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借力世博,茶叶营销十“大”要素

 LoveGoTone 2010-08-25
   2010年上海世博是国家大事,也是世界大事,对于茶叶行业来说更是难得一遇的大事。

  大事就有人借力,以快速提升品牌。据测算,世博会期间,世界范围内来上海参观世博会的人数将突破7000万人次,平均日客流量40万人次,高峰时甚至可以达到60—80万人次,甚至有人预言会超过1亿人次。

  如此高的人流量,怎能不叫企业心痒痒?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行业都在打世博的主意,“世博营销”一瞬间就火了,甚至火得让一些企业既不去考虑值不值,也不考虑如何充分发挥世博之力,只顾着一头扎进了世博营销的滚滚洪流之中。

  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要借力世博做好茶叶营销,茶叶品牌至少要把握住十“大”要素,即:大彻大悟、大爱无疆、大家风范、大刀阔斧、大处着眼、大张声势、大吵大闹、大街小巷、大破大立和大义灭亲,下面逐一阐释。

  要素一:大彻大悟

  什么叫大彻大悟?彻底明白、彻底理解、彻底醒悟,才能叫大彻大悟。借力世博的茶叶品牌必须搞清楚:究竟为什么要借力世博?

  借力世博不就是为了个“名”吗?很多茶叶品牌的负责人都会这么说。茶叶品牌的名气搞大了,随后的营销工作自然就好做了。

  说得有道理,但不完全对,原因有两个。

  其一,品牌除了知名度和美誉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差异化和特色,即使茶叶品牌借力世博搞大了名气,也不一定能有效促进营销,前提还是你要有打动消费者的与众不同之处。否则,名气大也不能长期持续发展,仅仅是赚了吆喝而已。

  其二,借力世博的真正目的是做强茶叶品牌,助力茶叶营销,提高茶叶销量,获得可观利润,促进区域茶叶行业及相关茶叶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带动一方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品质卓越的茶叶产品。所以,茶叶品牌的后续动作一定要围绕这个进行,否则一定打水漂。
 
   要素二:大爱无疆

  “爱”有多深,品牌就能走多久,没有“爱”的品牌必定会渐渐衰落。

  茶叶品牌,事关千千万万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更是如此。可以说,“爱”是一个茶叶品牌永葆青春的根基,茶叶品牌的最高境界就是“爱”。因此,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大彻大悟的茶叶品牌决策者,在茶叶营销过程中要竭力践行大爱无疆的精神,用一颗博大宽广的爱心去爱消费者。

  但是,很多人或者说很多企业都不理解什么是“爱”,例如,很多人以为“爱”只是男女之间、亲友之间的事情,甚至有人会认为“爱”只是口号上的事情,仅仅是说说而已。这当然是十分狭隘的。那么到底什么是“爱”呢?参考《圣经》,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爱”。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由此可见,对于借力世博的茶叶品牌来说,不仅“潘安卖茶”之类的假冒伪劣行为,要深恶痛绝、严加抵制、彻底抛弃,更要竭尽全力确保各个系列产品的质量,倡导健康的饮茶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消费者提供“身心灵”三重健康的茶叶产品及延伸服务。

  否则,善恶到头终有报,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一切的辛苦和努力都将在某一天功亏一篑,再现茶叶界的“三鹿”危机,也就不足为怪了。

  要素三:大家风范

  提到“大家风范”四个字,我们首先联想到的是:出身高贵人家的独特气质,令人油然而生三分敬意。对于借力世博以强化营销的茶叶品牌而言,其一定要在品牌定位上彰显出“大家风范”,换言之,这些茶叶品牌要在品牌定位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给人“一出生”就“尊贵”的全方位冲击。
 
     那么,什么是品牌定位的基本原则呢?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品牌定位就是从竞争的角度出发,在消费者的心智中,为品牌找到一个独一无二、富有价值的位置。不难看出,品牌定位的基本原则有两个:一是要“独一无二”,不能盲目跟风,没有高度;二是要“富有价值”,不能赔了本赚吆喝,只挖井却见不到水。

  而且,找到定位之后,我们还需要开动脑筋,将其用精炼准确的词语生动地表达出来。根据远卓品牌策划机构的行业经验及最新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所选用的词语至少需要同时满足七个标准:站得稳,贴得紧,展得开,收得拢,伸得远,传得快,仿得难,具体内容《茶翅高飞——中国茶叶品牌快速崛起之道》一书有详细阐释,这里不再赘述。

  “尊贵”又如何体现呢?其实很简单,“世博”二字就同时传达了尊贵的相关内涵,茶叶品牌只要本着这个标准,在品牌定位用语及其他品牌传播用语上做些许调整,巧妙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就能将尊贵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例如,都匀毛尖的新闻宣传中有着这样的表述:

  很多人都知道贵州茅台摔碎酒坛捧回1915年世博奖牌的故事,却鲜有人知道,当时贵州送展的另一特产都匀毛尖也获得了优胜奖。当地后来便有“北有仁怀茅台酒,南有都匀毛尖茶”的说法。

  看了这段文字,不用思考,不用细品,都匀毛尖的“大家风范”已经跃然纸上!

  要素四:大刀阔斧

  魄力!魄力!魄力!

  茶叶品牌营销时时刻刻都需要魄力!萌芽于“小农经济”的茶叶营销,成长于“小商小贩”的茶叶老板,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培育大魄力。

  例如,为了降低茶叶品牌营销的成本,我们可以借鉴远卓品牌策划机构倡导的“一分钱做品牌”理念,可以全面采取低成本品牌塑造策略,也可以提高资金利用率,但是,应该花的钱一分钱也不能少,这就好似我们乘火车从杭州到上海看世博,如果火车只买到嘉兴,则一定得不偿失,不仅会造成时间、精力或经济上的浪费,而且会造成相关“时机”的浪费。
 
   茶叶品牌借力世博不是一件小打小闹的事情,尤其是那些获得上海世博十大名茶称号的茶叶品牌,更要在之后的品牌营销运作中,全方位、立体化、生动地展示自己的综合实力,大刀阔斧地进行世博名茶相关的系统运作,让世博名茶的力量传达到目标受众的心理,并让这种“微妙的世博感觉”转化成“消费者的购买力”,转化成“茶叶品牌的真金白银”。

  换句话说,茶叶品牌塑造是一场永不结束的“马拉松赛跑”。茶叶品牌借势世博一定不是“百米冲刺”,前期大把大把地砸钱,后期应用推广却软弱无力、乏善可陈。

  过于注重世博的十大名茶称号,忽视挖掘和传播茶叶品牌的深层次内涵,忽视茶叶品牌与“世博品牌”的关系,忽视茶叶品牌资产的有效构建,茶叶品牌及“世博光环”则将成为灿烂夜空的绚丽烟花——只能曾经拥有,不能天长地久。

  正如很多品牌都曾借势奥运,但是,成功借助奥运、展翅高飞的品牌却不是多数,例如,IBM、飞利浦、施乐等品牌借势奥运,却淹没在潮水般的奥运品牌大军之中。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借力世博的茶叶品牌不可重蹈他们的覆辙,到头来只是面对“光环”,落了个“一声叹息”。

  要素五:大处着眼

  世博会是世界大事,“借力世博”本身就是大处着眼,借助了世界大势。但是,大处着眼并没有这么简单。简单地说,大处着眼就是,从大的方面观察,在大处落墨,寻求大的突破和发展。

  茶叶品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则需要从两个层面进行大处着眼。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浅层次而言,世博十大名茶本身就已经是大处着眼;深层次而言,大处着眼,至少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

  其一,茶叶品牌的系列卖点,也要大处着眼,从消费者的健康饮食出发,提出有利于消费者的差异化特征。例如,安溪铁观音集团“凤山”牌铁观音作为世博会联合国馆专用茶,精心推出六款世博会产品。

  其二,茶叶品牌的系列传播和推广活动要大处着眼,最好能够站在世界茶叶或饮料的高度,至少也要站在中国茶叶或饮料的高度。
   例如,2010年4月25日,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茶叶有限公司、昆明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厦门华祥苑实业有限公司组成了世博中国茶叶联合体,这一举措将各自极具优势的花茶、绿茶、乌龙、普洱四个茶系的近一百款产品盛装展现在世人面前,有助于推广华夏茶文化,奉献优质服务,实现“世博好茶,世界共享”,可谓是大处着眼的创新之举。

  再如,白茶世界网报道,世外茗源安吉白茶推出了“凭‘世博门票’,品‘世外茗源’”的“惊‘世’有‘礼’”活动,消费者凭借世博门票,不仅能够在指定销售点免费领取世外茗源“惊世经典”系列茶包,而且能够在指定销售点以特惠价格购买世外茗源系列产品。此举巧妙地将世外茗源和上海世博捆在了一起,既有助于提高终端销售,又有助于提升茶企品牌形象。

  其三,茶叶品牌在渠道建设上也需要大处着眼,积极与实力雄厚、品牌强势、辐射力强的渠道商合作。上文提及的“世博中国茶叶联合体”也可以称之为一次茶叶渠道的整合和创新。

  要素六:大张声势

  谋子不如谋势,茶叶营销“势”在必行。一旦茶叶品牌和世博攀上了亲戚,借了世博的“名”和“势”,就要想方设法,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品牌和世博的“亲缘关系”,尤其是要让与茶叶品牌休戚相关的目标群体知道,让世博之“名”顺顺利利地转化为现实之“利”。

  换言之,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茶叶品牌要在世博之“势”的基础上,把握其他富有价值的趋势,搭乘热点事件,千方百计,大张声势,借助各类有价值的媒体,推动茶叶品牌相关信息铺天盖地地传播开去,让世界各地、角角落落的目标受众,反复体验到世博的权威性、国际性和公正性,从而形成对茶叶品牌的独特深刻印象,促成各种状态的茶叶产品销售。

  要素七:大吵大闹

  有“争吵”,就有“关注”,这是人性使然。茶叶品牌做好营销,尤其是做好低成本营销,最佳捷径就是精通“吵架”。

  借力世博同样如此,如果茶叶品牌能够制造出一些有争议的事件,将世博元素置入其中,打入消费者的心智中,那么,茶叶营销就会变得轻松许多。

   换言之,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借力世博的茶叶品牌,要懂得搭建一个宽广的平台,提供一些有争议性和预见性的话题,调动行业内外的专业人士或非专业人士,为某些事件“大吵大闹”,茶叶品牌从中获得高频次、高效率的传播。

  当然,必须指出,这里的“大吵大闹”是可以预见、可以引导的,更是严格遵循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而且,争论各方并无严重的分歧,只是看上去“毫无秩序”,看上去“面红耳赤”,实质上都是为了中国茶叶行业的未来,或者都是为了消费者的种种利益。例如,据白茶世界网报道,安吉白茶行业领导世外茗源引发的“白茶娶妃”事件,争议很大,但主要目的都是传播健康理念,推广安吉白茶及其他中国茶叶,推动中国茶叶全面复兴。

  要素八:大街小巷

  茶叶营销必须全力做好“二流”工作,亦即:“产品流”和“信息流”。“产品流”是将产品实物送到消费者的手中,“信息流”则将品牌信息送达消费者的脑中,二者缺一不可,必须完美配合,协调完成。

  由此可见,如果借力世博只是在名气上有突破,但是没有相应的渠道作支撑,消费者难以买到你的产品,那么,茶叶营销一定会失败!

  换言之,借力世博的茶叶品牌,必须努力让你的产品走进“大街小巷”,方便消费者购买。当然,这里的“大街小巷”只是一种比喻,提醒茶叶品牌必须为消费者提供一种便捷的购买方式,并非真的要求茶叶品牌在大大小小的街道胡同中,都去设立实实在在的销售终端。

  值得注意的是,据2009年第23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到2.9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 %。2009年11月9日,淘宝网单日交易额创历史地达到6.26亿元人民币,即当天在淘宝网上每分钟完成43.47万元的交易。

  这是二十年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今天却成了现实,因为,今天是互联网时代,网购作为一种新的便捷方式,已经打破了传统渠道的时空限制,渗透进千千万万的消费者心中。所以,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只要茶叶品牌积极利用网络平台,一定可以在“一夜之间”实现“货通天下”的梦想。

  这一点,茶叶品牌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尤其是那些正在借力世博的茶叶品牌,则更需要系统地开展网络营销,以实现产品“大街小巷”均能便捷购买的目的,同时亦有可能创造销售额火速飙升的营销神话。
   要素九:大破大立

  大举击毁旧物,大力建立新事物,这就是“大破大立”。

  中国茶文化有千年之久,底蕴深厚,但也日益泛滥,不少茶叶企业在塑造品牌时,未能把握品牌实质,形式大过内容,例如,有的茶叶包装过度精美,甚至有让人“买椟还珠”的想法。

  可见,对于茶叶界盛行的“文化营销”,我们必须“大破大立”。由此,2009年,远卓品牌策划机构在茶叶营销实战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盲营销”策略。借力世博的茶叶品牌都是渴望做大做强的品牌,尤其要重视“文盲营销”。

  “文盲营销”,是相对于文化营销而言的一种茶叶营销方式,其倡导营销要回归茶叶产品的本质,重心在于强调茶叶在物质层面的功效,同时淡化茶叶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让目标受众迅速知晓茶叶的益处,从而渐渐养成健康的饮茶习惯,最终推动茶叶企业乃至茶叶行业的发展。

  不难理解,“文盲营销”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文化,但不是完全拒绝文化,中国茶叶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拒绝文化来谈“文盲营销”,“文盲营销”就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彻底拒绝“文化营销”的茶叶品牌不会成功。茶叶品牌必须充分把握“文盲营销”的实质,而不能陷入营销的形式主义。

  例如,世博游客以观光为主,而不是购物,世博茶包装应体现“小巧”、“好拿”,所以,方便携带的小包装茶叶,应作为世博茶叶的主打产品。事实亦是如此,如媒体报道称,目前100元——400元一份的小包装茶比较好卖,比如,福建天毫茶叶公司380元/款的条状白琳工夫茶,已经销售一空。

  实质上,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这种简化包装和茶叶产品,辅以终端销售环境,不仅可以彰显茶文化,而且直奔了“茶叶”主题,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成功演绎了世博会上的“文盲营销”,值得众多茶叶品牌在借力世博的过程中认真借鉴。

  要素十:大义灭亲

  茶叶营销,是一项涉及区域茶叶产业或茶叶企业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在茶叶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上为消费者着想,让消费者用“钞票”为茶叶品牌“投票”。在茶叶品牌借力世博带动营销的过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必定在所难免。

  所以,对于那些与当前茶叶品牌不合拍的思维方式、经营策略、管理方法及具体产品,茶叶品牌决策者应该有“大义灭亲”的精神,果断地将之革新、完善或放弃,不能让之阻碍茶叶品牌的提升,也不能让之阻挡茶叶营销的升级。

  更为关键的是,茶叶品牌建设是一项艰苦卓绝、旷日持久的创造性工作,“人”的作用最为关键。甚至可以说,品牌最终是靠人,与之匹配的人才至关重要,这就要求茶叶品牌决策者清楚地认识到,借力世博搞营销,必须有与品牌匹配的经营团队,包括相应的营销团队。

  对于那些观念落伍、跟不上品牌步伐的企业人员,茶叶品牌决策者必须确立“不换思想就换人”的用人原则,及时予以更换。但必须注意,凡事要多为他人着想,决策者务必要肯定其曾经做出的贡献,并给予其合情合理又合法的安抚和帮助。

  (谢付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