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动态图)

 图书 馆员 2010-08-24
几幅图让孩子看懂太阳系
孩子们的问题常常令大人们措手不及,对宇宙的好奇让很多家长不得不开始补习相关功课。

地球绕太阳一圈多长时间?月亮绕地球一圈多长时间?那其他星球呢?怎么用文字跟孩子去解释这些问题呢?

其实几幅图就能帮广大家长彻底解决这些苦恼。

太阳系行星运转速度对比

太阳系行星运行轨道

太阳系各行星运行轨道及速度

太阳系八大行星她们的运行速度各是多少?她们一天的时间是多少?

水星公转周期:88天,自转周期:58.65天

金星公转周期:224.70天,自转周期:243日

地球公转周期:365.25天,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

火星公转周期:686.98天,自转周期:24小时37分22秒

木星公转周期:约11.86年,自转周期:9小时50分30秒

土星公转周期:约29.5年,自转周期:10小时14分(赤道)

天王星公转周期:约84.32年,自转周期:17时14分24秒

海王星公转周期:约164.8年,自转周期:15小时57分59秒

为什么只说八大行星呢?

八大行星是太阳系的八个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自转方向大部分和公转方向一致。与2006年之前提到的九大行星概念不同,在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

1

水星最接近太阳 ,是太阳系中体积和质量最小的行星。常和太阳同时出没,中国古代称它为“辰星”。水星在直径上小于木卫三和土卫六。

2

金星为太阳系中第六大行星,中国古代称之为太白或太白金星。李白诗中有“太岁入汉年,方朔见明主”的诗句,它有时是晨星,黎明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有时又是昏星,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被称为“长庚”。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阳、月球外最亮的星,犹如一颗耀眼的钻石,于是古希腊人称它为阿佛洛狄忒--爱与美的女神,而罗马人则称它为维纳斯--爱神。

3

地球是距太阳第三颗,也是太阳系第五大行星。地球,当然不需要飞行器即可被观测,然而我们直到二十世纪才有了整个行星的地图。由空间拍到的图片应具有合理的重要性;举例来说,它们大大帮助了气象预报及暴风雨跟踪预报。

4

火星为距太阳第四近,也是太阳系中第七大行星;中国古代称“荧惑星”,火星在心宿内发生“留”的现象称为荧惑守心。火星(希腊语: 阿瑞斯)被称为战神。这或许是由于它鲜红的颜色而得来的;火星有时被称为“红色行星”。(趣记:在罗马人之前,古希腊人曾把火星作为农耕之神来供奉。而好侵略扩张的罗马人却把火星作为战争的象征)而“三月”的名字'March'也是得自于火星。

5

木星是离太阳第五颗行星,亦为太阳系行星中质量最大的一颗,它的质量是所有其他的7颗行星的总和的2.5倍,是地球的318倍,体积为地球的1316倍。被称为“行星之王”。

6

土星是离太阳第六远的行星,也是八大行星中第二大的行星,中国古代称为“镇星”,是太阳系密度最小的行星,可以浮在水上。在罗马神话中,土星(Saturn)是农神的名称。希腊神话中的农神Cronus是Uranus(天王星)和盖亚的儿子,也是宙斯(木星)的父亲。土星也是英语中“星期六”(Saturday)的词根。

7

天王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第七远行星,从直径来看,是太阳系中第三大行星。天王星的体积比海王星大,质量却比其小。读天王星的英文名字,发音时要小心,否则可能会使人陷于窘迫的境地。Uranus应读成'YOOR a nus' ,不要读成'your anus'(你的肛门)或是'urine us'(对着我们撒尿)。乌拉诺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宇宙之神,是最早的至高无上的神。他是盖亚的儿子兼配偶,是Cronus(农神土星)、独眼巨人和泰坦(奥林匹斯山神的前辈)的父亲。

8

海王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第八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第四大天体(直径上)。海王星在直径上小于天王星,但质量比它大。

如果地球的45亿年进程压缩为24小时。。。[转载]如果地球的45亿年进程压缩为24小时。。。
地球45亿年的变化缩成24小时的话,一天之内的巨变就这样:

00:00地球形成;

4:00出现单细胞生物;但16小时内都没变化;

20:30出现了微生物;

21:04出现三叶虫;

22:00植物出现,接着陆生动物出现;

22:24出现森林;

23:00恐龙出现,40分钟后灭绝;

23:58:44秒人类出现。

迄今有记载的人类历史不过几秒长......

人类发往宇宙的“地球名片”
人类,始终没有放弃对宇宙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始终没有放弃寻找未知生灵未知“人类”的寻找。

美国对外星智能探索协会(SETI)的道格拉斯-科赫称,未来我们向地外生命发送的任何信息将真实地反射出人类的真实情况。自1977年美国宇航局两颗“旅行者”号星际探测器相继成功发射,每颗探测器上放置的金属盘上记录着地球人类的“名片”,向可能存在的地外智慧生命传达着地球信息。在这些金属盘上刻录着一些图案和数据,此外还有一些记录地球上各种声音的唱片,科学家们期望着地外文明能够有朝一日深入地了解地球。以下是向外星人展现地球生命特征的11张“名片”:

人类发往宇宙的鈥湹厍蛎

1、男女画像

1972年和1973年,美国宇航局成功发射了“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探测器,该探测器上携带着镀金铝质金属盘,这种15x23厘米大小的金属盘上记录着一些图案和信息,告诉可能存在的外星智慧生命——该探测器来自于何处,以及何时发射。瓦科赫说:“在一张金属片上所记录的男人和女人图像,可能对于外星人而言是最难以理解的信息了。”美国宇航局将男女裸体图像作为发送给外星人的“名片”令许多人吃惊,当时有人认为这是美国宇局将色情作品发送到太空中。

人类发往宇宙的鈥湹厍蛎

2、“旅行者1号”金属盘上的图案信息

1977年8月20日,美国宇航局又成功发射了“旅行者1号”探测器,此次旅行者1号上携带着更多的“名片”,其中包括:115张图片金属盘、地球自然环境中不同的声音记录,以及55种问候语言。

每个录音带都封装在一个具有保护作用的铝盒内,在金属盘上记录着操作指南、符号语言、关于该探测器的来源和如何播放这些录音。

人类发往宇宙的鈥湹厍蛎

3、数学公式

瓦科赫称,像其他展示给地外智慧生命的信息一样,“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探测器还向外星人展示了地外智慧生命与地球人类共同拥有的信息——数学和科学。如图所示,这是金属盘上所记录的数学公式。

人类发往宇宙的鈥湹厍蛎

4、数学基本单位

如图所示,这是旅行者号系列探测器上金属盘上所记录的关于质量、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

人类发往宇宙的鈥湹厍蛎

5、太阳系行星

如图所示,这是旅行者号系列探测器金属盘上记录的水星、地球、木星和火星(从左上角按照顺时针的方向)。

人类发往宇宙的鈥湹厍蛎

6、地球大气层主要气体构成及比例

这张拍摄埃及上空的人造卫星图像上标注了地球大气层中最主要的气体组成,以及相应的构成比例。这些大气层成份比例出现在旅行者号系列探测器上的金属盘上。

人类发往宇宙的鈥湹厍蛎

7、人类繁殖信息

瓦科赫指出,图片最左上角DNA图注显示了化学化学成份与人类基因物质之间的结合关系。

人类繁殖是旅行者号系列探测器所传达的焦点图像之一,如图所示,这张图片中其他三张图像展示了卵细胞如何受精,胎儿如何发育,以及男性和女性的身体轮廓。瓦科赫说:“这组图像非常好地描述了人类的性别和生理繁殖特征,在旅行者号系列探测器的金属盘上记录的信息强调了人类繁殖,但是非常谨慎地处理了关于人类裸体的图像。”

人类发往宇宙的鈥湹厍蛎

8、人类日常动作

如图所示,这张图片上展示了地球人类日常的进餐动作,其中图片中展现了三种动作——“舔、吃、喝”。

人类发往宇宙的鈥湹厍蛎

9、人手X光照片

旅行者号系列探测器上携带了大量的关于人体和健康的图片,其中就包括这张人类手掌X光照片。瓦科赫说:“通过这张图片非常清晰地表达了我们人类的身体非常脆弱,旅行者号系列探测器有意地降低了关于地球人类文明负面影响的表达,同时有意地未发布一些关于核爆炸蘑菇云,或者关于贫穷和疾病的图像。”

但有可能某些比人类历史更久远的地外智慧文明会拦截阻止我们传递的这些信息,瓦科赫说:“如果对方是更加久远、文明程度更高的外星人,它们比人类更加先进,我们所表达的这些信息是否会引起它们的兴趣呢?我认为人类向外星发送'名片’最具有意义的是,我们提供一种真诚的方式,表达了当前地球人类的发展水平,我们这一代人并不见得能够活到下个世纪,但是我们期望这种地球信息能够在下一个世纪在其他地外文明那里得到接收和反馈。”

人类发往宇宙的鈥湹厍蛎

10、地球脊椎动物进化历程

如图所示,这张图像展现了地球上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其中包括人类、两栖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右上角的一对男女图像非常类似于先驱者号系列探测器上的图像,但与之不同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先驱者号探测器中的图像中是男性在招手,而这张图像中则是女性在招手。瓦科赫说:“事隔几年,我们发现美国宇航局逐渐更多地突出表达女性的图像,使女性不再以一个被动的形象处于男性的'支配’地位,而是作为一对夫妻中的一员积极地向其他文明世界打招呼进行问候。”

人类发往宇宙的鈥湹厍蛎

11、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美国宇航局真正地致力于通过旅行者号系列探测器将反映地球的图片和声音发送至可能存在的外星人,瓦科赫说:“非常独特的是旅行者号探测器真实记录了地球人类的生活及特征,这是最真实地向宇宙其他智能文明反映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尽管这些图像、录音和照片所表达的信息都非常有限,比如其中并未表达关于人类同性恋的图片。瓦科赫说:“我认为其中任何一个信息都能引起外星人的深思,或许在未来美国宇航局将通过新型探测器向宇宙中的未知智慧文明发送更多的'地球名片’,进而更多地展现地球的特征。”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以及其他航天机构发射的探测器正不断获取有关太阳系的新信息,同时也为地球传回一幅幅精彩的太阳系照片,呈现太阳系居民壮观与神奇的一面。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5月3日,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拍摄了这幅照片,呈现了月球在太阳前方穿过的景象。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2月24日,太阳边缘附近出现一个大型耀斑,喷射出壮观的等离子流。等离子流扭曲形成漩涡,喷射过程持续了90多分钟。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捕获下这一壮观景象。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2002年7月15日瑞典太阳望远镜拍摄的太阳表面特写照片,展现了在活跃区10030出现的有史以来观测到的最大太阳黑子。顶部附近的粒状斑点宽度达到1000公里左右。黑子中部(本影)呈黑色的原因在于:强磁场遏制了来自太阳内部的上涌热气。本影周围的丝状结构形成半影。半影从本影伸出,一些明亮的半影丝状结构的暗核清晰可见。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5月10日至11日,宇航局的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观察到一颗明亮的彗星飞向太阳,亲密接触之后,这颗彗星便消失踪影。图片中的白色条纹便是彗星,白环则代表太阳,被红盘遮住,让暗淡的日冕结构清晰可见。有趣的是,彗星接近太阳时,日冕发生物质喷发。科学家尚未发现这颗掠日彗星与日冕物质喷发之间存在令人信服的物理联系。对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所拍照片进行的分析发现,日冕物质喷发在彗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近到足以与强磁场发生相互作用时出现。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2010年11月29日,巨大的磁环穿过太阳表面。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2008年10月6日,美国宇航局的“信使”号探测器第二次成功飞越水星。第二天,飞越过程中拍摄的水星照片开始传回地球,其中就包括这幅照片。位于照片中南部的亮点是柯伊伯陨坑。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3月30日,“信使”号探测器拍摄的水星斯皮特勒陨坑和霍尔伯格陨坑。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信使”号在距水星表面10240公里的高度拍到的南极和明暗界限景象。照片上方的水星表面温度达到430摄氏度左右,下方未照亮区域的温度则平均只有零下163摄氏度,一些地区永远照射不到阳光,温度更是只有零下183摄氏度。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2007年6月5日“信使”号探测器拍摄的金星。金星是距离太阳第二近的行星,厚厚的硫酸云将表面完全遮盖,部分阳光被反射回太空,下方的温室气体则捕获阳光的热量,温度达到460摄氏度。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月球勘测轨道器拍摄的月球艾特肯陨坑,中部的山峰和北部的坑壁清晰可见。照片覆盖的区域达到30公里左右。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月球勘测轨道器 4月21日拍到的一个月球陨坑,直径1公里,尚未进行命名,喷射覆盖物由一系列物质构成。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月球勘测轨道器 1月25日拍摄的“阿波罗14号”登陆地。1971年2月5日和6日美国宇航局宇航员留下的痕迹仍依稀可见,未受到破坏。照片覆盖区域的宽度达到1500米,位于中部的是登月舱“心宿二”的下降段。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这幅细节丰富的地球图片利用宇航局地球观测卫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获取的观测数据绘制。图像关注的是地球上的海洋,它们是至关重要的水生态系统,覆盖75%的地表。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4月17日,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拍下了这幅照片,呈现了印度洋上空的月球景象。受地球大气层影响,月球的外观严重扭曲。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4月12日日落时分,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拍摄的中南美洲全景照。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2010年10月28日,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呈现了布鲁塞尔、巴黎和米兰的美丽夜景。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2月3日GOES-13卫星拍摄的全景照。这一月,美国30个州普降大雪,大雪过后,从大平原到新英格兰的地区温度骤降,天空非常晴朗。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2010年9月14日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拍摄的照片,呈现了地球上空出现的上弦月和绚丽的南极光。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照片由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1号卫星上的先进陆地成像仪2009年1月4日拍摄。照片中的弧形岛是南乔治亚岛,位于南美洲南端以东2000公里。在这座岛屿的东岸,纽玛耶冰川像蛇一样朝着海洋蜿蜒延伸。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3月1日,美国宇航局空间物理学家詹姆斯·斯帕恩在阿拉斯加州拍到的极光,当时他正在这里参加有关极光研究的科学会议。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2010年11月26日,空间站上的宇航员透过穹顶舱欣赏到的日出景象。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2月,宇航局火星侦察轨道器上的超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照相机拍下这幅照片。照片中,两个火星陨坑一南一北,共享一个边缘。据分析,这两个陨坑一定同时形成。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超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照相机2011年4月1日拍摄的照片,展现了被沙子覆盖的火星希努斯·萨巴乌斯地区,流动的沙子形成美丽的波纹。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超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照相机从空中拍到的“机遇”号火星车,此时,这辆火星车正在圣玛丽亚陨坑边缘。“机遇”号的移动轨迹依稀可见,一直延伸到右侧。照片在3月1日拍摄,此时“机遇”号已对这一地区进行了为期几天的研究。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5月获得的一幅拼接图,“机遇”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跋涉,附近是一个小陨坑。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1月4日拍摄的火星霍尔登陨坑地区,这是“好奇”号火星车4个候选登陆地之一。“好奇”号预计于11月25日发射,2012年8月6日登陆火星,但美国宇航局仍未最终敲定登陆地。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3月31日拍摄,呈现了“勇气”号火星车最后的安息地。迄今为止,这辆火星车已经深陷沙坑两年之久。一年前,“勇气”号的无线电设施罢工。5月25日,美国宇航局的工程师最后一次尝试与“勇气”号建立联系,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哈特利2号”彗星近照,由美国宇航局的EPOXI飞船在2010年11月4日与之亲密接触时拍摄。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宇航局“黎明”号探测飞船5月3日拍摄的第一幅巨型小行星“维斯塔”照片,拍摄时距离这颗小行星大约120万公里。在这幅未经过处理的照片中,“维斯塔”位于中部白光内,由于反射大量阳光,体积被戏剧性夸大。这颗小行星直径530公里,质量在小行星带中居第二位。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哈勃太空望远镜2009年7月23日拍摄的木星照片。拍摄前,一颗彗星,也可能是小行星闯入木星大气层,最终燃烧殆尽。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宇航局“卡西尼”号飞船4月25日拍摄的土星卫星照片,几颗卫星出现在星环上。照片左侧三分之一的区域被土星暗面占据。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土卫十二“海伦”的特写照片,由“卡西尼”号飞船2010年3月3日拍摄。土星的大气层充当了照片的背景。这颗小卫星宽33公里。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土卫二“恩克拉多斯”南极地区,由“卡西尼”号飞船2010年8月13日飞越土卫二时拍摄。照片中,南极的裂缝向外喷出水冰颗粒。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在2009年8月土星进入昼夜平分点前,“卡西尼”号飞船拍下了这幅星环照片。B环边缘出现垂直结构,在星环上投下阴影。这种垂直结构的高度在土星主环中居于前列。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卡西尼”号飞船拍摄的土星最大卫星——土卫六“泰坦”,类似晕轮的环由阳光散射穿过土卫六大气层造成。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卡西尼”号飞船拍摄的土星多冰卫星——土卫二的靓照。处在背景的便是土星及其星环。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卡西尼”号飞船 5月21日拍摄的照片,土星的两颗卫星——土卫六和土卫二在星环上方穿过。

太阳系之旅 感受宇宙的壮观与神奇 - 李梨 - 李梨

2009年8月,土星接近昼夜平分点,美丽的星环在赤道上投下影子,好似一条细带。

地球板块漂移过程(组图)  

形成於11亿年前的超大陆"罗迪尼亚(Rodinia)"在前寒武纪晚期开始分裂,此时的气候与今天非常类似,是一个"冰室"的世界。 由於缺少具有硬壳的化石以及可信的古地磁资料,使得我们要重建前寒武纪时期的古地理图非常地困难,依据我们所能获得的资料,这张六亿五千万年前的古地理图是我们所能描绘出最古老的时期了。 然而在前寒武纪晚期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年代,因为所有的大陆互相碰撞,形成了超大陆"罗迪尼亚",同时地球的气候是属於一个大冰期的年代。 大约在11亿年前,超大陆"罗迪尼亚"聚合而成,虽然它的正确大小与组成我们并不清楚,但它显示北美洲当时位於罗迪尼亚的中心,北美东岸紧连著南美的西岸,而北美西岸则是连接著澳洲大陆与南极洲。 罗迪尼亚大约在七亿五千万年前分裂成两半,打开了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北美洲往南向著冰雪覆盖的南极旋转。罗迪尼亚大陆的北半部基本上包括了:南极大(Antarctica)、澳洲(Australia)、印度(India)、阿拉伯(Arabia),以及成为今天中国的一部份大陆碎块(North China, South China),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转,向北穿越严寒的北极。

介於分成两半的罗迪尼亚大陆之间,是第三大陆 - 刚果地盾(Congo),它组成了中、北非洲的大部分。当罗迪尼亚大陆的两半互相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刚果地盾就正好被挤在中间,因此在前寒武纪即将结束之际,大约距今五亿五千万年前,这三个大陆再次因为碰撞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超大陆潘诺西亚(Pannotia),与这次碰撞相关的造山运动事件则被称为泛非(Pan-African)褶皱造山活动。 如同我们先前所提到,在前寒武纪晚期的地球气候是非常寒冷的。我们可以在所有邻近大陆上找到冰河的证据,但是为什麼严寒的气候如此广泛地分布各地,至今仍困惑著地质学家们,曾经有很多假设被提出来,却一一都被否定。其中一个假设认为:地球曾经倾斜到北极一侧向著太阳,而南极一侧则背对著太阳,这样的情形导致地球有一半会受到太阳持续烧烤6个月,而另一半的地球则有6个月冷到结冰。虽然可能,但是并没有任何一种机制可以说明地球的自转轴可以倾斜到如此极端的状况。 另一个不尽相同的假设认为地球曾经被由岩石或冰所组成的"环"所围绕,就像今天的土星和海王星一样,这个"环"造成了地球上的阴影,冷却了地球上的气候。然而并没有任何有关这个环的遗迹曾经被发现过。 而目前最受认同的假设则是认为,当时整个地球的海洋都被冰冻,成为一个巨大的雪球,这个大雪球假说(Snowball Earth)同时可以解释表层岩石中,同位素异常的特徵。 现在我们知道在前寒武纪的晚期其实并没有不寻常的现象进行,这三个假说由於没有把当时古地理图分析仔细,而显得有些解释得太过头,对於前寒武纪"冰室世界"的神秘,我们今天已经能够加以解释,那是因为当时大陆的碰撞与超大陆的形成,许多大陆不是紧邻北极就是南极,导致全世界进入一个全球的"冰室"(就像今天的世界),不过当时位於赤道附近的澳洲却出现冰的遗迹,则是个很有趣的例外。

地球板块漂移图史(组图) - 理睬 - .

在寒武纪时,具有硬壳的动物第一次大量地出现,许多大陆都被浅海所氾滥, 超大陆刚瓦那(Gondwana)则正在南极附近形成。 形成於前寒武纪末期(大约距今六亿年前)的超大陆潘诺西亚(Pannotia),在古生代的时候开始分裂,一个新的海洋--巨神海(Iapetus Ocean)在劳伦西亚(Laurentia,北美)、波罗地(Baltica,北欧)和西伯利亚(Siberia)这几个古大陆之间扩张。超大陆冈瓦那(Gondwana)则在泛非褶皱带上组合而成当时最大的大陆,范围从赤道延伸到南极。 在奥陶纪时期,温暖的海水把石灰岩和盐岩沈淀在冈瓦那大陆的赤道地区(Australia澳洲、India印度、China中国与Antarctica南极洲),同时在冈瓦那大陆的南极地区(Africa非洲与South America南美)则沈淀了冰河的沈积及冰漂的碎屑。

地球板块漂移图史(组图) - 理睬 - .

在奥陶纪的时期,古海洋把劳伦西亚(Laurentia)、波罗地(Baltica)、西伯利亚(Siberia)和刚瓦那(Gondwana)这几个古大陆分隔了开来。到了奥陶纪结束时,气候进入了地球上最寒冷的时期之一,冰雪覆盖了整个刚瓦那大陆的南半部。 在奥陶纪时,许多张裂的海盆使得古大陆劳伦西亚、波罗地、西伯利亚和冈瓦那大陆分离开来,包括巨神海(Iapetus Ocean)隔开了波罗地和西伯利亚大陆,後来巨神海闭合时,形成了加里东山脉(Caledonide Mts.)以及北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 Mts.)。还有古地中海(Paleo-Teyhys Ocean)把冈瓦那大陆从波罗地和西伯利亚大陆分隔了开来,而巨大的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则覆盖了当时大部分的北半球。

在奥陶纪"冰室"世界的末期,进入了一个大冰期。冰原的厚度可以达到3 km,覆盖了大半非洲(Africa)的北部与中部以及部分的南美洲(Amazonia,亚玛逊盆地)。从冰帽中流出冰冷的融冰水,冻结了世界各大洋,导致生活在赤道附近暖水种的生物大量灭绝。 

地球板块漂移图史(组图) - 理睬 - .

劳伦西亚(Laurentia)与波罗地大陆(Baltica)的碰撞,使得巨神海(Iapetus Ocean)的北面分支被关闭,并形成了「老红砂岩(Old Red Sandstone)大陆。珊瑚礁四处扩张,陆生植物则开始往荒芜的大陆「移民」。 在古生代的中叶(大约四亿年前),巨神海的闭合使得劳伦西亚与波罗地大陆碰撞在一起。这次的大陆碰撞中,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大陆边缘岛弧的上覆运动,导致了斯堪地那维亚半岛(Scandinavia)上的加里东山脉(Caledonide Mts.)形成,以及英(Great Britain)北部、格陵兰(Greenland)和北美(North America)东部海岸的北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 Mts.)都在同时形成。

同样在古生代中叶,非常类似的情况出现在北中国陆块(North China)与南中国陆块(South China)自冈瓦那大陆(Gondwana)的「印度-澳洲」(India-Australia)边缘漂移开来,往北移动并穿越了古地中海(Paleo-tethys Ocean)。从整个古生代的早期到中叶,范围宽广的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就覆盖了大部分的北半球,同时在海的周围还环绕落隐没带,像极了今日太平洋周围的「火环」(ring-of-fire)。  

地球板块漂移图史(组图) - 理睬 - . 

古生代早期的海洋在泥盆纪时期闭合,形成「盘古」(Pangea)大陆的前身。淡水鱼类开始自南半球的陆地迁徙到北美(North America)和欧洲(Europe)。森林则是首次出现在赤道地区的古加拿大(Canada,今天的北极附近)。

泥盆纪时期是属於「鱼类的世界」,在泥盆纪早期演化出的有颔鱼类到了泥盆纪晚期成为最顶尖的掠食者。 植物此时也开始大量出现在陆地上,同时最早形成於热带沼泽地区的「煤」,则是覆盖了大半今天加拿大极区附近的岛屿、北格陵兰(Greenland)以及斯堪地那维亚(Scandinavia)等地。 

地球板块漂移图史(组图) - 理睬 - .

在石碳纪早期,位於欧美大陆(Euramerica)及冈瓦那大陆(Gondwana)之间的古生代海洋开始闭合,形成了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 Mts.)和维利斯堪山脉(Variscan Mts.)。同时南极(Antarctica)开始形成冰帽,四足的爬虫类开始演化,赤道地区开始形成煤的沼泽。

地球板块漂移图史(组图) - 理睬 - .

在晚石碳纪时,由北美及北欧所组成的大陆与南方的冈瓦那大陆(Gondwana)发生碰撞,形成了盘古大陆(Pangea)的西半部。冰雪此时覆盖了泰半的南半球,而巨大的沼泽区煤田则形成於赤道附近。 到了古生代末期,绝大部分在潘诺西亚(Pannotia)超大陆支解期间张开的海洋,都由於後来大陆与大陆之间碰撞,并形成了新的超大陆盘古(Pangea)之後耗尽了。以赤道为中心,盘古大陆从南极延伸至北极,并将古地中海(Paleo-Tethys Ocean)与古太平洋(panthalassic)分隔在东、西两侧。

在晚石碳纪到早二叠纪的期间,盘古大陆的南部(包括South America南美洲南部、Africa非洲南部、Antarctica南极洲、India印度、印度南部以及Australia澳洲)是被冰河所覆盖。同时证据也显示在二叠纪晚期,当时北极的冰帽出现在西伯利亚(Siberia)东部。同时在石碳纪晚期,位於盘古大陆中部宽广的山脉则形成了赤道高地,当地并成为赤道雨林带形成煤炭的场所。在二叠纪中叶,盘古中央山脉往北移动到北美及北欧内部的乾燥气候区,变成类似沙漠的天气。持续抬升的山脉则阻挡了赤道风带吹送而来的水汽。 「盘古」这个字的意思是「所有的大陆」,虽然我们称为「盘古」的这块超大陆形成於古生代末期,但是这块超大陆在当时似乎仍未包含所有的陆地,就在东半球 - 古地中海的右侧,仍然有分离於超大陆之外的陆地。这些大陆就是南、北中国陆块(South,North China),以及一块长形「挡风玻璃」状的辛梅利亚(Cimmeria)大陆。辛梅利亚大陆包含的部分有土耳其(Turkey)、伊(Iran)、阿富汗(Afghanistan)、西藏(Tibet)、印度支那(Indochina)和马来亚(Malaya)。这块大陆似乎是晚石碳到早二叠的期间,从冈瓦那大陆(Gondwana)「印度 - 澳洲」(India-Australia)的边缘分离开来。结合了中国陆块,辛梅利亚大陆朝著欧亚大陆往北移动,最终在晚三叠纪时,撞上了西伯利亚(Siberia)的南缘。於是就在亚洲这些破碎陆块互相撞击之後,世界上所有的陆地於是全部加入了超大陆,形成名符其实的盘古大陆。 

地球板块漂移图史(组图) - 理睬 - .

在二叠纪时期,巨大的沙漠覆盖了盘古大陆(Pangea)的西半部,同时爬虫类分布整个超大陆的表面。但是在古生代结束的时候,地球上99%的生命都遭受到了灭绝事件的劫难。  

地球板块漂移图史(组图) - 理睬 - .

大约在三叠纪时期组合而成的盘古大陆(Pangea),使得陆地上的动物得以从南极迁徙到北极。生命在经过二叠-三叠的大灭绝之後,重新开始多样、丰富起来。同时暖水种生物的分布则横越了整个古地中海。

由一片片组合而成的盘古大陆,它的形成是始於泥盆纪,经由大陆与大陆彼此之间持续的碰撞,一直持续到三叠纪晚期,才导致了这块超大陆的成形。

盘古大陆并没有立刻就支解开来,它是以相类似的三个阶段分裂成较小的陆块。第一阶段在侏儸纪中叶(大约距今一亿八千万年前),张裂的活动开始进行。经过一个阶段,沿著北美(North America)东岸、非洲(Africa)西北岸和大西洋(Atlantic Ocean)中央的火成活动,将北美向西北方推移了开来。在南美与北美互相远离的同时,墨西哥湾(Gulf of Mexico)开始形成。就在同一个时刻,位於另一边的非洲,由於延伸在东非、南极(Antarctica)和马达加斯加(Matagascar)边界的火山喷发,预告了西印度洋(West Indian Ocean)的形成。

在中生代的时期,北美和欧亚大陆是同一块大陆,我们有时称之为劳伦西亚(Laurentia)。当中央大西洋开始张裂,劳伦西亚大陆於是顺时针旋转,把北美洲往北方推送,欧亚大陆则向南移动。侏儸纪早期在东亚大量出现的煤炭已不复见,由於亚洲大陆潮湿的气候带移往副热带的乾燥区,因此取而代之的是晚侏儸纪时期沙漠及盐的沉积。劳伦西亚大陆这种顺时针的运动,导致了当初将它从冈瓦那大陆分离开来的V型古地中海(Paleo-Tethys Ocean)开始闭合。  

地球板块漂移图史(组图) - 理睬 - .

在侏儸纪早期,东南亚(Southeast  Asia)聚合而成。一片宽广的古地中海将北方的大陆与冈瓦那大陆(Gondwana)分隔两处。虽然此时盘古大陆(Pangea)仍是完封不动,但是最早关於大陆分裂的传闻已经可以隐约的听见了。  

地球板块漂移图史(组图) - 理睬 - .

盘古大陆(Pangea)在侏儸纪中期开始分裂,到了侏儸纪晚期,中央大西洋(Central Atlantic  Ocean)已经张裂成一狭窄的海洋,把北美与北美东部分隔开来。东冈瓦那(Gondwana)也同时与西冈瓦那开始分裂。  

地球板块漂移图史(组图) - 理睬 - .

在白垩纪时期,南大西洋(South Atlantic Ocean)张开。印度(India)从马达加斯加(Matagascar)分离开来,并加速向北,往欧亚大陆(Eurasia)碰撞的地点前进。值得注意的是北美洲(North America)与欧洲此时仍然相连,而且澳洲大陆(Australia)此时也还属於南极(Antarctica)的一部份。

盘古大陆(Pangea)分裂的第二个阶段开始於白垩纪的早期,大约一亿四千万年前。冈瓦那大陆(Gondwana)不断地变得破碎,包括南大西洋的张裂,隔开了南美和非洲;以及印度和马达加斯加一起从南极洲漂移开来;还有发生在澳洲西缘的东印度洋张裂等等。此时的南大西洋并没有立刻打开,而是像拉开拉链一般地由南向北渐渐张开。这也是为什麼南大西洋比较宽的原因。 另外有一些重要的板块运动事件也发生於白垩纪时期。这包括:北美与欧洲开始漂移开来,伊伯利亚半岛(Iberia)以逆时针方向旋转离开法国(France),印度从马达加斯加分离开来,古巴(Cuba)与希斯盘纽拉(Hispaniola,西印度群岛)从太平洋(Pacific Ocean)衍生出来,洛矶山脉(Rocky mountains)的抬升,外来的陆块蓝格尔(Wrangellia,阿拉斯加附近)、史提金尼亚(Stikinia,加拿大附近)到达北美洲西缘。 白垩纪时期全球的气候与侏儸纪、三叠纪时期类似,比今天要温暖许多。恐龙与棕榈树可以出现在今天的北极圈(Artic),南极(Antarctica)以及澳洲(Australia)南部地区。虽然早白垩纪时期的极区可能会有一些冰帽存在,但是整个中生代都没有任何大规模的冰帽出现过。 白垩纪时期这样温和的天气状况,部分是因为浅海覆盖了大部分的陆地所导致。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地区可以被往北输送,为极区带来温暖。这些浅海同时也使得部分地区的气候变得温和,就像今天的地中海可以改善欧洲的气候一样有用。 由於当时海水面的高度要比今天高出100~200公尺,使得这些浅海得以覆盖许多陆地。造成高海水面的部分原因是由於新海盆开始张裂,大洋中的中洋脊取代了海水,使得海水溢到陆地上来。白垩纪同时也是海盆迅速张裂的时期,由於它们宽阔的外形和和迅速扩张的中洋脊取代更多的海水,因此在海床迅速扩张的时期,海水面会趋於上升。  

地球板块漂移图史(组图) - 理睬 - .

白垩纪晚期,眼睛标志的位置指出了恰克斯拉伯(Chicxulub)撞击的地点,这个直径10 mile(16 km)大小的彗星撞击结果,导致全球气候的变迁,杀死了恐龙以及其他许多形式的生命。海洋在白垩纪晚期便得更为宽阔,而印度(India)也越来越接近亚洲(Asia)的南缘。  

地球板块漂移图史(组图) - 理睬 - .

大约在五千万到五千五百万年前,印度(India)开始撞上亚洲大陆(Asia),形成了西藏高原(Tibetan)和西马拉雅山(Himalayas)。原本与南极大陆(Antarctica)相连的澳洲陆地(Australia),也在此时开始迅速向北漂移。

盘古大陆(Pangea)分裂的第三个阶段,也是最後一个阶段,在新生代早期开始发生。北美(North America)与格陵兰(Greenland)从欧洲(Europe)漂移开来,南极大陆释放出澳洲陆块,正如同五千万年前释放出的印度板块,後来迅速向北移动并撞上亚洲的东南位置。今天大部分的张裂活动,都是发生在两千万年前,包括有:红海(Red Sea)的张裂使阿拉伯半岛(Arabia)自非洲(Africa)漂移开来,东非张裂系统的产生,日本海(Japan Sea)的张裂,让日本往东移动进入太平洋(Pacific Ocean),以及加里福尼亚湾(Gulf of California)的开启,使得墨西哥(Mexico)北部及加州(California)一起往北运动。

虽然许多新的海盆在新生代时张开,但是过去六千六百万年以来的地球历史可以说是各大陆在激烈碰撞的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碰撞就是大约五千万年前印度撞上欧亚大陆的事件。

在白垩纪晚期的时候,印度是以每年15 - 20cm的速度在接近欧亚大陆,这可以说是板块运动速度的世界记录了。经过白垩纪晚期与边缘岛弧的碰撞之後,北印度(Great India, 大印度)开始隐没到欧亚大陆之下,抬起了西藏高原。令人惊奇的是亚洲,甚至印度,由碰撞所造成地壳变动的作用至今仍然持续著,这是因为印度是一片固态的大陆地壳岩石圈「骑」在主要由较坚硬的海洋地壳岩石圈所构成的板块之上,而另一方面亚洲则是由较松散的大陆碎块接合、拼凑而成。因此在碰撞带(或称缝合带)的地区,由於欧亚大陆内这些碎块与碎块之间仍然热络,而很容易产生反应。於是当印度撞上亚洲的时候,这些大陆碎块便沿著滑移断层(顺著老的缝合带)被挤往北边和东边,而沿著这些断层所发生的地震则至今仍然持续著。

印度与亚洲的碰撞其实只是古地中海(Paleo-Tethys Ocean)在闭合过程中一系列大陆与大陆碰撞的一部份罢了。从东到西所有的大陆与大陆之间碰撞包括有:西班牙(Spain)与法国(France)的碰撞,形成了本宁山脉(Pyrenees);义大利(Italy)、法国与瑞士(Switzerland)的碰撞形成了阿尔卑斯山(Alps);希腊(Greece)、土耳其(Turkey)与巴尔干省(Balkan)的碰撞,形成了西奈山(Hellenide)和底那瑞(Dinaride);阿拉伯半岛与伊朗(Iran)的碰撞;以及最後、也是最年轻的碰撞-澳洲(Australia)撞上了印尼群岛(Indonesia)。 

地球板块漂移图史(组图) - 理睬 - .

二千万年前,南极洲(Antarctica)整个被冰雪所覆盖,同时北方的大陆也开始迅速冷却。世界看起来已经和今天非常类似,不过佛罗里达州(Florida)和亚洲(Asia)的一部份则还是在海洋的覆盖下。 由於大陆岩石圈受到水平方向的压力,导致了大陆碰撞阶段的山脉抬升作用。虽然此时大陆仍然占据相同的体积,但是它们的表面积则会稍微地减少。於是就全球的尺度来看,在新生代的期间因为大陆被消耗,造成了海盆面逐渐增加的结果,也正因为海盆渐渐增大,容纳海水量变多的缘故,使得海水面在过去六千六百万年来持续下降,一般来说在大陆互相碰撞的年代(包括泥盆纪早期、泥炭纪晚期、二叠纪和三叠纪),海水面都比较低。 在低海水面大陆碰撞聚合的年代里,陆生植物在大陆间的迁徙路线也被开启,地球的气候变得更具季节性,更重要的是地球的气候趋向冷却下来,这多半肇因於陆地区倾向将太阳能反射回太空,而海洋则是把太阳能吸收,同时由於陆地的聚集使得永冻冰层的范围得以扩大雪的冰层,将反射更多的能量回太空。因此大陆上冰原一旦形成,理所当然的地使海水面更加降低,於是导致陆地的范围更大,地球变得更冷,更多的冰在陆地上形成,一直循环下去。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一旦地球开始变冷(或变热),正向回馈的机制就会把地球气候系统推向愈来愈冷(或愈热)的境地。在新生代的後半,地球开始变冷,冰原首次在南极洲形成,然後分布到北半球,於是过去五百年来,地球是进入了一个大冰期的年代。在地球的历史上只有少数几个时期曾经像过去五百万年来这麼冷。 

地球板块漂移图史(组图) - 理睬 - .

地球板块漂移图史(组图) - 理睬 - .

地球板块漂移图史(组图) - 理睬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