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河婚俗

 昵称2873664 2010-08-23
 
        三河解放前盛行封建婚姻制度。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命不相剋。在媒人的撮合下,由双方父母认定,当事人无权自主,因此产生了许多畸形婚姻和不完美的姻缘。
旧时的陈规陋俗很多。一般要经过“六礼”:一是求亲,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求亲。二是过小帖,女方的名字、生辰八字,写成小帖送达男方家,也有男女双方互换小帖的。视为订婚。三是送彩礼,男方备礼品一份送到女方家中,一般为一个猪头、一坛酒,称“猪酒”,也有各款其他物品表示诚意。多在要正式迎娶前送到女方家中。有些彩礼由女方家长指名索要,是买卖婚姻的一种形式。四是订喜期,双方家长请阴阳先生择“吉日”迎娶。五是催妆,婚期前一天,男方备酒席送抵女方家,女方陪送的“嫁妆”(家具、陈设、衣物等),于催妆日抬送到男方家。有的迎娶之日抬送男方家。六是迎娶,完婚当日,男家以轿(穷户也有用畜力车的)迎娶新娘,新郎在家等候。选两男一女或两男两女为娶亲人,吹鼓手沿街吹吹打打。若有两户以上同时娶亲的,则各自争相早发轿。新娘身穿大红衫,蒙红绸盖头,由叔叔或兄长抱上轿,称“抱轿”。轿内放新被和皮袄。花轿到男家门口,新娘由女眷扶下轿,走红毡,口含冰糖(意为嘴甜,会说话),跨鞍鞯(意为平平安安),迈火盆(意为日子红红火火)。新郎两手张弓搭箭面向新娘,新娘怀揣“照妖镜”均是赶走邪恶之意。院中设“天地桌”,新郎跪拜,新娘侍立一旁。礼毕男女即为正式夫妻。由儿女双全(称全合人)的妇女搀新娘如洞房,坐在大木桶上,新郎用秤杆挑去盖头。由“全合人”给新娘开脸(绞除面部汗毛)、上头更衣,而后出室拜见公婆,并向亲朋长辈行跪拜礼“分大小”,受礼的长辈要给拜钱。女方送亲的(男女人数与迎亲人数相同)称新亲,男家要摆果茶、设宴款待。当日,新婚夫妇吃子孙饽饽(饺子)、长寿面等。洞房内点燃红蜡烛,就寝前移到别的屋子。被子内放红枣、花生、栗子、桂圆,取“早生贵子”、“男女花生”之意。“闹洞房”三天内不分大小。次日,娘家接女儿和姑爷“回门”,也有当天“回门”的叫“当日红”。婚后九天或十八天,女方父母及亲属到男家看望,称“瞧单九”、“瞧双九”。婚后一个月,娘家接闺女“住对月”。
     解放后,国家颁布了《婚姻法》,实行婚姻自主,男女青年可以自由恋爱,但多数是经亲友介绍,家长同意后结婚。男女双方由介绍人安排见面。初步同意后,女方在介绍人、父母或兄嫂陪同下,到男方家中“相亲”。如无异议,便确定订婚日期,到男方家吃“订婚饭”。当日,女方仍由家长和介绍人陪同前往。 男方要用丰盛的宴席款待。家长给未婚儿媳“见面礼”钱,钱数视同家境而定。有的给现款之外还给衣物。以后每逢节日,男方都要把女方接到家中过节,双方经过一段时间接触,情投意合,就到当地政府进行婚姻登记,领取结婚证书,择吉日(一般是农历六月初六、十六、二十六或择节假日如“五一”节、国庆节、新年等)举办婚礼。婚礼之日,男方专人到女方家迎娶。迎娶工具50年代多用畜力车;60年代用自行车;70年代用拖拉机;80年代多改用小汽车、面包车;90年代开始用轿车、高级轿车、超豪华轿车。新娘迎娶到家时,一般都燃放鞭炮。婚礼形式,50年代男女双方向毛主席像鞠躬,然后由新娘给家长和亲友中的长辈鞠躬“上拜”。“文化大革命”后多不再举行婚礼仪式,但“上拜”“分大小”如故。80年代,在城区双职工家庭中出现了青年旅游结婚形式。80年代末,开始到饭店举行结婚仪式的逐渐增多。2000年后,婚礼仪式开始有了专业婚礼司仪主持婚礼。婚礼仪式与解放前有很大差别,但摆阔气,相互攀比,大办婚事的陋习仍未革除。城乡高聘礼、高陪嫁、大操大办给一些家庭在经济上造成了很大压力,个别高官显贵则借为儿女办婚嫁喜事,乘机向部下敛财。根据调查,1996年,每对新人结婚费用支出平均为2到3万元不等,是1985年的10倍,近年开支就更大了。五、六十年代,姑娘找对象的首选目标是工人;七十年代是军人;八十年代是大学生;九十年代是万元户;而今许多青年人婚配不再强调学历和出身。大龄女子佳偶难寻。老年人再婚也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开始被支持。新的婚嫁观念和新的时尚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部分农村出现一种村民拦截途径的迎亲车辆之风,截车人大都索要糖果、香烟。此风最盛行的三河南部以及西北部地区,截车人则索要金钱,少则百元,多则上千元。2006年4月,中央电视台对新集镇两农民拦截婚车时间进行了曝光,随即三河市颁布了禁令,才使此风未再蔓延。
     1、提亲。
     青年男女结为夫妻,大都要经人介绍。介绍人与其本人或男女双方家人介绍情况,双方认为条件合适时,介绍人便安排双方见面。如双方同意,男方备礼品到女方家做客,介绍人陪同前往,其目的是让女方家人相看,女方家人看中后,择日去男方家相家。相家时一般由父母及亲属陪同,只要无异议,大都在男方家吃饭。此后介绍人联络双方择日“定亲”。
     2、定亲。
     定亲当日,女方要在家长及部分近亲和介绍人的陪同下前往。男方备丰盛宴席款待,并邀请部分亲戚参加定亲宴。男女家长则给未婚儿媳定亲礼金。80年代为100-500元;90年代为500-1000元;2000年增至2000-5000元;近年增加至万元以上。富有者还加送珠宝或金银首饰。待女方全家返回时,男方家长要为女方陪来的每一家庭“回礼”。双方经过一段来往,情投意合后,择日到婚姻登记管理部门领取结婚证书。
     3、迎娶。
     结婚日期由双方商定,有些封建思想严重的家长和年轻人,则请算命先生或“神瞧”依当事人的生辰八字择订日期。多在农历逢六的日期,意为“六六顺”。近年又时兴择数字如“5.18”或“6.18”,意为“我要发”、“顺又发”。城镇居民多选择“五一”、“十一”等,婚礼前,男方要给女方“聘礼”。礼金视家境而定,千元至万元不等。富裕者加送摩托车、汽车、金表等物。另外男方要送“上轿衣”钱500-1000元不等。婚用被褥要请“全合人”(儿女双全、夫君健在的妇女)缝制,且在被角里放置枣、栗子、花生(意为早立子,男女花着生)的迷信旧俗在某些人心里死灰复燃起来。婚礼前夜,男方家长要为准新郎“言礼”,即请长辈和尊长者为新郎掏礼金,数额为50至100元或几万上千不等。娶亲时配专车。
     4、出嫁。
     姑娘出嫁的前夜,由家长挑选全合人为其整理嫁妆,并召集亲属为出嫁女“添箱”。旧时沿袭下来的“添箱”以衣物及日用品为主,现在则演变为以现金为主,全家视远近亲疏,百元至千元不等。最后由家长填补现金千至万元不等。女方由长辈或兄嫂陪同为“送亲”,但父母和姐妹不参与,另选两名男童前往,押送嫁妆及给男方准备的新房挂门帘。出村途中遇相同娶亲车,新娘互换手帕,但新人不能下车,直至新郎家中。
     5、婚礼。
     娶亲车到新郎家门时,燃放鞭炮,帖大红喜字,婚礼邀请长辈或村干部主持(在农村叫支客),市区则由单位领导或专门聘请的司仪主持。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今指亲朋好友),二拜高堂(家长),三是夫妻对拜。然后由主持人或“支客”依来客辈分,为新娘一一介绍(引见)。每位来客掏五十至几百上千元不等的“见面礼”,新娘为每位掏钱者鞠躬(古时称“上拜”)。典礼结束后,家长请专人陪新娘及送亲者进餐,进餐接近结束时,厨师为新亲上汤并道喜,新亲则送红包50—100元给厨师致谢。多数讲究当日回门,以不超过正午时分为佳。回门时新郎陪同,女方家设宴款待,且太阳落山之前必返回婆家。新婚当夜晚餐由家人准备60个水饺和两把面条,新郎、新娘必须吃干净,饭后不准再出新房。
     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妻要携礼物回娘家探望,女方双亲盛情款待,但不留新人住宿。第九天,新娘家亲属带礼物去男方家做“单九”。所有来访者往后即与男方家成为亲戚,一个月后,新娘家派人接新娘回家住“满月”。至此整个婚礼结束。
     6、婚礼用品。
     80年代,男方家准备大衣柜、酒柜、写字台、电视柜、皮革沙发、木制包箱或铁床等家具。进入90年代,多为组合家具、全皮、布艺沙发、铁制、铜制及软包装席梦思床,并以优质、名牌、实用、美观为首选。服装以西服为主,被褥以纯棉绸缎品及大绒制品居多。床上先为床单,现时兴各色床罩,并配毛毯、羽绒被、丝绵被。女方陪嫁品由70年代的“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钟表、收录机)到80年代的“三大件”(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90年代的“新三大件”(大屏幕彩电、摩托车、家庭影院)。富裕家庭还有陪送空调机和汽车及住房的。
     7、结婚照:
     原以黑白照片居多,近年拍彩色婚纱罩已成为时尚。富裕者不惜为此花上数千上万元。同时,结婚当时的新婚摄影和新婚录像悄然兴起,在城镇摄影已经相当普遍,录像几乎已经不可缺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