败。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礼不对百姓作限定,百姓可以参照士大夫;官员犯法不是不加刑而是先撤职再加刑。

“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利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礼的运用,和最重要,但为和而和也不可取,要以礼来限制。

“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礼记》”礼就是克制自己尊重别人。即使是做买卖的人也有值得尊敬之处,何况有地位的人呢?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名分不定、名不符实,说话就不合情理;说话不合情理,事情就办不好;国家的事情办不好,礼乐教化就不会兴盛;礼乐不兴,赏赐和刑罚就不当;刑罚不中,老百姓就无所适从。孔子正名不仅仅是定名分,更要名实相符。孔子感慨“壶乎、壶乎,壶不壶。”就是对壶不像壶的感慨。官是名符其实的好官,民是名符其实的良民,社会何愁不和谐!

“庸勋亲亲、昵近尊贤,德之大者也。即聋从昧、与顽用嚣,奸之大者也。弃德崇奸,祸之大者也。《左传》”周大夫富辰说:酬劳奖励有功之人,亲近尊重贤才,是最大的德行。结交任用愚昧顽劣无知之徒,是最大的恶行。抛弃道德崇尚奸佞是最大的祸害。

“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乐记》”物欲的诱惑力无穷,人的欲望不加节制,人就被物化了。人一旦物化,就穷奢极欲天良丧尽。于是有违法造假诈骗之心,有大逆不道作乱之事。因此就以强凌弱,以众欺寡,仗着聪明诈骗老实人,勇者威逼胆小者,病人得不到照顾,老幼孤独居无定所。这是社会动乱之路啊!

“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乐记》”音乐就是快乐。君子从音乐中悟得真理,小人从音乐中满足欲望。道德控制欲望,就快乐而不淫乱;只讲欲望不讲道德,就迷惑而失去快乐。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人们常说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天下国家的根本。

“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礼记》”父母在要孝顺,父母不在要心存父母。父母虽去世,要经常想到父母的好名声,行善积德,不做对不起父母名声的事。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诗经》”美女如云非我所爱,打扮朴素,与我两心相悦才是我的爱人。

“人尽夫也,父一而已,何可比也。《左传》”丈夫、妻子可以有无数选择,父母只有一个。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高深的道理和愚顽不化之人有什么好说的?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达成中道,不走极端,天地万物的位置就摆正了,万物就能健康成长。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志向坚定,广泛学习。问该问想该想,仁德就在其中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学习的最高境界在于明白道德的光明,在于体恤爱护百姓,把事情办得最好。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学问求知,在于有兴趣,能得到快乐。有趣味才会努力,有快乐才会持久。

“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周易》”君子多记住点前人的言行,来培养自己的德行。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仁就是人的良心,义就是人生之路,学问之道就是找回丧失或被掩盖的良心。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没有高度就不可能统观全局、高瞻远瞩。多少年来,社会发展进步缓慢,就在于缺少新进的力量。不学古训,不汲取国外先进的东西,没有自己的思考,抱残守缺不思上进,要么阶级斗争、大一统、惟命是从,要么钱字当头唯利是图”,哪能跳出轮回?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格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而崇礼。《中庸》”君子尊崇德性、讲求问学之道,心胸开广、析理精微,知高明之理、行中庸之道,温故知新、品行敦厚尊崇礼义。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君子不断积累知识,问学思辨,待人宽厚,行仁义。积累学问更需要思辨,不是死记而是活用才有超越。为人务必要有善良之心仁义之行。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而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周易》”顺乎自然万物、周济天下众生,就没有违忤过失。直道而行不流于偏颇,顺天应命就快乐无忧。敦厚安居、仁义待人,就有博爱之心。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有钱装饰房屋,有德美化身心。心胸开阔身体安康,君子必定心诚。心诚就是不自欺,任何事出于内心真情实感,即使独处时也谨慎无邪念。(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孟子》”居住环境能改变人的气质,调养能改变人的体质,环境太重要了!生活空间狭隘,人的心胸如何开阔?调养不只是食物起居更有思想情操的熏陶。

“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左传》”德行是长期培养积累的,除恶要彻底干净。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事物变化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君子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也。《学记》”君子有大德但不一定做官,真理不拘于某一具体事物,最大的诚信不必一定有盟约,天行四时并不划一,了解这四者,才能有志于学。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君子惠人不耗费什么,劳苦而不抱怨,有欲望但不贪婪,安详不倨傲,威严但不凶恶。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伤害仁义,能杀身成仁。人生在世,利益面前最能看清人,利益之极,就是生死考验。

“人有不为,而后可以有为。《孟子》”有不为才能有所为。问题是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样样求全,则样样不得,有所待、经得起失,才能待时而动,有为有得。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我心不是石头、蓆子可以任意搬动、卷起的。人无尊严还有什么可说的!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这才是堂堂正正的人。奴颜媚膝、阿谀奉承必有所图。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人生在世,最高的境界是树立高尚的德行,其次是建立功勋,再次是留下有价值的言论文字。生命会结束,德行将永存,功勋和好文字流传千古。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什么都有了的人,能反躬自问,有真情实感,是最大的快乐。推己及人宽宏大量,这是追求仁的近路。

“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周易》”文明刚健,中正应对,这是君子的正道。只有君子才能理解天下人的心志。

“乡愿,德之贼也。《论语》”人人都赞赏的老好人,其实是残害道德的坏人。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劝谏批评权贵就得藐视他,不要只看到他的权势高位!“肉食者鄙,焉有远谋!《左传》”

“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孟子》”晋楚的财富我不及,他有他的财富爵位,我有我的仁义道德,我有什么遗憾和不满足的!做人不要眼馋人家的功名富贵,要内心平和,注重道德修养。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求有道,得由命,所以求未必能得,求是外在的。人生追求都是外在的虚幻,所以人应该走向内在,去达到内在的安宁。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孟子》”真理就在身边何必远求?容易的事,何必化易为难?人生就是这么荒诞可笑。

“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孟子》”

想尊贵是人的共同心愿,其实人人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是你不去想罢了。人的烦恼痛苦,就在于背离了自己,去想不切实际的东西。做真实的自己,不为外物所动,发挥自己的长处,就快乐安宁。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

不要愁现在没有职位,应该愁有无在其位的才能。不要愁没人知道你,要积累让人知的德行和本领。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左传》”世事皆有因,人间都是缘。祸福是你的行为和思想召来的。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孟子》”爱别人,可别人不亲近我,就反思自己是否真是仁爱;管理百姓,管不好,就反思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智慧;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回敬,就反思自己是否真的恭敬了。诸事能反躬自问是一种高境界。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诗经》”鸟嘤求友共鸣,鸟尚求友声,人难道不要知心朋友?真相知不在乎虚礼客套而在于同乐共难。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隰,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周易》”同声气的就互相应和,水流低地,火烧燥处。云从龙,风从虎。圣人出现了,使人看清了万物。天空的东西亲附上天,地上的东西亲附大地。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投我以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人赠我桃子,我回赠美玉,不只是报答,为永结同好。礼尚往来是好的,“六月债还得快”,是不愿欠情,这样的交往不会长久。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读一个人的诗文,不了解他的为人行吗?要论一个时代,就得和那个时代的人交朋友,才能有正确的评价。

“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论语》”有益的三种快乐:喜欢以礼节制快乐,喜欢说人家的长处,喜欢交贤良的朋友。乐极生悲,走极端就会朝相反方面转化,故中道最好。老揭人短,结交匪人就会惹事生非。

“非宅是卜,唯邻是卜。《左传》”不必去为住宅占卜,倒要为邻居占卜。邻居是安居的重要前提,远亲不如近邻嘛。千元买屋八百买邻,邻居好是福。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三种有益的朋友:交正直的朋友,交诚信的朋友,教博学多闻的朋友。近朱者赤,交好友就是提高自己,熏陶自己。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认识敬重的人的短处,看到憎恶的人的好处。别让好恶之心以偏概全。

“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礼记》”办了好事,就称赞别人;有了过失,就责备自己,那么民众就不会争斗。办了好事就称赞别人,有过失责怪自己,更能使怨恨消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好品质高境界。可人们往往推诿责任而抢功。《左传》云:“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君子之风反之,“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礼记》”君子尊重人,贬抑自己,先人后己,这样民风自然就谦让了。

“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周易》”山下雷声响,象征颐养。君子慎言养德,节食养身。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嘛。

“一言偾(fen)事,一人定国。《大学》”高级领导人的一句话,可以把事搞砸;一个人也可以安定好国家。领导人的言行举止关系着社会的风尚、涉及着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前途。

“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礼记》”君子不以言辞判断人的好坏。天下有道,做事的人就多;天下无道,说话的人就多。《论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说得再好不如干得漂亮。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周易》”将叛变者的话有惭愧之意,内心疑惑者的话杂乱枝蔓,有教养者的话少,浮躁者的话多,诬陷良善者的话游移,失掉操守者的话理亏。言为心声,内在的东西总会表现在外的。

“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诗经》”人说,哲人也有愚昧时。常人愚昧是通病,而哲人愚昧为避灾祸。明哲保身,大智若愚嘛。

“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孟子》”古代君子有过错就改正,今天的君子将错就错。古代君子的过错如日月之食,民众都看见;等到改正了,民众敬仰他。今天的君子岂但将错就错,还要编一套歪理来辩解。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别人指出子路的缺点过失,他就高兴;大禹听到善言就膜拜。舜更伟大,看别人的优点如同自己的,抛弃自己的缺点接受别人的优点,乐于吸取他人长处来完善自身。“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尚书》”听不合心意的话,要吸取其中合理的部分;听合心意的话,要思考其中不合理的成分。这是很高的智慧。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孟子》”有预料不到的赞誉,就会有求全的诋毁。毁誉历来是双胞胎,不求誉也就没有毁,事物两极转化是规律。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节俭,是大德;奢侈是大恶。成由勤俭,败由奢。生活中的小事是道德品质的体现。人生其实无所谓大事,大事全是小事的积累。

“损上益下,民悦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周易》”减损上层的利益,有利下层的利益,底层百姓就喜悦无比。上级谦虚对待下,道义就大放光明。这是盛世的两大特征。

“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礼记》”恭敬近似礼仪,节俭近似仁义,诚信合乎情理,恭敬谦让地做事,虽有过失也不会太大。

    “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尚书》”为善各不相同,都促进社会安定;作恶也各不相同,都造成社会混乱。为政无小事,事事关系民众利益和国家前途。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舜是大智慧的,舜好问,好体察浅近的话语,能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取其中道治理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啊!

“我(子产)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忠善能减少怨恨,没听说作威耍权能防止怨恨,滥用权威难道不该马上停止吗!这就如防洪的堤坝决口伤人必多,不如早开口子疏导,不如让我倾听民众意见作为改进施政的良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壅民之口明君不为。控制舆论不让说话,怨恨积聚,爆发了就不可收拾。

“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尚书》”不偏颇,遵照先王之义;没私心好恶,遵照先王之道;不作恶,走先王之路;不结党营私,王道宽广平坦;不倒行逆施,王道正直。

“民之多幸,国之不幸也。《左传》”投机取巧心存侥幸的人越多,国家越不幸。社会风习坏了,国家如何能好?

“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周礼》”治理新国家,律法要轻;治理承平之国,律法要适中;治理混乱之国,要重刑。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尚书》”罪不确证,宁可从轻发落;功不确凿,宁可从重嘉奖。

“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左传》”善治理国家不怕赏赐过度,决不滥施刑法。赏赐过度不过错赏了坏人,滥施刑法就伤害无辜。宁可赏赐过度绝不滥施刑法,与其失掉好人,宁可让坏人得点利。滥施刑法,失去了自己的信誉,让好人寒心,就再也没有热心为社会为民众办事的人了。

“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左传》”贤君赏良善惩奸佞,抚爱百姓如子女,如天盖地容。百姓爱君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灵,畏之如雷霆。百姓怎么会驱逐他呢!

“无始祸,无怙乱,无重怒。《左传》”不要制造祸乱,不要靠混乱来得利,对愤怒之人不要再去加重愤怒。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左传》”众怒不可触犯,专制的欲望不会成功。治理国家犯了这两条,实在是危险的亡国之路!

“国将亡,必多制。《左传》”国家将灭亡,各种制度一定极其繁多。政简利民,制繁害民。

“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礼记》”痛恨糟蹋财物,但不必把财物占为己有;痛恨自己没有出力,但绝不是为了自己。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孟子》”仁义之人珍惜别人,有礼仪之人敬重别人。珍惜别人,别人也珍惜他;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他。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孟子》”仁德者,以他所喜欢的恩及所不喜欢的;不仁德者,以他不喜欢的祸及所喜欢的。

“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孟子》”为让百姓安逸而劳役百姓,百姓虽劳苦不怨恨。为让百姓生活得好,即使杀人,被杀者也不怨恨。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举国上下互相争夺谋私利,国家危险了。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诸侯有三件宝:土地、拥护自己的百姓、清明的政事。若以珠玉为宝,必祸及自身。

“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左传》”江河会容纳污水,山泽要藏纳病毒,美玉隐藏着瑕疵,国君得忍受辱骂,这是自然规律。自然界宽容大度能容载一切,明君贤政理应要有忍辱负重的气度。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自身正直,没明令民众也会照办。自身不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在位执政,要毫不懈怠,所做的一切都要出于忠心。

“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邦邑,危则亡之。《礼记》”指挥作战,战败就该承担责任而自杀;管理城市,社会动荡没管好,就该引咎辞职,接受处分。

“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孟子》”不助长领导的错误,罪恶还小;逢迎领导的错误,罪恶就大了。

“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左传》”执政掌权者,不怕没财富,就怕没好名声。

     “私仇不及公,好不废过,恶不去善,义之经也。《左传》”公事不涉及私怨,不掩盖喜欢的人的过失,不抹杀讨厌的人的好处,这是道义的经纬。

“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周易》”君子自身安定了才行动,心平气和了才说话,确定有交情才有所求。君子有这三项修养,故对人对己能两全其美。

“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以哉!《周易》”有悦民之道指引,民众就忘记劳苦;有悦民之道指引,民众赴危难不怕牺牲;悦民之道广大,民众就奋发努力!

“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子产具有君子的四项品行:自己操行端正,对上恭敬,对民恩惠,差遣百姓合乎义理。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周易》”德行浅薄而地位很高,知识贫乏而做大事,能力很小而担重任,很少不招致祸害的。

“唯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唯有仁德之人才适宜身居高位,不仁而居高位,这是向民众传播罪恶。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礼记》”不欺压下人,不攀附上峰,身正不求人就没有怨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所以,君子安于平凡等待命运安排,而小人冒险图侥幸。孔子说,射箭之理好像君子为人。射不中靶子,就找找自身的原因。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大学》”领导者的政令与他自己的喜好行为相反,民众不会听从。君子自己有好品德然后再要求人,自己没有过失然后再批评人。自己无善有恶却要求人有善无恶,没有这样的事!

“上之所为,民之所归也。上所不为,而民或为之,是以加刑罚焉,而莫敢不惩。若上之所为,而民亦为之,乃其所也,又可禁乎?《左传》”当官的所作所为,是民众仿效的榜样。当官的不做的坏事,有的人也会做,因此要以刑罚来禁止,犯了法不能不惩罚。当官的做了,民众仿效是必然的,又怎么禁得了?自己不正,怎么正人!“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国家兴旺,对待百姓就像对待病人伤员,这是国家的福祉。国家将亡,对待百姓如泥土草芥,这是国家的灾祸。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大学》”诗经说,快乐君子是民众的父母。喜欢民众喜欢的,憎恶民众憎恶的,这才是民众的真父母!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乐民众所乐,民众也乐其所乐;忧民众所忧,民众也忧其所忧。与民同心同德、同乐同忧,这才是真正的王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尊敬所有人的长辈;关爱自己的子女,从而关爱所有人的子女。这样去治天下,能转天下于掌心!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推广恩德可以保全天下,不推广恩德,连妻儿也保不了,古圣人大大超越常人之处,就在善于推己及人罢了。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位父母也!《孟子》”当百姓的父母官行政,却带着野兽来吃老百姓,为何还要他当父母官!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把钱财分人叫惠,教人为善叫忠,替天下找到人才叫仁。因此,把天下让给别人容易,像尧那样替天下找到舜这样的人才难。

“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尚书》”真了解人是智哲,智哲能知人善任。安民是惠,百姓永远怀念他。

“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孟子》”下敬上是尊重权贵,上敬下是尊重贤人。尊贵敬贤的道理是一样的。上下相敬才是礼义之邦的本色,目无尊长,目无百姓都一样危害社会。

“以德诏爵,以功诏禄,以能诏事,以久奠食。《周礼》”凭德行授爵位,凭功劳授俸禄,凭才华授职位,胜任职事才按月发薪水。孟子“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是同一意思。

“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矣。《礼记》”用义的高标准衡量人,那么就难找到这样的人;在众人间比较,就可知比较贤良的人了。

“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礼记》”重用人的智慧,不要被他的表象欺骗;重用人的勇气,要防治他的感情冲动;重用人的仁爱,要防治他的过分之举。知人善任就要顾及人的长处和短处,要择善而用。

“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尚书》”用人还是熟悉的世家旧臣好,用器具不要旧的要新的。

“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大学》”小人掌了大权,天灾人祸齐来,即使善人也无可奈何。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左传》”国家的亡败,由于官员不走正道。官员失德,私宠和贿赂就公开化了。

“于不可己而已者,无所不至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孟子》”不可停止的事也停止了,那还有什么不可停止的!薄待该厚待的人,那还有谁不可薄待!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卑鄙小人怎么可以共事呢!还没得到时,想方设法要得到;已经得到了,就时刻担心失去。若是这样担心失去,就会无所不用其极。

“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老日拙。《尚书》”照美德行事,内心安逸每天很放松;弄虚作假,内心焦虑每天很紧张。说真话做好事简单,说谎话做坏事就得不断去圆谎和掩盖,无论怎样圆谎和掩盖,总要露馅的。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做人有志于真理,行为依凭道德和仁义,游憩于艺术殿堂是多么美好!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论语》”宁武子这人,政治清明就以智慧处,国家昏乱就装傻。宁武子的智慧别人能做到,宁武子装傻,别人做不到。大智若愚,有道则仕无道则隐,这是古代哲人的智慧。

“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中庸》”身居高位不骄矜,身处底层不背道。国家有道,良言足以兴邦;国家无道,沉默足以保身。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智慧之人喜欢水,仁爱之人喜欢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爱山水自然,动静相宜,快乐长寿。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智慧者不疑惑,仁爱者不忧虑,勇敢者不惧怕。仁智勇是有德者的完美人格。

“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礼记》”以德报德是对百姓的劝勉,以怨报怨是对百姓的惩戒。《诗经》说,别人的问话,没有不回答的;别人的恩德,没有不回报的。

“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左传》”盗贼憎恨财主,百姓讨厌官员。这是很自然的感情。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了解我的,知道我内心的忧愁;不了解我的,以为我要寻找什么。悠悠苍天,这是什么样的人呀?

“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左传》”恶会蔓延,就如火在原野燎原。不让去靠近,怎么去扑灭呢?

“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权之所设,舍死亡无所设。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公羊传》”权变就是原则的相反,权变是为了善。权变是为生死危急关头所设的变通之法。权变有其规范,权变的前提是自损而不是损人。杀人以保自身,逐人以存自身的权变,君子是不为的。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君子谋求真理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可能挨饿,读书学习就有俸禄。君子担忧的是真理不能推行,而不是自己的仕途。为真理是高尚的,为谋衣食仕途,就没有神圣可言。

“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孟子》”士穷苦之时不失仁义,通达为官不离真理。穷不失义,所以士能自得其乐;达不离道,所以百姓对他不失望。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诗经》”不妒忌不贪求,哪会有不善呢!

“多货则伤于德,币美则没礼。《仪礼》”过份看重财物,就会伤害德行;钱币太多就淹没了礼仪。

“贫而无怨难,富而不骄易。《论语》”贫穷而不怨恨难做到,富贵而不骄傲易做到。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周易》”君子的利器是知识、学问、本领。君子藏利器于身,等待时机而行动,会有什么不利!有了平时的积累,时机到了就能施展才华。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孟子》”即使有智慧,还得乘时势;即使有好农具,还得等农时。时势造英雄,机缘有讲究。

“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前进得太快了,倒退也快。老子说:知止者智。停下来整顿一下比快速推进好。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惟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周易》”“亢”这字就是只知进不知退,只知存不知亡,只知得不知失。这样的人能算圣人吗?知进退存亡不失正道,这样的人才是圣人!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任何事无不有开始,但很少能善终。善终如始,事无不成!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傲气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满足,享乐不可过度。任何事物不要走极端,走极端必然朝相反方面转化。

“不窥秘,不旁狎,不道旧,不戏色。《礼记》”为人,不要窥探他人隐私秘密,不要与身边人过于亲近而失去庄重,不要谈他人以往琐事,不要嬉皮笑脸举止轻佻。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事已做了,就不必再说了;事已成了,就无法劝阻了;事已过去了,就不必追究了。为人处事不要拘泥过去,要吸取教训朝前看。

“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君子救急,不帮富。俗话说“救急不救穷”,可银行和有钱人相反,他们晴天借给你伞,雨天却来收回。

“《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周易》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诗经》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牗户。

“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周易》”贵重财物不收好,招致盗贼;打扮妖艳,招惹淫乱。灾祸淫乱总有自身的因素在起作用,所以做人要谨慎。

“哀乐失时,殃咎必至。《左传》”悲哀和快乐不当时,灾祸必来。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事物有本末,事情有始终,知道这先后的次序,就近乎了解事物的规律了。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左传》”树枝太大了,树必会折断;尾巴太大了,就转不动了。离开了均衡,任何事都难办。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秤了才知轻重,量了才知长短。物皆如此,人心更甚。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仁义的话语不如仁义的音乐深入人心,好的政治不如好的教育得民心。好的政治,百姓害怕;好的教育,百姓喜欢。良好的政治得民财,良好的教育得民心。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教育方法很多,我不屑去教诲,也是一种教诲。《论语》所谓“中人以上,可以言上”是同一道理。差距太大只是徒费口舌。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音乐是不可能作假的。《乐记》”诗,表达情志;歌,唱出心声;舞,动以姿容。三者都源于心,再有乐器伴奏美妙无比。因此,情志深、形象明、气势大、感化神妙、内心和顺、情感积累、英姿外现,唯有音乐是不可能作假的。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衰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乐声来自人心,声音是内心感情的外现。声音起伏称为音乐,因此治世之音安泰快乐,表现出政治的和谐;乱世之音怨恨愤怒,表现出政治的乖乱;亡国之音衰败愁思,表现出百姓的困苦。音乐之道和政治是相通的。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乐记》”伟大的音乐必定是平易的,盛大的典礼必定是简单的,以音乐教化就没有怨恨,以礼教教化就没有争端。最伟大的东西总是和谐平衡而简单的,礼乐的教化是对人最好的熏陶;任何繁琐复杂的东西总是没有生命力的。

“《春秋》之义,信以传信,疑以传疑。《谷梁传》”《春秋》记史,信就是信,疑就是疑。这是真正客观的态度,对历史也不敢实话实说,是极其可悲的。

“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公羊传》”拨乱反正,没有比《春秋》更有力的了。《春秋》重史实、讲真话。故有“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之说。

“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尚书》”政治、政策以有连续性为贵,言辞要推崇真实简要,不要标新立异违背常理。

“毋剿说,毋雷同。《礼记》”说话写文章不要抄袭别人的言论,不要千篇一律雷同。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不知生,焉知死?《论语》”季路问孔子事奉鬼神之事,孔子说,人还不能事奉好,哪能事奉鬼神?季路又说,斗胆问关于死的事。孔子说,生还搞不清,哪里知道死呢?不知道的事不去评价,这是孔子的高明。人生在世对这世界的奥秘能知道多少?不知道,就存而不议,这是客观的谦虚的态度。

“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自作。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左传》”妖由人招,人没有嫌隙,妖不会自己出现。人离弃了正常,妖就出现了,所以才会有妖孽。病人体弱神思恍惚就会出现幻觉,疑心生暗鬼,病人见妖魔。

“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诗经》”百姓的灾难,不是天降的,而是一帮人聚在一起,当面吹捧背后捣鬼,互相倾轧造成的。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天地变化就有了四季,商汤、武王顺应天命合乎人心是革命。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周易》”《易经》彰明过去以察知未来,显示细微以阐明幽深,开卷正名,辨别事物,论述确凿,判辞完备。说的是小事,象征的是大事。意义深远,文辞典雅,话虽曲折但论述中肯,述事直接但含蓄,解人疑惑,帮人行动,让人明白得失,得到应验。

二零一零年八月四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