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淘宝分析-pv分布图,每天的三个流量高峰等 - 耿振的博客

 心观云卷云舒 2010-08-24

淘宝研究语录:

最近和不少卖家沟通,有的卖家很专业,有的卖家只能说很敬业。运营一个淘宝店铺,数据分析非常重要:需要看看你的流量来源比例,需要看看你的访客回头率…… 现在已经过了在淘宝上开店坐着等就能发财的年代了。
查看你流量来源的转化率,也就是说,过来100人,有多少人买你的东西。当然不同的行业和来源可能会不一样。对于淘宝搜索来源来说:低于0.5%就是很不健康;低于1%是不健康;1%以上就算达到平均线了;超过2%说明店铺做的不错。100%?你作弊了吧?
仔细查看淘宝店铺流量来源构成,流量来源有多种,站内、论坛、搜索、推广、站外…… 如果有30%以下来自搜索(搜索+类目),说明还比较健康,如果30%-50%来自搜索,则说明店铺有风险,如果超过50%来自搜索,说明店铺风险很大,也很不健康。
效率高的团队能比其他卖家更快的上新品、更快的抓住旺季,拥有更多的人气宝贝、更多的店铺销量。
要大胆的放开去做,如果总是想把风险控制得无,那么你的收益也微乎其微。产品应该生产多一点,这样子促销也可以做得得心应手。
现在存在最大问题,就是供应链的问题,只有这个解决了,才能把重点放在销售和市场上面。
提供高直通车购买率宝贝详情应该要有的几个板块: 1.产品促销信息、宝贝价格对比 2.精美的产品图附产品特点、配方介绍、产品效果图(实物图片结合;使用前后对比图) 3.和其他同类产品的对比(产品图片、数据) 4.真假对比图、产品授权书 5.宝贝成交记录/好评/聊天记录截图
淘宝流量,你知多少?从上图中可以看出: 1)网站每天的流量高峰有3个,第一个是早上11点,第二个是下午4点,第三个是晚上9点 2)从早上9点开始,一直到晚上24点,流量基本上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并持续上涨。
普遍采用的炒作方式是:炒做产品—–加入消保—-软文推广—-直通车推广—–重复前面程序。
淘宝热门收藏的排序问题:店铺收藏和商品收藏是个大来源!
策略-打造风格找到主打宝贝-打造爆款拥有爆款后打造同系列产品店铺风格营造打造“系列”强势产品
一系列快消品营销理念是开网店的人都可以借鉴的。比如,产品需要“记号化表现”,要有价值提炼,对要表达的东西印象深刻,找到一个鲜明形象和语言,研究购买者视线走向,加强购买鼓动,在二三米开外一二秒之间获得印象,要有陈列优势,不能脱离货架,货卖一张皮,……。
卖一个产品首先是卖一个词语和符号。读客卖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购买理由。购买的过程,都要想方设法降低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成本。我的理解,快消品尤其是这个特点。快消品的质量竞争相差不大,相差的就是这种符号的强弱影响,和它们如何快速让消费者购买的能力。
“买牙膏、买饮料、买书,消费者给这些产品的时间差不多只有一秒。企业要想像购买现场是怎样的。书的标题首先就要和消费者相关。”这和我们的习惯思维又是相反的,我们会考虑书的标题和书的内容怎么一致。网络上的许多产品其实都是因为和消费者目标一致,在首页的几秒钟里就完成购买定格的。
一般的公司在销售上会考虑渠道建设、资源整合、体验营销等,他认为资金短缺的公司要“把关键点放在购买现场去争夺消费者视线。研究读者怎么走近一本书、怎么拿起、怎么翻看、怎么购买,他的视线流程是怎么行进的。”在网络上,我们称这个过程是产品文案的制作。
有一次我看淘宝网上的买家行为分析,看到买家在一个网店上不同页面跳来跳去停留时间的分析,才了解买家的购买行为许多时候就是在一个卖点上的问题解决。我在演讲《什么样的产品文案可以有效提高转换率》时,就举例一夜倾城网店在首页上全部解决18个卖点的案例。这个网店就有一种能力,将普通产品卖爆
读客在渠道策略上面,“会以重点终端书店为核心,一次一次形成了引爆。他们会指定一个陈列的位置和陈列的方法,不停给零售商提供挣钱的指导,帮助他们赚钱,……由此我们获得渠道的支持,营造了超级畅销的主战场。”在网店上,就应该是首页的陈列鼓励。
接下来是发展方向,也可以说是战略雏形的制定,先要看清市场,明确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市场的发展趋势,再拈量拈量自己的份量,看看自己有什么优势与竞争对手抗衡,自己的优劣势各在哪里,如何取长补短,瞅准时机,“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进而创造辉煌业绩。
把这些人的特长列出来,再分分工,慢慢建立起部门管理的雏形,一点点建立起来工作流程,让大家都遵守;有了上面这些,就应该授权,再接下来就要定薪水,定责任,让责、权、利相结合。让每个人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活,拿什么钱,负什么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